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成癮、手機上癮、菸癮性癮……心理學解析:如何遠離成癮行為

2020-12-19 有夢想的唐糖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停不下來的「成癮」行為而自責——它消耗了我們的時間、佔用了我們的精力,在片刻的滿足之後,感覺到的,是無盡的恐懼。成癮,本質上是一個「糟糕的感覺——麻痺痛苦」的惡性循環。所以,它雖然不會危害生命,但卻一定會降低生命的質量。

成癮現象的背後有什麼心理機制,如何有效應對成癮行為呢?今天這篇文章,我就來和大家談談成癮這件事。

01 成癮背後:幼年時的情感剝奪

觀察嬰兒,常常可以幫助我們認知自己。嬰兒很小就有吮吸拇指的行為,其實這就是他們自發形成的用替代的方式撫慰自己的「創傷」。

這就是成癮最初的來源。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經歷過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情感剝奪,ta就會學著用幻想來彌補失去的東西,以減輕痛苦。

幻想系統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我們既是家長,也是孩子。一方面我們感覺到自己能夠給到自己安慰和滋養,另一方面,它又會對孩子進行懲罰和貶低——這個建立在無意識層面的「系統家長」,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的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前者嚴厲,後者縱容。

一般來說,幼年時經歷的情感剝奪越多,長大後就越傾向於以成癮性行為作為防禦手段

可以說,很多時候,「癮君子」是由ta的父母一手訓練出來的,雖然這不是他們的故意,但卻是事實。比如以下這個例子:

一個嬰兒從小就被父母貼上了「情緒易激動」的標籤,他的父母認為他從小就很敏感愛哭,這讓他的父母非常煩惱,因為這破壞了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父母嘗試給他嘴裡放上一個安撫奶嘴,他們發現這很有效。

嬰兒的母親雖然當了媽媽,但在潛意識裡卻對孩子很抗拒——因為她的「內在小孩」還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大多數時候,她只是一個「假媽媽」,雖然她也照顧孩子,但是從內心最深處,她並不願意孩子侵佔她的時間,所以她習慣於給他一些能馬上讓他停止哭鬧的東西,比如動畫片等,獲得資金的安靜。

嬰兒的父親一樣,也是一個外表成年,但內心還不願負擔成人責任的男人,他用「工作忙」和「賺錢養家」隔離了照顧孩子的責任,寧願在辦公室裡假裝加班,也不願意回到家面對嘮叨的妻子和哭鬧不止的孩子。

也許說到這,很多人已經看出來了——這正是當今千萬家庭的縮影。當然,這些為人父母的大孩子,他們自己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相反,他們會用「我已經很辛苦」來自欺欺人。

說到底,養育孩子真正花費的不是時間和精力,而是考驗一個人是否有真正的愛心「假媽媽」或者「假爸爸」在生活中非常常見,他們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也按照好父母的形式,每周帶孩子逛公園,參加輔導班,但是他們內心缺少真正的愛。這是因為他們自己還沒真正成熟。

也許正因為如此,現在社會上成癮的年輕人和孩子,越來越多。

02 成癮行為背後的情緒:壓抑

成癮行為有兩個共性

幫切斷痛苦的感受『由內心批評的聲音驅使經常使用「壓抑」這種防禦機制的人,會越來越脫離「現實/真實」層面,很難發展出真正的自我認知。當被壓抑的情緒太多,威脅到認知和意識的時候,人就會出現焦慮,這時候,「做點什麼能儘快擺脫焦慮」的想法就會油然而生,而一般來說,人的本能會驅使我們尋找一種熟悉的方法——比如一個人小時候就使用啃指甲這種方式,那麼長大後他也會使用這種方式來對抗焦慮。

問題在於,這種方法雖然熟悉,但卻只能暫時緩解症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它必然會帶來一種新的「自我挫敗感」。這就是成癮的惡性循環。

一個人越多壓抑,其在生活中的感覺就越多被切斷,這會導致過分「依賴於自我撫慰的習慣、儀式和慣例」——它建立在一種自給自足的幻覺基礎上。

03 應對策略

這部分可能是每個人最關心的。簡單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關注糾結時的想法和感受

這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大部分時候,我們很難仔細覺察自己的內心活動,可以說我們的行為大部分來自無意識的支配。也可以換一種說法,一個人的意識水平越高,自我掌控能力和自我效能感越高

