安溪大山走出美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細胞存活死亡

2020-12-17 騰訊大閩網

導報訊 (記者 郭冰德 通訊員 林愛娥 陳德進 文/圖) 從安溪走出的科學家陳志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近日來,這一來自大洋彼岸的消息振奮泉州人的心。

據導報記者了解,北京時間4月29日晚上,美國國家科學院第151屆全體院士年會宣布:陳志堅博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安溪縣委、縣政府第一時間發去賀信。

據了解,美國科學院成立於1863年,至今已有151年的歷史,每年在世界各國評選出在世界某個科學領域最傑出的代表、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科學院院士。當選者被認為是國際科學界最高榮譽之一。

陳志堅作為從安溪茶鄉大地走出去的科學家,從2005年度美國海克曼化學獎、2007年度杜奈爾科學獎到2012年度美國科學院傑出科學家獎(分子生物學),如今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進入美國科學界最高殿堂。「陳志堅在美國當選院士,是咱泉州人的驕傲。」昨日,泉州市圖書館許兆愷館長表示,將在圖書館的「院士牆」上隆重推出陳志堅。

大閩網友熱評:

@愛上羊的狼:中國現在有1000人人才引進計劃,如果想回國為國家做點事。歡迎你們回來。 我知道大多數都是會落葉歸根的。如果國內捅有跟美國一樣環境(或差不多),絕大部分一定會回來建設祖國的。希望國家能真正重視這些人才,教育百年,前期都是虧本,真正出成果的時候都在國外;傷心呀,希望大家一起愛國,建設祖國。

@三毛:恭喜你小夥子,多發明些新技術來造福你的父老鄉親。

@那個誰:為什麼他老師都還記得,也許他小時候很調皮,不服從老師的思路、安排,才成就他今天的成績,所以,老師們,別出來攬功利。

附:美國國家科學院部分華人院士名錄

成長曆程

步步邁向美國科學界最高殿堂

「成功是由一個個小目標組成的。」陳志堅正是通過實現、超越一個個目標,一步步邁向美國科學界最高殿堂的。

1966年,陳志堅出生於安溪縣長坑鄉南鬥村,1981年考上福建師範大學,1985年考取母校碩士研究生,同年,他又考取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93-1997年,陳志堅在一家研究機構就職,參與研究治療一種多發性骨髓瘤新藥——萬珂,此藥於2003年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署(FDA)批准上市。

1997年,陳志堅加盟全美著名的醫學研究機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研究中心團隊。從此,他在美國一流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開始研究細胞的存活死亡之謎。

陳志堅先後擔任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2005年,他成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其間,在學術上,陳志堅發現泛素作為信號分子的功能,以及病毒感染的感應分子線粒體抗病毒信號蛋白在RNA病毒侵染寄主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由於在生物醫學上的突出貢獻,陳志堅先後擔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生化與分子遺傳計劃審查委員會成員、美國心臟協會審查委員會成員、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遺傳與發育研究生項目聯席主席、研究生院指導委員會成員、研究生顧問委員會成員、博士後顧問委員會成員、醫學科學家培訓計劃成員等職務。

師長回憶

性格沉毅 勤奮好學

小時候,作為老大的陳志堅一邊讀書,一邊幫助母親照顧兩個弟弟,還得幫忙做家務。從六歲起,他就開始每天幫母親挑水,一挑就是十年,直至去福建師範大學念書的前一天。

1981年,陳志堅從安溪一中高中畢業時,家裡花了40元買來一臺二手錄音機,讓他帶去大學學英語。從此,除非特殊情況,陳志堅每天堅持跟著錄音磁帶讀上一個小時左右的英語。

「上高中時,他話語不多,學習專注。」說起陳志堅,他的高中語文老師、安溪一中原副校長陳長發至今還記得,1979年秋季新生入學時,陳志堅寫的第一篇作文。「那篇作文題目為《到校印象》,他分成四個小節來寫,其中一節寫參觀圖書館,小標為『志攀高峰』,才13歲的他就懂得知識就是力量。」

