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飲食文化一直是聚集性的就餐習慣,很少會有家庭採取分餐制或者公筷。如果家中採取分餐制或者採用公筷會讓老一輩人感覺到「嫌棄」的意味。但隨著一些疾病的出現,人們也發現,如果不採用公筷,也有一些疾病可能隨著共餐傳染。
B肝患者深受其困,不少人傳出不能和B肝患者同桌吃飯,不然就會被傳染的說法。但專家表示,B肝並不會經過消化道傳播,也就是說,和B肝患者同桌共餐,並不會傳染B肝病毒。
B肝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主要是體液,母嬰傳播等,如果出現皮膚黏膜破損也可能出現傳播。和B肝患者同桌吃飯,並不會因為接觸造成傳染。人們應該正確地認識傳染病。真正容易通過共餐傳染的疾病,確實存在,這幾種疾病患者引起重視。
01A型肝炎
B肝和A肝同屬於病毒感染,但是兩者感染的病毒類型不同,A型肝炎引發A肝主要是感染A肝病毒導致的,這種病毒很可能大量的存在於患者的大便中,不小心沾到手上後,手再接觸食物或者水,就可能引起交叉感染。
如果和A肝患者共餐吃飯,很可能出現病毒傳染。人們應該了解A肝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消化道,儘可能和A肝患者採取分餐制,或者間隔用餐,也能夠保護好自己的健康。
02肺結核
肺結核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傳染病。肺結核患者需要接受一段時間的隔離治療,也是因為這種疾病存在較強的傳染性。肺結核患者是感染結核桿菌從而導致肺部感染,引發身體不適。而感染肺結核後,很容易通過共餐傳播。在就餐過程中,結核桿菌會隨著飛沫傳播,讓別人也感染結核桿菌,造成肺部損傷。
0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嬰幼兒身上比較常見,特別是5歲以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病菌感染。這種疾病主要是感染腸道病毒導致的,是一種常見的傳染病,傳播途徑也非常廣泛。可能通過消化道、呼吸道、接觸等途徑傳播,從而造成大範圍傳播。
這種疾病很容易通過共餐傳染,因此建議在發現患病後,儘早採取治療,避免造成大範圍的傳染,特別是幼兒園、託班等場所,發現有手足口病的小朋友及時隔離,並且採取治療。
04幽門螺桿菌感染
作為典型的傳染疾病,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一種高發的胃部疾病。在我國有近55.8%的人群都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這種病毒感染後會造成反胃、燒心等多種不適,反酸水,口臭也會頻繁出現。幽門螺桿菌具有較為明顯的家庭聚集性,人和人之間共餐確實可能造成幽門螺桿菌傳染。
看來,B肝患者莫名背了「黑鍋」,真正容易通過共餐傳染的疾病是這4個。如果知道患病人群,那麼比較好避免,但有些疾病患者自己也不知道,那麼應該如何放心吃飯?學會這幾點,吃飯也能更放心。
首先在吃飯前一定要洗手,並且在排便後也應該徹底清潔手部。這樣能夠避免出現一些病毒從「糞-口」的傳播,從而更乾淨放心的吃飯。
此外在吃飯時,超過2人吃飯時,最好採用公筷,或者實行分餐制。在一些家族聚餐時不方便分餐制,也應該做到不用自己入口的筷子給別人夾菜,嘗試使用公筷。公筷的產生不是為了讓人們之間關係疏遠,而是更長久的同桌吃飯。
最後對於一些傳染病患者進餐,可以選擇專用的碗筷,從而避免出現病菌傳染。想要同桌吃飯也不是難事,患者積極的接受治療,這些疾病治癒後,仍然能夠和家人朋友放心的同桌吃飯。
B肝患者因為背負著傳染病,也讓人們產生了較大的誤解,但事實上專家告訴大家,和B肝患者同桌吃飯是不容易被傳染B肝病毒。真正易通過共餐傳染的疾病確實幾個。了解後,你和你的B肝朋友放心吃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