所以,將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就成為改變的關鍵。就成癮這件事來說,抓住「自己的意識在什麼時候最容易崩潰」是關鍵所在。當這樣的時刻來臨時,將注意力聚焦在此刻湧現出來的種種情緒上——一般來說,會有焦慮、憤怒、緊張、悲傷等感受

比如一個要戒菸的人,在菸癮發作,想要再來一根的時候,記錄一下此刻內心的想法和感受,此時,內心批評的聲音說了什麼?感覺如何?將自己在快要淪陷的一瞬間的所思所感進行記錄,可以有效的保護自己戒菸的決心。

比如,我現在在寫文章,但是我又想看一眼手機。此刻我內心的想法是:「休息一下吧,寫了半天了,好累啊!」,我的感受是焦慮和煩躁——怎麼還沒寫完,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所以,這就是我此刻情緒崩潰的關鍵點所在。

如果識別出這個關鍵點,並且清醒的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那麼接下來我就可以告訴自己:「我知道你又出來了,想讓我玩手機,然後再批評我,說我是個沒有定力的笨蛋,我不會上你的當。」這時候,似乎自己被蠱惑的感覺減輕了一些。

接下來,我繼續給自己正向鼓勵:「快寫完了,堅持一下,這樣,我將獲得很高的自我獎勵」——這個聲音,是激勵自己延遲滿足的鼓勵。

此刻,我內心想要伸手去夠手機的念頭削弱了一大半。我又可以驅動「原始人」繼續寫作了。

2、記錄內心批評的聲音和真實的自己。

可以專門準備一個本子,記錄以下內容:引誘的聲音/批評的聲音 、批評聲帶來的感覺、 現實的想法。

比如,還以我剛才的例子舉例,引誘的聲音是:玩一會手機吧。如果我真的玩了,那批評的聲音是:你真沒毅力,一點自控力都沒有,笨蛋

那麼感受呢?分別是:面對引誘時,蠢蠢欲動,很高興。面對批評時,非常沮喪。

最後,要回到現實中了。

面對誘惑,我的想法是:雖然讓我玩手機很有誘惑力,但是我知道如果我玩了之後的結果,肯定是讓自己不高興的,所以,我選擇現在不玩。

面對批評,我的想法是:之前發生的已經無法改變,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工作吧。

回到現實,意味著我們從想像和感受的幻象中走出來,重新歸於理智。這很重要。

3、識別誘因事件

通過對一些藥物濫用者的研究發現,找到他們成癮的原因至關重要,換言之,有些特定的環境會撩撥他們濫用藥物的欲望。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種誘因也存在。比如戒菸的人,和一群抽菸同事在一起,別人抽菸遞給他一根,就很容易復吸。玩遊戲的人,組隊戰友的召喚,可能讓他們放下眼下幹的事。而一邊看書學習,一邊忍不住掏出手機的人,可能是因為周圍的環境太嘈雜,讓他無法專注,或者是學習讓他覺得乏味,這時,就很想掏出手機緩解一下此刻的壓力。

打破關鍵節點的慣性,是改變成癮的有效方法。

4、體驗被壓抑的需要和願望。

這一步,就是從根本上解決成癮性人格的層面了——而不是單純的改變行為。

內心的批評聲掩藏了真實的自我,成癮,也掩蓋了真正的感覺。從某種意義上說,戒掉成癮性行為的過程,也是一個人重新找到真實自我——也就是人格的核心的過程。

真實的自我,由需要、欲望和特定的目標組成,當放棄幻象(成癮帶來的撫慰)時,這些被壓抑的情感才重新浮出水面。

前文曾經提到過,幼年時情感體驗剝奪的越多的人,長大後越容易成癮。那麼什麼叫情感體驗剝奪呢?簡單說,就是嚮往和需要總是求而不得

當一個人還很幼小的時候,ta對外界的需要和依賴是最多的,所以越小的嬰兒越需要母親沉浸式的愛,可以說,嬰兒對母親,在很大程度上是剝削關係。嬰兒通過剝削母親,母親通過心甘情願的被嬰兒剝削,獲得內在深層的安全感和依戀關係。

