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迥然不同,又相互聯繫、相互補充)
(一)1、1972年,法前總理富爾發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成為20世紀下半葉有指導性質和廣泛影響的文獻。
2、基本宗旨:重視現代科學技術學習,早期教育;終身教育;學生能力培養。要求教育承擔起傳授年輕一代在當代社會激烈變化的條件下求得「生存」的各種知識能力。
3、問題:雖適應現代科技發展,解決了教育與物質生產的不相適應的矛盾,但產生許多新的社會問題:道德水平下降;治安混亂;泛濫;家庭觀念薄弱。(精神生活和道德面貌方面)
(二)1、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
2、宗旨:解決二戰後物質生產高速發展而精神生產薄弱的問題;解決高科技給人類帶來的精神危機,道德及生態危機;改善人類社會的精神生活環境;培養能適應未來生活的個性全面發展的人。
二、從科學主義、經濟主義到推崇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
(一) 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與科學主義和技術統治論有關係。
現代科技離不開現代教育,現代科技依託於現代教育。
(二) 教育的經濟取向思潮,起源於人力資本理論。
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和改革。
但也有缺點:
1、思維的狹窄性、線形
2、只考慮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3、未看到教育的政治、文化功能
(三)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思潮源於二戰後的功能論學派和衝突論學派
1、功能論學派:帕森斯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
指出制約教育行動系統的有:社會、文化、人格系統。
社會系統的四功能要素:適應、目標達成、整合、模式維持
認定:教育功能之一:個體社會化; 學校是選擇人才的合理機構;學校教育最終目的是使社會功能協調。
1、 衝突論學派
a、 新韋伯主義衝突論
b、 新馬克思主義衝突論:經濟再生產理論;文化再生產理論;「抵制論」。
二者都是承認教育的社會價值功能
三、從國家主義教育到國際化教育
(一) 國家主義強調民族、國家的利益,推崇教育在促進國家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但哲學上,有狹窄性;
價值取向和對象上,本位主義,局部利益;
教育上,鼓吹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二) 全球教育(教育國際化思潮、國際教育、國際理解教育)
教育為社會國際化發展培養人才;教育本身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流。
理論基礎「從屬理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構成世界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四、從階段性教育到終身教育
(一) 階段性教育視個體的教育可一次完成,無需終生學習。
強調學校教育,而對社會教育不重視,不重視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銜接與配合。
(二)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採納了「終身教育」
終身教育——始於20世紀20年代,流行與20世紀60年代。是郎格郎首先提出的。
定義:是人一生各階段中所受各種教育的總和,是人所受不同類型教育的統一綜合。前句是從縱向來談的,說明終身教育不僅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蓋了人的一生。後句是從橫向講的,說明終身教育既包括正規教育,又包括非正規教育。
其觀念和理論要點有:
1、 終身教育制度的必然性:
現代科學技術的創造周期和陳舊周期越來越短,每個人不得不多次更新知識;
由於科技和社會的進步,勞動者閒暇時間增多,以及個性發展的需要,成人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精神追求。
2、 基本原則:連續性———整體性
3、 方法
4、 意義(須大致記憶)
a、 能推動社會持續高速發展
b、 能保證人的真正個性的發展和自我實現
c、 能真正實現教育機會平等
已佔據了教育改革中的指導理論地位。
版權及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②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