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之以理」捨棄有時也是一種智慧

2020-12-27 江湖韻

生活充滿「套路」,江湖韻韻律「曉之以理」系列,透析「套路」的本質,回歸生活的真實與美好。

01來源於網絡

鱷魚法則

鱷魚法則是說,假定有一隻鱷魚咬住了你的腳,不要嘗試用手掙脫,那樣你的手也會被咬住,唯一可取的辦法就是捨棄那隻被咬住的腳。

鱷魚法則揭示的是,懂得放(舍)棄。懂得放(舍)棄不僅能夠及時止損,甚至還能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江湖韻-韻律:鱷魚法則

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是說,當羊群中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而且,除了最開始動起來的那隻羊知道為什麼動,跟著動起來的羊不知道為什麼動,事後也不會進行反思。

羊群效應揭示了普遍的從眾心理,也就是個人的行為容易被他人或者環境影響而改變,轉而採取與群體趨同的行為。

「曉之以理」

懂得放棄。我們總是這樣,當選擇多了,我們反而會為之所累,這山望著那山高,到頭來一事無成。而懂得放棄,亦不是簡簡單單的捨棄,還是要審時度勢、善於把握時機,以便集中優勢資源,出奇制勝。捨棄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得。

02來源於網絡

獨立思考。人不過是一根會思考的葦草,因為思考才顯得高貴。獨立思考,不跟風、不盲從,建立完善的價值體系,活得清楚明白、簡單通透,行的理性、中正、有原則。有人說,一個人值不值錢,就要看這個人的原則值不值錢,而一個人的原則往往源於其獨立之思考。

等待的珍貴。都說人生其實是場馬拉松,要知道捨棄與思考真正面臨的考驗是迷茫。穩穩的幸福需要等待,治癒迷茫除了捨棄和思考,也需要等待。等待的珍貴在於積少成多、厚積薄發,迷茫與困境,不如交由時間去淘洗,褪去浮華與滄桑,相信等來的將是你內心真正的熱愛

此時此刻,你有無觸動或者感想呢?

思維導圖

江湖韻-韻律:羊群效應

文章信息

文章系列:江湖韻韻「曉之以理」系列

文章編號:JHYYL2019021210050676

文章作者:此刻永恆

審核校對:蕭思葦

<說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致謝!

