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今年是抗戰勝利75周年,回首那段血雨腥風的歲月,一位位中國科學家義無反顧,與祖國共赴危難。他們或研發武器裝備,或從事戰時保障,或奮力救死扶傷,在破碎的山河之上,為挽救民族危亡付出自己寶貴的科學智慧。改革君將陸續刊發「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科學家」系列文章,為您講述這些硝煙中胸懷民族大義、家國情懷的科學家的故事,展現他們為抗戰勝利所作出的犧牲與貢獻。
創刊於1915年的中文《科學》雜誌,是我國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綜合性科學期刊。我國近代最重要的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其成立的初衷即是為了發刊《科學》,以求在中國提倡、傳播科學,發展實業。可以說,在數十年的時間裡,《科學》雜誌是中國近代科學共同體的喉舌,承載著那個時代的中國科學家們共同的理想、目標與情懷。
作為一份純粹的科學期刊,早期《科學》雜誌的文章大多以介紹科技知識、刊登科研成果為主,涉及軍事和國防的內容並不多。然而,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迅速改變了這種發刊意趣。
從象牙塔內發出的「科學救國」呼聲
當時,化學武器被認為是費用低、殺傷大的新型武器,日軍在這一方面具有的優勢以及中國軍民相關知識的缺乏,引起了中國科學家的關注。1931年12月的《科學》雜誌刊登了一篇譯自國外的長文,對化學武器及其戰術進行了詳細介紹。全文將近一半的篇幅用於講述防禦毒氣的方法、特別是吸附式防毒面具的原理和用法,譯者的良苦用心一目了然。
20世紀30年代,早年經過西方現代科學洗禮的中國第一、第二代科學家,此時已成為中國科學界的中堅力量,他們對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有著比旁人深刻得多的認識。中國科學社的首批成員、著名氣象學家、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目睹國內科學發展的滯後和戰備水平的落後,曾撰文提出嚴厲批評:「我國對於科學研究,平時鮮加注意,一旦戰事開始,方感科學研究之重要!」當時的日本雖然在整體國力上無法與美國、蘇聯等大國相比,但面對近代工業體系尚未建立的中國,卻佔有明顯的優勢。在這種情形下,中國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唯有重視科學、提倡科學,方可救民族、國家於水火之中。中國近現代生物學奠基人、著名動物學家秉志在《科學與國力》一文中寫到,「外患肆燄,禍逼眉睫,錦繡河山,日削月蹙」,只有努力發展科學,才能使國家轉危為安。他強調開展科學研究、普及科學教育和培養科學精神。雖然困難重重,但「未有不可由科學解決之者」。字裡行間,充分展現出科學家強烈的愛國之心和對科學救國、科學強國的堅定信念。
秉志
從散漫的自由研究 到國家統籌的科學發展理念
然而,對貧弱的中國而言,科學研究不應只是花瓶點綴,戰時的科學應當怎樣為國家服務?秉志等人認為,不應當只看重實用科學,而忽視基礎研究,只有兩者齊頭並進,國家的科技實力才能得到更大的發展。竺可楨則從科研事業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首先稱讚蘇聯「由政府之力量,主辦研究事業」的成就,隱然表達出對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主導國家科技發展和建立科研體系的認同。然而,由於近現代科學傳入中國的時間較晚,研究大多處於自由散漫的狀態。因而,如何凝聚有限的科技力量,科學家群體開始自發地予以思考。1935年,新任《科學》雜誌主編的人類學家劉鹹在其執筆的社論中,第一條建議即樹立科學國策。他提出,在普及科學教育、傳播科學常識、建設科學工業、開展科學研究、培養科技人才、獎勵科學成績、統籌科研經費等問題上,都應當從國家需要的層面予以通盤考慮。1939年,《科學》雜誌還發表了一篇譯文,介紹蘇聯的第三次五年計劃與蘇聯科學的發展規劃。顯然,隨著戰爭程度的加深,中國科學界對於政府主導下的科技發展體系有了更深層次的期待和嚮往。
