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數學研究69年的中科院院士林群——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

2021-02-19 今日科協

林群在與學生交流。資料照片

林群(右一)和吳文俊夫婦(右二、右三)合影。資料照片

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連江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他熱愛科普和教育事業,著有《畫中漫遊微積分》《微分方程與三角測量》《微積分快餐》等科普讀物,被評為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北京的冬天,空氣中夾雜著些許寒意。一個下午,身著深灰色夾克,頭戴白色帽子的林群緩緩向記者走來……因為前一陣子身體不適,他的身形比往日更顯瘦削。

「怎麼讓普通人學會微積分?就得用他熟悉的知識來講。」到了辦公室還沒坐穩當,林群便從表面斑駁的黑色挎包裡掏出一大摞資料,帶記者走進微積分的世界……

「學習也好,研究也好,一定要有刨根問底的決心」

從1952年考入廈門大學數學系算起,林群已經在數學的海洋裡摸爬滾打了69年。數學,在普通人看來,晦澀難懂、推理複雜,林群卻說,「數學領域十分奇妙,你能從一行行公式和一串串數字中,找到樂趣與挑戰」。

讀高中時,林群的數學老師常常用一節課中一半的時間講公式定理,另一半時間講數學家的故事。牛頓、柯西、黎曼……這些數學家的故事,讓林群陷入了對數學的嚮往與著迷,「好老師,就是把書越講越薄,而不是越講越厚。」

「我對數學的熱愛,就是那個時候培養起來的。」1956年,廈門大學畢業的林群走入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大門,進入了泛函分析和計算數學的研究領域。

那時的數學所,聚集了華羅庚、關肇直、陳景潤、吳文俊等一批著名的數學家。林群師從關肇直。那時,關肇直工作繁忙,林群就在快下班時,到老師辦公室門口靜靜等候。「我曾經計算過,老先生從辦公室走回家,大約有20分鐘路程,和老先生這20分鐘的交流,讓我收穫很多。」剛接觸泛函分析,林群覺得十分抽象,他問關先生怎麼辦,關肇直回答得簡單利落:「你試著按照平面幾何的思路去想。」

「在科學家身邊,總能學到一些做學問的秘訣,這些秘訣書本上沒有,課堂上也沒有。」按照關老提示的思路,林群把泛函分析重新梳理了一遍,豁然開朗,「學習也好,研究也好,一定要有刨根問底的決心。」

「每取得一個階段性成功,就會化作下一次奮鬥的動力」

林群總說,自己所做的工作,與前輩相比不值一提,實際上,林群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解決了不少實際應用的難題。

泛函分析中的相關算法,因為計算量大、操作難度大,一直以來都是數學界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在老師關肇直的提示下,林群開始將有限元方法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那段時間,就把自己關在一個小屋子裡面,桌面上擺著厚厚的稿紙,用掉的鋼筆墨水一瓶又一瓶,不分日夜、埋頭計算。」林群回憶,有時候沿著一種計算方法不斷前進,但是算到後來結果不對,這時候就會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探索的過程,雖然艱辛、孤獨,但林群最終得出結果,其間也收穫了很多快樂。通過努力,林群最終找到了有限元的加速方法,即迭代伽遼金方法。同樣的計算量,普通算法需要8個小時,採用迭代伽遼金方法只需1個小時。這一算法被廣泛運用到核電站和堆石壩等項目的計算中,使計算速度大大提高。

剛解完一個難題,另一個又擺在林群面前:有限元解能否通過外推,提高計算精度?經過日夜攻堅,林群聯合四川大學呂濤、蘇州大學沈樹民,共同提出了有限元外推法,大幅提高了計算精度。「解100個未知數方程,計算量僅是不使用有限元外推法的百分之九。解1萬個未知數方程,計算量是不使用有限元外推法的萬分之九。」呂濤說,「有限元外推技術」1989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這便是數學的魅力,剛翻過一座高峰,就會看到下一座;每取得一個階段性成功,就會化作下一次奮鬥的動力。」林群說,研究數學,有時候要試著「和自己較勁」,得出一種相對簡便的算法後,要再問問自己「能不能算得更快一些、更準一些,還有沒有別的算法」。

「為青少年的成長出一份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畫漫畫、開慕課、做直播、寫博客……林群年逾八旬,新潮的玩意兒卻樣樣精通。林群說,自己還有一個願望,就是把晦澀難懂的微積分,通過科普等生動形象的方式,講給更多中小學生聽。1993年,林群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此後,他一頭「扎」進了科普的世界裡。

「微積分向大眾宣傳,就得用大家懂的語言體系來做比喻。」林群說。上世紀90年代,林群隨團旅遊時參觀一棵古樹。導遊說,古樹年年都在長高,怎麼測量樹高?有人說把樹砍倒了量,有人說爬到樹上量。林群立刻想到了可由斜率求樹高,而不必砍樹或爬樹。這不就是微積分的基本公式嗎?回到房間,林群馬上將這個故事寫下來,並配上圖畫,在媒體上發表後,有好幾本教科書用了這幅畫。此後,林群就開始用圖配文的方式來講授數學知識。

