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希望的大地》:時代頌裡的奮鬥詩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承制的時代燃情巨製《希望的大地》正在央視一套熱播,該劇以改革開放為背景,講述了從1978年到2012年的34年間,工、農、商、學、兵等各個領域的年輕人如何用青春譜寫奮鬥詩篇的故事。
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優秀電視劇百日展播」的推薦劇目,《希望的大地》不同於過去主旋律電視劇聚焦某一個領域的垂直線內容,而是通過畫卷的形式將改革開放後新中國在各個領域的變化與成就徐徐展開,描繪了一部壯麗多彩的新中國發展史。
「希望」是題眼
談及《希望的大地》的創作初衷,總製片人王雁坦言:「我是78級大學生,1982年畢業,和劇中主角是同一時代,也經歷了這個時代,感恩這個時代。這是新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大時代,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很多可敬可佩的人物,他們在國家政策下,在改革開放的春天,作出了突出貢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前進,我們想把這些呈現出來。」
於是,在《希望的大地》中,採用了共享事件交叉平移敘事,通過月亮灣將眾人聚在一起,再如同蜘蛛網般將人物故事鋪陳開來,同時恢復高考、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女排奪冠等大事件也都串聯其中,將一個個小人物的成長曆程融入到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中,展現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奮鬥,並以小人物見證大時代的變遷。
其中,「希望」作為整部劇的「題眼」,貫穿了故事推進與人物成長的始終。失去錄取通知書的馬塵以旁聽生的身份走進大學校園、不忘農村經濟發展的董望春大學畢業後選擇重回農村、成績優異的柳瑩不為外界紛擾潛心鑽研核心技術、生產隊隊長田慶豐帶頭鏟青苗試水大棚種植、馬昊放棄工廠轉正機會義無反顧奔向充滿未知的深圳……
《希望的大地》中,每個角色在成長過程中的一舉一動,都離不開「希望」的內在驅動,而當一個個小人物懷揣「希望」在時代的激流中相遇時,便匯聚成大眾對于振興中華的多樣願景。
塑造青年群像
《希望的大地》聚焦馬、吳、柳、田4個家庭,讓人不僅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熱血青年,更寶貴的是,儘管他們身處各個不同行業,但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以自己的力量守護「希望」,點亮更多人心中「希望」的那盞燈。
吳蔚然替柳瑩保守秘密,只為守護柳瑩高考改變命運的希望;董望春大學報到遲到,是為了守護農民抗旱救災的希望;田慶豐堅持大包幹搞養殖,守護的是農民吃飽飯不受窮的希望;馬昊倒賣雞蛋掙錢,守護哥哥讀書學習的希望;吳欣然一次次拿出存款,守護馬塵成為一名企業家的希望……在他們對彼此的守護中,也實現了對這個時代「希望」的守護。
《希望的大地》正是通過對他們一次次為共同希望而努力的描繪,完成了對努力奮鬥的青年群像的成功塑造。這種多樣化的群像呈現,也最易引發現實共鳴。《希望的大地》編劇王成剛表示:「人人都能在劇中找到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如果你被觸動了,那我們譜寫的奮鬥者之歌也就起作用了。」
一波「回憶殺」
「我記得特別清楚,從4月11日開機,到7月10日關機,我們輾轉了北京、廣東、山西、天津等四省(市)八地,從嚴寒到酷暑,從北到南,遇到了很多困難。」工作量之大、拍攝地域之廣、創作條件之艱苦,尤其是很多年代場景戲的拍攝,至今讓王雁記憶深刻。
也正是得益於此,劇中呈現出來的角色才能如此真實動人,他們說的是具有當地特色的方言、臉上洋溢的是高原紅下的真誠期盼……此外,還有對鄧麗君、喇叭褲、紋理燙等時代流行元素的拿捏,讓《希望的大地》被觀眾形容為「回憶殺」「細節控」。
《希望的大地》不懸浮、有煙火氣,將歷史細節再現與重大人物事件植入有機結合,用貼近觀眾的小人物視角呈現改革開放帶來的偉大變遷,人們手上有繭、腳底有泥、心裡有希望、腦中存信仰,讓改革開放的時代頌與小人物的奮鬥詩達成了統一。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