但是正如前文所說,很多母親並沒有做好這個準備,她們的情緒搖擺不定,有時母愛四溢,有時心煩意亂。

那些想要戒掉成癮的人,在戒除成癮的過程中,他們常常再次體驗到自己在幼年時期的脆弱——眼巴巴的渴望父母滿足自己的需要才能活下去。這會令他們非常阻抗。他們不願意面對這種令人感受到無力、脆弱的感受,寧願退回到「上癮」的幻象當中

所以,我們需要深入的、潛意識層面的療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有一句話叫做,相信相信的力量——有成癮行為的人,需要從情感層面學習,相信自己不會再受到小時候那樣的傷害

另外,也可以梳理自己的成長歷史,在這份梳理中,你可以描述童年的哪些事可能影響到了自己,讓自己開始了自我撫慰的事件,同時,確認自己喜歡的活動、愛好、需求和願望

我曾讓一個朋友做這項作業,他剛開始說自己寫不出來,不知道寫什麼,我只鼓勵他去做這件事。後來聽說他寫了三萬字,可能是童年的傷太痛,後面他沒有再寫。他本身也有成癮性行為,不過不是遊戲、手機,而是女人。很遺憾那時候我還沒有開始諮詢,否則也許會更好的幫助他。

深入潛意識,也許我們會發現不一樣的人生。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很多時候,都會感到痛苦,而痛苦常常使人退縮。必要的時候,可以找一個專業的諮詢師,讓他利用專業的諮詢技術,幫助你更加無痛的走入潛意識的馬裡亞納海溝,真正的療愈自我。

寫在最後

成癮性行為包括很多,不僅僅是玩手機、玩遊戲這種,還有很多我們意識不到的強迫性行為,其實都與成癮有關,可以說它涉及的範圍不僅包括生活和學習效率,還包括人際關係等各個方面,尤其是深度的親密關係。

我提到的那位朋友,如果不懂心理的人,可能會評判他是個花花公子,或者集郵愛好者,但這其實也是他內心問題的外顯表現。

一般來說,童年期受到的「創傷」越深的人,後天改變也就越困難,ta會表現的非常執拗,容易退縮,但我想說,真正的成長需要努力,也必將屬於真正勇敢的人

給自己一點勇氣,勇敢的邁過人生的鴻溝,創造一個自我掌控的、自由的生命。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諮詢師,多平臺籤約作者,終身成長者和心理學的傳播者。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讚,評論,打賞,各種互動。文章最下端的「推薦」按鈕,別忘了點。

