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上期刊封面,科學家們也是拼了!

2020-12-14 中國生物技術網

作者 |張文靜 中國科學報

近日,江蘇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石楓因為一張「女媧補天」圖火出了圈。

這是今年6月刊發在期刊《中國化學》上的一張封面圖。

圖中,「女媧娘娘」黑髮飄飄、紅裙赤練,踏於雲層之上,雙手舉起一塊標有化學式的五彩石,正試圖補上天空的缺口。

仔細看,女媧的形象不是別人,正是用這篇封面論文通訊作者石楓的照片P上去的。

一時間,引發網友熱議。有人不解學術期刊封面為何會有如此畫風,有人調侃P圖水平略顯「5毛」,也有人大呼可愛,認為「論文作者一定是個有意思的人」。

事實上,稍微留意就會發現,在科技學術期刊的封面裡,雖然論文作者真人出鏡的確實不多,但不走尋常路的封面還真不少見。

兩次把個人照P上封面

新型3—炔基—2吲哚甲醇、2—萘酚或苯酚、催化不對稱(4+3)環化反應、第一例軸手性烯烴—雜芳環骨架的催化不對稱構建……

如果只看這些關鍵詞,你也許會一臉問號,完全不明白這樣一篇論文在說什麼。

如果換成這樣:論文作者設計了一種構建烯烴—吲哚軸手性骨架的策略,彌補了軸手性大家族缺乏這類新型軸手性骨架的空缺,就好像女媧用五彩石修補蒼天。

感覺是不是好多了?至少大致能知道這篇論文的意義是什麼。

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將論文的主要內容與意義表述出來,讓不同領域的學者甚至普通公眾都能明白,這是石楓選擇「女媧補天」這個封面圖的原因。

實際上,這不是石楓在期刊封面上的首次出鏡了。

2018年底,石楓收到了一份來自《德國應用化學》期刊的邀請:該期刊計劃在2019年3月出版一期慶祝國際三八婦女節的專刊,希望石楓作為論文作者設計一個內封面。

那時,武俠小說家金庸剛去世不久。石楓的學生提議,可以借用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的情節,兩種反應物反應產生了3,3』—雙吲哚軸手性骨架,就像倚天劍與屠龍刀的碰撞產生了秘笈和真經;而作者發現了這種構建軸手性的策略,就好像俠女發現了倚天劍和屠龍刀的秘密。這樣一來,不僅能展現論文的內容,還能體現對金庸的紀念、對中國文化的傳播。

石楓覺得這個創意不錯,便請朋友幫忙設計。

但看到設計圖後,石楓卻有些擔憂,圖片的女主角用的是網上找來的動漫人物,一是擔心存在版權問題,二是覺得動漫形象似乎與科研不搭。

正巧石楓有一張藝術照,臉的角度正合適P到圖片上,這樣一來,就免去了版權問題的隱患。

而且,一張女科學家的照片登上婦女節專刊的封面,這讓石楓覺得這個封面有了特別的意義。

論文作者親自出鏡、把個人照P在封面上,這在學術圈裡並不常見,但石楓認為這沒什麼不妥。

「一方面,科學探索本身應該是嚴肅的,包括科研數據的獲取、撰寫和發表,都應該非常嚴謹、嚴格,每一項數據都要求在實驗報告上詳細記錄,不能學術造假,這是永遠不能改變的。」

石楓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但另一方面,我覺得科學的表達形式可以是有趣生動的,讓大家覺得很有意思,從而對科學工作產生興趣。」

封面相當於黃金廣告位

像石楓這樣在期刊封面上大開腦洞的科學家,並不在少數。

2015年,在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的期刊《催化科學與技術》上,日本東京大學化工系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文章所配的封面圖竟然是論文作者之一Shohei Tada與妻子的結婚照。

圖片上,兩人在橋上撐傘相遇、深情對視,以此顯示出論文的內容:氫氣和一氧化碳在活性金屬催化劑表面相遇時,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實現一氧化碳甲烷化。

網友笑稱這是「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上封面」,「就想看個文獻,卻被強行餵了一嘴狗糧」。