陳長發老師說,陳志堅性格沉著堅毅,就連寫字都透露出性格來。「字跡力透紙背,寫作文時,條理清晰、簡潔凝練、不蔓不枝,就如同做科研一絲不苟。」

而在當時的班主任楊化允老師眼裡,陳志堅一直就是一個勤奮刻苦、專心致志在知識的海洋裡奮勇前進的學生。「他個子不高,總是背著個大書包,裡頭裝很多書,一有空就讀書。」

在福建師範大學生物系學習期間,陳志堅的勤奮與執著亦感動了老師,老師特別讓他在教學樓樓梯底下的一間僅5平方米的小廣播室讀書。正是基於這種精神,1985年,陳志堅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母校福建師範大學餘寶笙教授指導的生物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其外語成績居全省研究生第一名。

相關焦點

  • 福建大山走出科學家 陳志堅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據美國國家科學院網站消息,在第151屆美國國家科學院全體院士年會上,福建師範大學傑出校友、客座教授陳志堅博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陳志堅博士1966年出生於福建省安溪縣長坑鄉南鬥村,1981年從安溪一中高中畢業,1985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1991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隨後到美國聖地牙哥的索克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
  • 傑出華人科學家新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當地時間4月2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華盛頓宣布,增選84名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傑出華人科學家、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陳志堅以其在分子生物學領域的開創性研究成果當選。 當選的消息公布後,陳志堅在第一時間收到了上百封來自各方面向他祝賀的郵件,他所在的得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專門為他舉行了慶祝活動。
  • 恢復高考40年,大陸高校走出30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公號回復」大陸美國科學院士」下載PDF典藏版)
    施一公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在Smad對TGF-beta的調控機理、磷酸酶PP2A的結構生物學方面做出過有國際影響的工作。2013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年獲哈佛大學神經學博士學位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1990年受聘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生教授;2005年袁鈞瑛首次發現並定義了necropotosis這一細胞死亡模式;2007年入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2010年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2012年入選中組部頂尖千人計劃,籌建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並任主任;201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華人科學家袁鈞瑛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據新華社華盛頓5月2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國家科學院2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哈佛大學華人分子生物學家袁鈞瑛教授當選院士。袁鈞瑛以研究細胞凋亡的分子機理而知名,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細胞死亡研究領域裡的權威。
  • 施一公簡歷: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圖)
    光明網教育5月1日消息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科學院發布消息,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的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  同時,千人計劃學者、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 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
  • 6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新華社華盛頓5月3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國家科學院近日公布新增選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其中6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6名華人科學家分別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系教授丹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系教授傅嫈惠、布朗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高華健、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系教授林海帆、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教授張鋒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系教授文小剛。
  • 7位華人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
    傅嫈惠教授是研究人類晝夜節律行為領域的傑出學者,發現了一系列調控晝夜節律的關鍵基因以及改變睡眠時間的遺傳因素。在今年5月,傅嫈惠當選2018年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King-Wai Yau(遊景威)教授對視網膜功能的開拓性研究,幫助我們對晝夜節律和多種遺傳性失明的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理解。2014年,遊景威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再出1位歐洲科學院院士,1位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蘇大威武!
    8月26日時玉舫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8月26日,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時玉舫教授,收到歐洲科學院院長Sierd Cloetingh教授發來的賀信,祝賀時教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 5位華人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Medicine,NAM)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的院士名單,梁錦榮、李飛飛、劉汝謙、送紅軍、莊小威當選,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祝賀他們!
  • 2018年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揭曉,張鋒、陳剛教授等6位華人入選