華北事變的發生,使中國社會各界感受到全面戰爭的空前危機。早就在清華大學開設國防化學課程、吸引大批青年學子的著名化學家曾昭掄教授憤然寫到:「在這種非常時期,科學家除了要做好本職工作、積極培養科學界的新生力量,必要的時候,也應當投筆從戎和普通人一樣上戰場。」但是,把寶貴的科學人才白白浪費在前線,並不能真正發揮科學家的作用。當時有人認為,科學家群體應當保持自身的獨立地位,同時又適應時代需求、發揚國防科學研究,並通過科學成績獲得國際社會的關注。這樣方能發揮出科學家自身最大的能力和價值。這種看法應當是比較貼近科學界的實際情形的。
竺可楨
從宏觀設想到研究具體問題
1936年後,《科學》雜誌關注的焦點,逐漸由早先科學救國的宣傳,集中到較為具體的問題研究上。七七事變後,《科學》雜誌上刊登了一批有關科學與國防的文章,如「經濟樹木與國防」「耐火材料工業與國防」「植物油提煉汽油之展望」等,均是當時急需解決的具體的國防科技問題。此後,從國防科技,到大後方建設,到國家層面的工業布局,以及科學教育、戰爭中的科學應用等文章,陸續刊登在《科學》雜誌上,反映出中國科學家群體對戰時中國科學發展的思考的進一步成熟。
1938年後,《科學》雜誌自身的出版也遭遇了危機。稿源缺乏、印刷成本上漲、交通不便,雜誌被迫改為雙月刊的形式,並減少頁數。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科學》的同仁們繼續對抗戰有關的科學技術保持著高度的熱情。當時汽油、柴油等燃料奇缺,1939年,燕京大學化學系的羅宗實連續發表三篇長文,詳細探討汽油的製造和抗氧化問題。為了投入實用,在撤到後方之後,他還和燃料化工專家侯祥麟等人一道受命在重慶附近辦了一個植物煉油廠。此外還有人研究如何用稻草製造無煙炸藥。由於中國缺乏橡膠,當時許多卡車的輪胎破了無法修補也無法更換,只能往裡面填充棉花等物繼續使用。1943年,曾在清華大學生物學系任教的生物化學家彭光欽在廣西發現國產橡膠作物薜荔,並著手開始試製橡膠製品。對於這一成績,植物學家裴鑑也在《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予以高度關注。
任鴻雋
對工業化的設想
戰爭是科技與國力的較量,是兩個國家之間科技能力、工業能力與技術能力之間的全面競爭。但是,中國的近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體系建設都不過剛剛起步,彼此之間的聯繫尚嚴重缺乏,要達到相互促進的程度,還有很長的距離。但是,中國科學家們對這一前景是樂觀的,他們認為,戰爭的壓力或許能使科學成果和工業生產之間的轉換加快,但是這個過程必須由國家統籌和投入。
參考美國在二戰中國家統籌下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科學家們的看法無疑是正確的,他們已經認識到,要實現科學救國,必須使科學與工業相結合,古老的中國必須實現真正的工業化。但在當時,貧弱的中國卻並沒有這樣的基礎,政府缺乏動員能力和統籌能力,而科學界和工業界之間幾乎也沒有什麼有效的溝通。從事研究的人往往與實用脫節,而從事生產的通常也只關心眼前的利益。這種情形實際上已經超出了科學界和工業界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需要從更高的層面上予以協調發展,而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後擔任中國科學社代理總幹事的神經生物學家盧於道認為,即使有強有力的統籌規劃,要克服工業化面臨的困難與障礙,「亦是需要細心而堅忍的努力。這種努力之苦,殊非局外人所能想像,亦非發明家及製造家所及意料」。這種想像雖然十分模糊,卻有著難能可貴的歷史洞見。中國實現工業化的道路,雖然艱難曲折,但今日之光輝成就,已經足以告慰先賢。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科學》雜誌很快恢復了它作為一份科學期刊的本色,與軍事、國防科技相關的文章逐漸減少。但十多年的戰火硝煙,仍給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它從早年那份只用於發表科研成果、傳播科技新知、看似仍在象牙塔內的刊物,到抗戰結束後成為了一份真正的綜合性科學期刊。《科學》的變遷,折射出那個時代中國科學家群體在「科學救國」道路上的漫漫求索,前輩們崇尚科學、堅忍不拔的精神,至今催人奮進。(文/徐丁丁 中國科協「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對本欄目提供支持)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