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雜誌評選出影響2019年的十大科學新聞

2020-12-14 生物谷

2019年12月31日訊/

生物谷

BIOON/---T細胞的發現、由8種核苷酸組成的DNA(hachimoji DNA)、新的人種以及對間諜活動的日益擔憂成為今年的年度熱門話題。

發現新的T細胞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科學家們已對人體免疫系統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令人吃驚的是,人們仍然發現了新的T細胞類型。在今年5月,研究人員在1型

糖尿病

患者中描述了B細胞和T細胞的雜合細胞,他們稱之為雙重表達細胞(dual expresser cell, DE細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

免疫學

家Abdel Hamad當時對《科學家》雜誌說,「我們認為DE細胞可能在這種疾病的初始階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圖片來自B and T cell image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X cell Image fro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同月,科學家們還報導,被認為是形成先天免疫反應的人類自然殺傷細胞也能夠像適應性免疫反應一樣,保留著過去與有害抗原相遇的記憶。這一發現挑戰了關於這些細胞如何發揮作用的基本教條---它再次提醒我們,即使在我們自己的血液中,仍有許多未知之處。

傳染病傳播

麻疹、伊波拉和脊髓灰質炎在2019年爆發。自2000年在美國宣布消滅麻疹病毒以來,美國的麻疹病例是最高的,在歐洲和其他地方也呈飆升趨勢。公共衛生官員說,反疫苗情緒導致的疫苗接種不足是罪魁禍首。一直以來,科學家們持續了解這種病毒以及它的危險性。在今年10月,研究人員報導感染上導致麻疹的麻疹病毒似乎讓免疫系統容易受到其他病原體的感染。

今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成千上萬人死於麻疹。自2018年以來,這個地區的伊波拉疫情也在持續爆發。這個地區的動蕩阻礙了控制伊波拉疫情的努力,但是給予今年新開發的藥物和疫苗可能有助於減緩伊波拉病毒的傳播。

脊髓灰質炎很快就會有另一種疫苗來對付,這是因為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疫苗,旨在抵消一種舊疫苗的失敗,這種失敗的舊疫苗允許脊髓灰質炎病毒繼續傳播,並最終恢復毒力。由牛痘病毒引發的脊髓灰質炎病例如今已比野生的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病例更為普遍,但是這種經過基因改造後避免這種毒力恢復的新疫苗定於2020年部署。

對間諜活動的恐懼

美國聯邦科學機構一直在嚴厲打擊違反與外國政府關係規則的研究人員,以防止其他國家竊取美國

智慧財產權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眼科醫生、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癌症研究員、埃默裡大學的

遺傳

學家以及莫菲特癌症中心的負責人因與中國的關係而失去工作。

隨著美國政府加強對間諜活動的防禦,研究人員表達了對種族定性的擔憂,特別是中國科學家和華裔科學家將遭受不公正的審查。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學家Alice Huang在今年3月寫給《科學家》的那封信中說,「我們為一個冷峻的研究環境所付出的長期代價,遠遠超過了從我們這裡竊取的少數想法。」

第一批人類-猴子嵌合體

今年7月,一家西班牙報紙報導為「避免法律問題」,西班牙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在中國培育出第一批人類-猴子胚胎嵌合體。這些胚胎嵌合體的發育在幾周後就停滯了,但是這些科學家想要培育出器官經收集後可用於人體移植的動物,但至少有一位專家認為這一目標不切實際。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獸醫研究員Pablo Ross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說,「我一直認為用靈長類動物來做實驗是沒有意義的。這是因為它們通常都很小,而且需要很長時間進行發育。」

儘管在美國使用聯邦研究基金進行研究仍然是非法的,但是人類-動物嵌合體項目去年春天在日本獲得了監管許可。史丹福大學發育生物學家Sean Wu在今年4月份對《科學家》雜誌說,「如今,這允許人們使用豬和綿羊等物種培育人類-動物[嵌合體胚胎],這是件好事。」但是人類-靈長類動物嵌合體是另一種動物。「當你嘗試培育出兩種親緣關係比較緊密的物種(比如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嵌合體時,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新人種

在談到新人種時,科學家們今年描述了一個新的人種,即呂宋人(Homo luzonensis)。這個新命名的人種的第一根骨頭最初是在2007年在菲律賓的卡勞洞穴(Carao Cave)挖出的,但是當時還不清楚它確切屬於誰。更多骨頭和牙齒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得出結論:這些古代的人是一個不同的人種。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人類進化與史前史教授Michael Petraglia(未參與這項研究)當時告訴《科學家》雜誌,「這真是個好消息。並不是每天你都能在人類家譜中命名一個新的人種。」

不道德的資金

性罪犯Jeffrey Epstein與科學家們之間的友誼,以及他給他們提供的科研經費,在今年引起了軒然大波。一些學者辭去了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工作以示抗議,而一些大學則承諾將資金用於慈善事業。

