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研究

2020-12-15 國家體育總局

一、中國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的基本概急
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整個社會組織被劃分為行政單位、事業單位、企業單位等幾大基本類型。作為一種基本的社會組織形態,事業單位具有不同於行政機構、企業單位的社會地位、性質、目標、功能和運行管理方式。一般認為,中國傳統事業管理體制內的「事業」,是特指沒有生產收人、所需經費由國庫支出的「社會工作」。所謂『「事業單位」,則是特指受國家行政機關領導,沒有生產收人,由國家經費開支,不實行經濟核算制,提供非物質生產勞動服務的社會組織。主要包括教育、科學、文化、體育、衛生等部門和單位,而「體育事業單位」則是其基本構成部分。所謂「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是指國家對體育事業單位及其事業活動所採取的各種管理組織、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與管理手段等到的總稱。
二、中國傳統體商事業單位管理體制的主要特徵與弊端
(一)體育事業單位地位與功能的政治化與非經濟化
在舊體制下,中國的各項「事業」均被視為「政治」或「社會」活動,而不是經濟活動。這種非經濟化或「泛政治化」的定位,導致各項體育事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的脫節,嚴重地抑制和阻礙了社會體育生產力的發展。
(二)體育事業單位機構的行政化
在高度集中統一的體育事業組織體系中,政府充當著體育事業舉辦者、體育事業行政管理者、體育事業經營者等多重角色,擴大和泛化了政府的體育事業職能範圍。
(三)體育事業單位經費的財政供給化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既然國家要包辦一切體育事業,財政就只能統包供給一切體育事業經費。因為作為國家實現其職能所需經費的唯一供給者,財政供給的範圍當然要與國家職能的範圍相適應。
(四)體育事業資源配置的非社會化
主要表現為體育事業單位投資的重複建設、體育事業單位服務面向的相對封閉和體育事業單位運行方式的效率低下。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由於事業單位的行政化與福利化,使「全民所有」的事業單位實際上變成了「政府所有」、「部門所有」、「地方所有」、「單位所有」乃至少數「官員所有」,造成公共體育資源的相互分割、相互封閉、互不開放,從而造成公共體育設施閒置和利用率十分低下。
(五)體育事業單位職能範圍的擴大化
「政事不分」是導致國家體育事業職能範圍擴大化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體育事業活動的非產業化,是我國體育事業單位職能範圍擴大化的另一個主要根源。體育事業單位的福利化,也刺激了國家體育事業職能範圍的擴大化。
上面我們分別從體育事業單位和功能目標的政治化與非經濟化、體育事業單位機構性質的行政化與官僚化、體育事業單位經費來源的財政供給化、體育事業資源配置的非社會化、體育事業單位職能範圍的擴大化與福利化等若干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出發,分析和論述了中國傳統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的一些主要特徵及其弊端。事實上,上述各方面的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的基本特性及其表現,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繫和相互轉化的,都根源於中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
應該看到,中國傳統的體育事業管理體制,是建立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之上的,也是與這種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在過去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條件下,中國傳統的體育事業管理體制有其存在的現實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也曾發揮過重要的歷史作用。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及其利弊得失,才能更客觀、更透徹地分析和評價中國體育事業管理體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背景、理論依據、實際狀況、基本特徵及其功過得失,從而找到我國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目標及其實現途徑和具體對策。
三、當前我國體自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現狀及其主要問題
儘管我國體育事業管理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體育事業管理體制改革阻力和困難重重。歸納起來,主要面臨如下主要問題與障礙:
(一)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後
從總體上看,體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仍處於一種被動狀態;與我國體育產業和體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比較而言,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後。
(二)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片面推進
由於體育事業單位改革處於一種被動狀態,其主要推動力來自於事業資金嚴重不足和事業發展難以為繼等,所以,前期體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焦點也主要集中在拓寬事業經費來源上。當然,體育事業經費不足是影響和制約體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難題,但並不是改革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的核心問題。因此,導致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處於片面推進的狀態。
(三)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缺乏整體目標
由於沒有明確的改革目標和發展方向,我國體育事業單位改革尚處在單項推進、局部試點、各行其是的探索階段。缺乏統一的改革行動方案和科學的改革理論依據。這種相對盲目的改革,既不能觸動傳統體育事業管理體制的根基,也不能解決體育發展中的難題,甚至造成了一些新的問題,給改革增添新的困難。
(四)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缺乏整體配套條件
體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面臨著一系列難題。不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是人員分流和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問題,體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也難以推進。