相關焦點

  • 「Stop Doing List」的背後,是一種逆向思維
    這其實就是一種人生做減法的方法。 在你做人生規劃的時候,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你可以試著用「If Not」來檢查自己的選擇—— 如果不這麼做,產生的結果是否能夠被接受,是否會影響目標的達成? 如果完全不會有影響,那這件事情也就不太重要,你完全可以捨棄不做,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 尊師重道不僅僅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利益最大化」
    」或者「學到了很多」的時候,學生其實也不知道是真的如此 ,還是只是自己以為如此。舉個例子,博士和導師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如此:一板一眼正常的指導也是師生關係,學生其實也未必就不滿意了,因為確實說不出什麼不是;而把各種寫文章、建模型甚至於應對審稿人的技巧傾囊相授的,也是師生關係,學生也會很滿意。傾心傳授的典範但是顯然這兩種態度,對學生未來的發展顯然是有很大不同的。
  • 「二乘人」與「佛陀」的境界差距
    「告舍利弗」,舍利弗即是《心經》提到的舍利子,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聲聞弟子。二乘人與佛陀的境界差距佛陀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知。」「聲聞」跟「闢支佛」就是二乘人,「聲聞」是聽聞佛陀聲教而修行證悟的出家弟子;「闢支佛」也譯作緣覺,是指無師而能自覺自悟的聖者,常生在無佛出世的時代,仍能自修緣起法而證聖。然而,就算他們已入聖人的境界,也未能徹底理解諸佛智慧與慈悲,因為與佛陀還有一段差距,這差距在哪裡?之後會有說明。「所以者何」,為什麼呢?
  • 佛學「方便」智慧|佛陀為何以「神通力」折服崇火外道三迦葉?
    這在顯示佛陀當時、的確是主張由理性思維智慧修持入手修行,著重自力自明自悟的智慧解脫講神通是因應當時社會流行風氣的『權宜之計』」。由此可見,方便雖是權宜,但其核心乃是以般若智慧為航,利他攝他的方法。從佛陀時代的方便,方便對於菩薩的修行,也是示現其般若智慧的程度。
  • 別動不動就說全職媽媽很閒,當「媽媽」也是一種專業!
    近日有男網友在網上分享自己與媽媽的對話,他請媽媽在老婆生完後在家幫忙帶小孩,媽媽反問:「妳老婆一個月賺多少?」原PO回應「3萬」,接著媽媽就表示,願意每月給媳婦2萬5,讓他在家裡帶小孩、整理家裡、買菜煮飯。雖然原PO有補充解釋,家裡開銷都是媽媽負責,老婆娘家也很近,不用真的每天整理家裡跟煮飯,大嘆「不是天下的婆婆都跟魔鬼一樣」。但是,也令人不禁想問:「為什麼照顧孩子是媽媽一人的責任?」
  • 為什麼只有「真正天真」的人才能邂逅智慧?
    曾經我們也是懵懂無知,活得自由自在,現在「知書達理」,反倒累了別人,苦了自己,想想這又為何呢?這時候我們的狀態是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無畏是一種無知無高度無眼界的天真是成長的第一重境界——「無我境」>甚至一生但有大智慧的人會跳出這一層進入成長的第三重境界——「真我境」知道世界的運行規則之後
  • 小扎測評|榮耀智慧屏 Pro:這就是華為眼中「電視的未來」
    8 月 10 日,華為如期發布了旗下首款大屏產品 —— 榮耀智慧屏,小扎在前不久也拿到了這個「大傢伙」。作為一款大屏設備,榮耀智慧屏獲得的關注是超規格的,一方面源於官方堅持「智慧屏不是電視」引發的爭議和華為首款華為「電視」產品的標誌性意義;另一方面毫無疑問要歸功於鴻蒙 OS 的首發搭載,5 月份美國「實體名單」引發的全社會關注已經讓鴻蒙 OS 成為所有人的焦點,作為首發產品的榮耀智慧屏自然成為了當前最好的「窗口」。
  • 「融合教育」在臺灣:是「融」或「不容」?
    圖/Joe Shillington @ Unsplash在融合教育式的班級經營裡,教師應能引導所有學生一同以社會模式與人權模式來認識「障礙」──障礙既是一種受限於社會不利環境下的產物,也是一種因此當時許多障礙團體提出「去機構化」的訴求,希望能終結身心障礙者長期被隔離於社會之外的狀態,也要求養護機構從教育場域退場。臺灣對於「教育零拒絕」的訴求也是在類似的抗爭浪潮中應運而生。1983 年發生社區居民以暴力抵制智能障礙兒童照護機構的「楓橋事件」之後,政府在數百名家長集體請願之下,於隔年頒布《特殊教育法》,才明確保障身心障礙學童的受教權。
  • 人生智慧語錄:「辛苦與幸福,是同義詞」
    「當你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就不要放棄,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得到。相信自己,是一個再棒不過的禮物了。」你是否正有想做的事,但卻覺得自己不行而放棄了?獨處時最常做的事通常是閱讀,人生的許多答案都在書本中,你問十個朋友不如讀好一本書,有時朋友跟你一樣年輕,他們的閱歷也還不夠。當你成長了,朋友也會受益。「專注眼前,把生活裡的每件小事做好,一切就會慢慢轉好、愈來愈順。」
  • 微信九宮格上線「智慧零售」小程序,到底是什麼用意?
