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2020-12-25 騰訊網

[摘要]日本飲茶之風已興起七百多年,才由村田珠光從中悟出『道』來。至千利休時,日本茶道的體系始告完成。中國沒有日本的那種茶道,中國自唐以來,即稱「茶為食物,無異米鹽」。

本文摘自《從歷史中醒來:孫機談中國古文物》,孫機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8月

▲ 元·趙孟頫《鬥茶圖》

中國古代有無茶道?由於漢字的組合比較自由,中國古文獻中出現過「茶道」這個詞組。比如與陸羽同時代的皎然,他寫的《飲茶歌》中就有「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封氏聞見記》在敘述了陸羽和常伯熊提倡飲茶之後說:「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明代陳繼儒在《白石樵真稿》中說:當時茶的蒸、採、烹、洗「悉與古法不同」,但有些人「猶持陸鴻漸之《經》、蔡君謨之《錄》而祖之,以為茶道在是」。這些「茶道」的含義相當於茶事或茶藝,有別於日本所稱「茶道」。

▲ 明·唐寅《事茗圖》

日本和中國不同,日本原先不產茶,茶是從中國傳去的,所以日本沒有中國起初把茶叫作荼,視為普通樹葉子的那段歷史。在平安時代,茶雖已傳入日本,但只在大內闢有茶園,且歸典藥寮管理,與一般民眾沒有關係。12世紀時,兩度入宋求法的榮西法師帶回茶種,開始在日本推廣飲茶。不過榮西的著眼點是看重茶的醫療保健作用。他在《吃茶養生記》中說:「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藥,人倫延齡之妙術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採之,其人長命也。 」又說:「貴哉茶乎!上通神靈諸天境界,下資飽食侵害之人倫矣。諸藥唯主一種病,各施用力耳;茶為萬病之藥而已。」把茶當成「萬病之藥」,在其原產地中國,人們恐難以置信;這種說法實際上反映出對來之不易的外國物品之作用的習慣性誇張。

榮西之後,飲茶在日本逐漸興盛,起初在禪院中流行,後來日本的公家和武家都欣賞飲茶之趣,在日本興起了舉辦茶會的風氣。根據《吃茶往來》(約為日本南北朝晚期或室町初期的著作)所記,當時高級武士修建了講究的茶亭,在這裡舉辦茶會。點茶獻客之後,要玩一種叫「四種十服茶」的賭賽遊戲,它有點像我國那種比茶味、比茶品的鬥茶。但當時日本茶的種類沒有中國那麼多,他們主要是猜測其中哪些是「本茶」(指栂尾茶)、哪些是「非茶」(其他茶),以定勝負。之後,「退茶具,調美餚,勸酒飛杯。先三遲而論戶,引十分而勵飲。醉顏如霜葉之紅,狂妝似風樹之動。式歌式舞,增一座之興;又弦又管,驚四方之聽」(《吃茶往來》)。但這種豪華的茶會被認為是「無禮講」、「破禮講」,是一種敗壞風氣的行為。所以到了室町幕府的八代將軍足利義政( 1449—1473年)時,遂命能阿彌( 1397—1471年)創立起在書院建築裡進行的「書院茶」,這是一種氣氛嚴肅的貴族茶儀。之後又命村田珠光( 1423—1502年)為主持茶會的上座茶人,他把寺院茶禮、民間的「茶寄合」和貴族書院的臺子茶相結合,並注入禪的精神,排除一切豪華陳設,形成了樸素的草庵茶風。日文中的「茶道」一詞,就是由他開始使用的,在此之前只稱為「茶湯」而已。珠光認為茶道之大旨在於:「一味清淨,法喜禪悅。趙州(指唐代的從諗禪師, 778—897年)知此,陸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相接之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及天下泰平」(《珠光問答》)。所以其終極的目的是天下太平;也就是說,是為鞏固日本社會的封建秩序服務的。

