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我的海口行,海口有海南省博物館和海口市博物館,當然,海南省博物館規模更大,看點更多一些。
海南省博物館位於海口市國興大道68號,佔地60餘畝,建築面積44500平方米,展廳面積12000平方米。海南省博物館的展館分為一期和二期,一期於2008年11月15日建成並開館,二期於2017年5月18日二期全面開館,憑有效身份證件進入博物館大門後,右手邊是一期展館,而面對的比較新的建築,就是二期展館了。
本圖為直接進入了入口正對面二期展館內,一群孩子正在老師的組織下準備入內參觀,孩子們的出現讓這裡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海南省博物館的展覽以「南溟奇甸」為展覽主題,策劃出由三大基本陳列:「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陳列」、「方外封疆——海南歷史陳列」、「仙凡之間——海南風情陳列」;兩個專題陳列:「木中皇后——海南黃花梨陳列」、「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陳列」和非遺「四個一」:「瓊工坊——海南傳統手工技藝陳列」「瓊餚街——海南飲食文化陳列」、「瓊崖村——海南少數民族非遺陳列」和「瓊戲臺——瓊州表演藝術陳列」組成的完整展陳體系,將明代理學名臣丘濬《南溟奇甸賦》中描繪的海南奇景真實呈現,躍然於公眾眼前。
一期和二期展館,一度把我弄糊塗了,我進入的二期展館的展廳是從10號展廳開始的,我趕緊去諮詢臺諮詢,如何從1號展廳後開始參觀。諮詢臺工作人員的回答讓我有點意外,她說1—9號展廳在隔壁的一期展館內,一期和二期並不需要按照順序參觀,之間的關聯性不強。大廳裡的叫做「南溟子」的導覽機器人,引起了這位女遊客的好奇,她倆玩了好久。
跟著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從第10展廳開始參觀吧。「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陳列」通過南海海域重要的沉船考古發現和豐富的出水文物,重現歷史上興旺發達的中西海上貿易盛景。特別是西沙群島發現的「華光礁I號」沉船遺蹟和遺物,是中國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的重要史跡,是中國水下考古從近海走向遠海的裡程碑。
該展廳前言中寫道:南溟之浩瀚,舟船往來。據古籍記載,遠在秦漢時期,環南海沿海居民已經航行於南海之上,穿梭在南海中島礁之間,有了早期的漁獵和航海活動。他們濱海而居,因海而生,創造出了內涵豐富的南海海洋文明。海南島西部北部灣近海漁民從事著海洋捕撈、海洋養殖、煮海曬鹽等多種多樣的生產活動,他們接受著海洋的饋贈,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漁家生活寫照。海南島東部遠洋漁民遠赴南海諸島礁,並予以命名,世代以此作為傳統作業漁場,成為開發南海的重要見證。而一艘南宋沉船「華光礁I號」的發現,更是再現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之航海之光,書寫了中華民族海洋文明之歷史篇章,追溯著中西方文化交流之源遠流長!
背著書包的孩子們在瀏覽電子閱讀器,進一步了解相關知識。他們的下面就是巨大的南宋「華光礁I號」沉船。為了能讓參觀者更為直接地了解「華光礁I號」,同時展示修補復原工作,這裡專門設立了半開放式文物修復空間,遵循「邊保護、邊展示」的原則,向觀者展出船體和文物。
這就是上圖孩子們俯瞰畫面的一部分,「海底世界」生動還原了水下文物挖掘前的場景及周邊海洋環境。在文物保護與修復部,利用倉儲式的展陳方式,同時展出修復前和修復後的文物,場館內還設有文物修補的互動體驗。
《方外封疆——海南歷史陳列》採用新角度、新層次、全方位展示海南歷史發展沿革和人文變遷,用豐富的圖文資料和文物展品全面系統地展示了海南島從40—60萬年前的史前時代到海南島民國時期的漫長歷史發展變化,帶領觀眾縱覽海南歷史發展全貌。
豐富的展品,強烈地吸引著孩子們,他們認真地參觀聽講解。
一向肅靜的博物館內充滿了歡聲笑語,孩子們連下樓梯都在蹦蹦跳跳,博物館裡也變得充滿生氣。
孩子們顯然更喜歡實景、模型、雕塑、創作畫、視頻、動畫和觀眾互動觸屏等等,這些直觀的展示方法,互動小遊戲前,孩子們爭相一試身手。
讓我們的小小講解員閃亮登場,看看這站姿,就說標不標準?
請教了一位帶隊的老師,原來今天是海口某學校的「博物館日」,其實這個「博物館日」並不固定,高年級的學生充當講解員,為低年級的學弟學妹們講解。
這裡還有考核的項目,孩子們對考核結果「如臨大敵」。
參觀完畢後,一層的大廳裡就成了歡樂的海洋,老師會組織同學們拍照留念,可是這些小傢伙們太活潑了,好好照張相,似乎並不容易。
到了午休時間了,跟著孩子們輕快的步伐走出博物館。借用郭德綱先生的一句臺詞,「不想當廚子的士兵,不是好司機」,也說一句,「沒有孩子們的博物館,不是好課堂」。從博物館出來,要去五公祠看看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