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自古以來就受人們喜愛,尤其是士大夫文人們,更是對茶傾注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情感。寫茶的詩詞文章,多不勝數。茶在《詩經》裡就有了地位,而《詩經》誕生在周朝,可見茶的記錄出世之早。
後來陸羽著述《茶經》,更是為茶樹立一座豐碑。關於茶的最神化詞句有「茶聖」,「茶神」,「茶仙」等等,茶無形中就與佛家和道家緊密相連了。
民間有諺:油鹽醬醋茶。茶的分量之重,可窺一斑。故而,茶是士大夫文人的寵兒,也是老百姓喜歡的。這也就形成了幾千年的中華茶文化。
現代很多人說「茶道」,就是一個穿漢服的女子,拿著茶壺茶杯表演一番。還說出一番飲茶的道理來。實際上,不過是一種表演,若是換成咖啡,那個女子一樣可以表演得好。所以關鍵不是表演,而是茶本身。
「茶道表演」,這一招對外國人很管用,完全是吸納外國人所特設的,外國人覺得很稀奇。對中華文化圈(包括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都在中華文化圈內)的人們,則多此一舉。
因為茶不是用來表演的,而是用來感受和品味的。感受屬於精神愉悅方面,品味屬於味覺與嗅覺,還包括視覺等的直接感觸。
在中華文化中,一般有天道,人道,茶雖受寵,民國以前卻很少人叫茶道。中華文化對「道」這個詞非常謹慎。茶文化到了日本韓國等地,尤其是融入日本生活後,就形成了茶道。
可以說,現在很多茶道表演,反而是取自日本茶道表演的樣貌,不能完全反映中華茶文化的精髓。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茶文化屬於中華文化分支,茶道屬於茶文化的精神感受,茶道大約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日韓返歸中國的稱呼,一是依附於道家修煉成仙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