我為自己寫作,希望遇到產生共鳴的「同路人」。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手機成癮,遊戲成癮,上網成癮,如何遠離「上癮」?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停不下來的「成癮」行為而自責——它消耗了我們的時間、佔用了我們的精力,在片刻的滿足之後,感覺到的,是無盡的恐懼。成癮,本質上是一個「糟糕的感覺——麻痺痛苦」的惡性循環。所以,它雖然不會危害生命,但卻一定會降低生命的質量。成癮現象的背後有什麼心理機制,如何有效應對成癮行為呢?今天這篇文章,我就來和大家談談成癮這件事。
  • 孩子沉迷手機玩遊戲,這是行為上癮,怎麼解決?根在於家長
    這樣的一種現象稱為行為上癮我們都見過許多「上癮」的現象:菸癮、購物癮、牌癮、遊戲癮等等。它們基本可以分成兩類:物質上癮和行為上癮。孩子痴迷手機、毫無節制的玩遊戲,這就是一種行為上癮。行為上癮和物質上癮有著共同的特徵:難以戒除,深度依戀,長期而言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實際上,孩子行為上癮的開始是由家長導致的:「我爸爸總是在家捧著手機」,「我想要跟我媽媽玩,她卻總是在發簡訊。」「我爸爸帶著我一起打遊戲。」甚至,有很多父母覺得帶孩子很煩很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把孩子扔給了手機。
  • 風口上的「癮性經濟」:從技術成癮到物質成癮
    菸草、酒精和咖啡,這全球公認的三大消費級癮品,沒曾想會在國內市場掀起一陣腥風血雨,而在此之前,直播、遊戲、短視頻的沉迷和成癮已經備受譴責。如此短的時間內,各種讓用戶上癮的消費需求逐一被開發,這似乎不是偶然。
  • 手機遊戲癮如何轉化為學習高投入
    手機遊戲上癮導致的厭學,逃迷、吵架,情緒不穩定,家庭關係破裂,甚至出現跳樓、傷人等事件屢屢發生;而面對學生手機遊戲上癮父母似乎也束手無策; 2018年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新版《國際疾病分類》,「遊戲障礙」,即通常所說的遊戲成癮,被列為疾病。
  • 快開學了,遊戲癮、零食飲料癮,孩子上了這些癮怎麼辦?
    南都訊 記者李榕 「神獸」即將回籠,可越臨近開學,有的家長越焦慮,因為有的孩子在暑期裡染上了一些「癮」:「零食飲料癮」、「菸癮」、「遊戲癮」等。該如何幫孩子戒「癮」?所以,熊靜帆還將在此次課堂中和家長分享如何在家庭中創造無菸環境,並且共同探討讓已經有菸癮的中學生戒癮。孩子出現這些症狀要小心!或是遊戲上癮「雖然知道孩子打遊戲不好,可我們要工作,有時候無奈只能讓他打遊戲。」在採訪中,不少上班族家長都透露這種無奈。現在要開學了,家長們很擔憂,孩子難戒「遊戲癮」。
  • 怎樣戒除成癮行為
    所以說,想要戒除一種成癮行為,單純靠意志力來禁絕這種方式通常並不管用。以下這些基於科學心理學研究的法則,希望可以幫到你。1.環境改變,讓上癮行為變得麻煩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講到越南老兵因為遠離了戰場,回國後只有5%毒癮復發的「奇蹟」,說明了遠離上癮環境的重要性。
  • 遊戲癮、毒癮、一些難以啟齒的癮……你為什麼容易上癮?如何戒癮
    你們有沒有好奇過像那些明星例如明星中柯震東的毒癮、李代沫的吸毒,他們為什麼會染上毒癮以至於失去了星途;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的男朋友玩遊戲會上癮以至於忽略了你;你有沒有想過好多大爺大媽電視購物被騙無數卻上癮到不自拔,以至於鬧到兒女焦頭爛額。
  • 從物質上癮到行為上癮,淺談行為上癮的成因及設計技巧(遊戲向)
    但是行為上癮與物質上癮不一樣,它與吃、喝、注射或攝入特定物質無關。比如現在大量的低頭族,走路的時候也停不下來刷手機,這在我的眼中就是典型的行為上癮。以我的個人觀點來看,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是觸發大量人們產生行為上癮的媒介,而目前多半的行為上癮也是網絡成癮。對於網絡上癮的程度把握,不如大家來做一下圖中的幾道題。
  • 「我被性癮折磨了20多年」:性成癮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雖然鮮為人知,但跟菸癮、酒癮一樣,世界上還有一種癮叫「性癮」,世界上不只有胡先生深受它的折磨。性癮——一個吞噬欲望的「魔鬼」性成癮,也叫性癮、嗜性、性上癮。正常人的生理感覺是,在獲得生理和心理滿足之後,身體會進入平靜期,也就是常說的「賢者時間」,這時候如果再進行刺激,通常是沒有反應的,有的時候甚至會感到不適。
  •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和視頻?破解6大誘因,幫孩子擺脫「行為上癮」
    看到手機上一串串的數據,朋友驚慌又無奈的對我說:手機又不是化學藥品,怎麼也能讓人上癮成這樣。我告訴朋友並不是化學藥品才能使人成癮,行為上癮也同樣可怕。什麼是行為上癮呢?當你發現你無法靠自己的意志力來決定是否要停下某一個行為的時候,那麼你就對此事產生了行為上癮。比如刷短視頻的時候發刷一個小時都停不下來,明明困得不行了但還是點開了下一盤遊戲等。我們總覺得讓人上癮的du品很可怕,但其實行為上癮與du品一樣可怕。