其他諸如中國元素風、極簡風、卡通小可愛風、手繪簡筆畫風、漫畫風等各種風格的封面圖更是比比皆是,科研人員早已見怪不怪。

有人不解,科技期刊封面不應該是非常嚴肅的嗎?為何如此放飛自我?其實,這與期刊封面的功能有關。

「除了展示論文的內容與意義外,封面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奪人眼球。」

提供期刊封面設計服務的北京中科幻彩動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錢鑫介紹說,「與論文插圖不同,封面圖片甚至不需要百分之百還原科學細節,但一定要吸引人。所以封面圖常常不會面面俱到,而是選取論文中最具創新性的一點,用創意性的設計展現出來,從而引起各個領域學者和普羅大眾的興趣。」

「而頂刊的封面就相當於免費給了論文作者一個央視黃金時段的廣告位。」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王國燕說,一般來說,期刊編輯會在本期雜誌內選出幾個最重要的工作,邀請相關的論文作者設計封面圖,再從中篩選出最滿意的封面圖。如今,科學家越來越重視這個宣傳機會。

封面圖帶給期刊和論文作者的好處也是實實在在的。王國燕很早之前就開始對國內外的科技期刊封面進行系統研究,她在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高水平期刊論文中,學術質量造成的封面故事文章和普通論文的引用率差異不足120%,但當論文以封面圖像的形式刊登,其引用率可放大到200%以上。

「事實上,影響因子越高的期刊越傾向於用不斷變化的藝術圖像做封面,尤其是《自然》《科學》和《細胞》三大刊,每張封面圖都可稱為一幅精美的科技藝術作品。」

王國燕介紹說,目前,期刊封面設計的方向主要有兩種:一是科學可視化,即把論文研究的對象,如病毒、細胞、晶體結構等,用有立體感和藝術感的效果表達出來;二是故事化,即用故事講述論文的內涵,包括很多手繪圖。而後者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

「三大刊的封面影響著整個科研界的審美。」

錢鑫補充說,「比如,《自然》和《科學》封面的科技感非常強,細節豐富但主體內容非常突出。相比之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細胞》更傾向於簡約、平面化的設計。」

一般情況下,期刊編輯掌握著封面圖片選擇的「生殺大權」。

但有時,如果論文作者的工作非常重要,他的審美也可能會影響到期刊編輯的選擇,從而導致一些出其不意的、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封面圖出現。

錢鑫舉了個有趣的例子。

「比如,材料領域的旗艦期刊《物質》一直傾向於三維立體的封面圖,但論文作者、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顧臻教授希望用木牛流馬來展現文章的含義,就畫了一幅手繪圖,經過我們加工一下便提交了上去。本以為這個封面肯定不會中稿,沒想到期刊編輯恰恰選擇了這張圖。」

十年間封面理念有了變化

今年的「女媧補天」圖引發熱議,無獨有偶,去年浙江大學教授王福俤團隊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的封面論文也用了女媧補天的封面,那張圖還被評為2019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原創「最佳封面」。

這個封面的設計者就是王國燕的前沿科學可視化團隊。

十年前,王國燕在研究工作之餘,開始與幾位藝術家朋友合作,幫一些科學家設計期刊封面,到如今設計作品已有上百張。

這也讓她深切體會到大家對於期刊封面理念的變化。

「十年前,基本沒有科學家意識到用期刊封面做宣傳、做科普,如今這種情況有了很大變化。」王國燕說。

石楓的經歷佐證了這樣的感受。

「我們一開始做封面圖時也不懂,總想把化學反應式原封不動地搬上去,但期刊編輯並不認同,他們認為專業內容放得太多,一是影響美感,二是外行讀者可能看不懂。他們希望能把科學發現的寓意體現在封面圖中,用藝術感的設計把化學元素巧妙地融合進去,還可以附上一兩句話,來解釋這幅圖的含義。我們嘗試後發現效果很好,也就越來越重視封面圖片的創意。」

正是由於去年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的「倚天屠龍記」封面圖獲得了良好的反饋,所以石楓決定將今年一篇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投在《中國化學》上,以此作為對國內刊物的支持,這才有了「女媧補天」這幅封面圖的出現。

「如今,很多國內期刊封面都做得非常漂亮,如《細胞研究》《中國化學》,等等。與此同時,隨著需求的增加,國內不少專門給科研論文做視覺設計的企業也發展起來。」王國燕說。

