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科學家丨這本雜誌承載著那個時代科學家們的共同...

2020-12-11 中國科協

編者按

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今年是抗戰勝利75周年,回首那段血雨腥風的歲月,一位位中國科學家義無反顧,與祖國共赴危難。他們或研發武器裝備,或從事戰時保障,或奮力救死扶傷,在破碎的山河之上,為挽救民族危亡付出自己寶貴的科學智慧。改革君將陸續刊發「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科學家」系列文章,為您講述這些硝煙中胸懷民族大義、家國情懷的科學家的故事,展現他們為抗戰勝利所作出的犧牲與貢獻。

創刊於1915年的中文《科學》雜誌,是我國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綜合性科學期刊。我國近代最重要的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其成立的初衷即是為了發刊《科學》,以求在中國提倡、傳播科學,發展實業。可以說,在數十年的時間裡,《科學》雜誌是中國近代科學共同體的喉舌,承載著那個時代的中國科學家們共同的理想、目標與情懷。

作為一份純粹的科學期刊,早期《科學》雜誌的文章大多以介紹科技知識、刊登科研成果為主,涉及軍事和國防的內容並不多。然而,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迅速改變了這種發刊意趣。

從象牙塔內發出的「科學救國」呼聲

當時,化學武器被認為是費用低、殺傷大的新型武器,日軍在這一方面具有的優勢以及中國軍民相關知識的缺乏,引起了中國科學家的關注。1931年12月的《科學》雜誌刊登了一篇譯自國外的長文,對化學武器及其戰術進行了詳細介紹。全文將近一半的篇幅用於講述防禦毒氣的方法、特別是吸附式防毒面具的原理和用法,譯者的良苦用心一目了然。

20世紀30年代,早年經過西方現代科學洗禮的中國第一、第二代科學家,此時已成為中國科學界的中堅力量,他們對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有著比旁人深刻得多的認識。中國科學社的首批成員、著名氣象學家、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目睹國內科學發展的滯後和戰備水平的落後,曾撰文提出嚴厲批評:「我國對於科學研究,平時鮮加注意,一旦戰事開始,方感科學研究之重要!」當時的日本雖然在整體國力上無法與美國、蘇聯等大國相比,但面對近代工業體系尚未建立的中國,卻佔有明顯的優勢。在這種情形下,中國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唯有重視科學、提倡科學,方可救民族、國家於水火之中。中國近現代生物學奠基人、著名動物學家秉志在《科學與國力》一文中寫到,「外患肆燄,禍逼眉睫,錦繡河山,日削月蹙」,只有努力發展科學,才能使國家轉危為安。他強調開展科學研究、普及科學教育和培養科學精神。雖然困難重重,但「未有不可由科學解決之者」。字裡行間,充分展現出科學家強烈的愛國之心和對科學救國、科學強國的堅定信念。

秉志

從散漫的自由研究 到國家統籌的科學發展理念

然而,對貧弱的中國而言,科學研究不應只是花瓶點綴,戰時的科學應當怎樣為國家服務?秉志等人認為,不應當只看重實用科學,而忽視基礎研究,只有兩者齊頭並進,國家的科技實力才能得到更大的發展。竺可楨則從科研事業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首先稱讚蘇聯「由政府之力量,主辦研究事業」的成就,隱然表達出對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主導國家科技發展和建立科研體系的認同。然而,由於近現代科學傳入中國的時間較晚,研究大多處於自由散漫的狀態。因而,如何凝聚有限的科技力量,科學家群體開始自發地予以思考。1935年,新任《科學》雜誌主編的人類學家劉鹹在其執筆的社論中,第一條建議即樹立科學國策。他提出,在普及科學教育、傳播科學常識、建設科學工業、開展科學研究、培養科技人才、獎勵科學成績、統籌科研經費等問題上,都應當從國家需要的層面予以通盤考慮。1939年,《科學》雜誌還發表了一篇譯文,介紹蘇聯的第三次五年計劃與蘇聯科學的發展規劃。顯然,隨著戰爭程度的加深,中國科學界對於政府主導下的科技發展體系有了更深層次的期待和嚮往。

