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將品茶寫得妙趣橫生,真是有才

2020-12-22 品詩詞

茶文化,應該說是中國對世界文明做出的重大貢獻之一。尤其是到了唐朝,茶文化更加興盛而成熟。僅僅是茶的美稱就不下十種,如乳花、甘露、瑞草、苦口師等。

中國歷代文人對茶更是愛不釋手,茶聖陸羽本是一位詩人,卻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白居易亦是愛茶之人,號稱「別茶人」,他一生寫了很多關於茶的詩詞,尤其一首《山泉煎茶有懷》,完美的詮釋了茶與人生。

而唐代大詩人盧仝號稱「茶中亞聖」,他的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寫的酣暢淋漓,又妙趣橫生。讀完他的詩,恨不得現在就立刻喝上一杯濃香四溢的茶,還得連喝七大碗,此時飄飄欲然,簡直賽過神仙。可以說,人的一生,如果不品茶,生命會缺失更多的樂趣。

很多人喜歡盧仝的這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更親切地稱這首詩為《七碗茶歌》。

太陽已經高高地升起,此時,盧仝的睡意卻依舊很濃,忽然一陣敲門聲,打破了他的美夢,原來是一封緊急的書信要送給我,而且還用白絹密封著加蓋三道印。

我們每次看到包裹打開之前都會欣喜若狂,還略有一絲神秘之感,盧仝此時的心情應該和我們一樣,當盧仝打開包裹一看,原來是三百片茶餅。

聽說採茶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工作,需要在開春之時便入山,此時,蟄蟲驚動春風也開始吹拂,因為皇帝要品嘗新茶,導致其他的百草都不敢提前開花,是皇帝的仁德之風使得茶樹提前發芽,這句寫得真是既俏皮又有點誇張,有點李白的味道。

茶農將茶葉小心翼翼地採摘下來,再通過制茶工藝將其烘焙好,之後趕緊密封起來,這種茶屬於精品中的精品,只能皇帝和皇親貴戚才能享用的,沒想到自己也能有幸嘗到這種茗茶。

此時的茶癮讓盧仝欲罷不能,趁著閒時沒有客人來訪,趕緊美美地喝上一壺吧。於是自己開始親自製茶,茶葉的色澤在沸水中慢慢露出它清澈的色澤,還不時飄來陣陣的茶香。

盧仝開始慢慢地飲茶。

喝了第一碗,覺得自己的喉嚨都溼潤了;(真是比藥還管用)

第二碗下肚,所有的煩悶便煙消雲散;(竟然還有心理醫生的功能)

第三碗之後,刮幹胃腸中的所有油膩,只留下了文字五千卷;(有點太誇張了吧)

喝了第四碗,身體開始微微發汗,平生遇到的不平之事,都從毛孔中向外發散出去;(功效槓槓的)

第五碗下肚,身體頓時覺得骨健且身體清爽無比;(喝的是綠茶吧)

第六碗之後,好像開始通了仙靈;(真是太玄妙了)

欲喝第七碗,感覺自己真的是喝不下了,只是感覺自己腋下生風,有種飄飄然欲成仙的感覺。(確定喝的不是酒嗎?)

蓬萊山在哪裡呢?