與此同時,Sackler家族(奧昔康酸製造商Purdue Pharma公司)因其在阿片類藥物流行中的角色而受到更嚴格的審查。多年來,Sackler家族一直是生物醫學研究的重要捐助者,而且塔夫茨大學最近決定從它的校園建築中刪除Sackler的名字。

#MeToo運動仍在延續

多虧倖存者和活動人士的努力,#MeToo運動的勢頭在2019年得以延續。科學

會議

組織者被迫反思他們保護與會者的政策,特別是在考古學領域,這是因為一名知名的性騷擾者出席了今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市舉行的考古學會會議,在此之前,他已被禁止進入他自己的校園,在那裡他曾當了幾十年的教授。David Yesner的受害者出席了該會議並通知了工作人員,但是該考古學會作出的反應並不充分,這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強烈反彈,並且經過長期考慮後,它制定出更加穩固的政策。SAA成員通過投票允許董事會成員禁止被定罪的性騷擾者參加會議。

「完全未知的生物學現象」

圖片來自bioRxiv, 2019, doi:10.1101/787614。

儘管一項新的研究在今年9月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但是這項研究的結果引入了

細胞生物學

的一個新方面:glycoRNA,即連接上稱為聚糖(glycan)的複合糖的

非編碼RNA

。聚糖通常被隔離在內質網和高爾基體中,遠離細胞質和細胞核中的RNA。論文通信作者、史丹福大學化學生物學家Carolyn Bertozzi在今年10月告訴《科學家》,「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生物學中確實沒有一個框架可以解釋RNA和聚糖是如何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方的,更不用說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連接在一起的了。不管它是什麼,它是一種完全未知的生物學現象。期待對這種神秘的新細胞實體---它的功能、結構和盛行程度---有更多的了解。」

與電子菸相關的死亡

今年,與電子菸相關的肺部疾病和死亡浪潮席捲了整個美國。起初臨床醫生尚不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病例,但是經過數月的偵查,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添加到產品中的醋酸維生素E,尤其是含有四氫大麻酚(THC)的假冒液體,可能是罪魁禍首。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正在繼續調查,這是因為更多的成分可能也是罪魁禍首。

合成DNA擴增

今年,研究人員通過開發兩種新的合成核苷酸(即鹼基),再加上之前構建出的兩種合成核苷酸,他們將組成DNA的鹼基種類增加了一倍,從而構建出他們所說的由四種合成鹼基和四種天然鹼基組成的hachimoji DNA。噬菌體RNA聚合酶可將這種hachimoji DNA成功地轉錄為hachimoji RNA。今年2月,美國西北大學的Michael Jewett(未參與這項研究)在發送給《科學家》雜誌的電子郵件中寫道,「這確實是一篇令人興奮的論文. . .真正的工程壯舉。」(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The Science News that Shaped 2019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the-science-news-that-shaped-2019-66872

