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60年︱校園、課堂、售樓處,人臉識別應該有禁區嗎

2020-12-11 澎湃新聞
2019年,瑞典數據保護局對一所高中開出罰單,認為校方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考勤違背了「必要性」原則,人臉信息的敏感性更高,校方完全有其他低風險的選擇。這也是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通過後的首張罰單。

必要性之外,GDPR還列出了諸多原則,「相稱性」要求在使用目的和手段之間權衡利弊,「目的限定原則」要求,出於某個特定目的採集的數據不能被用於其他「不相容」目的,「數據最小化原則」則要求不得過度採集。然而,這些設想美好的原則在實操環境已經
遭遇了各種問題。

本文譯自紐約大學AI Now研究中心的報告「Regulating Biometrics: Global Approaches and Urgent Questions」(生物識別技術監管:全球舉措及關鍵問題)第一章,為便於理解,我們對原文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和修改。

2019年,中國藥科大學部分試點教室安裝了人臉識別攝像頭,用於日常考勤和課堂紀律管理,試圖杜絕逃課和「替同學籤到」的現象,但此舉也引發爭議。圖片來源:東方IC

許多地區的公共部門正將生物識別技術應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此數據保護法能做什麼?

必要性(necessity)

相稱性(proportionality)

是國際人權法中基本的合法性原則,這也反映在世界各地的數據保護法中。這兩大原則要求,非必要情況,不得侵犯隱私或數據保護權利,且應當在使用方式和預期目標之間平衡。相稱性原則在世界各國的隱私權判例中也極為重要,當然存在一些地區差異,其測度通常也會權衡個人隱私與可能與之衝突的其他權利或公共利益。

數據保護法中,這些原則體現在可採集的數據類型、使用方式及可存儲時間上。GDPR和一些類似的數據保護法列出了

「數據最小化」原則(data minimization)

,要求機構可採集的個人數據需限制在「充分、相關,就使用目的而言必要」的程度。就執法機構而言,《數據保護法實施指令》(Data Protection Law Enforcement Directive,DP LED)要求採用更高的標準來判定採集生物識別數據是否「必要」。

這些規定質疑,

很多場景下,是否有收集生物特徵數據的必要

。例如,瑞典數據保護委員會(Swedish Data Protection Authority)判定,校方出於考勤目的使用人臉識別違背了「相稱性原則」,因為有其他侵入性更小的手段,進而在學校中禁用人臉識別。法國數據保護局(French Data Protection Authority,也被稱為CNIL)和馬賽地區法院也做過類似裁定,禁止在法國採用人臉識別考勤系統。

為確保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的有效發放,國際紅十字會使用了生物識別技術,但他們並未將這些數據視作「金礦」,而是放棄建立一個中心化的資料庫。圖片來源:國際紅十字會官網

本報告中,Ben Hayes和Massimo Marelli將會談及國際紅十字會(ICRC)的案例,他們在分發人道主義援助物資時使用了生物識別技術,同時注意保護「相稱性」原則。紅十字會會確定有必要使用生物識別系統,但他們設計了一套去中心化的系統,由用戶持有安全存儲自己生物識別數據的卡,紅十字會不會保留或為了其他目的使用這些數據,也放棄建立資料庫。如果人們希望撤銷或者刪除自己的數據,只需退還卡片,或者自行銷毀。

(編者註: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Amba Kak談及,想像一個中心化的資料庫,存儲了大量難民的生物特徵數據,它會被視作「蜂蜜罐」honeypot,紅十字會選擇放棄打造這樣一種資料庫。)

不幸的是,實際生活中,人們鮮少使用這些原則去挑戰生物識別系統和資料庫的創建,特別是系統初步建立或「試點」階段。通常,對「必要性」的論述是為了促成生物識別系統的應用

(編者註:如企業出於合規目的)

,而非限制。

即便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法律中提及數據最小化原則,在面對「效率」、「法律和秩序」或「國家安全」等詞語時,政府會為技術應用大開綠燈,而不會審查目的與手段是否相符。

2020年,歐洲數字權利組織(EDRi)發布了關於生物識別監控的報告,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在各國的實施力度不一,報告認為,雖然各國都設置了國家級別的數據保護委員會,但它們缺少資源,相對弱勢。

一些國家尚未出臺數據保護法,也未成立數據保護主管機構,面對將生物識別數據納入國民身份系統的項目時,人們通常會忽略相稱性原則,容易認同「技術更高效」等泛在話語,甚少去討論,是否存在替代性、較少侵權的方式。

「目的限制」原則(purpose limitation)

限制了超出最初採集數據用途之外目的的數據使用,出於特定用途採集的數據不可用於其他「不相兼容」的目的。然而,泛化的「安全」要求常常模糊了犯罪、福利和移民程序之間的界限,對「兼容」做了模糊化處理

(編者註:即哪些使用目的「相互兼容」?誰說了算?)

