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一禪,兩種文化,
有同有別,非一非異。
一物一心,兩種法數,
有相無相,不即不離。
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
禪文化:禪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元素之一,植根於印度,興盛於中國。禪文化以中國佛教禪宗思想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文化,包括禪文、禪語、禪詩、禪書、禪畫、禪樂、禪武、禪醫、禪農、禪茶、禪道等等。
茶禪,也稱茶道禪或茶事禪,是指佛教禪師把茶事活動作為參禪悟道的一種修行法門。茶文化與禪文化,融成為茶禪文化,是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茶文化與禪文化,都興於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
(唐)陸容《送茶僧》
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裡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菸茶暈滿袈裟。
佛教禪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雲裡霧裡,適宜茶樹生長。農、禪並重為佛教優良傳統。禪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於禪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其於茶之種植、採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劉禹錫曾有詩形容禪房制茶過程云:
(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
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驟雨松風入鼎來,白雲滿盞花徘徊。
中國很多名茶都是創始於寺廟,如碧螺春原名「水月茶」,由江蘇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首先製作而得名;烏龍茶源於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寺;顧渚山貢茶紫筍,最早產自吉祥寺;君山銀針產自君山白鶴寺;龍井產於杭州龍井寺;黃山毛峰產自雲谷寺;大紅袍出自武夷天山觀;另外還有四川蒙山智炬寺的蒙頂雲霧、徽州松蘿庵的松蘿茶等,可謂「天下名茶僧佔多」。
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就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使茶文化與禪文化融為一體而成為中國的茶禪文化。茶不僅為助修之本、養生之術,而且成為悟禪之機,顯道表法之具。蓋水為天下至清之物,茶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禪家之淡泊自然、遠離執著之「平常心境」相符。
(唐)盧仝《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第一碗喉吻潤;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文字五千卷,揚揚灑灑,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霄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大胸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詩中有茶,茶中有禪,為心思輕靈的體悟,茶為至清至純之味,禪的「平常心」講究淡泊寧靜、清淨自然,飲茶可以助修養生。
飲茶日益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僧人與喜好談玄論道的士大夫是實際的倡導者與推動者,如魏晉時期的名士、名僧劉元真、支孝龍、法祚之輩,往往在修禪論道中以茶助興,又往往將自己的感悟發之於詩歌,茶與佛教、詩歌開始結下不解之緣,茶禪文化,淵源尤甚。
古人將茶概括為「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樹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佛教禪師認為:茶有三德,即「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交友時以茶為媒廣結善緣」,這就是佛教禪師提倡茶道的原因之一。茶與禪修有很大關係,茶可以消除坐禪帶來的疲勞,且能提神醒腦,淡泊去欲,幫助消化之功能。
(唐)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一飲滌昏昧,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飲茶因能清心寡欲、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故中華歷來以茶香與書香、墨香齊名(號稱「三香」),是高雅、安詳、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風論雅;芸芸眾生,一茗在手,照樣海闊天空。平易近人,寧靜淡泊,雅俗共賞,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唐代詩人元稹的一首「寶塔茶詩」則是最有特色。這首詩先說茶的外形,再說到飲者、茶具、環境、時間、功用,非常的雅致,可謂詩中有茶味,茶中有禪意。
(唐)元稹《一字至七字詩-茶》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婉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唐代多有皇室賞賜佛門茶餅的事件,如唐德宗曾賞賜奉詔譯經的印度高僧智慧大師「茶三十串」;日本名僧圓仁到五臺山,朝廷曾賜茶一千斤,可見茶是佛教叢林儀軌中重要的供養品。唐宋禪宗語錄中出現諸如「吃茶去」、「吃茶、珍重、歇」、「飯後三碗茶」等機鋒公案,在「茶風」盛行的禪宗叢林中自然便是尋常之事。
茶禪文化是一個容量很大、範圍很廣、內容非常豐富的大文化圈。由禪而興起,繼由禪而成熟,終因禪而成就。它並不局限於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確實是中國佛教的茶道,從起源於佛教禪宗寺院到融入社會民間,為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共同鍾愛,流傳千載,長興不衰。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禪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於世道人心者多矣。最後,分享一首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寫的詩云:「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如果你對文章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在下面留言評論;喜歡我分享的文章,可以互相「點讚+關注」,你的關注是對我的鼓勵,也是促進我進步的原動力。
免責聲明: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