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下來的買買買、刷抖音、玩遊戲丨那些有成癮特質的行為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汁兒

編輯 / KY主創們

打開《1818黃金眼》,你總能發現新驚喜。

「用妻子賺的錢打賞主播上百萬」。4月24日,「1818」打出了這樣一條信息量豐富的tag,這條微博也獲得了近十萬高贊。

江西人張先生迷上網絡直播三年,給主播刷禮物花了一百多萬。原本打算承包魚塘,結果錢沒了,魚塘也泡湯了。(是承包真的魚塘)

「也就在家裡沒什麼事」,「晚上的時候會偶爾看看」。

然而重點來了,這些錢是他妻子賺的,還有一些是向親戚朋友的借款。至於他自己,已經三四年沒有工作。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刷禮物,他先是回答「那這個我就有點說不上來了」,後又補充,給平臺充值、刷禮物有中獎的可能,雖然「概率不是很大」,但「還是有中獎的可能」。

視頻以一段靈魂對話結尾:

記者:「如果能借到(錢)你還打賞嗎?」

他:「那估計這個就很難說。」

難以抵禦「中獎的可能」的誘惑,既「不敢讓妻子知道」,又無法戒掉直播打賞。張先生的行為,似乎是某種程度的成癮。事實上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對「成癮」的判定就有重要的一條:明知道會帶來不良後果,但仍無法停止。

張先生的事情是個例,而在現實生活中,同樣存在著很多類似的「成癮」現象,只是沒有被足夠察覺:刷視頻、打遊戲、過線上生活,我們沉溺其中,難以停止,卻並不快樂。

今天這篇文章便試圖探討現代生活中那些讓我們「停不下來」的現象——如果「成癮」滲透了生活,我們還能夠支配自己的人生嗎?

01.

所有讓人愉悅的,

都有令人成癮的危險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大量有成癮性質的行為。你可以對照一下以下這些:

很困,但堅持刷短視頻,覺得並不好看,並且知道第二天會睡不夠、很難受,但就是停不下來

買東西,明明知道超過了適當的花銷範圍,給自己很大壓力,卻依然繼續

明明很飽,但不停吃東西、吃宵夜,吃到胃反流、噁心

不斷陷入約會、迷戀,但迅速厭倦,無法獲得真正深入的親密關係

無時無刻刷網文,刷到影響正常工作開展,無法自拔

……

我們常常認為,成癮距離自己很遠,它代表著某種疾病,甚至與「犯罪」掛鈎。而事實上,不斷有研究表明,人可能會對行為產生類似於對成癮物質一樣的「上癮」。

無論是狂熱地需要工作、性,還是購物消費等行為,都可能會讓大腦產生同吸食海洛因後一樣的反應——改變人的中樞神經功能,從而出現無法自控的表現。

顯然,生活中很多令人「停不下來」的行為,並沒有達到病理化的嚴重程度,但它也的確在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在今天的文章中,把它稱為「有成癮特質的行為」。

需要知道的是:任何能給人帶來愉悅的事物,都有可能令人成癮。當然,不表示所有這類行為都是成癮——判斷「一個人對某種行為的執迷」是不是成癮,取決於行為背後的動機。

在Joseph Frascella看來,成癮的特質是「面對負面後果時,仍繼續進行的重複式行為」,是「明知道這事對自己不好,但仍想要繼續做」的欲望(Lemonick, 2007)。

這個意義上來說,有時候,我們持續嘗試靠近一個不斷傷害自己的人,也可能是一種有成癮特質的行為。

可以這樣理解,成癮與否主要看兩點:1)行動是出於自身需求,還是出於逃避;2)行為本身是否會對行動者造成損害。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沉迷工作,只是因為生活寂寞,不願意回家面對空虛,就可能是一種成癮;而一個人享受工作,同時ta有非常健康的其他層面的生活,那就更可能是一種熱愛。

成癮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因為,成癮的確能夠讓我們的注意力轉移,成功逃避那些不願意面對的東西,甚至獲得對生活虛假的控制感和安全感——這個過程是愉悅的。

但正因這種愉悅感的來源是虛假的,它的存在也就只能是暫時的。長期來看,成癮讓人逃避面對真實的問題,最終陷入更深刻的痛苦。關於這一點,下文我會詳細展開。

02.