1999年,得知天文學家王綬琯倡議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林群第一時間在倡議書上簽字。此後無論多忙,只要俱樂部有活動,他總會盡力騰出時間,趕來和孩子們見面。次數多了,孩子們親切地叫他「微積分爺爺」。「為青少年的成長出一份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林群總是這麼說。

「這麼大歲數了,搞科普沒有名也沒有利,幹嗎還堅持?」有人不解。「是不是科研搞不下去了才去搞科普?」有人誤解。林群不為所動:「雖然我做的是很普通的科普工作,但是我實在放不下……」

中科院成都計算所研究員張景中很是理解林群的堅持。早在1996年6月,張景中到北京參加會議。一天,他在吃早餐時恰好與林群同桌,「微積分的教學必須改革,要用簡單明了的方式讓它變得更容易理解,而不是讓人心生畏懼……」兩人越聊越投機,一南一北兩位數學家由此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科普合作。近期他們正醞釀寫一本名叫《微積分新講》的教材,「這本書會出不同版本,供給不同年齡段的讀者看。」張景中說,「我們平常都是通過郵件溝通,即便林群生病也沒有中斷。」

「他呀,除了數學,其他事都不上心。」說起老伴林群,妻子馮榮書很無奈:「整天坐在那兒寫寫畫畫,難得看一會兒電視,不大一會兒眼睛閉上了,但手還在腿上比劃不停……」

「一定要把孩子們的興趣搞起來。」林群說,「要做的事太多,我們只是做了一點點努力而已。」他希望,到90歲的時候,能讓微積分普及到中小學生和家長,普及到各行各業。(記者 施芳)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為科普事業付出畢生精力—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數學家林群       他從事微積分研究,曾獲得1989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卻盛讚同時代的陳景潤為英雄。他身為中科院院士,卻主動接受一名中學生來修改他的文章,被人親切地稱為「微積分爺爺」。
  • 林群:放不下的科普
    位於中關村東路的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裡,中科院院士林群正在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生數學夏令營的學生做演講,內容是一張微積分卡片,卡片上只有一些簡單的圖形和數學關係式。  一說起微積分,談到數學科普,已進入耄耋之年的林群就像回到了年輕時代,渾身充滿了激情。  1935年,林群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讀中學時,數學老師「半堂課講中心內容,半堂課講數學家的故事」的教學模式,培養了林群對數學的濃厚興趣,無形中也為他後來選擇數學作為自己的一生的職業埋下了一顆種子。
  • 什麼是微積分?中科院院士揭開數學奧秘
    從小學到高中,我們學過12年的數學,叫做初等數學;大學後的微積分,叫做高等數學。到底什麼是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呢?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面對數學難題,有什麼思路可以讓我們「一步到位」?中國科學院林群院士、張景中院士為你揭開數學的奧秘!
  • 林群等十幾位院士加盟「小院士」培養計劃—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林群院士說,他和他的研究團隊將嘗試在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當中開設微積分講座。一些國內外的研究證明低齡的孩子往往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新的科學概念。 他說:「不要低估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我以前的講座中曾經有9歲的孩子回答我提出的問題,我發現他聽懂了微積分。」
  • 林群院士:科普工作不賺錢,可我實在放不下—新聞—科學網
    位於中關村東路的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裡,中科院院士林群正在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生數學夏令營的學生做演講,內容是一張微積分卡片,卡片上只有一些簡單的圖形和數學關係式。   一說起微積分,談到數學科普,已進入耄耋之年的林群就像回到了年輕時代,渾身充滿了激情。     林群在講解微積分原理   1935年,林群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
  • 【林群院士】教育和科普都是報國之道
    林群回憶,上世紀50年代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一批國內高校就已經形成了科研、教學相互促進的良好傳統。然而,在當下的中國高校,科研隊伍脫離教學的現象仍然較為普遍。「這是不正常的。」林群說,「缺少了教學這種傳承手段,科學研究就會面臨與整個歷史、整個文明進程脫節的困境。」  目前,中國科學院大學正在全力推進科教融合,一批融合了國科大校本部和多個科研院所的全新學院正在陸續建成。
  • 中科院院士林群:數學教育面臨「公式太多,思想太少」的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如今的數學教育面臨著『公式太多,思想太少』的難題,所以導致很多人都害怕數學。」12月22日,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中科科技培訓中心理事長林群在題為《數學的科普之道》的主題演講中這樣說道。
  • 數學家林群出席猿輔導分享會 談數學教育未來方向
    中新網8月20日電 近日,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專程到訪猿輔導,出席了專場分享會,為猿輔導數學教學教研團隊帶來數學家的深度思考,以及他在長年數學科研和數學教育中積累的感悟、心得,同時也暢聊了很多關於深奧數學世界的有趣想法。
