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茶道-「盧仝煎茶技藝」

2020-12-22 華豫未來

盧仝,唐代韓孟派詩人,濟源武山村(今濟源市思禮鎮思禮村)人,其詩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七碗茶」詩句,成就了他中國「茶仙」的美名。

盧仝煎茶技藝包含有備茶、鑑茶、取水、用火、煎茶、分茶、飲茶、禪茶等工序,包含了道法自然、心無掛礙、獨善其身、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內涵,其主要是讓人們通過簡單便捷的喝茶方式在進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時,更作用身體於防病、抗病、保健之功效,從而使身心得到自然境界的淨化和升華。

在唐代,濟源市屬暖熱帶季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適宜生長的植被繁多。盧仝煎茶技藝所用茶葉屬生長於濟源王屋山區的小石茶、冬凌草等各種野茶藥茶:煎茶的水取自深山石縫裡流出的泉水,且取水時間選在鳥歸巢、魚沉底的夜深人靜的時候,這時取出的水沒有汙染和雜質;

取來的水須及時煎煮,這樣的水煎出來的茶甘甜、新鮮;煎茶的燃料要用炭火或者藤火;煎煮時要注重火候,旺火與文火交替適配,使茶葉所含的植物精華全部釋放出來:喝茶時強調大口大碗痛飲,渾身通透,神清氣爽。

千百年來,濟源民間一直傳承著喝茶的習慣。春夏之交,人們採來蒲公英、冬凌草、小石茶、小葉茶、夜交藤、野薄荷等,洗淨陰乾備飲。山間野地乾枯的檀藤、山葡萄藤、凌霄藤都是煮茶的好柴,當地還有人將揀來的柴火燒成木炭,用於煮茶。

盧仝煎茶技藝的形成得益於家鄉的地域環境,有山、有泉、有茶、有柴、有炭。

盧仝《走筆謝課議寄薪茶》詩,人們稱之為「盧仝七碗」「七碗茶詩」「七碗茶歌」等,對後世影響深遠,並被傳唱千年。

盧仝在詩中將自己對於茶藝、茶飲、茶道的審美體驗,通過尋味、反思和感悟,提升到兩腋清風不同凡塵的境界,其描述意蘊豐富且淋漓盡致,從而獲得與「茶聖」陸羽齊名的「茶仙」之譽。

在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裡,茶道是核心。

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就是說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

這兩個基本點,在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中都得到明顯體現,特別是整首詩最後的峰迴路轉,狀寫了茶農巔崖的辛苦不易,更使其茶味茶品厚增了濃濃的誠摯情懷。

盧仝煎茶技藝的工序具體分為「備茶」「煮水」「投茶」「分茶」四個步驟。

備茶首先炙烤茶餅,儲放於紙囊中晾涼,碾成粉末篩後貯於盒內。煮水以鍋、茶壺盛水,用風爐將水煮沸。投茶:(1)一沸加鹽花;(2)二沸舀一勺水置一旁,用竹夾在沸水中擊蕩;(3)對鍋中心下茶末,頃刻茶湯勢如奔濤濺末,此為三沸(4)此時用舀出來的那勺沸水,培育湯花。湯花之薄者為末,厚者為餑,細微者花。分茶將煮好的茶分酌於碗,末餑必須平均,至為嚴謹。盧仝煎茶技藝以其鮮明的特徵特色在中外茶界呈一枝獨秀之勢,其特點可概括為「煎」「喝」「吟」三字,既具有實用健身的民俗特點,又兼備修養超脫的精神內涵。(1)「煎」或「煮」:講究旺火與微火適配,這樣才能使茶的精華完全釋放出來,不同於明清以後的「泡」或「沏」。(2)「喝」或「飲」:北方茶人講究大口喝大碗飲,不同於南方的小杯飲小口品。(3)「吟」或「歌」:「七碗茶詩」問世,揚空前絕後之名。文人雅士以茶會友的風尚傳承至今武山清明會是濟源市規模最大的古廟會,始於唐朝,是盧仝創立的。每年清明節,當地百姓邀來詩朋茶友,烹茶祭天地、祭祖宗,並行喝茶吟詩之雅事。

年年清明年年會,武山清明會在古今茶人中逐漸演變成文會、筆會、詩會或以茶會友的交誼會等。

至今,在盧仝故裡濟源市思禮鎮,當地老百姓仍保留著「武山清明茶會」的風俗習慣,傳承著古老的煎茶喝茶的技藝。

2011年12月,盧仝煎茶技藝被列入河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3年1月,河南省文化廳命名李菊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盧仝煎茶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中華茶道#