▲ 日本桃山時代織部窯馬盥型茶碗

到了16世紀中葉,千利休( 1522—1592年)將草庵茶進一步庶民化,使之更加普及。他把珠光提出的茶道之四諦「謹敬清寂」改為「和敬清寂」,即將帶有嚴肅意味的「謹」改為衝淡平夷的「和」。但他又強調「敬」,敬體現在茶道的禮法上,這是日本封建等級制度下的人際關係的反映。由於中世紀的日本是一個以武士為中心的社會,所以武家禮法的地位很崇高,影響很大。而吸收了若干禪院清規制度的小笠原流派武家禮法中的茶禮,更在頗大的程度上為茶道所接納。千利休說:「茶道的技法以臺子技法為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成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為學習茶道的目的」(《南方錄》)。從千利休那裡流傳下來並漸趨定型的日本茶道,在茶室建築、茶具、烹點技法、服飾、動作乃至應對語言等方面,無不規定得很細緻。甚至連進茶室時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哪種茶具放在室內所鋪之草蓆的哪一行編織紋路即所謂「目」(標準的草蓆長 1.9米,有 62.5目)上;移動茶具時在空中經過的途徑是直線還是曲線;一碗茶要分幾口喝光;於何時提哪些問題並如何作答;均須按照成規一絲不苟地進行。而且其間參加茶會的主客雙方須頻頻致禮。一次茶會大約用四小時,據統計,一位主人和三位客人在此期間共行禮二百一十三人次,還要依場合之不同分真、行、草三種形式;如果行禮的次數過多、動作過謙,也是一種失禮的行為。真可謂繁瑣已極。禮法,無論在日本或古代中國,都是用來維護和養成封建秩序的,茶道禮法也是如此。而且從千利休的三世孫千宗旦以後,千家流茶道採取了傳嫡的家元制度。長子稱為「家元」,繼承祖上的事業和姓名,僅標明幾世,以為區別;其他諸子不但不能繼承茶人之業,還要改姓。家元則向入門求藝的弟子傳授茶技並發給不同段位的證明書,通過這些活動對弟子進行管理,在本流派中擁有無可爭議的權威。

▲ 千利休的木雕像(大德寺藏)

但茶道並不僅以演習一套繁文縟節為滿足,從「茶禪一味」的觀點出發,它有自己對美的特殊追求。茶道之美崇尚枯高幽玄、無心無礙,對世俗美採取否定的態度。比如茶室內不取世俗喜愛的豪華穠麗之色,而以暗淡的朽葉色為基調。飲茶之碗起初曾珍視中國建窯、吉州窯等地的作品,即日本所稱天目茶碗;後來根據茶道美的標準,改用朝鮮陶碗,這種碗的胎土未經仔細淘洗,夾雜石粒,表面有黑斑,相當粗糙,卻被日本茶人看重,稱作蕎麥茶碗,視之為藝術品。繼而日本茶人自行設計製作茶碗,如在千利休指導下生產的樂窯茶碗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制坯時不用陶輪而以手制,故器形不甚規整。這種茶碗呈筒形,器壁較厚,通體施深色釉,但濃淡不勻,釉面出現隱約的斑塊。再如織部窯茶碗,是在茶人古田織部( 1544—1615年)的指導下生產的,這種茶碗造型扭曲歪斜,被稱為「馬盥型」。他如「鞋型」、「洲濱型」、「山道口型」、「多舌口型」等茶碗,器形都比較怪,其審美情趣與中國傳統茶具大不相同。不僅如此,用中國的眼光看起來,日本茶道中還有不少難以理解之處。比如進行茶事活動之規範化的草庵茶室,其門戶(躙口)的高、寬均為 70釐米許,客人須匍匐爬行才能進去,如此待客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而日本茶人卻認為,茶室是一處超脫凡俗的清淨世界,必須用這樣一道窄門把它和塵寰隔開。所以英語把茶室翻譯成 Abode of fancy(幻想的屋子)、Abode of unsymmetrical(不勻稱的屋子)。這裡的情趣日文稱之為「佗」,正統的茶道稱為「佗茶」。佗的含義頗不易界定,簡言之,佗就是揚棄俗物,而從禪悅的無相了悟中去尋求毫無造作的清寂之美。可是儘管如此,這種美仍然不能不寄托在世俗的平凡物件上。甚至在進入清淨的茶室的客人中,也還要根據其社會地位區分出正客、次客和末客來,更不要說那些不勝其煩的禮節了。所以,茶道標榜的和敬清寂本身就包含著難以解脫的矛盾。而這樣的一種矛盾統一體當然不能只被看成是一種飲食文化、一種生活藝術或一種禮儀性的社交活動。它只能像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紹日本茶道的岡倉天心在《茶書》(1906年)中所說:茶道「是一種審美主義的宗教」。「是超越飲用形式理想化以上的東西。即:它是關於人生的一種宗教。 」「茶室是人生沙漠中的一片綠洲。在那裡,疲倦了的徵人相會在一起,共飲藝術鑑賞之泉。茶事是以茶、花、畫等為情節的即興劇。」這種走向超現世境界的茶道是日本所特有的,與中國的茶文化存在著質的區別。

