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告訴你,怎樣才能學好數學?

2020-12-14 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

「我們在學習時很忌諱不講發明,只講證明;不講道理,只講定理。所以我希望數學文化發生改變,變成講道理的學問,變成講發明的科學。」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演講實錄:

聊聊各個階段的數學

林群:各位聽眾,今天很有幸能跟各位談論一點有關數學的事情。

數學知識太多了,我們不可能統統掌握,所以只能在眾多的數學分支裡面,挑選那些最重要的進行學習。

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比如說我們小學學的算術,那是人類幾萬年智慧的結晶。小學念完念中學,中學是簡單的代數,也相當於算術的發展,還有一些初等的幾何學,這是人類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所以我們要學。

中學念完念大學,大學學什麼呢?大學主要學微積分和線性代數,這個是人類幾百年探索的結果。

總而言之,人類留下的財富需要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吃透它,消化它。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否則就要回到黑暗中重新探討,那太可怕了。

我想引用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邱成桐的講話。聽說他經常告誡學生,「要學好微積分和線性代數,歸根結底一切高級的數學都是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的各種變化。」

所以,我們學習必須有重點,不能夠鋪開學,太多了,反而學不好。「多則少」,你想學很多,你得到很少;反過來「少則多」,如果你學得很少,比如你就學一點小學數學,學一點中學數學,再學一點大學數學,大學數學就是指微積分和線性代數,這些學習內容對我們的一生都是非常有助益的。

我再重複一遍,多則少!大家不要什麼都學,不要學得很多,也不要做很多。現在有各種活動吸引我們,但是我覺得對於學習來說,這些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

最重要的還是在課堂上學習,把正課學好。把小學的數學,最簡單的算術學好,把中學數學最簡單的代數和幾何學好,把大學的數學學好,就是把微積分和線性代數學好,這是最重要的。

然後,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再發展,繼續學習,因為學無止境。這是第一點意見,供各位家長和學生參考。

怎樣學習數學

怎麼學習數學呢?數學太難了,我是最怕數學的,我們一家人都怕數學,我認識很多朋友,包括各種各樣工作場合,都最怕數學。

所以數學怎麼學,是我很苦惱的問題。我是經常在心裏面思考這個問題的。

剛才我說了,邱成桐先生認為,微積分是一切高級數學的基本功。但是,微積分怎麼學呢?你翻開一本教課書,講解微積分要用好幾百頁。

我從50年前就開始學微積分了,但是看一些教課書,我看得暈頭轉向,講的內容太多了。

許多教科書很煩瑣,大家要警惕。所以我們要把微積分學好,不是讀萬卷書,不是走萬裡路,而是儘量「投機取巧」。

我認為學微積分跟學別的數學一樣,「假傳萬卷書,真傳一案例」,把一個案例學好,你就把整個微積分的精神掌握了。

學習微積分用什麼案例呢?應該用我們平常生活裡經常見到、經常用到的案例。

比如我們經常坐高鐵,高鐵車廂裡頭有一個標誌顯示當前的時速是多少,也就是一小時走多遠。速度就是路程除以時間。

我們經過天津站的時候,就顯示時速多少,經過大連站時也會顯示時速多少。時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某一時刻的速度,某一時刻的速度是什麼意思?

你看,那個時刻不動,時間等於零,沒有時間,火車不能運行,所謂當時的速度,你仔細想想,是一個0除以0的問題,沒有時間,就沒有路程。那麼路程比時間,速度就是0比0。0比0的問題是很嚴重的,使得牛頓這樣的大物理學家都覺得傷腦筋。

但是牛頓很聰明,他想出了辦法計算瞬時速度。他設想,火車在很短的時間裡,走過很短的距離,因為時間很短,火車沒有時間加速,所以它的瞬時速度應該是可以這麼計算的,把它變換成一個在很短的時間裡面走過的很短路程。

微積分說明書

大家好好想想看,時間很短,火車沒有時間加速,所以,速度只有很小的變化,用這個辦法來計算,我這裡寫的,小路程,由x點跑到x+h點,很短的時間內,瞬時速度變化很小,因為沒有時間變化,時間太短了,瞬時速度很小。

瞬時速度+小變化,再乘以短時間,小路程是這麼算出來的,小路程是瞬時速度+小變化,然後再乘以短時間。把它分開,小學的算術學過了,(A+B)×C=A×C+B×C,瞬時速度×短時間+小變化×短時間,時間縮短以後,小變化就很小,基本上被消滅掉。

全路程就是小路程加起來,小路程加起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瞬時速度×短時間,加起來,再加上小變化×短時間,短時間加起就是總時間。

