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說:「治純粹科學者,都要從數學入手,所以各系秩序,列數學係為第一系。」
數學可謂許多學科的基礎,無論是如今火爆的大數據,還是人工智慧等都離不開數學,數學對於科學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這方面的人才,更是備受關注。
而有一個臨近花甲之年的數學家,因一項數學成果,震動國際數論學界,他名叫張益唐。
張益唐是傳奇的華人數學家,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1955年生於上海,27歲那年,畢業於北京大學。2013年5月,臨近花甲之年的張益唐在世界數學界最負盛名的《數學年刊》上發表《素數間的有界距離》文章,完美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在孿生素數猜想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震動了國際數論學界。
世界著名期刊《自然》在網上以「突破性消息」為標題通報了這一重要成果。
張益唐也因為這項重要成功,獲得了諸多獎項,而且受邀在2014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作壓軸大會報告,通常的報告只有45分鐘,可是這次張益唐卻獲得一小時的受邀報告(invited lecture)。
然而,對於張益唐來說,他的成績來之非常不易。1985年,張益唐赴美留學,在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眼看要功成名就之際,卻因與導師存在矛盾,苦苦經歷7年的等待,才拿到了博士學位,更為糟糕地是導師沒有給他寫推薦信,張益唐畢業陷入失業困境。
因此,畢業後,張益唐開始了在美國四處漂泊的生活,幹起了與學術無關的工作,餐廳遞盤子、洗碗,送快遞,當小工,名副其實地打零工;既沒有固定工作,也沒有穩定收入,時常窮得身無分文,曾經還借住在朋友家的地下室,落魄的讓人難以相信。
「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別人都說一定過得很苦,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沒覺得有什麼苦的,因為那時候還是單身,對生活也沒有什麼要求。」張益唐自我調侃說道。
1999年,對於張益唐來說,是他人生歷史的轉折,在英特爾公司工作的北大師弟唐樸祁遇到一個網路設計上的問題,找到張益唐幫忙,張益唐輕鬆解決。而之後,在唐樸祁幫助下,張益唐在美國新罕布夏大學獲得了一個臨時講師的工作,終於再次回到了學術圈。
直到2013年,短短兩年時間,張益唐在國際數學界一舉成名,從一所不太知名大學的臨時講師,一夜間家喻戶曉,破解數學領域最著名猜想之一「孿生素數猜想」。而他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的一個弱化形式,發現存在無窮多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從而在孿生素數猜想這個此前還沒有數學家能實質推動的著名問題,起到了推動作用,邁出了巨大的一步。
曾任北大數學系主任的著名數學家丁石孫,非常看重張益唐,並力邀他回北大,但張益唐最終還是沒回來。
如今,張益唐教授以美籍身份,接受北京大學的聘請,成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算是輾轉半生,再次回到了燕園。然而,張益唐回顧學生時代,心中感慨萬分,覺得如今的成就與北大的學習經歷分不開,用他的話說:「進了北大以後我才知道,以前好像看過很多、學過很多數學知識,但很多東西都搞得支離破碎,在北大的學習使我真正受到一套嚴格訓練,打下了基礎。」
此次,「數學掃地僧」張益唐成為北大客座教授,算是一個好的開端。無論張益唐國籍如何,身處何地,只要能夠將世界先進的數學思想帶回國內,推動中國數學發展,也值得我們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