錢鑫創立的中科幻彩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個。2015年,在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讀博士一年級的錢鑫和同學一起成立了工作室,為科研團隊設計期刊封面、插圖等,到如今,他們已經擁有了100多人的團隊,每年收到來自上千個課題組的訂單。

理工科出身的錢鑫認為,期刊封面設計的基礎是透徹理解論文的創新點,所以他的團隊裡,有自然科學類專業背景的設計師居多,囊括材料化學、生物醫學、環境、園藝、地質等各個專業領域,專門學藝術設計的反而很少。

「由於這項業務本身的市場容量相對較小,所以國內類似的公司並不多,不超過10家。但近幾年,國內公司發展速度非常快,相比於國外同類公司有著很大的優勢。」

談及此,錢鑫非常自信,「國外類似公司受限於高昂的人力成本,普遍數量少、速度慢、費用高。比如,美國公司一般的設計周期是10~12天,而我們只需要三個自然日。大部分期刊給作者的封面設計周期都是兩周,如果找美國公司只能修改一稿,而我們能修改5~6稿。所以,很多國外的華人科學家會找國內公司來做設計。」

雖然如此,但錢鑫也坦言,目前自己動手做封面的課題組仍是大多數,「是否將很大精力投入到期刊封面上,與所投期刊和自身情況有關」。

一位國內的科技期刊編輯也提醒說,有個好封面固然好,但也可以選擇走復古路線,需要根據自己的人力和經費情況具體衡量。

科學畫風會不會跑偏

不管怎樣,類似「女媧補天」的封面圖,確確實實為科學家和期刊帶來了流量。

而梳理相關的評論可以發現,大部分網友對這些不走尋常路的封面圖也抱著放鬆的心態、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挺可愛的,論文作者一定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又不是學術造假、壓榨學生之類的原則性問題,沒必要上綱上線。科研人員適當活潑一點、有趣一點,腦海中多一些想法、多點創意,對科研工作是有利的。」

「這也沒什麼不妥,出版社或學校又沒規定封面不允許把自己P到期刊封面上去,歸根結底還是要看文章的質量,封面只是外衣,再精緻的封面也要靠研究成果來支撐。所以,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沒覺得哪裡不合適,這是一個有趣的靈魂。」

還有網友說,自己在國外讀書時,課題組的同學就用一個畫著大熊貓的期刊封面做電腦桌面。

「用這種方式傳播中國文化,難道不香嗎?」

在王國燕看來,科學有幾個功能,一是滿足探索未知的渴望,這是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二是改變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三是科學也有其娛樂性的一面,能給我們的文化生活增添豐富的內容。

「我們需要用更放鬆、包容的心態去看待科學。」王國燕說。

「對於科研人員來說,研究工作有時也是很艱難、枯燥的,以一種好玩的心態去面對艱難的科研工作,『坐冷板凳』的動力會更足一些。當我們要去探索更有難度的創新性科研工作時,常常會彼此開玩笑地說,你又有新東西『玩』了。」石楓笑著說。

