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唐詩文化茶文化中走來的七碗茶,從此將與阜陽人結下不解之緣

2020-12-22 知阜陽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到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須臾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商務宴請、朋友聚會等多種場合,茶被用於禮贈親友、饋贈親朋之佳品。而如今,茶也成為人們生活中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種消費新時尚。

寒冬臘月天,約三五好友一聚,沏茶、暢敘友情,商務洽談,便是人間最美好的事情。

南宋詩人杜耒在詩歌《寒夜》中這樣寫道: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冬日寒意逼人,安得有閒暇,圍爐煮茶,暢快地品茗,這是生活中一件非常愜意的事。

七碗茶

在阜陽,茶品牌之眾多,不勝枚舉。然而最近有一款茶品牌悄然入駐阜陽,那就是——七碗茶。七碗茶成了都市人最喜愛光顧的品茶打卡地。

在阜陽碧桂園黃金時代貫清路上(黃金時代西清苑南門往西200米),這家新開的七碗茶吸引了阜陽茶友的目光。

相傳,《七碗茶》是唐代詩人盧仝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隱居時所做的的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一部分,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從而為後世廣為傳頌。

其詩中曾寫道: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一杯清茶,讓詩人盧仝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寫出了茶之美妙。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專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羽化登仙。

韓愈、盧仝二人常邀張籍、孟郊、賈島等朋友多次來桃花泉煮飲,歌賦詞呤,留下了很多佳話和詩篇。

「七碗茶歌」的故事流傳至今。後世因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被尊為茶中亞聖。而如今,七碗茶也成為中國知名品牌。

2020年七碗茶正式登陸阜陽市場,開始廣為阜城消費者所了解,一時間,品飲七碗茶更是成為都市新時尚。

據店長推介說,七碗茶的品牌及文化來源於《七碗茶》詩,又廣為世人傳頌,故而七碗茶品牌之下,有優質茶園、優質產品、且品類豐富、價位親民,優質優價故而市場認可度高。

店內七碗茶詩歌題於東牆壁上,展廳中央是一個長方形的茶案,各色茶具一應俱全,為茶藝師現場煮茶提供了條件。在射燈和暖光燈的映照下,茶藝師宛如仙子,整個店內溫馨而舒適。

紅木茶桌前,茶藝師親切自然的眼神和優雅嫻熟的動作,讓圍坐四周的品茗者倍感輕鬆。斟一盞七碗茶,輕輕抿上幾口,讓這種茶的味道在唇之間迂迴。此刻,切不可大口飲,僅需小盞一杯,趁著湯水的溫熱慢慢吞咽。時光在品茗中悄然而過,隨著不斷地飲用七碗茶,茶敘人生,此間儘管把煩惱拋卻腦後。

這時候感覺時光慢下來真好。眾所周知,喝茶,對於咱阜陽人來說,招待貴賓,賓至如歸,沏茶待客倍感深情。如今,飲茶業已經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品茶之道,講究聞其香,觀其色,飲其醇,賞其味。誠哉!如蘇東坡有詩云:「何需魏帝一丸藥,且進盧仝七碗茶」。

喝茶,喝的不僅僅是茶湯,也是境界。不管能達到幾重境界,在喝茶的那一刻,我們是富足的。我們相信,這麼有文化品位的茶品牌一定會在阜陽人的心中留下一抹茶香!

附詩一首:《題寒夜抒懷》

夜來寒風客初至,噓寒問暖話暖懷。

會需且飲三杯少,更把盞推杯雙影重。

溫婉茶話人間事,浮屠鴻蒙全忘卻。

安得閒暇歌一曲,奈何惆悵隨風去。

七碗茶是一家致力於讓大家喝好茶,喝品質茶的集喝茶與商務會談與一體的茶舍,主營福鼎白茶,綠茶和紅茶。(鞏彬 文/攝)

