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仝,唐代韓孟派詩人,濟源武山村(今濟源市思禮鎮思禮村)人,其詩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七碗茶」詩句,成就了他中國「茶仙」的美名。
盧仝煎茶技藝包含有備茶、鑑茶、取水、用火、煎茶、分茶、飲茶、禪茶等工序,包含了道法自然、心無掛礙、獨善其身、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內涵,其主要是讓人們通過簡單便捷的喝茶方式在進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時,更作用身體於防病、抗病、保健之功效,從而使身心得到自然境界的淨化和升華。
在唐代,濟源市屬暖熱帶季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適宜生長的植被繁多。盧仝煎茶技藝所用茶葉屬生長於濟源王屋山區的小石茶、冬凌草等各種野茶藥茶:煎茶的水取自深山石縫裡流出的泉水,且取水時間選在鳥歸巢、魚沉底的夜深人靜的時候,這時取出的水沒有汙染和雜質;
取來的水須及時煎煮,這樣的水煎出來的茶甘甜、新鮮;煎茶的燃料要用炭火或者藤火;煎煮時要注重火候,旺火與文火交替適配,使茶葉所含的植物精華全部釋放出來:喝茶時強調大口大碗痛飲,渾身通透,神清氣爽。
千百年來,濟源民間一直傳承著喝茶的習慣。春夏之交,人們採來蒲公英、冬凌草、小石茶、小葉茶、夜交藤、野薄荷等,洗淨陰乾備飲。山間野地乾枯的檀藤、山葡萄藤、凌霄藤都是煮茶的好柴,當地還有人將揀來的柴火燒成木炭,用於煮茶。
盧仝煎茶技藝的形成得益於家鄉的地域環境,有山、有泉、有茶、有柴、有炭。
盧仝《走筆謝課議寄薪茶》詩,人們稱之為「盧仝七碗」「七碗茶詩」「七碗茶歌」等,對後世影響深遠,並被傳唱千年。
盧仝在詩中將自己對於茶藝、茶飲、茶道的審美體驗,通過尋味、反思和感悟,提升到兩腋清風不同凡塵的境界,其描述意蘊豐富且淋漓盡致,從而獲得與「茶聖」陸羽齊名的「茶仙」之譽。
在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裡,茶道是核心。
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就是說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
這兩個基本點,在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中都得到明顯體現,特別是整首詩最後的峰迴路轉,狀寫了茶農巔崖的辛苦不易,更使其茶味茶品厚增了濃濃的誠摯情懷。
盧仝煎茶技藝的工序具體分為「備茶」「煮水」「投茶」「分茶」四個步驟。
備茶首先炙烤茶餅,儲放於紙囊中晾涼,碾成粉末篩後貯於盒內。煮水以鍋、茶壺盛水,用風爐將水煮沸。投茶:(1)一沸加鹽花;(2)二沸舀一勺水置一旁,用竹夾在沸水中擊蕩;(3)對鍋中心下茶末,頃刻茶湯勢如奔濤濺末,此為三沸(4)此時用舀出來的那勺沸水,培育湯花。湯花之薄者為末,厚者為餑,細微者花。分茶將煮好的茶分酌於碗,末餑必須平均,至為嚴謹。盧仝煎茶技藝以其鮮明的特徵特色在中外茶界呈一枝獨秀之勢,其特點可概括為「煎」「喝」「吟」三字,既具有實用健身的民俗特點,又兼備修養超脫的精神內涵。(1)「煎」或「煮」:講究旺火與微火適配,這樣才能使茶的精華完全釋放出來,不同於明清以後的「泡」或「沏」。(2)「喝」或「飲」:北方茶人講究大口喝大碗飲,不同於南方的小杯飲小口品。(3)「吟」或「歌」:「七碗茶詩」問世,揚空前絕後之名。文人雅士以茶會友的風尚傳承至今武山清明會是濟源市規模最大的古廟會,始於唐朝,是盧仝創立的。每年清明節,當地百姓邀來詩朋茶友,烹茶祭天地、祭祖宗,並行喝茶吟詩之雅事。
年年清明年年會,武山清明會在古今茶人中逐漸演變成文會、筆會、詩會或以茶會友的交誼會等。
至今,在盧仝故裡濟源市思禮鎮,當地老百姓仍保留著「武山清明茶會」的風俗習慣,傳承著古老的煎茶喝茶的技藝。
2011年12月,盧仝煎茶技藝被列入河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3年1月,河南省文化廳命名李菊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盧仝煎茶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中華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