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停不下來的「成癮」行為而自責——它消耗了我們的時間、佔用了我們的精力,在片刻的滿足之後,感覺到的,是無盡的恐懼。成癮,本質上是一個「糟糕的感覺——麻痺痛苦」的惡性循環。所以,它雖然不會危害生命,但卻一定會降低生命的質量。
成癮現象的背後有什麼心理機制,如何有效應對成癮行為呢?今天這篇文章,我就來和大家談談成癮這件事。
01 成癮背後:幼年時的情感剝奪
觀察嬰兒,常常可以幫助我們認知自己。嬰兒很小就有吮吸拇指的行為,其實這就是他們自發形成的用替代的方式撫慰自己的「創傷」。
這就是成癮最初的來源。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經歷過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情感剝奪,ta就會學著用幻想來彌補失去的東西,以減輕痛苦。
幻想系統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我們既是家長,也是孩子。一方面我們感覺到自己能夠給到自己安慰和滋養,另一方面,它又會對孩子進行懲罰和貶低——這個建立在無意識層面的「系統家長」,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的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前者嚴厲,後者縱容。
一般來說,幼年時經歷的情感剝奪越多,長大後就越傾向於以成癮性行為作為防禦手段。
可以說,很多時候,「癮君子」是由ta的父母一手訓練出來的,雖然這不是他們的故意,但卻是事實。比如以下這個例子:
一個嬰兒從小就被父母貼上了「情緒易激動」的標籤,他的父母認為他從小就很敏感愛哭,這讓他的父母非常煩惱,因為這破壞了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父母嘗試給他嘴裡放上一個安撫奶嘴,他們發現這很有效。
嬰兒的母親雖然當了媽媽,但在潛意識裡卻對孩子很抗拒——因為她的「內在小孩」還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大多數時候,她只是一個「假媽媽」,雖然她也照顧孩子,但是從內心最深處,她並不願意孩子侵佔她的時間,所以她習慣於給他一些能馬上讓他停止哭鬧的東西,比如動畫片等,獲得資金的安靜。
嬰兒的父親一樣,也是一個外表成年,但內心還不願負擔成人責任的男人,他用「工作忙」和「賺錢養家」隔離了照顧孩子的責任,寧願在辦公室裡假裝加班,也不願意回到家面對嘮叨的妻子和哭鬧不止的孩子。
也許說到這,很多人已經看出來了——這正是當今千萬家庭的縮影。當然,這些為人父母的大孩子,他們自己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相反,他們會用「我已經很辛苦」來自欺欺人。
說到底,養育孩子真正花費的不是時間和精力,而是考驗一個人是否有真正的愛心。「假媽媽」或者「假爸爸」在生活中非常常見,他們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也按照好父母的形式,每周帶孩子逛公園,參加輔導班,但是他們內心缺少真正的愛。這是因為他們自己還沒真正成熟。
也許正因為如此,現在社會上成癮的年輕人和孩子,越來越多。
02 成癮行為背後的情緒:壓抑
成癮行為有兩個共性:
幫切斷痛苦的感受『由內心批評的聲音驅使經常使用「壓抑」這種防禦機制的人,會越來越脫離「現實/真實」層面,很難發展出真正的自我認知。當被壓抑的情緒太多,威脅到認知和意識的時候,人就會出現焦慮,這時候,「做點什麼能儘快擺脫焦慮」的想法就會油然而生,而一般來說,人的本能會驅使我們尋找一種熟悉的方法——比如一個人小時候就使用啃指甲這種方式,那麼長大後他也會使用這種方式來對抗焦慮。
問題在於,這種方法雖然熟悉,但卻只能暫時緩解症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它必然會帶來一種新的「自我挫敗感」。這就是成癮的惡性循環。
一個人越多壓抑,其在生活中的感覺就越多被切斷,這會導致過分「依賴於自我撫慰的習慣、儀式和慣例」——它建立在一種自給自足的幻覺基礎上。
03 應對策略
這部分可能是每個人最關心的。簡單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關注糾結時的想法和感受
這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大部分時候,我們很難仔細覺察自己的內心活動,可以說我們的行為大部分來自無意識的支配。也可以換一種說法,一個人的意識水平越高,自我掌控能力和自我效能感越高。
所以,將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就成為改變的關鍵。就成癮這件事來說,抓住「自己的意識在什麼時候最容易崩潰」是關鍵所在。當這樣的時刻來臨時,將注意力聚焦在此刻湧現出來的種種情緒上——一般來說,會有焦慮、憤怒、緊張、悲傷等感受。
比如一個要戒菸的人,在菸癮發作,想要再來一根的時候,記錄一下此刻內心的想法和感受,此時,內心批評的聲音說了什麼?感覺如何?將自己在快要淪陷的一瞬間的所思所感進行記錄,可以有效的保護自己戒菸的決心。
比如,我現在在寫文章,但是我又想看一眼手機。此刻我內心的想法是:「休息一下吧,寫了半天了,好累啊!」,我的感受是焦慮和煩躁——怎麼還沒寫完,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所以,這就是我此刻情緒崩潰的關鍵點所在。