華北事變的發生,使中國社會各界感受到全面戰爭的空前危機。早就在清華大學開設國防化學課程、吸引大批青年學子的著名化學家曾昭掄教授憤然寫到:「在這種非常時期,科學家除了要做好本職工作、積極培養科學界的新生力量,必要的時候,也應當投筆從戎和普通人一樣上戰場。」但是,把寶貴的科學人才白白浪費在前線,並不能真正發揮科學家的作用。當時有人認為,科學家群體應當保持自身的獨立地位,同時又適應時代需求、發揚國防科學研究,並通過科學成績獲得國際社會的關注。這樣方能發揮出科學家自身最大的能力和價值。這種看法應當是比較貼近科學界的實際情形的。

竺可楨

從宏觀設想到研究具體問題

1936年後,《科學》雜誌關注的焦點,逐漸由早先科學救國的宣傳,集中到較為具體的問題研究上。七七事變後,《科學》雜誌上刊登了一批有關科學與國防的文章,如「經濟樹木與國防」「耐火材料工業與國防」「植物油提煉汽油之展望」等,均是當時急需解決的具體的國防科技問題。此後,從國防科技,到大後方建設,到國家層面的工業布局,以及科學教育、戰爭中的科學應用等文章,陸續刊登在《科學》雜誌上,反映出中國科學家群體對戰時中國科學發展的思考的進一步成熟。

1938年後,《科學》雜誌自身的出版也遭遇了危機。稿源缺乏、印刷成本上漲、交通不便,雜誌被迫改為雙月刊的形式,並減少頁數。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科學》的同仁們繼續對抗戰有關的科學技術保持著高度的熱情。當時汽油、柴油等燃料奇缺,1939年,燕京大學化學系的羅宗實連續發表三篇長文,詳細探討汽油的製造和抗氧化問題。為了投入實用,在撤到後方之後,他還和燃料化工專家侯祥麟等人一道受命在重慶附近辦了一個植物煉油廠。此外還有人研究如何用稻草製造無煙炸藥。由於中國缺乏橡膠,當時許多卡車的輪胎破了無法修補也無法更換,只能往裡面填充棉花等物繼續使用。1943年,曾在清華大學生物學系任教的生物化學家彭光欽在廣西發現國產橡膠作物薜荔,並著手開始試製橡膠製品。對於這一成績,植物學家裴鑑也在《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予以高度關注。

任鴻雋

對工業化的設想

戰爭是科技與國力的較量,是兩個國家之間科技能力、工業能力與技術能力之間的全面競爭。但是,中國的近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體系建設都不過剛剛起步,彼此之間的聯繫尚嚴重缺乏,要達到相互促進的程度,還有很長的距離。但是,中國科學家們對這一前景是樂觀的,他們認為,戰爭的壓力或許能使科學成果和工業生產之間的轉換加快,但是這個過程必須由國家統籌和投入。