在美國聯邦安全社區計劃(S-COMM)之下,各州都需向罪犯資料庫和移民資料庫提交被捕者的指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可以訪問這些信息。在美國多個州,ICE還要求對駕照資料庫進行人臉識別搜索的權限。澳大利亞內政部則一直在對各州駕駛執照資料庫進行匯總,以用於更廣泛的警務和執法目的。印度將生物識別納入國民身份ID的Aadhaar計劃,最初是為了匹配社會福利和物資發放,但政府也表示可能在特定情況下出於國家安全目的使用這些數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National Crime Records Bureau)已公開表示,希望利用該系統開展刑事調查。這些系統的設置可以規避和消除數據使用的目的限制。

法規應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技術標準制定機構所設定的性能和準確性標準?

目前,圍繞生物識別技術的討論關注準確性和「誤差率」的度量標準,在機器學習領域,它們也被用來比較不同系統的性能。為「證明」系統的有效性,證明自動化相優於人工,開發、營銷和應用系統的人會聲明自己使用的這種系統具有一定的準確性(accuracy claims)。

然而,面對某些根據狹義標準測度出的、聲稱具有「高準確率」的人臉識別系統,當人們按照年齡、種族、性別和殘疾等人口統計數據進行細分時,準確率降低了。而「誤差」並非均勻分布,時常含有種族、性別、體能偏見

(編者註:即對殘障人士更不友好)

,與既有的不平等相關。

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者呼籲對特定人群和表型亞組的

(編者註:系統識別)

的準確性進行審核,並採取措施對系統誤差進行糾偏。

審核需要求助於技術標準制定機構,設定系統準確性、性能和安全性的行業準入基準。比如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2019年推出的「人臉識別供應商測試」,他們可以評估算法在面對數據集涵蓋的不同統計人群時的差異。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推出了「人臉識別供應商測試」Face Recognition Vendor Test。圖片來源:NIST官網

監管機構和立法部門開始召集技術標準制定機構進行審核,為技術的準確性、性能和安全性設定基準。2020年3月,英國平等與人權委員會(UK 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Commission)叫停了人臉識別技術在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應用,直到獨立審查完成,這些審查會分析算法對某些弱勢群體的歧視問題。

2020年3月通過的《華盛頓州SB 6280法案》要求人臉識別技術開發公司合作,允許獨立測試,測試系統在面對包括種群、膚色、民族、性別、年齡或殘疾狀況在內的各個亞群體時的準確性和偏誤。如果獨立測試顯示確有「不公平表現差異」(material unfair performance differences),技術開發者必須在90天內糾正問題。

另一個正在擬議的聯邦法案(S.2878:2019面部識別技術保證法案)要求聯邦執法機構與NIST合作建立測試系統,以確保算法在面對不同性別、年齡和種族時,準確性相對一致。

這些標準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但它們遠非衡量系統性能的唯一標準,它們並不能充分反映這些系統在使用時可能產生的更廣泛的歧視性影響。

首先,研究人員和倡導組織發現,許多「通過了」當前基準評估的系統在現實環境下使用時仍然表現不佳。另外,當前還沒有標準的操作方式來記錄和傳達基準數據集的歷史和限制,因此沒有辦法確定它們針對特定系統的適用性或針對特定環境的適合性。

此外,單憑設置一個技術性限值對歧視性影響進行判斷,可能會在實操時造成更大的影響。例如,人臉識別系統在少數族裔社區往往有更大規模的應用

(編者註:比如少數族裔社區設置了更多攝像頭)

,這本身已是歧視。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情況下,基準只是一個「複選框」(checkbox),技術供應商和科技公司們可以自行勾選,聲稱技術是安全和公平的,而無需考慮其使用方式,或在特定環境下的適用性。

