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聽到很多同學困惑,生物學該怎麼學?對於剛剛升入初中的孩子們,面對一門新的學科,會茫然,甚至會不知所措,孩子的困惑,家長的焦慮,其實初中生物學科的設置是為了高中生物鋪墊,內容的選擇和難易度的設置並不繁雜。但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的內容和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對於初一的孩子,該怎樣對待這門學科呢,對於一名從事多年高中生物教學,和多年初中生物教學的我,有幾點思考和孩子們分享,但願給孩子們有用。
一、尊重學科素養的特點
生物學科是一門自然科學,更是一門與我們生活實踐密切聯繫的學科,在學科分類上屬於理科學科的範疇,除了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利用所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踐創新能力。淺顯的定義,生物學是一門簡單而有趣,孩子們一定會喜歡上的學科,拋開成績的要求,它終究會給我們現在以及未來的生活帶來很多實際的意義。孩子們要很放鬆的心去走進它,一定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樂趣,通過生物學的學習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多年之後會發現,原來生物學的內容真正可以服務於我們的生活,我們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有個好的生活,而好的生活是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願學習生物學的孩子能受用終身。
整個教材是圍繞《人與生物圈》的主線,以七年級上冊為例,讓學生從宏觀到微觀學習生物學,再開篇的《致同學們》,明確生物學的學習方法,不是簡單的背誦,而是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從第一節《生物的特徵》揭開如何認識和判斷生物,生物學旨在研究以生物為主角闡述,首先要明確學習生物學遵循的生物學觀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這一觀點開啟生物學的學習,換句容易理解的話就是,生物學離不開結構圖,看到圖要認識結構的名稱和所在位置,推測所屬的功能。
其次,生物學是圍繞《科學探究》展開的,並且伴隨整個初中和高中學習,在七年級教材第一個科學探究實驗《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就應該樹立科學探究的理解,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比如幾個步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每一步都是有理由的,如何提出問題,問題的設置怎麼創設,比如《光影響鼠婦的生活嗎?》假設根據生活經驗得出《光影響鼠婦的生活》,制定方案時設置對照實驗,遵循單一變量,為了實驗更加準確,重複實驗等,在第一次實驗就應明確學會。
第三:從生物與環境到生態系統到生物圈,再到微觀的細胞層次,
比如食物鏈和食物網以及生物圈中的類型,細胞層次,藉助顯微鏡的功能,顯微鏡是認識細胞重要的工具,它的熟練掌握是必備基礎,細胞到生物的層次演變,感受生命從受精卵的起點到生物體的終點。細胞的結構為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做好鋪墊。七上的重點放在植物,七年級下放在人的角度,但學習方法是一脈相承的。
二、尊重生命觀念
生物學的學習要尊重生命觀念,關注自然界的多種生物生存的意義。
無論身在何處,都要想到想到尊重我們身邊的生物,比如製作人工鳥巢,讓無家可歸的鳥兒有一個溫暖的家,遇到受傷的生物要去呵護它,作為中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感染身邊的人,尊重生物的生命就是尊重我們自己。
《昆蟲記》是一篇描寫大自然中的小動物的文學作品。作者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爾先生,他是一位熱愛自然的偉大科學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19世紀末,傑出的法布爾先生捧出了一部《昆蟲記》,世界響起了一片讚嘆之聲,並且這片讚嘆聲響徹了100多年,直到今天!法布爾先生寫的《昆蟲記》非常樸素和優美,他把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寫成了優美的散文,讓人們不僅能從中獲得知識和思想,更能獲得一種美的享受,並由衷地產生一種對大自然深深的熱愛!作為一位科學家,一位用心去觀察、用愛去體會的科學家,法布爾先生的科學研究是充滿詩意的,他從不把昆蟲開膛破肚,而是充滿愛心地在田野裡觀察它們,跟它們親密無間。他用詩人的語言,描繪這些鮮活的生命,昆蟲在他的筆下是生動、美麗、聰明、勇敢的,他說他在「探究生命」,要「使人們喜歡它們」。他的心思如同一個孩童般純真,而他的文筆也像孩童般充滿想像力和感染力。他要讓厭惡這些小東西的人們知道,微不足道的小小蟲兒有著許多神奇的本領,它們勇於接受大自然的考驗,要在這個世界上爭得生存的空間。
法布爾是令人尊重的昆蟲學家,他把九十餘年的高齡和畢生的勤奮都獻給了與我們住在同一個星球上的許多細微的生命。他的偉大在於不是以手術刀和各種冰冷的器械在實驗室裡進行研究,而是把昆蟲當作夥伴朋友和鄰居,把它們當作與人一樣有喜樂哀樂,有得失榮辱有同類和朋友,俯下身子,以平等的姿態來對待他們觀察他們,為它們的得到而歡欣,為它們的失去而悲嘆,而他們的誕生而高興,也為他們的離世而傷感。這是一種多麼慈善的人文情懷和謹嚴的科學態度。因此他所寫的《昆蟲記》才不僅僅是自然科學的巨著,而且也是充滿的人情味的文學巨著!他的名字才會在世界科學史上熠熠生輝!
孩子們但願你們多年之後也能成為研究生物學的很了不起的人。如何能等到那時,是無比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