比如說北京到上海是一小時,一小時就是總時間。總時間是固定的,比如說一小時,總時間乘以小變化還是很小,因為時間是固定的,時間不變,就是一小時,乘以小變化,還是小變化。

總而言之,全路程是瞬時速度乘以短時間相加,再加上小變化乘以總時間,小變化乘總時間還是小變化,因為總時間是固定的。

比如說一小時,小變化乘一小時,還是小變化。通常是這樣,如果瞬時速度不斷走,短時間加起來,積累得很多,就是積分了。這個是等於把小學、中學的數學,到大學換了一個名詞。

小學的數學跟大學的數學、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本質的區別不大,但是要換一個稱呼,把原來的相加變成積分了。

這樣的話,就變成一個速度×時間的積分,然後加上小變化×總時間。如果時間不斷縮短,小變化就沒有了,整個就是速度×時間的積分,也就是路程是速度×時間的積分。這樣子就是大學微積分的制高點了,有了這個制高點就好辦了。

以火車的瞬時速度為案例講這麼多,是希望把整個微積分展開在你面前,面對案例要認真分析,認真思考,看以下附錄。

從小朋友到年齡大一點的人,都應該把瞬時速度作為我們的思考題,在某一時刻,火車的速度究竟是多少?某一時刻,時間沒有變化,速度等於路程除以時間,某一時刻,如果時間沒有變化,路程還是那個路程,所以速度應該是0比0。

但是牛頓很聰明,把這個問題變通了,最後變成瞬時速度+小變化,再乘以短時間,後面的演算是比較簡單的,這樣微積分就掌握了。

我強調一下,「假傳萬卷書,真傳一案例」,所以我們要找真傳,不要讀很多書。很多人認為應該走萬裡路,讀萬卷書」。

我的經驗不是這樣的,因為我是很笨的人,我讀書讀得很慢,不可能讀萬卷書。我讀一本書就滿頭大汗,讀幾年都讀不懂,最後才發現上當了,原來真傳只有一個案例。今天要講的就是從哲學的角度來講學習方法,你們要記住:假傳萬卷書,真傳一案例。

我想再說一說,我們現在教科書有很大的問題。容許我批評一點,我們的教科書把簡單的東西講得很複雜。能夠通過一個案例說清楚的,不講案例,卻講怎麼證明,怎麼推導定理,這就是假話。

事實上,證明是靠發明的,定理是靠道理的,所以我們首先應該給學生講道理,講發明,而不是講定理,講證明。

當我們把道理弄清楚了,多數情況下證明自動就弄清楚了。比如說剛才講的微積分,把火車瞬時速度的案例搞清楚,證明兩行、三行,最多四行就出來了。

現在書上不講道理,現在的教科書證明剛才這樣的一個定理就是一本書。我們在學習時很忌諱「不講發明,只講證明;不講道理,只講定理」。

所以我希望數學文化發生改變,變成講道理的學問,變成講發明的科學。

其實據介紹說,牛頓是三一學院裡的平凡學生,當時倫敦出現瘟疫,他逃到鄉間,在鄉間思考,蘋果打到頭上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不管故事是否真實,但是說明了一個問題,只有在鄉間,不在學校裡面,不過忙碌的生活,思考才能做出創造。

現在我們的活動太多了,沒時間思考。你看小學生參加多少活動、競賽,中學生的活動更多。

家長要改變自己的做法,讓孩子有閒暇的時間,在樹下散散步,在湖裡遊遊泳,讓他們去思考,去發明,不要整天考試。

考試是一個機器,我也接觸了個別的考試能手,我非常佩服他們,他們做題比我快得多,一眨眼就做出來了,但是他們不知道在做什麼題。

所以家長們最好不要希望孩子一個個都是考試能手,應該讓孩子過平常的生活。天天都可以考試,你從小學考起,中學也考,大學也考,我進大學就考了一百題,一天考一百題。

所以考試很平常,沒什麼了不得,讓他去考,考得好,考不好都不要緊。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大學畢業的時候成績不算好,在專利局做三級科員。

就是這樣一個三級科員,一個在大學學的很差的平凡學生,結果做出很大成就。因為他會思考,他反對不思考就進行推理,反對不思考就進行證明,這讓他成為繼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

我們希望各位同學都應該把自己看作一個平凡的人,看作是三級科員,看作是很差的學生,但是我們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我們知道案例學習,我們一個案例頂萬卷書,這樣的話效率其實是很高的。

所以我今天就講這些,希望一個案例頂萬卷書,希望大家學得少,學得好,千萬不要圖多,嚼不爛,結果什麼都懂,又什麼都不懂。

一個很有名的故事,一個牧師在布道,牧師越講越激動,可是觀眾一片睡著了,我希望你們沒有睡著,那就是成功了,謝謝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謝林老師精彩的報告,如雷貫耳,現在和現場觀眾朋友們進行互動。

林群:我再補充一句,為了防止很多人攻擊我,我首先說,我自己就不懂得數學,我自己學得很差。說實在話,我們這些人都沒有成就,哪些人有成就呢?

