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熱搜有個名字居高不下,就是被稱為「國民才女」的武亦姝。
兩年前《中國詩詞大會》那場飛花令我看過,印象深刻。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當武亦姝從容吟出的時候,評委無不叫絕,最終她橫掃百人團,一舉奪冠。
今年,武亦姝又以613分的高考成績被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錄取,再次將她推向了流量頂端。
不可否認,這個全民看成績的年代,武亦姝的成功令太多人羨慕。家庭教育和原生家庭也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但我想說,武亦姝只有一個,如同你家孩子一樣,獨一無二,不需要刻意模仿,也無需探究其家庭背景,需要的是依據自身家庭情況的量體裁衣。
對於家庭中父母的作用,我非常認同溫尼科特的一個詞彙----「房客」。
溫尼科特說:「一對父母並不是像藝術家創造一幅油畫或者陶藝家制出一件陶器那樣製造了一個嬰兒,父母們只是啟動了一個發展過程,讓這個嬰兒出現了,讓這個人出現了。」
啟動的結果就是:「首先是在母親的身體裡面住上了一個房客,之後這位客人會住到家庭裡面一段時間」。
這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在傳統文化背景下的觀念中,無論如何都不能相信孩子只是一位「客人」,而更像是父母的私人物品。
魯迅先生曾說過:「中國人的孩子是工具,是用來給父母臉上增光的工具,是用來光宗耀祖的工具。
當然,這話說的有點極端。但據我所知,如今依然不少父母無意識地使用孩子,這種使用被披上了美麗的外衣,不仔細辨認很難發現。
在我看來,把孩子當作「房客」才是健康的界限[握手],即便聽起來有點悵然若失的小傷感。
事實的確如此,這個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他是超級貴賓,註定要生活在你們家,不是任何其它家庭。此生而言,註定和你們有著最深的淵源。
不論結局如何,都應珍惜這段在一起的旅程。
要認識孩子作為房客,是有著他自己的生命旅程的。
每個人活著的意義之一,就是要完成屬於他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路要走、自己的事要做,最大的不尊重就是人為幹擾這種使命感。
就像你去住賓館,工作人員不會隨便問你要去幹嘛、接下來打算是什麼、計劃如何出行,因為他們懂得那是幹擾,而不是真的關心。
那麼,如何才稱得上是真的關心「客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