    4月18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正式公布了2018年當選的院士名單,共有177位院士和36位外籍院士當選。名單中的華人學者共有4位。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又譯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美國文理科學院,全稱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簡稱American Academy或AAAS)於1780年5月4日由麻薩諸塞州立法機構批准成立,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獨立學術團體和政策研究中心,首任院長為美國第一任副總統及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
  • 美國科學院2020新晉院士名單發布!6位華人學者入選
    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新院士,中科院院士曹曉風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昨晚在網上宣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和26名國際院士的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的傑出和持續的成就。
  • 恭喜,這七位華人教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近日,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新當選院士名單公布,七位華人教授科學家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1780年5月4日成立, 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院士機構之一,同樣也是美國地位最為崇高的榮譽團體之一。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現有院士4000於名,外籍榮譽院士600於名,包括250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60多位普立茲獎得住。每年審議1300左右院士候選人,每年約250人正式當選院士。
  • 【訪談】陳志堅:在安溪所受的教育,對我一生影響很大
    他說,在安溪所受的教育,安溪人淳樸、吃苦耐勞、敢拼會贏對他的成功都具有很大的影響。 「真正的科學家,追求的就是在科學中,不斷攀登新的高峰」《安溪報》:在美國西南醫學中心你主要做的工作是什麼呢?《安溪報》:在我們眼裡,您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科學研究人員,可以介紹一下您成功的經驗嗎? 陳志堅:我覺得目標、意志、勤奮、途徑、手段都關乎成功。
  • 7位華人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新晉院士,來看看他們研究什麼
    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生理學之父」——林可勝,在194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之後,林可勝在1955年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在1956年又轉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而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華人科學家則是「中國的居裡夫人」——吳健雄,她於1958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1月16日,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第二十二次院士大會在京召開。高福等24位中國學者增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家當選人數最多的一次。截至目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裡,中國科學家有206人。其中,1996~2009年產生123人;2010~2019年(第十四屆到第二十一屆)8次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院士大會,選舉並產生來自中國的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83人。國際歐亞科學院成立於1994年,擁有來自46個國家的600餘名院士、通訊院士和榮譽委員。
  • 科學網—美國科學院院士錢煦受聘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清華副校長邱勇為錢煦院士頒發聘書據清華大學網站4月9日消息,清華大學於近日聘請傑出華裔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錢煦教授為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錢煦,1931年生於北京,國際著名的華裔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醫學院院士、藝術和自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惠特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院院長。錢煦在力學對基因表達和信號傳導的影響、整體與系統生理學、分子、細胞與組織生物工程學、細胞膜的生化特性與分子構建、穿過血管的大分子輸運等學術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
  •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嚴小軍:螺旋藻幹細胞營養研究成國際重要趨勢
    日前,在由青島微藻產業學會和生物學雜誌社共同主辦的2020年「微藻營養與功能」線上研討會中,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嚴小軍教授在報告中分享了關於螺旋藻增加幹細胞的有關研究,並闡述了紅球藻蝦青素的抗氧化特性以及微藻細胞膜營養等多個精準功能的科學認知。
  • 美國的十字路口|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的疫情應對太糟糕
    GDP總量位列全球首位,美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美國再次來到一個十字路口。美國科學院院士安妮·凱斯(Anne Case) 資料圖新年臨近,傳來的卻多是壞消息。據Worldometers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美西時間12月29日13時,美國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34.5萬,居全球之首。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0萬例的除了美國,還有巴西、印度和墨西哥四個國家。
  • 中國這兩位大學教授年齡相差16歲,卻同時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而且在近日美國科學院也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125人入選,其中包括25名外籍院士,在這25名外籍院士當中,其中有兩位院士來自於中國,他們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醫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以及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
  • 天津大學張春霆教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南方網訊 天津大學理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張春霆教授日前收到了從總部設在義大利的第三世界科學院發來的賀信,祝賀他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賀信說:「根據第三世界科學院院長理事會的提名推薦,經過全體院士投票選舉,你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你的當選清楚表明,你對科學及促進其在第三世界中的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得到公認。請接受我們最衷心的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