比如屠呦呦的成就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我相信屠呦呦的智商並不一定很高。我不認識她,我覺得她可能是很平常的人。可是她一輩子鑽研了一件事情,少則多,她只做一件事,研究中藥——青蒿素。

就這一件事情救了非洲多少萬人,這就是她的貢獻。誰偉大?還是屠呦呦偉大。BBC選出100年來最偉大的三位科學家,就是愛因斯坦、圖靈和屠呦呦」。

與觀眾互動

主持人:接下來進入一個互動的環節,在場的選兩個問題,一個小朋友,一個家長,誰想提問,舉手。

觀眾1:現在這個社會,我認為是比較注重考分的,很多大學,他們都是以考分為準。在工作方面,很多公司也是要看你是從哪個大學畢業。雖然我非常贊同您的觀點,數學確實應該去多思考,不應該那樣死板。考試那些東西沒用,但是對於現在這個社會,還是以考分為主,您對此持什麼觀點?

林群:最近大家都經常講到考試的問題,我覺得這個不重要。剛才說的奧賽冠軍,當然很厲害,比我不知道厲害多少,我做一年,他可能一下子就做完了。

要知道,他是一個解題能手,但是他沒有提出問題的能力,有什麼用處呢?你給他這個題做,他給你做,但是他沒有想法,所以不要羨慕這些人。

我自己認為,屠呦呦是我們的榜樣,玩青蒿素玩了一輩子,玩出了諾貝爾獎。

你說她是天才嗎?她是神童嗎?所以我們家長要求太低了,就要求孩子考得好,可以找到好職業,這算什麼呢?考得好,好職業算什麼,真的有貢獻的人,就不能僅僅靠考試。

考試很平常,考試沒什麼的,我告訴你,我進大學,一天考一百道題,考好又怎麼樣?現在誰問你考多好?

我們很值得追查屠呦呦這個人的經歷,究竟她小學、中學、大學學得怎麼樣,我相信對我們會帶來鼓勵。

普通人都能學好數學,普通人都有貢獻,只要有屠呦呦那樣的精神。能做出貢獻的不是那些「才子佳人」,我覺得那些都靠不住。

主持人:謝謝,我理解林老師說數學這個東西,普通人只要努力用功就能學好,考100分算不了什麼,要有更遠大的目標。

林群:考100分不算什麼,要求不能太低。比如說我進廈門大學的時候,一天做100題,你就考了100分又算什麼?

我後來進中科院,到現在沒做什麼好工作,我敢這麼說自己,我都看不上自己,因為我沒有屠呦呦那樣的精神。

只是我年紀大知道已經晚了,屠呦呦年輕時就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她看中了中草藥,最後成功了。

所以家長對你們的孩子,要求要更高,一定不能說僅僅要考得好,找到好職業就行了,好職業算什麼?

我們中國還有一個世界名人,研究三體問題的數學家,在世界範圍內都很有影響力,大家都認為他是非常了不起的榜樣,可是他是一個來自山西的很普通的學生。他的生活也很普通,職業也一般,但是他做得很好。

我們在很好的地方,我1956年就在中科院,多好的地方,可是我做出什麼成績來,我看到他,覺得差太遠了。像我這樣的人,在科學上根本不值一提,為什麼呢?家長們,一定要要求高,不能只要求孩子考得好,找到好職業。

主持人:應該再狠一點,不能僅僅要求他們100分。

林群:對,我再講一個。我們都很關心人大,人大開完會,選出很多部長。你看看部長的經歷,大部分是從基層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的人才。

部長是國家棟梁,大部分人都是小學念得很普通,在農村一步步成長的,然後從科員、科長慢慢鍛鍊出來,這才是中國真正的人才。

主持人:給大家解釋一下,林院士是30後,1935年出生的,跟我爺爺年紀差不多。

林群:我比他爺爺大得多了,我84歲。

觀眾2:林院士好,主持人好!大家的掌聲已經說明了對您的觀點的認可,但是在數學上,否定一件事情比肯定一件事情容易很多。

我的問題是,現在的評價制度,或者說分數的評價制度是不好的。我們要引導孩子們去思考,養成思考的習慣或者思維方式,但是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主持人:您覺得有沒有什麼更好的方式,比現在的制度更適合我們目前的狀況的?

