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四字真言「和、靜、怡、真」遠比日本的茶道更深入

2020-12-16 香緣

在一種看法來說,日本的茶道為什麼會比我們的茶道更來得受歡迎?原因在於我們未重視過。有句話說得好,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別人的眼中那是國粹,那是他們偽造的文化傳承。歸屬本源,又何嘗不是我們將其融合生活而不被呈現。

在以往從事香道方面的培訓過程中,有論日本香道就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好「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太注重形式反而弱為下乘,器皿的演藝。形而上為道,道為融,道為意。

日本茶道為「和敬清寂」為四字核心,我們的茶道為「和靜怡真」為和為茶道核心。

我們論和,天地人,三合為一,是為和,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融入生活,禮融入生活,以叩手為敬,不懼以外。靜,由心境緩緩變化,釋放心中的躁,進入修心融入環境品味自然;怡,為心身舒松,舍與得的領悟。以茶會友那種歡悅、舒心的感覺。真,原因萬物之頭,水之甘甜,茶之清香,器之巧美。本源的美。

而日本茶道說和是以和敬而言,以和為貴,對茶友的敬意。清,拂去塵埃,洗滌茶器與茶人自身衣服清潔等意味;寂,沉澱自身心身,領悟禪中哲學空間。

始於生活,盛於文人傳承,道為萬物之心。不變的是自然萬法。

相關焦點

  • 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品茶品人生,領悟處世的智慧
    02.品茶品人生,領悟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的內涵,感悟人生的哲理和處世的智慧中國人飲茶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學、倫理、道德等,在品茗中品味人生、參禪悟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這是中國茶文化的獨特之處。
  • 茶道四諦解讀——「怡」
    「怡」指和悅愉快之意,人們常用心曠神怡、怡然自得來形容快樂的最高境界。中國茶道崇尚自然,率性任真,不拘一格,雅俗共賞,茶人對中國茶道的感悟有三重層次:茶是一種生活,茶是一種享受,茶是一種境界。無論處在哪一重境界,「怡」都是正確習茶的標準。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一之源」中有如此一句奠定了茶道千年基調:「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中日茶文化差異再大,也皆不離「精行簡德」四字大去。七部茶典中有一部禪師劉元甫寫的《茶堂清規》,裡面提出了茶道的「和、靜、清、寂」四諦,也包含了茶道「茶禪一味」的思想。千利休創建草庵茶道提出的「和、敬、清、寂」也不過是只改了一個字,雖然內涵有了很大的差異,但是中國禪宗的茶禮對日本的影響至深是無疑的。南浦紹明帶回去的風爐、茶釜、臺子、水罐等器具,伴隨了他一生。
  • 日本茶道往事
    除了詩歌,日本茶道也是直接從中國移植的文化,保留、延續、異化,直到今天。之前寫過一系列日本茶道的簡史,擷成以下長文,約7000字。(1)佛系皇帝與佛系營銷「移居今夜薜蘿眠,夢裡山雞報曉天。不覺雲來衣暗溼,即知家近深溪邊。」
  • 吳榮山:三和打造中國工夫茶道 代表健康慢生活
    吳:茶學泰鬥張天福先生畢生致力於研究中國茶,用「儉清和靜」四字真言概括出了他對「茶禮」的理解。「儉」意在倡儉倡廉,儉以養德;「清」則告誡我們在濁世紅塵中多一分清醒,多一分清白;「和」則是中國茶禮的核心,凡事以和為貴、和諧至上;「靜」則是澡雪精神,鍛鍊人格,超越自我,達到寧靜致遠。作為張天福先生的學生,我一直奉張老先生的「儉清和靜」四字真言作為座右銘,這也是三和茶業的企業之道。
  • 茶道的和、清、靜、寂,能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意識,樹立人生態度
    然而,茶在日本同樣也有著其不尋常的一面,它不僅是一種飲料,同時也構成了一種「道」——茶道,一種獨步於世的人生和藝術哲學。日本人飲茶的習俗由中國傳入,大約始於七世紀末,八世紀初。最初它是寺院中的僧侶驅除睡魔和慾念,專心修煉的一種飲料。