▲ 朝鮮李朝時代的蕎麥茶碗

日本茶道中飲用末茶,原是從南宋飲末茶的做法中學來的。但中國的飲茶法自元以後有了很大的變化,茶道卻一直沿用那在中國已趨絕跡的末茶,因而無法與中國茶事的新發展相接續。日本生產不出像中國宋代那樣的高質量的茶餅,卻又要保持飲末茶的成規,乃將茶葉直接粉碎為茶末,其色綠,其味苦澀;特別是點出的濃茶,幾乎難以下咽。日本人也覺得如果空腹飲這種濃茶恐損傷胃黏膜,所以要先吃「茶懷石」(一頓茶食,包括拌涼菜、燉菜、烤魚、酒、米飯和大醬湯)墊補之後才飲。雖然這和榮西所說「茶是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諸味上首也」相合,但和中國六朝以前的鹹湯型茶、唐宋的甘乳型茶、明清的清茶型茶均絕不相同。同時日本點茶時多不用湯瓶而從茶釜中舀取,與宋代之烹點手法相較,也使人產生似是而非的感覺。

▲ 表現江戶時代日本人在元旦時飲茶的浮世繪

中國沒有日本的那種茶道,因為兩國的歷史背景、社會風氣均不同,對茶的認知亦有別,本無足怪。如楚天在《百科知識》上撰文介紹中日茶文化時曾說:「中日茶文化的主要區別,在於其中的『道』,中國無,日本有。 」「茶道是日本茶湯之道的俗稱。日本飲茶之風已興起七百多年,才由村田珠光從中悟出『道』來。至千利休時,日本茶道的體系始告完成。經過千餘年的歷史積澱,茶道深深融入日本民族精神,成為日本特有的文化形態。它在交友懇親的茶會上,形成以主人的茶事做法和客人的茶器鑑賞,及主客心領神會為環節的一整套繁縟複雜的禮儀,既細膩典雅,又莫測高深,同時還對時令、場所、道具、等級、規格的考究費盡心機」。而中國自唐以來,即稱「茶為食物,無異米鹽」(長慶間左拾遺李珏語,見《唐會要》卷八四)。宋代王安石的《議茶法》也認為:「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南宋的俗諺說:「早辰起來七般事,油鹽醬豉姜椒茶」(《夷堅續志前集》卷一)。中國人以務實的態度對待茶。不僅中國平民從不把喝茶視作特殊的「道」,而且連被尊稱為茶神的陸羽像有時也逃不脫以滾湯澆頭的遭遇;在實行家元制的日本茶人看來,同樣會被認為是難以理解的了。

此文為1994年12月16日在香港茶具文物館的演講稿,經整理後發表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6期(1996年)。

