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黑社會狠人敢於嚼湯匙。
一、無辜者成了「黑惡勢力」
最近看新聞,仿佛一下子冒出好多「黑惡勢力」。
4月10日,江西上饒市廣豐區某街道下發通知:如不限期遷墳,將「按相關法規結合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依法制裁」。
4月9日,蘇州相城區渭塘鎮掃黑除惡領導小組印發的《掃黑除惡進企業(2019最新版)》宣傳冊中,將醫生排在了「中國10大黑心企業」首位,把丐頭(操縱乞丐的人)放在第二位。
4月7日,網友爆料,貴陽某歷史悠久的幼兒園懸掛起「堅持打早打小,將黑惡勢力消滅在萌芽狀態」的橫幅,網友調侃這是「掃黑除惡要從娃娃抓起」。
再往前,湖南湘潭、山西忻州、河北井陘三地將「失獨家庭」列為掃黑除惡摸排對象;還有未經證實的橫幅內容顯示,有地方將「惡意討薪者」列入掃黑除惡陣營。
▲失獨家庭也成為了「掃黑除惡」的對象。
從醫生到乞丐,從失獨人員到討薪者,看到這些人畜無害的群體都成了掃黑除惡摸排對象,我嚇得一哆嗦:雖然只是「摸排」,而非定性,可在將來的某一天,我有沒有可能因為從事了某項正當職業,或者做了某件並不違法的事,卻被列為掃黑除惡排查對象?
細思恐極。
上文提到的幾個地方,現在均已整改,有的官員還丟了烏紗,但我認為這不值得欣慰:
如果沒有被曝光,他們還會道歉、整改嗎?
在媒體曝光的聚光燈尚未抵達的地方,會不會有無辜者被潛在地當成了打擊、摸排的對象?
二、什麼樣的才算「黑惡勢力」?
咱們絕大多數守法公民都沒有跟「黑惡勢力」打過交道的經驗,沒法對「黑惡勢力」得出一個直觀標準,但咱們都看新聞,看影視劇。
讓我說,「黑惡勢力」就是《古惑仔》裡的陳浩南、烏鴉那樣的,洪興與東興的兄弟們動不動就光著膀子在銅鑼灣肉搏;
或者如《徵服》裡的劉華強,帶著兩三小弟,霸氣地拿槍指著封彪,「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
更高級的,是《龍城歲月》裡賣白粉、軍火、做皮肉生意的「堂主」們。
又狠又惡,殺人放火,他們是真正的「黑惡勢力」。他們也真的在作惡。
《馬大帥》裡的範德彪,雖然自稱「水庫浪子」、「開原市幾場著名惡仗的主打人」,但他肯定不是「黑惡勢力」,因為「吹牛x」不會傷害到任何人。
那些本本分分從事著合法職業的失獨人員、討薪人員,只要沒有法律意義上的「涉黑行為」,就更不可能是「黑惡勢力」了。
如果說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太過主觀,那不妨拿相關法律做比照。
《刑法》裡有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根據《刑法修正案八》,黑社會性質組織應具備以下特徵:
(1)形成較穩定的犯罪組織,人數較多,有明確的組織者、領導者,骨幹成員基本固定;
(2)有組織地通過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其他手段獲取經濟利益,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以支持該組織的活動;
(3)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有組織地多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為非作惡,欺壓、殘害群眾;
(4)通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包庇或者縱容,稱霸一方,在一定區域或者行業內,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響,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生活秩序。
對照之下,乞討的、失獨的、討薪的,沒有哪一個符合以上特點。所以,個別地方將這些人員列為「黑勢力」,確實毫無邏輯。
再看全國掃黑辦剛剛發布的《關於辦理惡勢力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意見》明確要將有無「為非作惡、欺壓百姓」特徵作為審查判斷惡勢力的主要標準。
而不管是失獨家庭,還是討薪人群,或者是「拒遷墳者」,他們在維權過程中或許會有一些過激的舉動,但這是不是就真夠得上「為非作惡、欺壓百姓」了?
這需要法律的界定,而不是地方行政部門籠統扣上個「黑惡勢力」的帽子,說他們是他們就是了。
三、掃黑除惡別偏離法治軌道
開始於2018年1月的「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初衷是「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這項行動事關民眾基本的安全感與獲得感,所以行動本身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打黑」不是「黑打」,掃黑除惡不能偏離法治軌道。
我們要保障民眾深夜擼串的安全,而不是將深夜擼串的食客當成打黑對象;
我們要打擊惡意欠薪的黑心老闆,而不是將討薪的受苦民工當成「黑惡勢力」;
「打黑除惡」要「打早打小」,但不是機械地認為就要從幼兒園娃娃開始抓起。
▲「打黑」也要從娃娃抓起?
最近各地密集曝光的掃黑除惡擴大化現象,有新聞「搭便車效應」的原因,但個案集中爆發,是否也意味著,有些地方掃黑除惡確實有跑偏風險?
若是,那問題不容小覷。
掃黑除惡是一項為期三年的專項行動,但中央也明確要求嚴格按照法律辦事。這其實就是給一些地方提前打了預防針,地方不能隨意界定、擴大打擊對象。
最後講一個身邊的例子。
我的一個親戚在縣城裡做點小買賣,因為老家農村一塊宅基地的歸屬問題,與村支書打起了官司。去年,掃黑除惡行動一開始,該支部書記就向上級報告,跟他有糾紛的這個村民就是黑惡勢力。
但這顯然不是事實。當地相關部門調查之後也否定了這一說法,親戚成功避免了一起冤案。
當事人後來在講起這件事時哭笑不得,但你我都知道,這個事情可一點都不好笑。
□王言虎(媒體人)
編輯 王言虎 實習生 鄧海瀅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