(五)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仍存在許多誤區或禁區
在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人們對於體育事業形成了許多片面和僵化的認識;而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和禁區,又必然導致改革行動上的誤區和禁區。例如,什麼是「體育事業單位」?體育活動具有哪些功能和性質?如此等等,對於這些問題的片面認識,必然會束縛我們改革的手腳。就這個意義上講,錯誤的認識和落後的觀念是改革的最大障礙;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才能加速推進我國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
綜上所述,我國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積累了一些經驗,但還存在許多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當前我國體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尚沒有明確目標、科學的依據和整體配套條件。一些事業單位進行被動的、盲目的、片面的改革,既加大了改革成本,又達不到改革的目的。還有一些事業單位希望加速改革,卻不知如何改革,只好等待觀望。可以說,現在體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全面推進這項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問題在於改革向何處去。
四、我國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既然我們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麼,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育事業管理體制,則是我國體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標。針對中國傳統體育事業管理體制的各種弊端和當前體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應沿著下述方向繼續推進。
(一)體育事業發展主體的多元化
必須改變過去由國家包辦一切體育事業的舊體制,建立國辦。民辦、社會辦等多方舉辦體育事業的新格局,實現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主體的多元化。
(二)體育事業資源配置和運用的社會化
實現公共體育資源配置與利用社會化,應該是我國體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方向。這就必須改革傳統的體育事業管理體制,打破國家體育事業資源配置和利用的行政化分割,打破國家公共體育資源的部門所有制和單位所有制,真正實現社會公共體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資源共享。
(三)體育事業活動的產業化與市場化
應該重新界定國家公共體育事業職能的基本範圍,將現在絕大多數體育事業單位推向市場,實現部分國有體育事業單位的企業化、民營化、社會化與市場化,從根本上改革我國傳統的體育事業管理體制。
(四)體育事業管理的民主化與法制化
為了保證我國各項公共體育事業的穩步發展,必須改革傳統的體育事業管理模式,加強體育事業立法。只有實現體育事業管理的民主化與法制化,強化公共體育事業的規劃、預算和監督管理,才能確保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
五.我國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
市場化是中國各項改革的大方向。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借鑑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發展體育事業的先進管理經驗,針對中國傳統體育事業管理體制的主要弊端,結合中國現行體育事業管理體制改革和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我國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應當是:
第一,在重新界定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公共體育事業職能的基礎上,將現有部分體育事業單位推向市場,使其向企業化、民營化、社會化、市場化方向發展,逐步調整、收縮和轉換國家的體育事業職能範圍,從根本上改變國家包辦一切體育事業的局面。
第二,實行國家體育事業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相分離,重新劃分、調整和規範政府機構與體育事業單位之間的權、責、利關係,切實轉換政府的體育事業管理角色與職能,改革體育事業單位的運行機制,增強其發展活力,提高管理效率,實現政事分開,建立與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體育事業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的現代體育事業管理制度,實現制度創新。
六.深化我國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與關鍵問題
由於沒有明確的改革目標和系統的配套條件,前期我國體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和進展,也難以按照原有改革模式繼續推進下去。所謂改革,就是要對原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所形成的社會主體組織和社會成員在社會生產力的地位與角色及其相應間的權、責、利關係進行重新劃分或調整。因此,我國體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應該是:分析和明確「體育事業單位」在我國各類社會主體組織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性質、特徵、功能與目標等基本問題,重新劃分和調整不同類型社會主體組織之間的界限,實現「政事分離」、「企事分離」,淨化「事業」內容,收縮「事業」範圍。要實現上述總體改革構想,必須重構社會組織體系,分化社會活動,劃分和規範各類社會主體組織及其相互間的權、責、利關係,使其各就各位、各行其權、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各擔其險、各循其規、各守其法、各得其利。具體說來,我們應從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來劃分社會公益\互益與私益組織,正確區分公有與私有。公立與私立、公營與私營等不同性質社會組織的社會地位及其權。責、利關係,正確識別公益與私益、公務與私務、公財與私財之間的界限,如此等等。只有重構社會主體組織體系,分化各種不同性質和目標的社會事務,我們才能重新確立體育事業單位在整個社會組織體系中所處的主體地位,從而做出新的制度安排。
七.界定國家公共體胄事業職能範圍的基本標準
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我們既不能繼續沿用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事業」界定標準,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所流行的所謂「公共產品」界定標準。那麼,究竟應該依據什麼標準來界定國家公共體育事業職能範圍呢?