作品簡介

《從歷史中醒來:孫機談中國古文物》孫機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8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很喜歡茶,中國的茶道文化源遠流長。家裡來客人,喝茶聊天、聊人生,節日送親朋好友。茶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被稱為美的哲學。每個地方的茶文化是不同的。一起來看下臺灣文化中,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吧。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
  •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作者:蔣敏,青年茶文化學者,茶文化碩士,中國茶葉學會會員。中國茶文化縱觀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儘管茶文化在中晚唐時期已經漸趨成熟,其後出現了各類茶書與茶文(如序跋、論說、奏議等)、茶文學與藝術作品(如茶詩詞、茶畫、茶歌謠等)以及各種茶文化事象
  • 茶文化到了日本韓國等地,尤其是融入日本生活後,就形成了茶道
    這也就形成了幾千年的中華茶文化。現代很多人說「茶道」,就是一個穿漢服的女子,拿著茶壺茶杯表演一番。還說出一番飲茶的道理來。實際上,不過是一種表演,若是換成咖啡,那個女子一樣可以表演得好。所以關鍵不是表演,而是茶本身。「茶道表演」,這一招對外國人很管用,完全是吸納外國人所特設的,外國人覺得很稀奇。
  • 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在日本茶道包含著多少中國文化?
    但是為何經過歷史的不斷變遷、不斷發展,源自中國的"茶道"傳承,卻近乎消聲覓跡了呢?在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為何在中國紮根已久的"茶道"能夠迅速的在日本開花結果呢?兩宋之後日本的"茶道"卻又為何大放異彩,一度超過源自於他的中國呢?在日本茶道裡,又包含著多少的中國文化呢?這都是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與討論的。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日本茶道緣起日本的茶道確實是在中國的影響下產生,這個連日本茶道千家家元千宗室也曾經撰文論證過中國的《茶經》對日本茶道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但是我們接觸過中國的茶文化後,再去比較一下日本的茶文化,就會發現兩者的差異簡直太大了,如果是同一種起源,又或有傳承關係,那麼為何產生了這種天差地別呢?
  • 日本茶文化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大量與茶有關的文學作品
    日本茶文化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大量與茶有關的文學作品一般認為我國茶葉傳入日本,遠在漢代。但有確切年分記載的,應是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時值日本聖武天皇天平元年。由於是僧人最澄歸 的緣故,因此日本的茶文化一開始便帶有濃鬱的佛學色彩,同時最早也 是先流行於寺廟和僧人當中。從當時日本的一些文獻和詩歌集中的記 載我們能夠知道,日本人在飲茶上幾乎是全盤複製了中國唐朝的飲茶 之法,如餅茶煎飲法等。另外,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日本茶文化受到 中國茶文化的影響,亦出現了大量與茶有關的詩歌及文學。
  • 茶書精選丨茶藝與茶道 能簡要快速了解茶文化精髓的圖書。
    中國人最早發明飲茶,茶藝、茶道、茶文化皆由中國人率先創造出來。 隨著茶文化的流傳,飲茶之風傳遍全世界。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當今全世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茶,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億人飲茶,形成了蔚為大觀的世界茶文化。中國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之源,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 傲慢與謙卑的對抗:日本茶道文化裡折射出的日本民族矛盾性格
    日本茶道雖來源於中國,受中華文化影響頗深,但與中國茶文化卻出現了十分不同的樣貌。在日本文化中,茶道藝術具有很高的地位。日本的茶道在演變的過程中,逐漸變成具有日本民族精神的綜合性文化體系。一、茶文化在中國形成,通過佛教傳入日本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日本茶道發展的起源地。
  • 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
    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時間:2017-05-01 10:36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 日本人對茶情有獨鍾。據說,日本人對中國陸羽《茶經》的研究比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工夫茶和中國茶藝已在日本生根並獲得了發展。