林群:對於這個問題,我是沒有經驗的,但是我覺得,家長要對孩子管得嚴,還是應該強調成績的。

比如說我知道國外一些學生,他們怎麼教育孩子呢?他們覺得孩子喜歡什麼,就應該鼓勵他們做什麼。結果這些孩子都去念動物學,因為孩子愛狗,愛貓。

如果孩子喜歡貓,我們家長就讓他念貓學,喜歡狗就念狗學,喜歡動物,就去念動物學,都去做動物學,行嗎?別的行業誰做呢

我們中國的家長,讓孩子把小學、中學、大學念好,這是基本功,把這個念好,做什麼都可以。

不能置之不理,讓孩子自動放棄他的教育。小孩不懂學習的重要性,你不逼他,他就無法全面發展,所以還是要「逼」小孩念書。

只是說,要對小孩要求高一點,要讓他思考,不能滿足於他考得好,得一點小獎,不能滿足於這些雕蟲小技。

但是這些很難做到,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孩子受最好的教育,不一定能培養出好科學家。

聽說過去有一個高考狀元,結果去當和尚,當和尚不是不好,但是說明他的發展有限。你學再好有什麼用處,最後你沒有對社會有貢獻。

而像屠呦呦這樣的人,對社會貢獻非常大,我相信她學得不一定最好,但是她研究青蒿素就能成功。

「SELF格致論道」講壇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關注微信公眾號SELFtalks獲取更多信息。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林群院士|怎樣學好數學
    所以我希望數學文化發生改變,變成講道理的學問,變成講發明的科學。」林群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各位聽眾,今天很有幸能跟各位談論一點有關數學的事情。數學知識太多了,我們不可能統統掌握,所以只能在眾多的數學分支裡面,挑選那些最重要的進行學習。
  • 8年一線數學老師告訴你,怎樣才能學好數學
    近日建了一個專門進行學習交流的qq群,群內一位同學問我說:|「到底怎麼樣才能學好數學?」其實到底怎樣才能學好數學,不僅僅是學生關心的問題,同樣也是每位數學老師日思夜想的問題。學生關心的是怎麼才能學好,老師關心的是怎麼才能教好,怎麼才能把學生的成績和學習習慣真正改善過來。首先,也是我一直跟學生強調的,數學知識點絕對不能死記硬背,一定熟練了解每個定理的由來,做到可以獨立證明,才有能力去應用。數學教材的編纂順序是非常符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理解能力的。可謂是一環扣著一環,邏輯連接非常緊密。
  • 去掉功利回歸學科本身,才能走近數學學好數學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恭慶認為,「數學必將成為下一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推動力之一」。數學輔導班的人數也在所有的課外輔導班中佔比重最大,但是,不少學生的數學學習卻從兒時的始自興趣,到中學畢業時,就煙消雲散了。學數學究竟有什麼意義?在日前的一次數學夏令營中,多位專家表示,數學不是引領你通過成功的道路,也不是升學的利器,數學是對學生抽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數學物理學部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下面看看有哪些數學物理學部院士吧!艾國祥中國天體物理學家艾國祥提出了擠壓無力場耀斑模型,論證了與磁剪切同等重要的磁擠壓概念,嚴格定義了磁剪切和磁擠壓。
  • 龍以明院士談太陽系未解之謎 鼓勵營員學好數學
    南開大學分營特別邀請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龍以明來到南開大學綜合報告廳,為營員展開一場名為《從最短路徑問題到太陽系的穩定性》的主題科普講座。營員們冒著雨早早來到報告廳,化身小小天文家,與龍院士一起用數學的角度解開宇宙的奧秘。  講座開始時,龍教授首先向營員提出「北京飛美國舊金山哪條航線最短?」
  • [家長必讀]孩子怎樣才能學好數學?
    小學階段語文學科是各門功課的基礎,而數學學科則是孩子思維能力的基礎。孩子聰明不聰明,主要看愛不愛數學,數學好不好,關鍵在課堂。有許多家長問過我,孩子如何才能學好數學呢?袁隆平院士上中學時不就是對「負負得正」想不明白,才不喜歡學習數學的嗎? 想明白,就是指遇到數學問題時要動腦筋,認真思考。如果一個學生在做數學題的時候,連題目說的是什麼都不清楚,就匆匆忙忙去做題,怎麼可能把問題解決出來呢?
  • 【惠安人物】黃榮輝--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我國重大氣候災害的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首席科學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氣象學家黃榮輝的故事:從放牛娃到院士當世界性氣候異常使一般人開始注意太平洋上的「厄爾尼諾」現象、大陸上的高原熱源時,黃榮輝卻已對導致這些現象的大氣行星波動機制,進行了開拓性探索。他提出:必須在垂直方向上把大氣分成很多層次才能正確描述這種波動,並在世界上最早把大氣分成34層來研究準定常行星波。
  • 怎麼才能學好數學
    經常有同學或家長來諮詢數學怎麼學的問題,從和他們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少同學內心很想學好數學,可是不知道怎麼付出行動。今天我就和大家談談學數學的事情,給出一些方法和建議,同學們可以針對性補充或提高。數學真的那麼可怕嗎?其實我要告訴你,數學不但不可怕,而且很有趣!我們不得不承認,不喜歡數學不是學生的錯,而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 數學有什麼用? 中國怎樣才能成為數學強國?
    在8月7日舉行的第七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他們認為,雖然近年來中國數學家取得了不少優秀成果,但中國數學基礎理論研究水平與世界水平相比還有差距。那麼,數學有什麼用?怎樣才成為數學強國?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數學家給出了建議。數學有什麼用「數學有什麼用?」
  • 女生不擅長數學嗎?袁亞湘院士這樣說……