我們為何陷入「成癮」,

它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

在Bruce Alexander教授看來,成癮與其說是個體的問題,不如說是社會問題。

在這個時代生活,是一件挺難的事情。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與此同時,全球化和社交媒體讓世界變小,我們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清晰地看見了極少數人對於極其美好的生活的描繪。

因此我們對生活的期望極高,但達成的難度又極大。落差感令我們持續低落,被時代拋下的焦慮令我們輾轉反側。

在這個困難的時代裡,我們空前感到自身的渺小,難以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感。傳統的家庭、氏族紐帶被個體化的超大型都市衝散。

我們面對著空前龐大的空虛感和痛苦感;越來越不能同情和信任他人,認識的人越來越多,朋友卻越來越少;習慣於一個人呆著,卻無法忍受孤獨和空白的無聊感。

在意義感和聯結的缺失下,只能通過「成癮」進行替代性的、功能性的補足——短視頻、直播、遊戲,這個時代獨特的精神鴉片應運而生,被不斷生產出來,填補現代人心靈的空虛。

這種成癮性的行為帶給我們的,是暫時的安慰和長久的缺失。

從短期來看,「成癮」的確具有一定積極作用。它不僅能幫助人們避免或暫時擺脫那些痛苦的感受,例如無聊、孤獨、焦慮、內疚、憤怒、悲傷等(Russ Harris,2019),還能通過即時刺激,為個體帶來愉悅和滿足。

但總是渴望逃避痛苦,不斷選擇短期的安慰,代價就是放棄長期以後的幸福可能。

短期的愉悅過後,人們不得不面對現實存在的生活困境——「沒意義」、「沒價值」、「沒工作」、「沒朋友」……在成癮過程中,我們進一步脫離了生活,也失去了與他人聯結的機會,既感受不到愛,也沒有能力去愛。

生活依舊狹窄,也在「上癮」帶來的暫時功效中,越來越狹窄。

03.

如何從「成癮」的生活中脫退?

Johann Hari在他的Ted Talk《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ddiction is wrong》中指出,「上癮」的核心是「對現實生活的無奈」。

我們缺乏可以依賴和聯結的對象,所以將自己的業餘生活用「上癮」填滿。不斷逃避的過程中,我們會失去「覺察自己的痛苦」的能力。

我們將自己寄生在外界刺激中,以驅散孤獨和無助,只是過程中也逐漸遠離了自我。

Johann Hari提到了這樣一個實驗:Bruce Alexander教授等人曾將大鼠分別放在兩個籠子裡。一個籠子裡只有海洛因,另一個則被稱為「大鼠之家」,除了有海洛因外,還有食物、「朋友」和「性愛」。

結果發現,在「大鼠之家」的大鼠們有朋友、有性生活,幾乎從來不對海洛因感興趣,也未出現對海洛因強迫性的渴求或過量使用;而相比之下,另一個籠子裡的大鼠則紛紛因為使用過量而死亡。

通過這個實驗,研究者要告訴我們的結論是:擺脫成癮的根本方式,是社會性的聯結。

此外我們還有幾個tips給你:

1.允許自己「安心煩惱」

煩惱常常被看作無價值的、應當被摒棄的不良體驗,然而從某種程度上說,「煩惱」是一種能力。

我們的生活不可能只有「積極向上」一個面向。通過整合生活中的負性經歷,我們才能夠辨別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令人痛苦的,從而接納生活的複雜性,將自己拼湊成一個完整的人,獲得自足感。

因此,你首先要允許自己「安心煩惱」,承認自己的痛苦,給自己時間沉浸在痛苦中。被迫面對這些很難,但這是發生改變的第一步。

2.逐步降低損失

近年來,對成癮的治療逐漸轉變了方向,從過去的「強行戒斷」轉向「降低傷害」,通過替代性的方式,幫助成癮者逐步擺脫依賴。事實上,研究表明,對於難以戒毒的人,逐漸戒毒的效果比強行戒斷要好(Alexander, 2010)。

對於非病理性成癮的人來說,同樣可以選擇逐漸脫退的方式。例如,你可以尋求家人朋友的幫助,讓ta們拉著你去散步、聊天,幫你每天少花一點時間在「上癮」活動上,逐漸擺脫依賴,慢慢恢復與自身、與他人真實的聯結。

在Ted Talk的最後,Johann Hari說,「上癮的對立面不是清醒,而是聯結」。祝你早日找到自己與他人、與工作、與愛好、與世界間的聯結,給你勇氣更多地面對現實,找到真實、持久的幸福所在。

References:

Alexander, B. (2010). The globalization of addiction: A study in poverty of the spiri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illieux, J., Schimmenti, A., Khazaal, Y., Maurage, P., & Heeren, A. (2015). Are we overpathologizing everyday life? A tenable blueprint for behavioral addic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4(3), 119-123.