    其實早在今年 4 月,知曉程序就發現了一個由騰訊推出的名叫「逛一逛」的小程序,它的 logo、界面和模塊與「智慧零售」如出一轍。將「逛一逛」改名為「智慧零售」,並上線九宮格,說明在騰訊看來,至少在福州地區,它的流程已經跑通,值得更多的資源投入。
  • 「聖經」人生,有時也需要堅持和等候
    「聖經」錯誤的堅持,帶來不良結果;正確的認識,帶來良好結局「聖經」不要被心中的嫉妒,蒙蔽了心眼,丟棄起初的愛心「聖經」在耶穌的眼中,基督徒應該是個怎樣的人呢「聖經」人生的方向、目標、經過「聖經」基督徒的性情與遭遇㈡ 導言
  • 你是不是以為「ある」只有一種用法?
    今天我們要給大家講解日語初學階段最常見的一個動詞「あります」。這個詞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它最基本的意思是表示「存在」,因為這種用法是我們最初接觸的,也是最深入人心的。所以很多同學在其他的句子當中遇到「あります」這個詞往往都會理解為「存在」之意,其實「あります」不光只有「存在」的意思,還有其他很多種意思和用法,今天我們就對他進行一個詳細的講解。意義用法:組成日語存在句,表示無思想的「物」的存在。
  • 有時候,學會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放棄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是一種簡單生活的智慧,唯有學會放棄,才能學會生活,才能收穫更多。學會放棄,是一種人生哲學,敢於放棄,是一種生存魄力,更是一種良好心態,正所謂有所棄,才有所取,有所棄,才有所為,有所為,才有所不為。一個會在恰當場面彎腰,放棄自己的財富或體面的人,都有出眾的事業。
  • 冬天囤肉,是一種季節智慧
    冬天囤肉,是一種季節智慧 2020-12-14 0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學習「文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所以,「創作」是我們進行文學批評時必須關注的一個點。批評家(學者、讀者)研究、閱讀時,確實不是必須得參與「創作」,但那些使我們拍手叫好的批評文字,幾乎都涉及到了「作者創作」。所以,你可以不創作,但應該閱讀創作者關於「創作」的理論與經驗,間接窺探作者的文心——創作的秘密。陳希:《中國現代詩學範疇》引論第二節《本土語境與西方資源》,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06月,第19頁。
  • 自了法師:蓮池大師《七筆勾》——捨棄今生(二)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形象的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揭示情愛壞苦。唐玄宗被迫賜死楊貴妃,肝腸寸斷,痛不欲生。據說,七月七日夜裡,兩人曾在長生殿發誓:願生生世世為夫妻,說完,手抓著手哭泣。詩歌最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發這個願,是輪迴的願,就無休止的再來輪迴。
  •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但是「從心所欲不踰矩」更像是沒有先後順位與因果關係,而是一種內觀覺察的必然呈現,也是整體的和諧。心,是什麼?不是什麼?並非不是什麼?心,在哪裡?己內?於外?或是中間?心,有何用?覺知?穿越?或複製?既然人為規矩力量如此強大,那就直接來框架我們的「行為」就好了,何須疊床架屋地透過「心」的塑形,再來規範我們的行為呢?「心」只淪為一種規矩的複製?若「心」不是人為的造物,亦非可以被規矩所框架,那麼「心」究竟是什麼?
  • 【日語學習】「なんて」と「なんか」
    我們經常在日語口語中聽到「なんて」和「なんか」,這兩個語法也是日語N3階段很重要的知識點哦~今天這篇文章呢,一心醬就來介紹一下「なんて」和「なんか」的用法以及他們的區分啦。快拿出小本本做筆記吧。【詞性】副助詞、副詞【接續】體言+なんか【解析】①基本用法就是舉例啦,相當於「など」              ②在表達感情方面呢,用於自己時表示謙遜,用於別人時含有一種輕視的感覺。有時也有不知道怎麼的但就是感覺這樣的意思。【例句1】私はテニスなんか大好きだ。(我最喜歡網球什麼的了!)
  • 國際雙語:趙揚老師獲2017「智慧課堂創新獎」特等獎
    (Smarter Classroom)環境中的創新教學方法研究、發展基於TBL團隊合作學習模式的智慧課堂(Smarter Lecture),臺灣科技領導與教學科技發展協會今年上半年舉辦「2017智慧課堂創新獎」選拔活動,鼓勵教師發展「可複製、會擴散」的智慧教室創新教學模式。
  • 長智慧的秘密:如饑似渴,保持一種傻傻的狀態
    這是我們人生的一大智慧:誰能夠經常保持虛空、中空的狀態,誰就能進步。(本文摘自《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一書,以下為摘文。)「道衝,而用之又弗盈也」,其中的「衝」跟「衝」意思差不多,是水湧動上來的一種感覺。還有一種說法是,「衝」跟「盅」通假,也就是說道就像酒盅一樣(「盅」不一定指酒盅,而是泛指中空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