製圖:白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60年︱「黑箱」裡有什麼,紐約州家長們的社區行動
    2020年7月,紐約州立法機關通過了一項法令,在2022年前,禁止學校使用人臉識別和其他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成為全美首個對學校劃定「禁區」的法案。而最早,該法案源於洛克波特市(Lockport)家長們的一場社區行動。洛克波特位於紐約州西部,2016年,當地學區向州申請了一筆「智慧校園資金」,用於布設人臉識別系統,第二年獲批。
  • 走到哪都可能「丟臉」 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在哪?
    新華社天津12月4日電(記者王井懷、楊子春、劉惟真)買房、存包、取廁紙,上班、上學、逛動物園……人臉識別已經全面嵌入生活。  近期,戴頭盔看房、人臉識別第一案、天津出臺條例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等相繼成為熱點,透露出人們對人臉信息洩露的焦慮。走到哪都需要「刷臉」,有必要嗎?人臉信息被「弄丟」的風險高不高?
  • 樓盤暗裝人臉識別 購房者被抓拍識別身份毫不知情
    「售樓處戴口罩也能人臉識別!」「殺傷力驚人的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以「買房」加「人臉識別」為關鍵詞在網上檢索,這樣的消息比比皆是。在南都記者的調查中,多家售樓處承認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更有房地產業內人士稱,「類似的系統每一個公司都有」。但專家提醒,未經消費者同意就抓拍其人臉照片涉嫌侵權,數據一旦洩露危害極大。
  • 人臉識別剛要普及,怎麼就被禁用了?
    按理來講,一項方便的技術應該越來越普及才對,不過世超卻在前兩天看到一個禁用人臉識別的新聞: 一開始世超還有點意外,售樓處賣個房子怎麼還用上人臉識別了?
  • 困於人臉識別
    她反覆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人臉識別技術如若不加以規制,將會影響整個社會的走向。那次訪談後,《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問世,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南京要求售樓處拆除人臉識別系統,細微的變化正在發生。《人物》又與勞東燕教授談論了這些新的消息。以下為兩次對話的內容:《人物》:你是怎麼關注到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風險的?
  • 校園應用人臉識別系統怎麼樣?
    隨著軟硬體的升級,人臉識別技術越來越完善,適用場景也越來越多。 人臉識別系統滲透在辦公大樓、智慧工地、學校、政府機構等各種場景,門禁管理進入了智能化時代。那我們來聊聊校園應用人臉識別系統怎麼樣?  智能校園門禁系統是人臉識別終端和門禁設備的組合,使用人臉識別門和匹配的人臉識別系統來控制行人進出。系統將通過黑名單預警阻止陌生人和犯罪分子進入校園。  人臉識別終端安裝在學校的每個通道的門上,使用人臉識別系統監控人行通道。 所以校園內的教師,學生和工作人員都要經過人臉識別系統。進入學校時,必須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識別,識別成功後,將會自動打開閘門。
  • 被售樓處人臉識別拍到,買房多花30萬?濟南男子戴頭盔看房
    視頻發布者在評論中提問:有課代表知道為啥戴頭盔嗎?該樓盤售樓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是因為宋先生的「老帶新」返利優惠的審批沒有通過,「我們規定業主來售樓處之前,要在公眾號上進行『老帶新』備案,並且備案一個小時後來售樓處才能算數,這位業主當時備案不到一個小時就到售樓處了,我們售樓處都有人臉識別的,所以審批沒通過。」為何售樓處要使用人臉識別?
  • 房產銷售:售樓部有人臉識別很正常,事關佣金 律師:違法了
    近日,一則「頭盔哥買房」的視頻在網絡上引起關注,這是「頭盔哥」為了規避人臉識別系統而使出的「奇招」。售樓處確有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嗎?使用的目的是什麼?11月23日,某房產中介公司工作人員告訴紅星資本局記者,售樓部有人臉識別是很正常的,通過此系統可以辨別自然到訪客戶與渠道客戶。依託技術的進步,即使戴了口罩,依然能通過人眼虹膜進行識別。對此,有律師表示,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對客戶進行無感拍攝,此舉涉嫌侵權。
  • 人臉識別應明晰法律邊界
    近日,「南京售樓處下架人臉識別」這一話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此前網絡上也曾流傳一段視頻,客戶來到售樓處,被開發商的人臉識別攝像頭暗中抓拍後,會被記錄為自然到訪客戶,不能享受渠道客戶的優惠,因此客戶不得不戴頭盔看房。
  • 人臉識別技術智慧校園無感應用解決方案
    下面我們就人臉識別技術智慧校園無感應用解決方案來探討一下吧!下面我們就人臉識別技術智慧校園無感應用解決方案來探討一下吧!早在2013年就開始對幼兒園、中小學校安全管理進行研究,想藉助科技提高校園安全,所以技術部經過5年的努力精心研製,開發出「進出校園安全門禁系統」,近年我們就結合學校課堂的特點,在教室增加「教室電子班牌系統」。該系統可以有效的解決校園多種安全隱患,提供校園出入安全管理的同時,為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提供了友好的互動管理工具。