  • 中國茶文化走進非洲 在南非舉行「海絲茶道」文藝展演
    中國茶文化走進非洲 在南非舉行「海絲茶道」文藝展演 2018-01宋方燦 攝   中新網約翰尼斯堡1月25日電(記者 宋方燦)1月25日,「海絲茶道」文藝展演活動在中國駐南非約翰尼斯堡總領館舉行。來自中國駐約翰尼斯堡總領館、南非政商界、華人社區以及中資企業的近200位各方人士出席活動。
  • 茶道文化起源杭州,如今日本泡茶工具卻難到中國手工匠
    中國是「茶」的故鄉,早在40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中國人就開始用茶了,它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影響著全世界特別是亞洲國家的茶文化。然而,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由於種種原因,茶文化的很多東西都失去了,比如宋代的點茶。
  • 淺析中日茶文化的差異
    唐朝時期,中國茶文化飛速發展,形成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唐羽所作《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他將佛、道、懦三家思想融入茶中形成了中國的茶道精神。宋代時期,茶葉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 不僅因為文人的推動也因為整個時代背景的推動。茶文化在這個時期生機勃勃,但是茶藝逐漸走向了複雜繁瑣精細,反而失去了茶藝本身的品質。
  • 身邊年輕人不愛喝茶了,如何看待茶文化的未來和茶道的繼承?
    我們姑且將「年輕人」定性為20-30歲的人,在這個年齡段,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品茶喝茶的大多數是受了家庭或者生活環境之下茶文化影響的人,就像「祖傳的」那般,一輩輩傳承了下來。那另外一部分的人,一則是機緣巧合之下入了茶圈並愛上了茶文化,二則是當前許多之前的「酒文化」被茶文化所影響,茶文化大面積地走到了商務場合。這種影響也是可以看得到茶文化的未來不會被從前差到哪裡去。
  • 這些著名的「日本特產」其實都源於中國,不止是茶道、和服!
    日本國土面積雖然小,但是日本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非常廣泛,大家小時候應該都看過日本的動漫,像是哆啦A夢,奧特曼,或者海賊王等等,在我們看動漫的過程中,就接觸到了非常多的日本文化,他們也都成了我們印象中日本的標誌和特產,但是其實,日本受古代中國的影響是非常深的,很多的「日本特產」其實都來源於中國
  • 在杭州就能學日本茶道,中國茶葉學會新闢國際培訓板塊
    我們出國交流訪問,也發現很多國際友人,對中國茶很感興趣,這是我們成立國際茶文化研究與培訓中心的初心。」12月2日下午,來自中國、韓國、斯裡蘭卡、俄羅斯、義大利、尚比亞、烏克蘭、巴基斯坦等19個國家的70餘名嘉賓齊聚杭州,在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大院參加中國茶葉學會主辦的國際茶文化研究與培訓中心成立揭牌活動。
  • 世界茶文化介紹,了解亞洲茶文化,印度|斯裡蘭卡|日本
    大家好,我是茶人滿常覺,今天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世界茶文化之亞洲茶產區,重點介紹印度、斯裡蘭卡和日本。一,亞洲茶文化之印度在世界五大洲中,茶樹種植面積最大的是亞洲,約佔全球的90%,產量約佔全球的84%,有22個國家產茶。印度茶葉生產發展始於19世紀30年代。1939年印度成立了專門發展茶葉生產的阿薩姆公司,茶葉生產進入發展階段。
  • 簡單聊聊中國的茶文化
    中國的茶文化十分悠久漫長。世界上的茶文化公認起源於中國,可是如今全世界最大的茶葉銷售國竟然是英國,最盛行的茶文化也是日本的茶道。茶的演變歷史也是十分漫長的,神農時期從生煮羹飲到原始綠茶,再到隋唐時期從比屋之飲到禪茶以為,接著最繁榮的宋元時期從散茶方興到玩茶盛行,還有明清時期的茶道更新從炒青當道到清飲之風。茶的用途也有很多種,除了一般情況下的飲用之外還有茗粥飽腹、藥用解毒功效,很多嫁娶祭祀的儀式上茶也是必不可少的道具。
  • 中國的茶道歷史已經延續了五千年!茶道的特點你都知道嗎?
    首先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交流大家都知道中國是茶葉之鄉,茶葉歷史時間將近5000年。茶道始於中國,但去日本迅猛發展。因而,當大家想起茶道時,她們最先想起的是日本國的茶道。日本國茶道和中國茶道都合乎修真社會學的聰慧。
  • 山西祁縣將建「茶文化旅遊城」 萬裡茶道節點城市打出「茶旅融合...
    7月1日,中國茶文化旅遊第一城建設啟動儀式暨招商會在晉中市祁縣舉行。曾是萬裡茶道重要節點、集散地的祁縣昭餘古城再次因「茶」受到關注。  「此次『中國茶文化旅遊第一城』建設項目啟動,是山西促進農旅融合、茶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的有力抓手。」
  • 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
    」茶之一道,於我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於周邊諸國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尤以日本最得精髓。不過飲茶者素來以男子居多,然而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一、日本茶道談及日本文化,不覺間湧上腦海的約莫便是關於武士道、茶道、花道以及日本動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