社會共同需要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識別和界定國家公共體育事業職能範圍的客觀標準。依此標準,凡是具有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性質的體育事務,就屬於國家體育事業職能範圍,應該由國家舉辦,由財政供給;凡是不具有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性質的體育事務,就不屬於國家公共體育事業職能範圍,不應繼續由政府舉辦,相應的體育組織機構也就不能繼續保留在國家體育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內,而應從中剝離出去,推向社會和市場。
八、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公共體自事業職能的基本範
在我國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國家幾乎包辦了各類體育事務,包括學校體育、社會體育、體育運動訓練、體育運動競賽、體育科研、體育專業教育、體育隊伍、體育場館與體育器材、體育宣傳、國際體育交流、國際體育技術合作、體育計劃與財務管理等等。為了包辦這些體育事務,國家還專門成立了相應的體育行政管理機關及其下屬的體育事業單位。
依據上述界定標準和理論分析,借鑑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管理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的共同經驗,結合中國體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實際情況,國家應該承擔以滿足社會生存與發展共同需要為目標的社會共同體育事務,而不必包辦個人及家庭消費體育、企業消費體育及產業體育等。
具體說來,國家只能有選擇地舉辦一些最重要的具有社會共同需要性質的社會公共體育事務,除了公共體育館、公共體育場。國家體育運動隊等一些重要的公共體育設施。公共體育隊伍和公共體育運動之外,其餘的體育場、體育館、武術館、遊泳館、俱樂部和運動隊等各種消費性、生產經營性的體育經營機構和體育經營活動,都可以推向體育市場,實現體育生產、開發、經營、服務、消費活動的產業化與市場化。
只有這樣,才能合理地收縮國家的公共體育事業職能範圍,淨化國家體育事業經費支出的內容,從而集中必要的公共財力來辦好應該由國家舉辦的各項社會公益體育事業,強化國家的公共體育事業管理職能,實現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促進社會經濟和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滿足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共同需要。也只有這樣,才能將各種生產經營和消費服務性的體育活動推向市場,實現體育產品的商品化與市場化,推動我國體育產業和體育經濟的健康發展,繁榮體育市場,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和不斷變化的各種體育生活需要,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
九、深化我國體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各項體育事業都有了較大的發展,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改革,積累了一些有益的改革經驗。然而,要實現上述改革目標,仍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和障礙。現提出下述改革建議。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這是繼續推進體育事業體制改革的根本前提。體育的社會化與產業化,是中國體育事業體制改革的兩大基本目標。然而,在中國傳統體育事業管理體制下。竟技體育的單純政治化導致中國體育事業的片面發展,而群眾體育的單純福利化又抑制了體育市場的健康發展。不改變傳統的體育觀念,就無法有效地推進體育事業體制改革。
(二)加速培育、發展和規範各類體育市場,實現體育產品和體育服務的商品化與市場化
政府應加強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各種有益的體育消費教育,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與居民個人進行體育投資,逐步取消各種不必要的體育補貼,改變體育消費福利化的狀況,提高體育商業化的程度,促進體育產業和體育市場的發展。
(三)加速體育事業單位的社會化進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統一規劃並投資建設一些基本的公共體育設施,擇優舉辦一些國家體育運動隊和一些具有示範性的重大體育競賽活動,而將具有的娛樂性、休閒性、健身性特徵等體育生產、經營和消費活動推向市場,使現有絕大多數事業單位實現企業化、民營化、社會化與市場化。
(四)培育體育中介組織,大力發展體育產業