Harris, R. (2019). ACT made simple: An easy-to-read primer on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Lemonick, M. D. (2007). How we get addicted. Time, July, 5, 2.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怎樣戒除成癮行為
    如果我們做不到孟母三遷,或者這種上癮行為很難用搬家這種方式來解決,比如刷手機、玩遊戲等,那麼我們可以做的是儘量製造些「麻煩」,讓上癮行為不那麼好實施。比如當我們做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或者看書時,將手機放遠一點,放到另外一個屋,這樣便可以離開手機相關的成癮行為一些時間,讓自己靜下心來做完當時應該完成的事情。
  • 墜入短視頻帶來的拖延行為陷阱,邊焦慮邊刷抖音
    許多人,都是拖延症患者,程度有重有輕。但今天,拖延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流行病。你永遠會在節點最後一刻提交工作任務,在這之前,你有大把的時間揮霍,刷抖音、看B站、追網劇,就是不願意打開電腦開始這項工作任務,直到最後一刻不得胡亂趕工。
  • 玩兒遊戲成癮是為了逃避學習?李玫瑾:不,這只是替代行為
    結果媽媽下班回家後,發現孩子不但沒有完成學習任務,還打了幾個小時的遊戲。媽媽非常失望,認為孩子就是不求上進、貪玩兒,不想學習,所以用玩兒遊戲來逃避學習。玩兒遊戲是逃避學習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說:「不,這不是逃避,這只是一種替代行為。」「玩兒遊戲成癮」的背後究竟是什麼?
  • 玩兒遊戲成癮是為了逃避學習?李玫瑾:不,這只是替代行為
    按這樣的定義來看,不只是青少年有成癮行為,成人也會有各種成癮行為,比如:菸癮、酒癮、購物、甚至是刷手機。當然,對於孩子來講,他們能接觸到的事物有限,所以玩兒遊戲是他們最有可能的上癮行為。痛苦的人、無法掌控自己生活的人,最可能出現成癮行為。如果一個人過的充實而幸福,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他就不容易對某個事物成癮。張國立的兒子張默由於從小父母離異,媽媽不在身邊,父親長期忙於事業,後媽又不便管教他。他一直都很叛逆,不僅在上學期間被曝出暴打女友,還兩次因吸毒而抓。不管家庭經濟條件如何,孩子的自尊水平太低,就會導致他們一犯再犯的成癮行為產生。
  • 兒子玩手機成癮,媽媽把手機調成刷臉模式,兒子:這可難不倒我
    導讀:兒子玩手機成癮,媽媽把手機調成刷臉模式,兒子:這可難不倒我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尋找爽點》:快樂和成癮是人類的天性, 是什麼讓我們欲罷不能?
    回到人類行為,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說吃貨們對美食的眷戀與宅男對電子遊戲的著迷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瘋狂刷著抖音的年輕人與那些藥物成癮患者其實也都差不多
  • 北京安定醫院網絡成癮門診開診:確診為遊戲成癮比例低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主任醫師田成華曾對海外網表示,「遊戲成癮」正式劃歸為一種疾病,將對患者接受正規治療有很大幫助。如果不列入精神疾病的話,醫院就不能收治。以前醫院偶爾會收治此類病人,但並不是以「遊戲成癮」的診斷來收的,而是通過情緒障礙、行為障礙等方式。
  • 為什麼孩子一玩手機就停不下來?改變孩子成癮行為要從思維上入手
    因為家長們想盡了各種辦法,但是孩子就是改不掉玩手機的壞毛病,甚至隨著父母的過度幹涉以及管教,孩子們的成癮行為,反而變本加厲了——(白天)玩手機的時間更長,熬夜玩遊戲的情況更嚴重,與父母的關係更緊張,孩子的脾氣更暴躁等等。
  • 為什麼你玩手機停不下來?
    一個叫做羅伯特•希斯(Robert Heath)的精神病專家在病人身上重複了這個實驗,他的病人的反應和小白鼠一樣——病人們停不住地電擊自己,結果顯示他們平均每分鐘會電擊自己40次。在過程中很多病人會由於電擊使肌肉放鬆下來,部分病人會休克,還會體會到欲望與快感。
  • 「買買買」停不下來?原來問題在這……
    「買買買」停不下來?下面通過一組圖,一起來了解一下「買買買」背後的學問↓↓↓祝你購物快樂資料來源:中國科普博覽轉載:央視新聞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原標題:《「買買買」停不下來?
  • 專家提醒:居家隔離容易造成情緒波動和成癮行為