我玉川子要乘風而去飛向仙山。

山上的神仙高高在上,不會受到風吹日曬。他們怎麼會知道在人間,還有千百萬的生命在每日風餐露宿,在山巔懸崖間飽受艱辛。

順便替諫議問問百姓,一年到頭來是否能夠得到喘息之時。

這首詩寫得很長,但總是能給人以驚奇,前面寫的既詼諧且誇張,最後兩句又筆鋒一轉,開始寫對人民大眾的艱辛與同情,這也是點睛之筆,可謂揮灑自如,切到好處。

相關焦點

  • 願蒼生賴茶得蘇息:詠茶絕唱《七碗茶歌》解讀
    願蒼生賴茶得蘇息:詠茶絕唱《七碗茶歌》解讀 @鐵山青士(笑獨行)[編注] / 【《七碗茶歌》全詩】 /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1]
  • 喝七碗茶,品人生七重境界,你在第幾重?
    比如他寫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寫江魚和竹筍,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他寫橘子,「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我們的大文豪還真是妥妥的吃貨一枚。對於茶,蘇東坡更是深知此中妙道。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蘇東坡在杭州任通判時,一日,以病告假,獨遊湖上淨慈、南屏、惠昭、小昭慶諸寺,當晚又到孤山去拜謁惠勤禪師。
  • 茶人必須了解《七碗茶歌》的境界
    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他寫的《七碗茶詩》(全名為《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在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七言古詩,被世人稱為茶之千古絕唱。 這一部分,寫的是軍將送來孟諫議的書信與新茶,信中提到:最新的陽羨茶(陽羨即江蘇宜興,古稱陽羨縣。
  • 七碗茶道-「盧仝煎茶技藝」
    盧仝,唐代韓孟派詩人,濟源武山村(今濟源市思禮鎮思禮村)人,其詩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七碗茶」詩句,成就了他中國「茶仙」的美名。盧仝《走筆謝課議寄薪茶》詩,人們稱之為「盧仝七碗」「七碗茶詩」「七碗茶歌」等,對後世影響深遠,並被傳唱千年。盧仝在詩中將自己對於茶藝、茶飲、茶道的審美體驗,通過尋味、反思和感悟,提升到兩腋清風不同凡塵的境界,其描述意蘊豐富且淋漓盡致,從而獲得與「茶聖」陸羽齊名的「茶仙」之譽。
  • 從大唐詩文化茶文化中走來的七碗茶,從此將與阜陽人結下不解之緣
    七碗茶成了都市人最喜愛光顧的品茶打卡地。在阜陽碧桂園黃金時代貫清路上(黃金時代西清苑南門往西200米),這家新開的七碗茶吸引了阜陽茶友的目光。相傳,《七碗茶》是唐代詩人盧仝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隱居時所做的的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一部分,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從而為後世廣為傳頌。其詩中曾寫道: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 喝茶的「七種境界」,盧仝和他的「七碗茶」!
    一碗茶,能潤喉解渴;二碗茶,能破除孤獨煩悶;第三碗便文思如江河之水波濤洶湧而來;到了第四碗微汗滲出,平生艱難、陰晴圓缺等事盡由毛孔散去,身心安寧;再喝下第五碗就有脫胎換骨之輕靈;喝完第六碗已然超凡脫俗,飄飄欲仙;等七碗茶全部喝完,咿呀,兩腋清風習習,已羽化登仙也~這段經典的「七碗歌」實在妙絕,如行雲流水般輕靈曼妙
  • 連喝七碗茶是什麼感覺?|茶知識日報
    他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為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③《茶經》共三卷十章七千餘字,分別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是唐代及以前的有關茶業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茶經》一問世,即風行天下,為時人學習和珍藏。聽過「七碗茶詩」嗎?
  • 茶歷史:始於神農時代,聞於周公時期,繁於唐代,榮於宋朝
    茶在中國是不可或缺的飲品,始於神農時代,聞於周公時期,繁於唐代,榮於宋朝。中國茶集儒,道,佛思想體系為一體,成為了中國文化歷史中一朵獨特的花朵,芬芳而美麗。這時突然一陣涼風襲來,一片葉子剛好掉進嘴裡,其味甘甜清香,於是他精神一振,索性將樹上的嫩葉摘下來繼續嘗一嘗,嚼完後毒氣漸漸褪去,整個身體倍感舒服。神農後來又多次嘗試並反覆檢驗,因此他認定這種樹種是治療藥物,將其稱為「茶」。從那以後,「茶」便在世界上代代相傳。