進一步轉換政府體育行政部門的管理職能,大力發展各種體育中介組織、建立現代體育組織制度,實現各類體育運動員的職業化與商品化,不斷提高運動水平、促進體育生產發展。
(五)加強體育立法工作
明確劃分和規範各類體育投資者、體育贊助商、體育俱樂部。體育運動員、體育中介人、體育管理者及社會各方面的權力、責任與義務、實行依法治體、確保各項體育事業和體育市場的健康發展。

相關焦點

  • 「十一五」期間中國體育事業發展戰略研究
    ――群眾體育管理體制缺位。衡量群眾體育管理體制有效和到位的基本標準是對群眾體育能否實行跨行政部門全面、系統的管理。當前,體育社會團體工作缺乏立法保障,不能充分發揮社團在群眾體育活動中的組織、協調和服務作用。我國群眾體育管理體制仍然呈現出比較典型的政府型管理體制,社會力量明顯不足。
  • 體育強省大家談∣積極探索公共體育館運營管理體制改革
    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公共體育館的運營管理也暴露出一些具體問題:如市縣公共體育館使用率較低,閒置多,運營比較困難;大部分體育場館為事業單位管理模式,體制機制滯後,缺乏激勵考核制度,限制了管理人員的積極性;體育市場不夠成熟,職業化、市場化程度不高,場館缺少優質的體育與文化資源,使用率降低,品牌與人氣難以提升等。
  • 「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現狀調查與改革研究」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報告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重大項目動態 「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現狀調查與改革研究」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報告
  • 中國公共科研事業單位(財務)改革和非營利組織建設國際研討會
    對於社會事業發展負有責任的不同類型機構,也需要形成不同的政府支持與規制方式,特別是財政支持和財務管理模式等等。只有在充分明確了這些問題的基礎上,社會事業體制改革特別是對現有基於計劃經濟體制基礎建立的事業單位體制進行改革才可能順利實施。在社會事業體制及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問題上,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很多做法值得我們研究,很多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鑑。
  • 我國國民體質監測系統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研究
    1994年全國在職職工體質調研:本次調查的目的是研製《標準》,故以研究課題的形式進行。由國家體委、全國總工會和國家體委科研所等單位的領導同志組成《標準》研製領導小組。 1997年中國成年人體質監測:成立中國成年人體質監測領導小組,由劉吉副主任任組長,領導小組對工作中的重大事項進行決策。群體司作為政府職能部門負責宏觀管理,具體業務管理由國家成年人體質監測中心負責。
  • 新時期中國體育改革與制度創新
    舉國體制是國家行政機構高度集中權力,自上而下指揮全國力量推動競技運動發展的管理體制的簡稱。(引自:胡小明《舉國體制的改革.》,《體育學刊》,2002(1):2頁)舉國體制應該為何?舉國體制應該是舉全國之力,集全民之智的體育事業組織和管理方式,應該形成政府、社會、個人共同舉辦,財政和市場雙重推動的體育事業運行機制。
  • 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改革的研究
    1.2 公共體育場館在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共體育場館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依託和載體。多年來,公共體育場館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保障,表現在:為我國競技體育的飛速發展提供了硬體條件;向社會開放,普及了群體體育的開展;向社會提供有償服務,成為體育本體產業的「主戰場」;嘗試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為今後公共體育場館的改革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簡介
    ,成為了國家一級學會(社團代碼50000301-3);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在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成立大會上朱鎔基總理指出「要充實、加強體改研究會」;1999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進行了人事、財務等管理體制上的改革,成為獨立的法人機構,在全國各省市政府和研究機構擁有了眾多團體會員和個人理事。
  • 體育經濟司聘請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進行企業管理專題...