    A 壓力襲來,成癮行為大大增加 市民張先生這一個多月每天宅在家,看似自由灑脫,卻發現不安情緒總是揮之不去。「最開始,每天打開手機刷疫情信息好幾個小時,越看越焦慮,為了放鬆情緒開始邀朋友一起打網遊。」張先生告訴記者,他現在一天可以打網遊10多個小時,最近20多天,日夜顛倒,邊遊戲邊抽菸,感覺減壓和放鬆了不少,暫時從現實焦慮中抽離了出來。
  • 腦科學日報:揭開酒精成癮之謎;玩手機停不下來的原因
    5,最新研究解開酒精成癮之謎,同時發現了一種治療酒癮的潛在方法 來源:Bio生物世界 研究團隊探究了導致酒精成癮的抗炎機制和杏仁核細胞活動的變化,並通過在小鼠身上對抗這一過程,揭示了IL-10可以使異常的杏仁核GABA傳遞正常化,逆轉類似焦慮的行為和酒精使用障礙。
  • 抖音上的超火遊戲合集,聽說你沒玩過也看過?
    抖音有多火,就不用爆哥我多說了吧?你有沒有睡醒正開眼刷個15秒的小視頻、吃飯時候配著小視頻格外香、晚上說好早點睡結果一個視頻兩個視頻又熬到一兩點了呢?抖音的魔力大概就是嚼著80片的炫邁根本停不下來。然而除了小視頻外,這些從抖音上火起來的遊戲一樣有著說不出來的魔力,反正就是刷刷刷,根本停不下來!除了從大家越來越深的黑眼圈和靈活的手指頭可窺之外,遊戲本身的下載量也是實打實的證據。近日《我功夫特牛》已經飆升到好遊快爆人氣榜前4、在蘋果遊戲免費榜連續霸榜三天,熱度居高不下!
  • 遊戲成癮、手機上癮、菸癮性癮……心理學解析:如何遠離成癮行為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停不下來的「成癮」行為而自責——它消耗了我們的時間、佔用了我們的精力,在片刻的滿足之後,感覺到的,是無盡的恐懼。成癮,本質上是一個「糟糕的感覺——麻痺痛苦」的惡性循環。所以,它雖然不會危害生命,但卻一定會降低生命的質量。
  • 「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有專家指出,近年來,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形勢不容樂觀,此方案的最大亮點是將兒童心理健康體系建設落到實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有近百家網癮戒斷機構,還有各種訓練班、夏令營等,但青少年成癮行為科卻有所不同,主要收治以青少年為主的遊戲成癮、購物成癮、賭博成癮等各類非物質成癮患者。
  • 上癮性行為,是怎樣毀掉年輕人的?
    不抱希望就不會失望。當一樣東西讓你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感到快樂時,請千萬警惕上癮。畢竟,世界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凡是讓你上癮的東西,必定讓你痛苦。行為成癮讓人丟掉理智的,不止是毒品。除藥物成癮外,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更多是「行為成癮」。
  • 孩子沉迷手機玩遊戲,這是行為上癮,怎麼解決?根在於家長
    疫情期間,因為不能外出,看電視、玩手機的機會多了很多。每天都不自覺拿手機刷會抖音,打會吃雞。看著我們玩手機,孩子也會湊過來瞧瞧。在這樣的「薰陶」下,有一天,孩子自己安裝了吃雞遊戲。此後,一連著幾個晚上都要玩兩把吃雞才睡覺。甚至每天的睡前聊天內容也離不開遊戲,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像我家這樣痴迷手機的孩子真不少!這些年,新聞中經常報導孩子玩遊戲,揮霍家長血汗錢。
  • 「上癮性」行為,正在毀掉成年人|成癮|喬克|多巴胺|內啡肽_網易訂閱
    「上癮性」行為,也屬於不良習慣,如何戒掉呢?  前幾天在後臺看到有個讀者留言,他很苦惱,一個剛剛畢業的男生,做著一份不是很忙的工作,每天都能準時5點半下班。  他知道下班後要提升下自己,但是卻抵擋不了王者榮耀的誘惑,一局接著一局,玩累了就玩鬥地主放鬆一下,又接著鏖戰,好像上癮一般。
  • 心理學:手機成癮,遊戲成癮,上網成癮,如何遠離「上癮」?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停不下來的「成癮」行為而自責——它消耗了我們的時間、佔用了我們的精力,在片刻的滿足之後,感覺到的,是無盡的恐懼。成癮,本質上是一個「糟糕的感覺——麻痺痛苦」的惡性循環。所以,它雖然不會危害生命,但卻一定會降低生命的質量。成癮現象的背後有什麼心理機制,如何有效應對成癮行為呢?今天這篇文章,我就來和大家談談成癮這件事。
  • 《孩子手機遊戲「成癮」怎麼辦?》
    是怕孩子沒事幹在家玩手機,不能自拔,造成手機遊戲成癮。疫情期間,因為居家學習的特點,孩子使用手機上網課和使用手機接收老師布置的作業,因此使用手機的頻次增加,也造成許多孩子使用手機失控,手機遊戲成癮。雖然4、5月份,孩子們陸續復學,使用手機過度現象有所減少,但也有不少孩子身在課堂,心在遊戲,己經無法回到規律的作息狀態。暑假期間,那些原本蠢蠢預動的心又開始活絡了,手機遊戲失控的問題又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