相關焦點

  • 茶文化與禪文化,都興於唐代,融成茶禪文化,流傳千載,長興不衰
    人草木茶禪文化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禪文化:禪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元素之一,植根於印度,興盛於中國。
  • 梁紀委:「素心七碗茶」——養心交友聊文化的好地方
    西安凱侖機電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鴻志(左)、求真書院院長石民(中)與作家梁紀委(右)合影留念文化學者、作家梁紀委(右)與求真書院院長石民(左)合影留念人生不過是一杯茶,一切隨緣因為素緣,又一次讓我感受到了素食清雅魅力,並與此結下了深厚的情感,同時開始虔修禪茶給我們帶來的心靈回歸與人生的清正雅和,多年下來頗有心得,於是便有了開一間素食茶館的念頭,素心七碗茶便在緣份下產生了。希望所有生活在當下身心忙碌的人找到自己的心靈淨土,皈依你的精神世界!
  • 喝七碗茶,品人生七重境界,你在第幾重?
    故此,蘇東坡對於美食、美景都有獨到而深邃的理解, 也留下很多描寫美食美景的精美詩句,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絢麗的一章。比如他寫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寫江魚和竹筍,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他寫橘子,「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我們的大文豪還真是妥妥的吃貨一枚。對於茶,蘇東坡更是深知此中妙道。
  • 唐代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將品茶寫得妙趣橫生,真是有才
    茶文化,應該說是中國對世界文明做出的重大貢獻之一。尤其是到了唐朝,茶文化更加興盛而成熟。僅僅是茶的美稱就不下十種,如乳花、甘露、瑞草、苦口師等。中國歷代文人對茶更是愛不釋手,茶聖陸羽本是一位詩人,卻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白居易亦是愛茶之人,號稱「別茶人」,他一生寫了很多關於茶的詩詞,尤其一首《山泉煎茶有懷》,完美的詮釋了茶與人生。而唐代大詩人盧仝號稱「茶中亞聖」,他的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寫的酣暢淋漓,又妙趣橫生。
  • 唐代盧仝的這首詩與《茶經》齊名,飲茶七境界
    從此,中國人便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茶經》問世。作者陸羽對唐代及以前茶葉科學及文化作了系統總結,建立了茶學基本框架結構,將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術,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最初,茶被用於煮羹做菜和入藥。
  • 茶功效:藥用、食用、衝泡,為何說中國茶文化乃禮儀文化?
    英國人的下午茶文化盛行不過180年,而早在我國四千七百多年前,茶葉在中國已被發現,茶文化從此延承。古代的人有多愛飲茶呢?白居易曾寫道「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梁買茶去」,納蘭性德悠嘆「賭書消得潑茶香」,蘇軾大笑「且將新火試新茶」等,在這些大詩人的筆下,「茶」出現的頻率不可謂不高。
  • 中國茶文化,與英美茶文化之間的異同,你了解多少
    中國茶文化,與英美茶文化之間的異同,你了解多少經濟全球化帶動了文化全球化,茶文化作為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不僅對亞洲文化影響頗深,而且在英美一些國家中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茶文化不斷輸出,
  • 「茶博士」眼中的成都老夫子 有人比擬武松「七碗不下桌」
    孔祥輝/畫】王劍武,資中人,其父任過華陽縣典史,他本人卻因窮困潦倒,大半生都在成都的眾多茶館裡跑堂賣茶,充當「茶博士」,見識了很多形形色色的茶客。王老年逾九旬,至今健在,堪稱四川茶文化的活字典,名符其實的滿肚皮都是茶文化的「茶博士」。筆者和他也算忘年交,經常聽他擺一些有趣的龍門陣,這裡據其講述,寫幾則老夫子的逸聞趣事。
  • 102歲老人學英語 退休後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
    102歲老人學英語 退休後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時間:2018-03-15 19:05   來源:第1眼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102歲老人學英語 退休後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 第1眼消息,如果100歲,你會選擇怎樣的一種生活?
  • 七碗茶,品出人生七境