  • 呷一口小罐茶多泡裝 簡約時尚怡情悅性
    茶,是滲入到中國人骨髓之中的,茶從口中入,道至心間生。它去混沌而提神,去汙膩而清新,去浮躁而恬淡。中國茶文化中流行茶道,廟堂之上稱茶道,廟堂之下稱倒茶。茶道,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就是倒茶,勿需繁文縟節。因此,簡約而時尚的小罐茶才大受年輕消費者的歡迎。誰知病太守,猶得作茶仙。
  • 「茶博士」眼中的成都老夫子 有人比擬武松「七碗不下桌」
    孔祥輝/畫】王劍武,資中人,其父任過華陽縣典史,他本人卻因窮困潦倒,大半生都在成都的眾多茶館裡跑堂賣茶,充當「茶博士」,見識了很多形形色色的茶客。王老年逾九旬,至今健在,堪稱四川茶文化的活字典,名符其實的滿肚皮都是茶文化的「茶博士」。筆者和他也算忘年交,經常聽他擺一些有趣的龍門陣,這裡據其講述,寫幾則老夫子的逸聞趣事。
  • 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古代詩人筆下的穀雨茶韻
    「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諺語也有「清明見芽,穀雨見茶」之說。穀雨期間,約朋攜友,採茶泡茶,品茶吟詩,是古代詩人的最愛。自唐朝以來,文人雅士們深諳「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的採茶之道,對「陽春三月試新茶」樂此不疲,把此當作人生一大樂趣和生命中的美事。
  • 和「茶」有關的古詩詞,你知道幾首?
    撰文/陳席卿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中國是茶的祖國,又是詩的國度。古代文人多好飲茶,所作詩詞歌賦,有詠茶的,有以茶喻志的,有以茶抒情的,據統計,歷代詩人創作了13000餘首茶詩。當時的 「茶」字寫作「荼」字,而「荼」變為「茶」,是從唐代茶聖陸羽著《茶經》開始的。元末明初 趙原《陸羽烹茶圖》(局部)唐代茶葉生產發展和飲茶風尚普及,加上唐詩昌盛和佛教盛行,可謂「茶禪一味」。名山、名寺、名水、名茶,造就了茶詩660餘首。
  • 「白茶回甘」修竹亦修行,品茶如品心
    偶然間,想要有個茶荷,逛了一圈商品,決定親自做茶荷。你還別說,做茶荷這個過程還蠻享受的。從砍竹子,到修竹子,用自己做的茶荷來盛茶、賞茶,最後品茶的那一口回甘,我突然由衷感謝自己做出這一選擇。進入竹林深處,只覺一股清涼,環顧四周,各種角度賞風景,真是一飽眼福,清澈眼波,淨化心靈。竹子自古便得文人墨客垂青,我雖不是什麼文人墨客,對竹子卻也是情有獨鍾。
  • 與茶聖陸羽的《茶經》齊名,這首玉川茶歌究竟有什麼妙處?
    盧仝本身是一位詩人,《全唐詩》中收錄了其詩歌作品八十多首,但是以茶為題的,卻只有一首,那便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或者叫《七碗茶歌》),然而,雖然只有這一首——據統計,唐代有寫茶的詩
  • 七碗茶,品出人生七境
    他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常年以茶為伴,被譽為「茶仙」。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一首即興而起的《七碗茶詩》由此誕生——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 不由得心動,那些關於茶的詩詞名句太唯美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靈一在青山潭生火煮茶,白雲青山相伴,靜享清歡。」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 10首關於茶的詩詞佳作或名句,茶與詩的搭配,很美很愜意
    (1)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唐,盧仝,節選,《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歌)》關於茶詩,不得不提的便是盧仝的這篇《七碗茶歌》,一首詩歌便被封神!這是「茶仙」盧仝在喝完朋友寄來的陽羨貢茶之後所寫的作品,一連七碗,而且將每一碗的感受都這樣形象的寫了下來,筆走龍蛇,一氣呵成,讀來猶如啜飲了一壺好茶,茶仙的稱號,果然當之無愧。
  • 唐代的茶是什麼味道?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已成為中國人乃至全世界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那麼,中國人是何時開始飲茶的?古人的茶和現代人的茶有什麼區別,味道有什麼不同?小小茶葉背後,蘊含著什麼樣的文化理念?  西漢時皇帝已開始飲茶 唐朝時茶從宮廷走向民間  可以說,茶一直伴隨著中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