  • 科學網—找到微積分中的「主角」
    講臺上鬚髮皆白的老人已經年過八十。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數學家林群。 近日,林群給人大學子帶來了一場由淺入深又通俗易懂的報告,題為《什麼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數學》。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理學院、文學院等學院的老師以及兩百餘名來自校內外不同專業的學生令臺下座無虛席。
  • 中科院院士林群:奧數金牌與數學家相差什麼?
    林群院士本文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在2009年中國數學奧林匹克活動期間所做的報告,後發表於《湖南教育》申建春主持的名家論壇。正如林群院士在文中提到的:我們培養學生不只會證明,還要會發明,不只會解決問題,還要會提出問題、開闢新的問題。這樣,我們不僅會在國際奧賽中保持好的成績,而且能造就世界級的大數學家。
  •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教育和科普都是報國之道
    科學家從事教育和科普,就是傳遞科學和文化的接力棒,從而提升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群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提出,投身教育和科普事業,正是科研人員的報國之道。 林群認為,把科研和教學融合在一起是當務之急,也是大勢所趨。「這樣做的效果就是,不僅培養了學生,也培養了科研隊伍。」
  • 這位微積分爺爺,只為小學生也能懂
    這天,82歲的中科院院士林群來到了位於西城區西安門大街的北京市西什庫小學。此行的任務,是和孩子們講講微積分。大學課堂裡枯燥的數學模型,在林院士講解下變成了孩子們喜歡的「魔術」。一排排課桌前,孩子們睜大了雙眼,來見證「奇蹟發生」的時刻。
  • 林群院士:數學不止是拿來「買菜算帳,買房子算平方米」
    中青在線北京7月27日電(實習生 蘇琬茜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天,在中國科學院聯合湖南廣播電視臺舉辦的「體驗未來」暨《我是未來》看片會活動上,數學家、中科院院士林群講了一則有關數學「未來有什麼用」的故事。    一次上了計程車,司機問他,「你是做什麼的?」
  • 林群院士|怎樣學好數學
    所以我希望數學文化發生改變,變成講道理的學問,變成講發明的科學。」林群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各位聽眾,今天很有幸能跟各位談論一點有關數學的事情。數學知識太多了,我們不可能統統掌握,所以只能在眾多的數學分支裡面,挑選那些最重要的進行學習。
  • 院士教你學數學,想掌握微積分的精髓一個案例就夠了
    雖然我非常贊同您的觀點,數學確實應該去多思考,不應該那樣死板。考試那些東西沒用,但是對於現在這個社會,還是以考分為主,您對此持什麼觀點?林群:最近大家都經常講到考試的問題,我覺得這個不重要。剛才說的奧賽冠軍,當然很厲害,比我不知道厲害多少,我做一年,他可能一下子就做完了。
  • 不用極限的微積分?微積分自學者要警惕某些院士挖的坑
    備用號已開設數學題專欄,每一期將精心挑選一道數學題,涉及幾何,代數,邏輯,拓撲,概率,數論,邏輯等所有數學領域。一,經過群友提醒,我注意到了張景中院士的兩本書《不用極限的微積分》《直來直去的微積分》考慮到院士的身份,我就不說太難聽的話了,總之是慘不忍睹!
  • 【學術報告】林群:什麼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數學
    2016年,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學術報告會邀請到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群院士,作了題為《什麼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數學》的學術報告。雖然幾何定理沒完沒了,其精神容易被人理解。這有何用?除了三角學用於測量,其它屬於人類的思考能力。這導致了牛頓、愛因斯坦等的自然哲學,才有今天的世界觀宇宙觀。幾何之後最大的創造是微積分,即無限的數學。它嚇倒眾人。如國內外有兩部關於微積分的名著,分別有700頁與600頁,有數不清的概念、定義、定理、公式、證明。如按霍金所說,多一個公式少一半讀者,那這些厚本的讀者恐怕只有專職教師了。
  • 中國科學院院士告訴你,怎樣才能學好數學?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演講實錄:聊聊各個階段的數學林群:各位聽眾,林群:我再補充一句,為了防止很多人攻擊我,我首先說,我自己就不懂得數學,我自己學得很差。說實在話,我們這些人都沒有成就,哪些人有成就呢?比如屠呦呦的成就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我相信屠呦呦的智商並不一定很高。我不認識她,我覺得她可能是很平常的人。
  • 科學網—由「數學大國」向「數學強國」邁進始於重視數學(下)
    馮·諾依曼說:「微積分是近代數學中最偉大的成就,對它的重要性作怎樣的估計都不會過分。」可見微積分在數學中的重要性。人們通常說的「微積分」由方法和原理兩部分構成,原理部分是微積分的核心。微積分原理的內容就是揭示微分和積分方法正確的機理,意義在於據此揭示更多微分和積分方法,從而更好地為科技發展服務。 可現行微積分卻存在著方法的正確和原理的錯誤的矛盾。
  • 林群院士告訴你數學其實很可愛!
    對於很多人而言,數學就是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求學之路便是魑魅魍魎橫行霸道、妖魔鬼怪各顯神通;然而對於另一些人而言,數學卻是護身袈裟,一路為他們保駕護航甚至增光添彩。我們該如何學習數學呢?在首都科學講堂,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員林群院士說:"數學很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