參考美國在二戰中國家統籌下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科學家們的看法無疑是正確的,他們已經認識到,要實現科學救國,必須使科學與工業相結合,古老的中國必須實現真正的工業化。但在當時,貧弱的中國卻並沒有這樣的基礎,政府缺乏動員能力和統籌能力,而科學界和工業界之間幾乎也沒有什麼有效的溝通。從事研究的人往往與實用脫節,而從事生產的通常也只關心眼前的利益。這種情形實際上已經超出了科學界和工業界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需要從更高的層面上予以協調發展,而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後擔任中國科學社代理總幹事的神經生物學家盧於道認為,即使有強有力的統籌規劃,要克服工業化面臨的困難與障礙,「亦是需要細心而堅忍的努力。這種努力之苦,殊非局外人所能想像,亦非發明家及製造家所及意料」。這種想像雖然十分模糊,卻有著難能可貴的歷史洞見。中國實現工業化的道路,雖然艱難曲折,但今日之光輝成就,已經足以告慰先賢。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科學》雜誌很快恢復了它作為一份科學期刊的本色,與軍事、國防科技相關的文章逐漸減少。但十多年的戰火硝煙,仍給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它從早年那份只用於發表科研成果、傳播科技新知、看似仍在象牙塔內的刊物,到抗戰結束後成為了一份真正的綜合性科學期刊。《科學》的變遷,折射出那個時代中國科學家群體在「科學救國」道路上的漫漫求索,前輩們崇尚科學、堅忍不拔的精神,至今催人奮進。(文/徐丁丁 中國科協「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對本欄目提供支持)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科學家 | 浙江大學西遷:竺可楨校長領導下的抗日救亡活動
    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這是電影《八佰》中講述的真實歷史事件。今天介紹的科學家,他在戰亂中堅守的是一所學校,為保存我國教育科研力量,他帶領全校師生踏上了漫漫西遷路。1937年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標誌了日寇全面侵華的開始。
  • 小「科學家」們看過來丨向達爾文學習科學家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作者會根據達爾文和科學研究的細節與狀態,來告訴你一個真正的科學家的思考方式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所以,這本書特別適合想發現真正的科學方法的小科學家們。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本《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究竟有什麼魔力,可以讓我們可愛的小科學家們從中探尋到科學家的成長之路吧!
  • 關於人工智慧時代如何創業,李開復給科學家們上了一課
    但科學家們往往會被自己的研究的東西所打動,也認為他所看到的是全世界人類所需要的。但是事實可能並不是這樣。第二,科學家和創業者有非常大的不同:科學家追求的科研突破,創業者追求的是商業回報,科學家講究嚴謹,科學家講究速度,科學家要慢工出細活,而創業者要快速迭代。這六件事情往往是背道而馳的。
  • 科學家們在癌症復發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症復發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科學家們提出新思路!doi:10.1038/s41590-020-0733-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Immu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匹茲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通過阻斷在免疫細胞中識別的「免疫記憶檢查點」(immune memory checkpoint)或能改善免疫療法並能幫助有效預防癌症復發。
  • 「弘揚科學家精神 做新時代追夢人」主題徵文終評圓滿結束
    | 作者: 陳勇 羅永生 | 責任編輯: 曾雅琪 | 來源: 中國網圖片中心 8月7日,「弘揚科學家精神 做新時代追夢人」主題徵文活動終評工作在第二課堂順利開展。作為「我和我的祖國——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全國巡展」重慶站的重要補充,本次活動旨在鼓勵青少年以手寫心,書寫對中國近現代科學家精神、事跡的心得感悟,引領青少年以思促行,培養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的愛國情、強國志。
  • 《科學家》雜誌評選出影響2019年的十大科學新聞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眼科醫生、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癌症研究員、埃默裡大學的遺傳學家以及莫菲特癌症中心的負責人因與中國的關係而失去工作。隨著美國政府加強對間諜活動的防禦,研究人員表達了對種族定性的擔憂,特別是中國科學家和華裔科學家將遭受不公正的審查。
  • 新冠肺炎論文爆棚,全球190篇中國115篇,科學家們都發現了什麼?
    當地時間2月26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表示,25日中國境外上報的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數首次超過中國境內新增病例數,目前義大利、伊朗、韓國的情況令人十分擔憂。面對疫情,學術界以最快速度加入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