  • 人臉識別方便了誰?這樣做或許能躲過「被識別」
    視頻中該男子頭戴著一頂黑色機車頭盔進入了售樓處。 而這些故事最後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 據報導,有地產中介表示:房企安裝人臉識別系統,與其「分銷模式」有關。人臉識別可以讓房企迅速識別某個購房者是中介拉來的,還是看了宣傳的「自然到訪客戶」,關係到客戶能不能享受中介渠道的優惠。 其實除了售樓處會有人臉識別系統,現在的小區、公司、商場等公共場所都充斥著各種攝像頭,對你的臉進行人臉識別。
  • 國內高校智慧校園人臉識別系統開發需求有哪些
    而現在隨著各地智慧校園的信息化建設加速,有些學校逐步引入人臉識別技術來提升校園信息步伐,那麼,校園人臉識別系統開發需求有哪些?小編根據目前流行的智慧校園解決方案總結了國內的幾大核心需求人員通行管理高校的校門口是人員通行管理的重點監管區域。過往傳統的校卡進出方式會存在忘帶卡、冒充卡等方式帶來的管理漏洞問題。
  • 人臉識別時代要不要說「不」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臉識別」被越來越多的場景採用,解鎖、購物、打卡、門禁、買房……進公園人臉識別,進售樓處被人臉識別,濫用人臉識別侵犯個人隱私是近期的社會熱議話題,也引起社會廣泛焦慮。近日,南京多家售樓處被責令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隨即,天津立法杜絕信用信息場景下濫用人臉識別技術。
  • 市場嘗鮮戴口罩人臉識別|人臉識別|中關村科學城|姚顯駿|商湯科技
    但目前人臉識別領域能夠盈利的企業還不多,市面上更是流傳企業為拓展市場不惜虧本的聲音。而這項技術涉及的個人隱私風險的問題更不容忽視。需求旺盛在北京通州區,約一千餘平米麵積的售樓處內,從入口到沙盤,再到談客區和衛生間的路徑等6個公共區域都安裝了人臉檢測設備。
  • 市場嘗鮮戴口罩人臉識別|商湯科技|人臉識別|中關村科學城|姚顯駿
    但目前人臉識別領域能夠盈利的企業還不多,市面上更是流傳企業為拓展市場不惜虧本的聲音。而這項技術涉及的個人隱私風險的問題更不容忽視。需求旺盛在北京通州區,約一千餘平米麵積的售樓處內,從入口到沙盤,再到談客區和衛生間的路徑等6個公共區域都安裝了人臉檢測設備。
  • 人臉識別進校園惹爭議!這家AI巨頭回應了
    近日,網友上傳了一張截圖,位於南京的中國藥科大學的兩名學生的課堂行為被監控系統分析。據中國藥科大學圖書與信息中心主任許建真介紹,目前學校在兩間教室試點安裝的人臉識別系統,除了自動識別學生出勤情況外,學生是否認真聽講,課堂上是否抬頭低頭,低頭是否在玩手機,是否閉眼打瞌睡,都逃不過該系統的「法眼」。
  • 僅上海安裝上萬部 政協委員多年提案拒用人臉識別
    30秒快讀1、東莞一公廁的人臉識別廁紙機備受質疑,為了60公分的廁紙出賣自己的臉,而同一家生產的設備早已進駐上海,銷售人員還宣稱,上海已經安裝上萬部。2、商家不罷手,難道以後只能戴頭盔出行嗎?多地開始禁用人臉,政協委員多年提案,拒用人臉識別等唯一的生物特徵信息作身份認證。不戴頭盔看房我可能損失30萬,為了60公分的廁紙我出賣了自己的臉……是的,我知道我的臉正在被濫用,但是我有什麼辦法?很多人臉識別是強制使用的,如果拒絕刷臉,我可能上不了班、回不了家,因為門禁系統都升級為人臉識別,且沒有門禁卡等替代方案。
  • 人臉支付、刷臉賣房……人臉識別的喜與憂在交替上演
    不僅刷臉賣房出事故,進售樓處看房也被迫戴頭盔。前不久,一段「男子帶頭盔看房」的視頻引起熱議。背後的原因是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一些地產售樓部開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客戶比對,以防「飛單」,而頭戴頭盔的男子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臉。
  • 【盤點】人臉識別的2020年:諸事不宜
    國內:「我們有必要用人臉識別嗎?」 11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對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野生動物世界」)服務合同糾紛一案開庭宣判,備受關注的「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迎來一審宣判。
  • 人臉識別技術發展迅速,導致出現濫用現象
    隨後,南京市住房保障與房產局迅速做出反應,要求南京多家售樓處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   與此同時,江蘇省徐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也發出通知,要求售樓處不得使用人臉識別系統。   之後,天津市於12月1日通過了《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其中提到限制當地相關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採集人臉等生物識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