如果識別出這個關鍵點,並且清醒的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那麼接下來我就可以告訴自己:「我知道你又出來了,想讓我玩手機,然後再批評我,說我是個沒有定力的笨蛋,我不會上你的當。」這時候,似乎自己被蠱惑的感覺減輕了一些。
接下來,我繼續給自己正向鼓勵:「快寫完了,堅持一下,這樣,我將獲得很高的自我獎勵」——這個聲音,是激勵自己延遲滿足的鼓勵。
此刻,我內心想要伸手去夠手機的念頭削弱了一大半。我又可以驅動「原始人」繼續寫作了。
2、記錄內心批評的聲音和真實的自己。
可以專門準備一個本子,記錄以下內容:引誘的聲音/批評的聲音 、批評聲帶來的感覺、 現實的想法。
比如,還以我剛才的例子舉例,引誘的聲音是:玩一會手機吧。如果我真的玩了,那批評的聲音是:你真沒毅力,一點自控力都沒有,笨蛋
那麼感受呢?分別是:面對引誘時,蠢蠢欲動,很高興。面對批評時,非常沮喪。
最後,要回到現實中了。
面對誘惑,我的想法是:雖然讓我玩手機很有誘惑力,但是我知道如果我玩了之後的結果,肯定是讓自己不高興的,所以,我選擇現在不玩。
面對批評,我的想法是:之前發生的已經無法改變,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工作吧。
回到現實,意味著我們從想像和感受的幻象中走出來,重新歸於理智。這很重要。
3、識別誘因事件
通過對一些藥物濫用者的研究發現,找到他們成癮的原因至關重要,換言之,有些特定的環境會撩撥他們濫用藥物的欲望。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種誘因也存在。比如戒菸的人,和一群抽菸同事在一起,別人抽菸遞給他一根,就很容易復吸。玩遊戲的人,組隊戰友的召喚,可能讓他們放下眼下幹的事。而一邊看書學習,一邊忍不住掏出手機的人,可能是因為周圍的環境太嘈雜,讓他無法專注,或者是學習讓他覺得乏味,這時,就很想掏出手機緩解一下此刻的壓力。
打破關鍵節點的慣性,是改變成癮的有效方法。
4、體驗被壓抑的需要和願望。
這一步,就是從根本上解決成癮性人格的層面了——而不是單純的改變行為。
內心的批評聲掩藏了真實的自我,成癮,也掩蓋了真正的感覺。從某種意義上說,戒掉成癮性行為的過程,也是一個人重新找到真實自我——也就是人格的核心的過程。
真實的自我,由需要、欲望和特定的目標組成,當放棄幻象(成癮帶來的撫慰)時,這些被壓抑的情感才重新浮出水面。
前文曾經提到過,幼年時情感體驗剝奪的越多的人,長大後越容易成癮。那麼什麼叫情感體驗剝奪呢?簡單說,就是嚮往和需要總是求而不得。
當一個人還很幼小的時候,ta對外界的需要和依賴是最多的,所以越小的嬰兒越需要母親沉浸式的愛,可以說,嬰兒對母親,在很大程度上是剝削關係。嬰兒通過剝削母親,母親通過心甘情願的被嬰兒剝削,獲得內在深層的安全感和依戀關係。
但是正如前文所說,很多母親並沒有做好這個準備,她們的情緒搖擺不定,有時母愛四溢,有時心煩意亂。
那些想要戒掉成癮的人,在戒除成癮的過程中,他們常常再次體驗到自己在幼年時期的脆弱——眼巴巴的渴望父母滿足自己的需要才能活下去。這會令他們非常阻抗。他們不願意面對這種令人感受到無力、脆弱的感受,寧願退回到「上癮」的幻象當中。
所以,我們需要深入的、潛意識層面的療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有一句話叫做,相信相信的力量——有成癮行為的人,需要從情感層面學習,相信自己不會再受到小時候那樣的傷害。
另外,也可以梳理自己的成長歷史,在這份梳理中,你可以描述童年的哪些事可能影響到了自己,讓自己開始了自我撫慰的事件,同時,確認自己喜歡的活動、愛好、需求和願望。
我曾讓一個朋友做這項作業,他剛開始說自己寫不出來,不知道寫什麼,我只鼓勵他去做這件事。後來聽說他寫了三萬字,可能是童年的傷太痛,後面他沒有再寫。他本身也有成癮性行為,不過不是遊戲、手機,而是女人。很遺憾那時候我還沒有開始諮詢,否則也許會更好的幫助他。
深入潛意識,也許我們會發現不一樣的人生。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很多時候,都會感到痛苦,而痛苦常常使人退縮。必要的時候,可以找一個專業的諮詢師,讓他利用專業的諮詢技術,幫助你更加無痛的走入潛意識的馬裡亞納海溝,真正的療愈自我。
【寫在最後】
成癮性行為包括很多,不僅僅是玩手機、玩遊戲這種,還有很多我們意識不到的強迫性行為,其實都與成癮有關,可以說它涉及的範圍不僅包括生活和學習效率,還包括人際關係等各個方面,尤其是深度的親密關係。
我提到的那位朋友,如果不懂心理的人,可能會評判他是個花花公子,或者集郵愛好者,但這其實也是他內心問題的外顯表現。
一般來說,童年期受到的「創傷」越深的人,後天改變也就越困難,ta會表現的非常執拗,容易退縮,但我想說,真正的成長需要努力,也必將屬於真正勇敢的人。
給自己一點勇氣,勇敢的邁過人生的鴻溝,創造一個自我掌控的、自由的生命。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諮詢師,多平臺籤約作者,終身成長者和心理學的傳播者。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讚,評論,打賞,各種互動。文章最下端的「推薦」按鈕,別忘了點。
我為自己寫作,希望遇到產生共鳴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