    請示中對總局系統所辦企業的情況進行了研究,回顧了企業審計整改工作情況,客觀總結了整改取得的成效、目前存在的問題等,梳理了幾家重點企業的情況,進一步分析了加強總局系統所辦企業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強戰略研究的幾個方向。在下一步具體工作建議中提出,統籌工作力量、研究資源,開展相關調研,深化對總局系統企業的分類監管,本著先易後難、遠虛近實的原則分步實施改革措施。
  • 中國體育科技、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
    現代體育科技管理機制的建設不完善   我國的現代體育科技尚未建立一個完整的訓練、競賽、科研保障三位一體的協調模式。   五、體育科技改革趨勢   21世紀將是世界新技術革命迅猛發展的世紀,是生產力智能化的世紀。科學技術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將成為21世紀最主要的時代特徵。因此,中國體育科技的發展趨勢問題,是解決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關鍵。
  •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成立十周年述評
    10年來,作為全國性的行政體制改革領域新型專業化社會智庫,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緊緊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以決策諮詢研究為重點,社會影響力、學術影響力、決策諮詢研究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
  • 上海體育行政部門角色定位與職能轉變的路徑研究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上海市體育局幾乎包辦並直接控制著上海體育事業的運營,這使得上海市體育局一直處於主導地位,而其他各類體育事業單位則要接受上海市體育局的領導,變成市體育局的附屬物,從而造成體育事業單位與體育行政單位的一體化,並導致體育事業單位的行政化;二是由於上海體育系統所有制結構的單一化與體育事業活動的非產業化,從制度安排上抑制甚至禁止了私人及其他社會團體興辦體育事業的可能性,造成上海體育事業主體的國營化
  • 新發展格局下體育產業如何破局?中國體育改革,呼喚更多的姚明!--上觀
    而出現當前我國體育供給遠遠落後於需求這種情況,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當前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機制與新時代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不相匹配。然而相比其他各項事業和各個行業,體育改革的步伐則要小得多,雖然改革的呼聲也一直不斷,一些關鍵領域卻一直裹足不前,堪稱中國計劃經濟體制「最後的堡壘」。以至於遲至2014年底中央在對體育總局的巡視中還直批體育主管部門管辦不分,尤其是直屬事業單位,「行政、事業、社團、企業四位一體,權力高度集中」,導致行業「不正之風」問題突出,從而將久遭詬病的體育管理體制的積弊暴露無遺。
  • 省體育中心和鄉鎮事業單位怎麼選?公益一類反而不如二類?
    鄉鎮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也就是大家所說的七站八所,只不過現在整合歸併為各類中心,機構級別一般是股級,即管理九級(科員),最高副科設置,比如黨群服務中心、執法大隊等,是鄉鎮為數不多的幾個副科級事業單位。一個廳處級單位,一個科員最多副科級單位,孰優孰劣已然明了。
  • 《關於深化長江航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解讀
    日前,交通運輸部出臺《關於深化長江航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簡稱《意見》),並在湖北武漢召開了深化長江航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動員大會,對完善長江航運行政管理體制機制,推進長江航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明確要求。
  • 我國基層體育社團發展的路障分析與對策研究
    第三,政治體制改革為社團發展提供了寬鬆的制度環境。以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點,中國共產黨治國方略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為我國社團的迅猛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從以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到政治體制改革,為我國社團的迅猛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
  • 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30年進程 分析存在的問題
    與此同時衛生系統長期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控制,導致我們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徑進行恢復性的改革的孕育。 1978年後,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拉開了中國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為醫改提供了動力,另一方面經濟體制改革深刻影響中國社會的發展,不斷為衛生事業提出新的要求。(2)改革進程。
  • 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會展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杭政函〔2018...
    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會展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杭政函〔2018〕32號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為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促進我市展覽業加快發展,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
  • 《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經過解放初期的接管改造和以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為中心的教育改革,我們把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事業轉變成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三十幾年來,依靠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教育事業取得了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巨大的發展,成績是顯著的。今天戰鬥在我國各條戰線上的廣大有文化的勞動者和各方面工作的骨幹力量,絕大部分都是建國以後培養出來的。
  • 中國改革論壇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成立20周年慶
    1983年2月,經國務院領導批准,成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簡稱中國體改研究會)。英文名稱為:CHINA SOCITY OF ECONOMIC REFORM(CSER)。 1990年,中國體改研究會正式向民政部進行了社團登記,成為國家一級社會團體(社團代碼:5000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