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到了日本韓國等地,尤其是融入日本生活後,就形成了茶道

2020-12-25 北小窗

茶自古以來就受人們喜愛,尤其是士大夫文人們,更是對茶傾注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情感。寫茶的詩詞文章,多不勝數。茶在《詩經》裡就有了地位,而《詩經》誕生在周朝,可見茶的記錄出世之早。

後來陸羽著述《茶經》,更是為茶樹立一座豐碑。關於茶的最神化詞句有「茶聖」,「茶神」,「茶仙」等等,茶無形中就與佛家和道家緊密相連了。

民間有諺:油鹽醬醋茶。茶的分量之重,可窺一斑。故而,茶是士大夫文人的寵兒,也是老百姓喜歡的。這也就形成了幾千年的中華茶文化。

現代很多人說「茶道」,就是一個穿漢服的女子,拿著茶壺茶杯表演一番。還說出一番飲茶的道理來。實際上,不過是一種表演,若是換成咖啡,那個女子一樣可以表演得好。所以關鍵不是表演,而是茶本身。

「茶道表演」,這一招對外國人很管用,完全是吸納外國人所特設的,外國人覺得很稀奇。對中華文化圈(包括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都在中華文化圈內)的人們,則多此一舉。

因為茶不是用來表演的,而是用來感受和品味的。感受屬於精神愉悅方面,品味屬於味覺與嗅覺,還包括視覺等的直接感觸。

在中華文化中,一般有天道,人道,茶雖受寵,民國以前卻很少人叫茶道。中華文化對「道」這個詞非常謹慎。茶文化到了日本韓國等地,尤其是融入日本生活後,就形成了茶道。

可以說,現在很多茶道表演,反而是取自日本茶道表演的樣貌,不能完全反映中華茶文化的精髓。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茶文化屬於中華文化分支,茶道屬於茶文化的精神感受,茶道大約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日韓返歸中國的稱呼,一是依附於道家修煉成仙的叫法。