  • 「我被性癮折磨了20多年」:性成癮的背後,是未被滿足的心理饑渴
    性癮——一個吞噬欲望的「魔鬼」性成癮,也叫性癮、嗜性、性上癮。世界衛生組織界定,強迫性行為是一種精神障礙,它會連續不斷地產生強烈X衝動,造成反覆X行為,損害生理和心理健康,嚴重的還會導致社會問題。美國性健康促進協會為性成癮設定了3個標準:如果出現以上三種情況,那麼你很有可能已經患上了性癮。
  • 國際禁毒日:成癮行為如何用快感綁架大腦?
    題圖:被癮品控制的大腦作者 | 徐斯佳 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院編輯 | 陳天真 高佩雯社交媒體上的瘋狂點讚,觥籌交錯間的光怪陸離,城市角落裡的吞雲吐霧…… 從行為到藥物,形形色色的事物似乎都在引誘我們,取悅我們,讓我們上癮。癮是什麼?
  • 性心理學:你有被「性成癮」困擾嗎?
    在好萊塢,「性癮」這個詞不斷出現在八卦小報上,這個聽起來如此讓人難以啟齒的字眼,曾讓老虎伍茲深陷泥潭。在伍茲之前,《X檔案》的男主角大衛.杜楚尼就因此症鬧得滿城風雨。林賽.羅韓、小甜甜布蘭妮亦在疑似「性癮」患者之列。有性心理學家研究,不僅明星備受性癮困擾,美國民眾有8%的男性和3%的女性被捲入其中。
  • 今日薦書《欲罷不能》本書詳細講解了幫孩子遠離行為上癮的方法!
    #全民薦書人# 今日薦書《欲罷不能》孩子玩手機成癮,怎麼辦?行為上癮是指人無法抵擋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短期內可解決深刻心理需求的行為,長期而言卻會造成嚴重傷害。應對網絡成癮,預防要比糾正有效得多。我們要循序漸進地讓他們思考自己這些行為的目的是什麼,會給自己帶來什麼益處和害處,為他們營造一種主人翁氛圍。讓他人主動做出改變。大部分痛苦並不是來自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語義的想像。讓孩子成為解決問題的主角。
  • 孩子玩手機上癮,三個小方法,幫助其戒掉手機癮
    現在這個社會,科技非常發達,人們都離不開手機。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玩手機,手機確實非常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網路遊戲、小視頻、娛樂軟體等等,都能讓孩子手機成癮。有很多家長抱怨,嘗試過很多的方法,都不能讓孩子戒掉手機癮,讓孩子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比如眼睛近視了、學習下降了、跟父母的關係不親近了等等。
  • 高中生手機上網成癮,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戒掉?
    1,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功能十分強大,高中生較之小學、初中生可開發使用的項目更多:比如微信交異性朋友;玩更高版本的大型遊戲;看淫穢小說及黃色視頻圖片等。2,高中可以說是人生比較重要的一個時期,手機上網成癮對今後人生發展殺傷力很大。輕則影響學業,無緣更高最好的大學平臺;重則損害身心健康甚至導致違法犯罪,再甚可危及到生命安全。
  • 性癮、網癮、酒癮...戒癮,用這一個方法就搞定!
    成癮,不僅僅是指對煙、或酒精的沉溺,任何用於調節你情緒狀態的物質或者行為都有可能讓你上癮。比如:忍不住總看小黃片,頻繁自慰,羞恥感讓我變得自卑、抑鬱,認為自己有問題....喜歡吃甜食,一天不吃就覺得心慌氣燥,最嚴重的時候,直接把糖當飯來吃,身體越來越胖,但我無法控制我對糖的欲望。
  • 「癮」到底是什麼東西?人為什麼會上癮?
    「癮」,又稱為成癮性、成癮、癮癖、上癮,如菸癮、酒癮、毒癮、賭癮、性癮、網癮、食癮等。「癮」說到底是什麼東西?當一個人實際上沉迷於某種東西時,人的大腦裡發生了什麼?科學家最早於1930年代開始認真研究成癮性。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成癮者在某種程度上在道德上存在缺陷、或者缺乏意志力和精神力量。
  •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原來是心理學家用隱蔽手段故意讓孩子上癮
    現在,孩子們沉迷於手機和網路遊戲的時間越來越多——沉迷於打王者榮耀等遊戲中不能自拔。我們常把這一切歸咎於孩子缺乏自制力,殊不知,這是心理學和高科技完美結合的後果;孩子沉迷網路遊戲的背後,隱藏著心理學陷阱,卻給各大軟體和網際網路公司帶來巨額收益。
  • 六分鐘讀完《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
    生產高科技產品的人,竟然遵守著毒品交易的頭號規則:絕對不讓自己上癮。這些科技專家們存在的警惕,正是因為他們清楚一件事情:自己是在設計不可抵擋的成癮技術——行為上癮。033、行為上癮的設計機制就讓我們用著名的手機遊戲《王者榮耀》來做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