相關焦點

  • 喝茶的「七種境界」,盧仝和他的「七碗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一碗茶,能潤喉解渴;二碗茶,能破除孤獨煩悶;第三碗便文思如江河之水波濤洶湧而來;到了第四碗微汗滲出,平生艱難、陰晴圓缺等事盡由毛孔散去,身心安寧;再喝下第五碗就有脫胎換骨之輕靈;喝完第六碗已然超凡脫俗,飄飄欲仙;等七碗茶全部喝完,咿呀,兩腋清風習習,已羽化登仙也~這段經典的「七碗歌」實在妙絕,如行雲流水般輕靈曼妙
  • 茶是我國特有的飲品,唐朝時期飲茶盛行,講究煎茶技巧與茶道
    茶是我國特有的飲品,唐朝時期飲茶盛行,講究煎茶技巧與茶道飲茶在唐朝已成為全國上下普遍風氣,由此講求茶的品種、製作、煎煮,講求茶具的精緻風雅和水質的好壞也就成為嗜茶者勢所必至的要求了。他天資聰穎,有文學修養,尤其擅長茶道。著有《茶經》一書,系統地介紹茶的產地、品種、製作,煎煮時的湯火之候,飲用水的產地以及盛茶的杯盞器具等,是一部對飲茶考索周詳的專門著作。陸羽的名聲廣傳中外,死後世人尊其為「茶聖」。《唐國史補》記載:河南鞏縣以產陶瓷器聞名,店家售賣時,多做「瓷偶人」,即稱其名為「陸鴻漸」。若人們多購買茶瓷器,便奉贈一個瓷偶人。
  • 願蒼生賴茶得蘇息:詠茶絕唱《七碗茶歌》解讀
    願蒼生賴茶得蘇息:詠茶絕唱《七碗茶歌》解讀 @鐵山青士(笑獨行)[編注] / 【《七碗茶歌》全詩】 /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1]
  • 喝七碗茶,品人生七重境界,你在第幾重?
    這天他先後品飲了七碗茶,頗覺身輕體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蘇軾得茶真味,誇讚飲茶的樂趣和妙用,講茶與丸藥對比。該首詩中,詩人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魏文帝曹丕曾有詩:「與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體生羽翼。」
  • 品一杯好茶,讀一本好書,領略茶道的魅力《茶之書》
    02茶的發展史書中借用美學術語,把中國的茶史分為了三個時期:唐代的煎茶是古典主義,宋代的點茶是浪漫主義,明代的淹茶則是寫實的自然主義。不同的泡茶方式,體現出了不同的情感和時代精神。02)煎茶《茶經》出現之後,除了鹽之外,陸羽主張去掉其它所有的配料,對於煎茶最適合的水也做了說明:山泉水最好,河水與泉水次之。
  • 唐代盧仝的這首詩與《茶經》齊名,飲茶七境界
    今天我們就通過盧仝的一首詩,來感受古人對飲茶的體味。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盧仝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 唐代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將品茶寫得妙趣橫生,真是有才
    中國歷代文人對茶更是愛不釋手,茶聖陸羽本是一位詩人,卻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白居易亦是愛茶之人,號稱「別茶人」,他一生寫了很多關於茶的詩詞,尤其一首《山泉煎茶有懷》,完美的詮釋了茶與人生。而唐代大詩人盧仝號稱「茶中亞聖」,他的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寫的酣暢淋漓,又妙趣橫生。
  • 這位90後理工科茶人,最欣賞的飲茶境界是盧仝的「七碗茶」
    我其實不喜歡每每把喝茶同「和清敬寂」啊「禪茶一味」啊等精神相比,很多人總喜歡將喝茶與各種哲學、靈修、參禪什麼的聯繫起來,覺得悟透了茶道就是悟透了生活。生活才不像茶道,生活要複雜得多,茶應該是很簡單的東西。你的感悟都源自於你自身,茶只是給了一個媒介而已。
  • 茶、茶道和佛教禪宗——王瓊新著《茶修》讀後
    從宋代道原編撰的《景德傳燈錄》對唐五代禪寺禪僧的禪修和日常生活的記述來看,在禪宗叢林十分盛行煎茶、飲茶,所用的茶具有碗、盞、甌、瓶;煎茶用具的有爐、茶銚;寺院在普請(集體勞動)時幹的活有鋤茶園、摘茶;在寺僧日常會話或禪語中有
  • 連喝七碗茶是什麼感覺?|茶知識日報
    ②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
  • 窺探日本煎茶文化(上)
    最明顯的例子之一,就是日本的茶道。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想要深入探討日本茶器金工的發展過程,我們必須先了解日本的泡茶方式。欲知日本泡茶文化的起源,我們必須要把目光轉向中國。從中國早期一直到元代(一二八零~一三六八),喝茶對中國而言,算是經歷了第一個餅茶品喝的時期,餅茶在中國宋代(九六零~一二七九)之前是一種用來備茶的方法,而這種備茶的方式是相對簡陋的。
  • 茶藝:煎茶、點茶、泡茶
    一、煎茶。煎茶是用蒸汽將茶葉殺青的過程,其工序包括貯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貯青:抑制剛採摘的新鮮茶葉的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從而抑制茶葉細胞中糖的分解和熱能的放出。分杯煎茶、點茶、泡茶乃茶道之中的重要技藝,修習茶藝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懂得待客之道。關於煎茶、點茶、泡茶,還有步驟詳解視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方的 「了解更多」。
  • 日本的抹茶和煎茶
    提到日本與中國茶的關係,將南宋的「抹茶」傳入日本的是鎌倉時代的榮西禪師;將明代的「煎茶」傳入日本的是江戶初期的隱元禪師。我國宋朝茶葉出產日益擴大,民間飲茶、制茶方法日益豐富。這些飲茶、制茶方法都先後傳入日本。目前日本還保持中國蒸青「碾茶」的出產特點,出產高級的「抹茶」,方法是將茶葉鮮葉蒸熱後,稍加揉捻,直接烘乾,再用機械搓成粉末,揀去茶梗,製成「抹茶」。
  • 名家專欄| 萬裡茶道,茶之綠色中國夢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工於詩詞,善於書法。遍訪天下茶山,遍品天下名泉。著述《茶經》,聞名於世,尊奉茶聖。《茶經》七千餘字,歷時時近三十年。《茶經》「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作了系統的闡述。《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專著,是世界第一部「茶百科全書」,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 超星學習通《中國茶道》章節測試答案
    、點茶、泡茶C、點茶、煎茶、泡茶D、煮茶、煎茶、鬥茶我的答案:B8、【單選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我國哪一個少數民族的飲茶習俗()A、傣族B、苗族C、壯族D、白族我的答案:D9、【單選題】陸羽首次規範了茶道技術標準並確立了中國茶道精神,即在( )的技術規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