相關焦點

  • 在科技期刊封面「博出位」—新聞—科學網
    正巧石楓有一張藝術照,臉的角度正合適P到圖片上,這樣一來,就免去了版權問題的隱患。而且,一張女科學家的照片登上婦女節專刊的封面,這讓石楓覺得這個封面有了特別的意義。         論文作者親自出鏡、把個人照P在封面上,這在學術圈裡並不常見,但石楓認為這沒什麼不妥。
  • 女教授自P成女媧上期刊封面,權威期刊「活潑」些也無妨
    據介紹,封面圖中的女媧,不是別人,正是中國化學期刊封面論文的作者,來自江蘇師範大學的化學教授石楓。這並非簡單粗暴、毫無理由的「惡搞」,實際上,這番創意的背後有一整套理論的支撐——據了解,石教授設計了「構建烯烴-吲哚軸手性骨架」的策略,彌補了軸手性大家族骨架的空缺,所以她才用女媧補天這一神話做了貼切的比喻。
  • 為了分清大熊貓,科學家們也是拼了
    甚至還有個「紅熊榜」,熊貓明星們根據熱度,也能排出個冠亞軍來。不過問題來了——這些粉絲們是怎麼分清這些熊貓的呢?今天,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公布了一系列在大熊貓個體識別工作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當然人家並不是為了打榜,而是因為在大熊貓科研保護工作中,個體識別是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和研究的基本前提。
  • 扒一扒頂級期刊封面上的中國元素
    本文由募格學術整理自化學加、丁香通、納米人在科研領域,學者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投到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期刊編輯會選擇一篇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文章作為封面故事,並選擇相應的封面素材。有很多中國科學家傑出的研究,被選為文章發表期刊的封面文章,並且好多配圖帶著濃重的「中國風」。甚至於,有很多非中國的科學家也選用明顯帶有中國氣息的中國元素進行封面文章的繪製。下面就是小募為大家整理的頂級期刊中那些有中國風元素的封面。
  • 女教授自P成女媧上期刊封面,權威期刊「活潑」些也無妨|新京報快評
    近日,在網上尤其是學術圈內,一張「女媧補天版」的期刊封面圖廣為流傳。據介紹,封面圖中的女媧,不是別人,正是中國化學期刊封面論文的作者,來自江蘇師範大學的化學教授石楓。從圖上能夠看到,石楓版女媧身著火紅裙帶,彩雲繞身、手舉化學結構凝成的五色石,飛升補向天漏處,場景分外生動。這波操作,讓網友們格外興奮,有人斥其矯揉造作,不過更多人是大呼可愛。事實上,石楓學術論文刊登的這本期刊,也不是什麼「野雞」雜誌。
  • 江蘇師範大學女教授「女媧補天」,登上學術期刊封面
    對於科學家來說,發表學術論文是體現個人才華的重要方式,但殊不知,論文配圖,也同樣能夠讓學者們施展才華,比拼腦洞。今年5月份,發表在知名學術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上的一則封面圖,引起圈內關注。
  • 女性科學家如此少,都是期刊惹的禍?
    在談論女性科學家嚴重流失的背後原因時,人們更多的將其歸結於缺乏自信心、科研與家庭間的衝突、職場的不公平待遇等等。而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具有高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似乎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圖片來源: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NSF, NIH [2]為了驗證以上猜想,Fine教授團隊從PubMed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中提取了2005-2017年期間15個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的16萬多篇神經科學領域的論文,並使用性別篩選資料庫(genderize. io database)(一種根據first name判斷性別的資料庫)對這些論文中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性別進行了統計
  • 科研期刊封面分享:Small. 那些以細胞為「主角」的封面
    在科研期刊中​常見以細胞為「主角」的封面>Title:A Glucose/Oxygen‐Exhausting Nanoreactor for Starvation‐ and Hypoxia‐Activated Sustainable and Cascade Chemo‐Chemodynamic Therapy2020年8月份,東南大學吳富根教授在期刊Small上發表文章。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學家說了算
    記者十多年前第一次參加全國兩會報導時,委員們就在討論這一話題。近幾年,從政府主管部門到出版社,再到科技界,召開過各種會議,希望推進中國科技期刊發展,但收效甚微。  「我們也想改變啊,可哪有那麼容易。」來自中科院某所期刊聯合編輯部的文杰(化名)道出了大家的無奈。為什麼會「原地踏步」?在業內人士看來,行政化管理是制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 爸爸們在幼兒園表演節目,身材太吸引人,為了孩子也是拼了
    近日,看到了一個視頻,視頻中,幾位爸爸光著上身,穿著紅色的肚兜,在幼兒園的活動場地裡跳舞,孩子坐在一旁,看著爸爸們表演。現在的幼兒園相對於過去的幼兒園來說,簡直是各種花樣。我只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送我到幼兒園,也沒什麼好囑咐的,聽到囑咐最多的一句,就是「孩子不聽話,你就打。」然後就走了。現在的幼兒園,各種節日表演,家長匯報日等,不僅僅要求孩子參加,還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排練和表演節目。很多家長上班,很累。但是有時候還要請假和孩子排練節目,在節日的時候表演節目。