相關焦點

  • 中國年僅22歲少年,竟被評選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榜首
    中國年僅22歲少年,竟被評選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榜首在世界上有一本雜誌叫做《自然》,在國外的名氣非常大,而且還經常會評選出一些對世界有巨大貢獻的人登上這本雜誌,例如國際上非常有名的科學家們,像愛因斯坦、牛頓、霍金都曾在《自然》雜誌上留下過名字,由此可見這份雜誌的權威性!
  • 《自然》新聞版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快速射電暴中國研究入選
    當地時間12月14日,學術雜誌《自然》(Nature)新聞與觀點欄目評選出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除了影響2020年全球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研究外,HIV治療、冷凍電鏡和快速射電暴等領域也受到關注。今年的十大科學發現共涉及15篇學術論文,13篇發表在《自然》,其餘2篇發表在《科學》雜誌。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等人的快速射電暴研究入選。1.
  • 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 美《科學》雜誌評選出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
    (圖片來源:美國《科學》雜誌網站)新華社華盛頓12月20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雜誌20日公布了其評選的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單細胞基因活性分析技術當選頭號突破,有望在未來10年改變生物學和醫學研究格局。該技術使研究人員得以在單細胞水平上確定哪些基因會在胚胎早期發育時被開啟或關閉。
  • 李蘭娟就被《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發表聲明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就被英國《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致函該雜誌並發表聲明,表示有關她的介紹與事實不符,希望予以更正。英國《自然》雜誌在介紹材料裡稱自己為「Lockdown Architect」(封城設計師)並基於此將自己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李蘭娟認為不符合事實,希望予以更正。
  • 美《科學》雜誌評選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
    新華社華盛頓12月19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雜誌19日公布了其評選的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拍攝」的首張黑洞照片當選頭號突破。  這張照片「主角」是室女座超巨橢圓星系M87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由包括中國天文學家在內的200多名科研人員歷時多年、從四大洲8個觀測點「捕獲」。
  • 《自然》網站評出2013年最受歡迎十大科學新聞
    12月16日,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公布了本年度最受讀者歡迎的十大科學新聞,包括計算機模擬支持宇宙全息理論;可以同細菌「PK」大小的病毒;歷時69年才滴落的瀝青實驗;宇宙如何在一個四維恆星的崩潰中形成……科學界的發現總超出你的想像。
  • 震撼世界的十大科學實驗
    以下是十個至今仍對我們有著重要影響的科學實驗:    1、德國海因裡希·赫茲--無線電波的發現(頻率單位Hz命名者)     震撼世界的十大科學實驗(浩整理)   震撼世界的十大科學實驗(浩整理)   1888年,在德國一個黑暗的實驗室裡,一顆微弱的火星的出現預示著空前重要的技術革命的開始。
  • 北大鄧宏魁教授入選2019世界十大科學人物,卻凸顯武大的超強實力
    年12月18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自然》評選出2019年世界十大科學人物,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鄧宏魁教授成功入選,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科學家,表彰鄧宏魁教授團隊在CRISPR基因可以在HIV感染人體內安全編輯的可能,目前鄧宏魁教授在細胞重編輯、組織器官再生及腫瘤的免疫治療領域是世界頂級科學家。
  • 美國《科學》雜誌評選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中國研究顯現
    美國《科學》雜誌19日公布了其評選的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同時還公布了選出的年度崩潰事件,那麼這一年來的科學「突破」和「崩潰」反映了什麼?《科學》雜誌新聞編輯蒂姆·阿彭策勒說,團隊協作等方面的壯舉比看到黑洞更加令人驚奇。中國研究人員為此作出了貢獻,上海是「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在全球同步發布黑洞照片的地點之一。該項目主任謝潑德·杜勒曼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了更好地「拍攝」黑洞,未來計劃在地面望遠鏡基礎上加入太空望遠鏡,已開始和中國方面討論展開合作。
  • 【科技資訊】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美國雜誌評選出的2019年15部最好看電影,第一和第四是中國電影
    美國電影又被世界稱之為美國大片,之所以能夠得到這樣的讚譽,主要還是因為美國的電影確實很好看,而且特效也很精妙,美國電影一直以來都在市場上有著帶頭作用,所以美國雜誌所評選出來的電影肯定是非常精彩的,之前美國雜誌就評選出了2019年15部最好看的電影,其中中國電影佔了兩部。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 人類首次捕捉到黑洞真容位居...
    央廣網北京12月22日消息(記者馬喆 朱敏 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還有不到10天,我們即將揮別2019年,迎來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都有哪些人類重大科學突破?近日,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公布了2019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
  • 龐加萊猜想居首 《科學》評選2006十大科學進展
    美國權威《科學》雜誌21日公布了該刊評選出的2006年度十大科學進展,其中中國科學家參與的證明龐加萊猜想被列為頭號科學進展。《科學》雜誌說,科學家們在2006年完成了「數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章節」,這個「有關三維空間抽象形狀」的問題終於被解決。
  • 《自然》公布2019年最值得關注的十大科學事件進展
    《自然》公布2019年最值得關注的十大科學事件進展  Evelyn Zhang • 2018-12-29 08:36:57 來源:前瞻網
  • 《自然》雜誌發布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
    12月19日零時,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Nature)發布了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其中,中國22歲天才少年曹原因發現石墨烯超導角度位列榜單第一位,同時,因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引發巨大爭議的賀建奎也名列其中,成為了今年榜單的「反面案例」。
  • 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20年第1期)1.人類首次「看到」了黑洞數百名科研人員參與合作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於2019年4月10日在全球多地同時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他們拍到的第一張黑洞照片。3.隼鳥2號首次降落小行星「龍宮」並採樣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於2019年2月22日表示,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成功降落在小行星「龍宮」上並採集樣本,經短暫停留後再次升空。
  • 他是「墨子號」研製團隊的領銜,剛剛入選國際十大科學人物,獲稱「量子之父」
    【一起來學】Ĉina Akademio de Sciencoj 中國科學院kvantumo 量子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12月19日凌晨對外發布2017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中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榜上有名。
  • 《科學》雜誌展望2020年十大科學頭條—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華盛頓1月2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雜誌2日刊文展望了2020年可能成為頭條的十大科學新聞,中國建造全球首臺E級超算、「基因剪刀」技術發布臨床試驗結果等入榜
  • 世界十大科學雜誌 讓你認識世界的好雜誌!
    一本科學雜誌就像一本寫給追隨科學的讀者的聖書,科學雜誌裡面有著眾多的最新科學發明讓眾多讀者去了解。在現代有大量的科學雜誌可供選擇,這使得如何選擇一本最好的科學雜誌成為了一個艱難的人物,現在讓我們來看看2018年世界上最優秀和最受歡迎的科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