相關焦點

  • 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所以到了室町幕府的八代將軍足利義政( 1449—1473年)時,遂命能阿彌( 1397—1471年)創立起在書院建築裡進行的「書院茶」,這是一種氣氛嚴肅的貴族茶儀。之後又命村田珠光( 1423—1502年)為主持茶會的上座茶人,他把寺院茶禮、民間的「茶寄合」和貴族書院的臺子茶相結合,並注入禪的精神,排除一切豪華陳設,形成了樸素的草庵茶風。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很喜歡茶,中國的茶道文化源遠流長。家裡來客人,喝茶聊天、聊人生,節日送親朋好友。茶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被稱為美的哲學。每個地方的茶文化是不同的。一起來看下臺灣文化中,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吧。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
  • 日本茶文化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大量與茶有關的文學作品
    由於是僧人最澄歸 的緣故,因此日本的茶文化一開始便帶有濃鬱的佛學色彩,同時最早也 是先流行於寺廟和僧人當中。從當時日本的一些文獻和詩歌集中的記 載我們能夠知道,日本人在飲茶上幾乎是全盤複製了中國唐朝的飲茶 之法,如餅茶煎飲法等。另外,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日本茶文化受到 中國茶文化的影響,亦出現了大量與茶有關的詩歌及文學。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但是我們接觸過中國的茶文化後,再去比較一下日本的茶文化,就會發現兩者的差異簡直太大了,如果是同一種起源,又或有傳承關係,那麼為何產生了這種天差地別呢?在明清之際,煎茶傳入日本,套用了抹茶道而產生出所謂的煎茶道,但由於煎茶道沒有獨立性,它是不被納入茶道的。所以日本的抹茶道並非是在中國形成之後傳入日本的,而是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抹茶從唐朝傳入日本,到明中期形成抹茶道,中間經歷了七八百年的時間,足夠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了。
  • 茶書精選丨茶藝與茶道 能簡要快速了解茶文化精髓的圖書。
    茶書庫 茶藝師網 最新/人氣/經典/文化/教材 茶書精選每天推送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深深地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之中。中國人最先發現茶樹並對其加以利用,人工栽培茶樹、制茶也始於中國。
  • 傲慢與謙卑的對抗:日本茶道文化裡折射出的日本民族矛盾性格
    而在漢朝時,佛教傳入中國,而佛教也提倡喝茶,因此在漢代到南北朝的期間,逐漸形成了喝茶的習慣。到達唐朝時,飲茶的習慣開始瀰漫全國。唐朝時期,國內外交流密切,國內又處於茶文化鼎盛的時期,茶文化的傳播也十分快速。
  • 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在日本茶道包含著多少中國文化?
    飲茶之風可以說在中國是由來已久,在歷史當中甚至於可以追溯到傳說時期。而茶文化真正的形成,根據可考的歷史記載,發於唐朝,興盛在兩宋之際。可以說是歷史淵源悠久。非但如此,"茶"在歷史文化形成的過程當中,甚至形成了一種"道"。
  • 茶道:四字真言「和、靜、怡、真」遠比日本的茶道更深入
    在一種看法來說,日本的茶道為什麼會比我們的茶道更來得受歡迎?原因在於我們未重視過。有句話說得好,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別人的眼中那是國粹,那是他們偽造的文化傳承。歸屬本源,又何嘗不是我們將其融合生活而不被呈現。
  • 茶道文化起源杭州,如今日本泡茶工具卻難到中國手工匠
    中國是「茶」的故鄉,早在40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中國人就開始用茶了,它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影響著全世界特別是亞洲國家的茶文化。然而,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由於種種原因,茶文化的很多東西都失去了,比如宋代的點茶。
  • 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
    與此同時,日本是一個極其注重禮儀的國度,在我們看來已經達到近乎苛刻的程度,似乎任何一件尋常的事情,在他們眼中都有著森嚴的規矩與禮儀,其中尤以茶道最為繁瑣。日本的茶道源自於古代時期派往中國唐朝學習先進文化的「譴唐使」,在學習先進文明技術的同時,他們將茶文化一併帶回了日本。
  • 淺析中日茶文化的差異
    唐朝時期,中國茶文化飛速發展,形成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唐羽所作《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他將佛、道、懦三家思想融入茶中形成了中國的茶道精神。宋代時期,茶葉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 不僅因為文人的推動也因為整個時代背景的推動。茶文化在這個時期生機勃勃,但是茶藝逐漸走向了複雜繁瑣精細,反而失去了茶藝本身的品質。
  • 世界茶文化介紹,了解亞洲茶文化,印度|斯裡蘭卡|日本
    大家好,我是茶人滿常覺,今天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世界茶文化之亞洲茶產區,重點介紹印度、斯裡蘭卡和日本。茶樹種植基地主要集中在中央高地和南部低地。以產紅茶為主。產量比重大而且品質優異。按產地海拔高度不同分為三類,即高地茶、中地茶和低地茶。所產的錫蘭紅茶集中在六個產區:烏瓦、烏達普沙拉瓦、努瓦納艾利、盧哈納、坎迪、迪不拉。
  •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正因為如此,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茶」才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也使以茶為物質基礎和載體的茶文化有了強大的受眾群體,茶和茶文化的應用創新也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人類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切與茶有關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形態的總和」[]五種觀點,涵蓋了對廣義茶文化和狹義茶文化概念和範圍的認識。
  • 茶文化博覽會 喝茶有學問圖
    ,喝到飽,不過要體會了解一個國家的茶文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專研各國品茶文化,冶堂茶文化研究工作室負責人何建說,中日韓三國喝茶的文化各有不同,日本人發展出的是茶道;韓國有一套茶禮,不過臺灣及大陸的茶文化,則是融入生活成為一種感官的生活美學。
  • 這些著名的「日本特產」其實都源於中國,不止是茶道、和服!
    ,不只是和服和茶道。首先,從三月中開始就已經是日本的櫻花祭了,很多人提起櫻花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但是其實櫻花種類繁多,有三十多種都是原產自中國的喜馬拉雅山脈,我國最早在秦朝時期就已經開始種植櫻花,而日本的櫻花也是由使者從中國帶回去的,一起被帶去日本的還有茶道、服飾和劍道。
  • 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
    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時間:2017-05-01 10:36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 日本人對茶情有獨鍾。據說,日本人對中國陸羽《茶經》的研究比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工夫茶和中國茶藝已在日本生根並獲得了發展。
  • 日本古茶具:博物館裡的茶道軌跡
    經歷了唐宋文化的滋養後,日本文化進入了創造生長期,茶文化開始在日本逐步完善,在開始階段,還是唐物(中國流傳到日本的器物)流行時期,大量精緻的唐物被作為貴族階層的奢侈茶具而使用,包括著名的天目碗中的曜變三絕也是在宋之後流傳到日本的
  • 日本茶道的研習是探尋茶百戲的重要途徑
    由於歷史原因茶百戲到清代後幾近失傳,茶百戲的人非常少。由於點茶、茶百戲有密切關聯性,為了恢復茶百戲,首先要探尋點茶法。當時他的指導老師葉延庠教授曾指出,古籍查閱和日本茶道學習是探尋的重要途徑。日本茶道老師演示裡千家流近代後未見詳細記載,但日本茶道中卻一直保留了茶百戲的基礎--點茶法的基本特徵。為了探尋點茶法,日本茶道學習成為探尋點茶的重要途徑。
  • 在杭州就能學日本茶道,中國茶葉學會新闢國際培訓板塊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通訊員 潘蓉「前兩年,我們邀請韓國專家,在杭州辦韓國茶禮研習班,吸引了不少感興趣的茶友。我們出國交流訪問,也發現很多國際友人,對中國茶很感興趣,這是我們成立國際茶文化研究與培訓中心的初心。」12月2日下午,來自中國、韓國、斯裡蘭卡、俄羅斯、義大利、尚比亞、烏克蘭、巴基斯坦等19個國家的70餘名嘉賓齊聚杭州,在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大院參加中國茶葉學會主辦的國際茶文化研究與培訓中心成立揭牌活動。
  • 日本茶道往事
    有一次到滋賀韓崎,路過崇福寺。大僧都永忠率護命法師和眾僧在門外奉迎。天皇照例吟詩一首,群臣奉和完畢,永忠和尚親手煎茶奉上。天皇品嘗後特別開心,賞給他衣服,並泛舟遊覽。天皇回宮後還嫌賞賜不夠,委任永忠和尚為兩院檢校,讓他在畿內等地種茶,每年朝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