  • 在反對種族主義的抗議聲中,科學家們開始從期刊、獎項等等中去除...
    本周,一個科學學會正在考慮給一個主要的期刊重新命名,以紀念一位持有種族主義觀點的著名19世紀研究人員; 另一個學會正在投票決定是否給一個將一位傑出的優生學者奉為聖徒的瑣事競賽更名。一所著名的大學表示,它將從校園建築物中移除一位支持白人至上主義的著名科學家的名字。
  • 年度最強論文封面:通訊作者把自己P成女媧,作為期刊封面
    撰文 | 王聰編輯 | nagashi排版 | 水成文近年來,許多中國元素屢屢登上期刊論文封面,不少論文封面對中國元素的巧妙應用令人稱奇。作為中國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女媧娘娘也經常被科研人員搬上論文封面,例如浙江大學王福俤教授團隊就曾在《科學通報》發表封面論文,這一女媧補天的封面,被評為中國科學雜誌社2019年度最佳封面。
  • 輕鬆獲取電子期刊封面、封底、目錄等材料
    對於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來說,無一例外的繞不開職稱評審或者項目成果申報,而這些申報的材料往往都會涉及到發表論文作品的期刊雜誌封面/封底/目錄等材料。高保真的期刊封面目錄圖片的收集讓申報者們大呼頭疼!畢業了,需要提交發表文章的封面、目錄等材料職稱晉升,需要提交發表文章的雜誌(期刊)封面和目錄材料事業單位職稱評審時,科研人員需提交完整的評審材料有些同學,在下載封面/目錄等材料同樣碰了一鼻子灰~嘻嘻~面對職稱評審材料下載問題,小編早已胸有成竹!
  • 設計大片來襲,大鵬教育設計學院期刊封面作品欣賞!
    哈嘍,各位大佬們好啊四字弟弟最近幾年可謂是風生水起拍電影、上綜藝秀、上雜誌封面...一刻也不停息從剛出道時的小小隻到現在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男主角演藝圈連獲新高的同時時尚圈當然也少不了最近《ELLE》雜誌預告五月刊封面
  • 大聖,你怎麼在Cell封面上?科學人
    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了他們的重要研究成果,而有些甚至是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
  • 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科學家丨這本雜誌承載著那個時代科學家們的共同...
    改革君將陸續刊發「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科學家」系列文章,為您講述這些硝煙中胸懷民族大義、家國情懷的科學家的故事,展現他們為抗戰勝利所作出的犧牲與貢獻。創刊於1915年的中文《科學》雜誌,是我國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綜合性科學期刊。我國近代最重要的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其成立的初衷即是為了發刊《科學》,以求在中國提倡、傳播科學,發展實業。
  • 鳳高老師榮登全國核心期刊封面
    記者從桐鄉市鳳鳴高級中學了解到,該校數學老師沈金興榮登國家級核心期刊《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5年第4期封面。同時,該雜誌還刊發了他的論文《「形神兼備」之均值不等式欣賞》。  據了解,《中學數學教學參考》是國內數學專業權威核心期刊,代表著中學數學理論與研究的最高水平,能成為封面人物的大多是國內中學數學教育界的權威人士或在中學數學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方面有所建樹的名師。  沈金興從教至今已經23年,是第十批、第十一批嘉興市數學學科帶頭人、嘉興市第六批新世紀專業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
  • 中學生午餐食譜大比拼,為了孩子能吃得好,學生媽媽們也是拼了!
    中學生午餐食譜大比拼,為了孩子能吃得好,學生媽媽們也拼了!接下來咱們看一看,中學生們的午餐食譜大比拼,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每天能吃得好,吃的有營養,這些學生的媽媽們,也是拼了,每天都變著花樣的給孩子做可口的飯菜。
  •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期刊發表封面文章
    本網訊 近日,理學院劉東暉副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權威期刊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上發表題為「Multifunctional β-Cyclodextrin MOF-Derived Porous Carbon
  • 影響因子破20不是終點,要做科技期刊「百年老店」
    2020年11月《細胞研究》封面。(《細胞研究》編輯部供圖)  ■30年,從2到20,《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的飛速躍升與中國基礎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學的快速發展同向而行,它如同一個擴音器,讓一批中國原創科研成果率先在國際舞臺上亮相  ■「科學家們經常提及的《自然》《科學》《細胞》等學術期刊都在西半球,希望未來在東半球的中國上海,有一本領先世界的科技期刊」  創刊30年,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