    他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常年以茶為伴,被譽為「茶仙」。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一首即興而起的《七碗茶詩》由此誕生——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 閩茶對話法國酒莊:文化「出海」 傳播中國茶文化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茶為媒進一步演變進化為雙向的茶酒對話、文化對話。  2010年,安溪5家龍頭茶企抱團在巴黎開設安溪鐵觀音歐洲營銷中心,安溪茶文化傳播由此大步邁向國際。此外,三和、八馬、華祥苑等茶企紛紛走出國門開展「茶酒對話」,沿「絲綢之路」在歐亞大陸傳播中國茶文化。以三和為例,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三和茶業舉辦「安溪鐵觀音·我的莫逆之交」活動,將中法文化交流推向高潮。
  • 願蒼生賴茶得蘇息:詠茶絕唱《七碗茶歌》解讀
    願蒼生賴茶得蘇息:詠茶絕唱《七碗茶歌》解讀 @鐵山青士(笑獨行)[編注] / 【《七碗茶歌》全詩】 /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1]
  • 茶言茶語:微妙禪法 化於詩與茶
    大休正念住持過的日本圓覺寺今貌,圖片來源:作者提供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歷代高僧往往在修禪論道中以茶助興,又往往將自己的感悟發之於詩歌。茶與佛教、詩歌結下不解之緣,茶禪淵源尤甚。詩中有茶,茶中有禪,三者相通。自從「趙州茶」成為千古禪門公案之後,「吃茶去」成為禪林法語,禪門請吃茶時都會有一番佛法上的問答,並在禪語機鋒上顯示修行人的見地功夫。飲茶符合佛教的道德觀念,順應佛教的教規,因此自然為禪林所提倡。    宋代,許多寺院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茶道儀式,最有名的當推南宋杭州徑山寺。
  • 中國茶文化-茶的起源
    中國文士七件寶:琴 棋 書 畫 詩 酒 茶琴棋潤茶趣,書畫增茶韻,詩酒醒茶魂茶通六藝很多茶文化的課程在講茶的起源通常是:神農說(神農嘗百草)、西周說(武王伐紂-貢茶)、秦漢說(孫皓以茶代酒、
  • 名家專欄| 萬裡茶道,茶之綠色中國夢
    唐代盧仝《七碗茶歌》云:「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一首茶歌,幾乎奠定了盧仝茶之「亞聖」的基礎。幾千年來,茶與中華民族結下了不解之緣。茶為國飲,全民飲茶。琴棋書畫詩戲茶,茶通六藝。
  • 七碗茶道-「盧仝煎茶技藝」
    盧仝,唐代韓孟派詩人,濟源武山村(今濟源市思禮鎮思禮村)人,其詩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七碗茶」詩句,成就了他中國「茶仙」的美名。春夏之交,人們採來蒲公英、冬凌草、小石茶、小葉茶、夜交藤、野薄荷等,洗淨陰乾備飲。山間野地乾枯的檀藤、山葡萄藤、凌霄藤都是煮茶的好柴,當地還有人將揀來的柴火燒成木炭,用於煮茶。盧仝煎茶技藝的形成得益於家鄉的地域環境,有山、有泉、有茶、有柴、有炭。
  • 傲慢與謙卑的對抗:日本茶道文化裡折射出的日本民族矛盾性格
    日本茶道雖來源於中國,受中華文化影響頗深,但與中國茶文化卻出現了十分不同的樣貌。在日本文化中,茶道藝術具有很高的地位。日本的茶道在演變的過程中,逐漸變成具有日本民族精神的綜合性文化體系。一、茶文化在中國形成,通過佛教傳入日本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日本茶道發展的起源地。
  • 刀哥說茶丨我所理解的茶文化
    前一種茶能夠和「開門七件事」聯繫在一起,應該是人們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東西了,但實際上它和柴米油鹽等相比是可有可無的,生活中有些人就從不喝茶。後一種把酒和茶與琴棋書畫等士大夫們玩的高大上的精神享受聯繫在一起更是牽強,畢竟琴棋書畫不是一般人能玩得了的,而酒和茶這種常見的東西隨處可得,凡夫俗子人人可飲可品。茶能夠以兩種身份硬生生擠入其中,只能說它本身除了樹葉子這種實物載體之外,還具備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這東西就是文化。
  • 傳播雅茶文化讓顧客感受雅茶魅力
    一個喜好畫畫的80後,在銷售工作中與茶接觸,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學習手工制茶,創辦茶文化民宿……  他就是雨城區北郊鎮隴西村5組的鄧顯俊。  「歡迎各位,辦好住宿後就到這裡來品茶。」10月3日,雨城區北郊鎮隴西村通往蒙頂山的道路旁,一幢精修的房屋內,鄧顯俊正忙著接待客人。
  • 除了中國的茶文化,英國的「下午茶文化」也是世界舞臺的一大特色
    唐代陸羽《茶經》就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有關茶葉的文化在中國已有了許多年的歷史。但除了中國的茶文化,英國的下午茶文化也是英國的一大特色。甚至發展到今天,英國的下午茶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傳播,但英國的下午茶習慣並不是剛開始就有的,它也有著它自己由來和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