    對此,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前理事長袁亞湘院士在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應消除這種偏見,通過鼓勵促使女生們樹立起學好數學的自信,並希望在年輕一代熱愛數學的女性中湧現出更多優秀的女數學家,為我國數學學科專業發展乃至世界數學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 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數學能力培養應該從中學開始
    數學能力的培養應該從中學開始 中國教師報:在我國,大多數文科生進入大學後幾乎不再接觸數學,中學時期學習的數學知識也逐漸遺忘殆盡,一些人擔心這樣會影響學生今後的發展。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很正常,文科生學數學沒有用。您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 初中數學怎樣才能學好?
    初中數學到底怎麼才能學好?這是很多同學都糾結的問題,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初中數學重難點以及各年級學習數學要注意哪些「坑」。
  • 2個有效方法告訴你,高中怎樣才能學好英語
    最近有好多學弟學妹都來問我:高中怎樣才能學好英語?還有小可愛告訴我說,自己在網上看了很多學習方法,還在小紅書裡面收藏了一大堆,但是試了一下感覺好像沒啥用。聽到這話我算是明白了,不是英語難學,而是大家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不願意下苦功罷了。
  • 【光明日報】中國怎樣才能成為數學強國
    在8月7日舉行的第七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他們認為,雖然近年來中國數學家取得了不少優秀成果,但中國數學基礎理論研究水平與世界水平相比還有差距。那麼,數學有什麼用?怎樣才成為數學強國?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數學家給出了建議。  數學有什麼用  「數學有什麼用?」
  • 華羅庚談怎樣學好數學
    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等職。以下是他在1962年對廣東省數學會會員和中學教師的一次講話中關於「怎樣學好數學」的內容,相信對同學們學好數學會有所教益。 一、基本運算要熟、要快基本運算不但應當「會」,而且要熟、要快。這樣的要求不但是為了目前的質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證進一步學習的進度與質量,是為了運用自如。
  • 中國科學院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8日電(趙竹青)2017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6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今日正式對外公布。這次院士增選工作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增選工作於2017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7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1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91.8%。新當選院士中有3名女性。
  •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從事計算數學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對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尋找高性能的有限元算法,包括尋找有限元誤差的符號、大小以及後驗判斷,削減誤差的方法(如外推、超收斂)等,最終使得簡單元、粗網格也能具有高精度和可靠性。
  • 終極科普是怎樣的?院士告訴你
    我說,是做數學的。想不到司機脫口而出:哦,0.618。」12月23日晚,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承辦的第45期科學咖啡館活動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群給在場的科普人士講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我當時很驚訝,世界上好像沒有聽說有第二個數學家像華羅庚這樣,讓計程車司機都能記住0.618這個數字。」
  • 怎麼樣才能學好數學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如果沒有學習的話,其他的方面再優秀,也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對於中學生來說,學習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數學,那怎樣才能學好數學呢。要想學好數學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數學基礎,對於數學不太理想的同學來說,要想在數學上慢慢追上來,必須要多做題,雖然說數學不是打題海站,但對於基礎還比較薄弱的同學來說,搞題海戰一定是有一定的效果。
  • 中國科學院大學試水本科班院士授課—新聞—科學網
    5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學術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但每逢周二和周五,席南華只剩下一個身份——大學數學教師。   他的授課對象,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一年級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