  • THE DOOR走進電子科大 開啟國家青年科學家專場論壇
    今後每年9.29,成都市人民政府和電子科技大學將共同舉辦發展峰會、高峰論壇、投資促進、成果對接等系列活動。而這個節日也將成為校地合作、互利共贏的新典範,推動以城育校,以校興城新風尚的形成。本期,我們有幸走進電子科技大學,集各方之力,推出THE DOOR時代青年論壇第七期。
  • 李大光:中國需要科學家的科普
    中國總是號稱科普隊伍有幾十萬大軍。但是,這些人多數不是科學家,而是科普行政管理人員。這是中國科普一直處於落後境地的主要原因。那時的學者認為,中國公眾「非愚即諛」,處於「貧」「陋」狀態。在新中國成立後,出現了「科普」這個術語。「科普」一詞在接近百年前的教育水平落後、信息不公開、公民意識尚未形成的時代也許具有意義。但是,在現代公民意識強烈、教育程度日益提高、信息自由的時代,「科普」已經隱涵著不平等的思想。
  • 科學家在智利發現史前時代的大白鯊「育嬰室」
    現在,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據說是史前大白鯊的「育嬰場」--這可能對當今的大白鯊保護工作產生影響。在維也納大學古生物學家Jaime A. Villafaña的帶領下,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最近對智利和秘魯太平洋沿岸的幾個地點發現的200萬到500萬年前的大白鯊牙齒進行了統計分析。由於動物的軟骨骨骼沒有化石,所以這些牙齒是史前鯊魚的全部遺存。
  • 4萬多科學家沒有維基詞條?AI為女性科學家正名
    出處丨Futurism   作者丨Kristin Houser   編譯丨吉吉   一直以來,人工智慧都存在偏見與爭議。   上周五,人工智慧創業入門科學總監約翰博漢農發表了一篇關於Quicksilver的博客文章,這是一個人工智慧工具,它正在幫助改進維基百科覆蓋被忽視的科學家的方式,其中許多人是女性。   初級團隊首先為Quicksilver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具體來說,是3萬名擁有維基百科條目的科學家。
  • 《科學》雜誌官網:美國政府無端冤枉華人科學家洩密
    多名華人科學家「被間諜」的冤案近來引發廣泛關注,美國權威雜誌《科學》網站近日發表長篇通訊指出,近年來被美國政府冤枉為間諜的華人科學家數量之多「令人吃驚」,導致華人科學家人人自危,擔心與中國的正常合作招來美國政府無端猜疑。 文章寫道,越來越多的華人科學家成為美國司法部「不恰當的目標」,數量之多「令人吃驚」。
  • 極少數派的中國女科學家們
    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及歐萊雅中國共同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於4月2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10位在醫學、生物學、地球科學、航天科學等各科研領域中表現卓越的科研女性獲得了這一獎項。
  • 科學家們在研究這些新療法
    這意味著,找到針對Fel d 1的抗過敏辦法,就能讓絕大部分對貓過敏的人/家庭得到解救! 好消息是,科學家們在嘗試從多個角度解決這一難題。近期,在《自然》雜誌關於過敏的特刊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可喜的進展。
  • 請不要拉踩明星和科學家了!
    這兩天刷到一條特別火的短視頻,說的是一個小女孩對著手機照片準確地認出鍾南山、袁隆平和錢學森,他的父親高興地說「寶貝,記住了嗎,這些才是我們中國的明星。」視頻的文案是:寶貝,這才是你該崇拜的明星。超燃的背景音樂,和無比政治正確的文案輕易收穫百萬+的贊。
  • 科學家「神仙打架」大辯論:是否該鼓勵科學家創業?
    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技術成果應用,明顯就要比國外差得很多——中國的抽水馬桶可能會讓很多人煩惱。一是能源使用上的浪費,二是產品的質量。這些都要求我國儘快進行技術升級、產業升級。但是我覺得更適合從事這項工作的是工程師,是engineer和technician這一個層面的人,而不應該是科學家。
  • 那個在科學家座談會發言的小姑娘,居然是蜚聲國際的古遺傳學家?
    原創 我是科學人 我是科學人雖然去年頻頻因獲獎上新聞,但當她參加2020年科學家座談會的照片被第一次曝光時,很多人還是會問:這個年輕姑娘是誰?她憑什麼能和那些老科學家們「平起平坐」?也不怪大家不了解她。
  • 小時候想做科學家,現在,我是「公民科學家」
    懵懂的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跡為自己規劃未來:救死扶傷的醫生、桃李滿天下的老師、漫步太空的航天員、馳騁綠蔭場的足球明星……熱門理想備選清單中,呼聲最高的大概就是「科學家」了。畢竟這份工作聽起來神秘又偉大,擁有巨大的想像空間。後來我們長大了,懂得了科學家的含義,也似乎漸漸遠離了科學家的夢想。
  • 科學家公布第一階段人類基因組「差異圖」
    由美國、中國、日本等國200多位科學家參加的「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HapMap)」日前取得階段成果,科學家於26日公布了第一階段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科學家說,這份描述人類基因組中最常見差異的圖譜,將大大促進疾病和人類進化的研究。    人類基因組擁有大約32億對鹼基。
  • 科學家的時代使命(科技名家筆談)
    1978年3月,中國現代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全國科學大會在京召開。在大會閉幕式上,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發表題為《科學的春天》的講話,用飽含詩情的語言宣告:「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那年秋,我進入大連第八中學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