  • 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比如與陸羽同時代的皎然,他寫的《飲茶歌》中就有「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封氏聞見記》在敘述了陸羽和常伯熊提倡飲茶之後說:「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明代陳繼儒在《白石樵真稿》中說:當時茶的蒸、採、烹、洗「悉與古法不同」,但有些人「猶持陸鴻漸之《經》、蔡君謨之《錄》而祖之,以為茶道在是」。這些「茶道」的含義相當於茶事或茶藝,有別於日本所稱「茶道」。
  • 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在日本茶道包含著多少中國文化?
    但是為何經過歷史的不斷變遷、不斷發展,源自中國的"茶道"傳承,卻近乎消聲覓跡了呢?在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為何在中國紮根已久的"茶道"能夠迅速的在日本開花結果呢?兩宋之後日本的"茶道"卻又為何大放異彩,一度超過源自於他的中國呢?在日本茶道裡,又包含著多少的中國文化呢?這都是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與討論的。
  • 日本茶道的全面革新者——千利休
    田中與四郎最初是跟隨北向道陳學習東山流派的書院臺子,但後來道陳說,已經無所傳授,為了讓與四郎學習更加深奧的茶道,道陳為他介紹了第二任老師——武野紹鷗。成為紹鷗的弟子後,與四郎下定決心削髮為僧,並改名宗易,以示其拜師學藝的誠心。關於千利休的「千」字,來歷尚不清楚,但他的祖父叫田中千阿彌,據說是從千阿彌中取了「千」字。這些都沒有確切的依據。
  • 明治維新150年︱被激活的文化:日本茶道走向世界
    我們知道,傳統的茶道充滿著隱秘和封閉,「上傳下學」的傳授方式阻礙了茶道的發展。為此,開放門戶,讓茶道走向一般大眾,勢在必行。明治5年(1872),裡千家家元的母親真精院到京都府新設的女子學校「女紅場」教授茶道,為日本茶道在教育機構從事茶道教育,開闢了新的路徑。而就其後來的發展來說,從明治初期各地創辦的女子學校到後來的大學茶道俱樂部以及戰後的小學,擔當茶道教授的基本都是裡千家的弟子。
  • 喝茶,還得看我中國茶道,日本茶道就往後稍稍吧
    雖未學窮生死訣,人間豈不是神仙中國是東亞地區文化的先祖,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都是被周邊的朝鮮,日本等國所學習,追捧。茶道更是當中最閃亮的一顆明珠之一。在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茶道不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環境,而且規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
  • 茶、茶道和佛教禪宗——王瓊新著《茶修》讀後
    筆者學歷史出身,長年從事佛教歷史研究,對茶學、茶藝、茶道、茶文化可謂外行,過去尚未深入考察了解。讀過《茶修》一書概要介紹和主要章節之後,頗受啟發。聯繫以往在閱讀佛教經史資料中看到的關於茶、茶道與佛教特別是與禪宗關係的記述,並參考對茶葉、飲茶的文史圖書有關茶學、茶道的記載,決定結合自己的體會,隨筆寫出關於茶、茶道和佛教禪宗的一些想法,算是《茶修》一書的讀後感吧。
  • 中國茶道文化的內涵是什麼,這讓茶在平時生活中具有怎樣的地位?
    在飲茶變得流行的同時,茶也被中國文人們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這便是茶道的雛形。而後來茶和中國傳統思想流派產生了有機融合,讓茶葉成為了中國文化的精神象徵之一,直到如今還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現在我們談論的茶道,更多的指代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由臺灣學者提出的概念。當時世界上掀起了一股茶文化浪潮,他們開始從科學角度來分析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並將這些內涵冠以茶道的名字,比如林荊南提出的茶道四義"美、健、性、倫",以及吳振鐸提出的茶藝精神"清、敬、怡、真"都是茶道的核心概念。
  • 最好的成長在路上——日本茶道研學課程
    這將是一次充滿期待的旅程,也將是一次對我們自理能力的挑戰,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研學旅行……我們的「日本茶道修養研學課程」從國內就開始咯!「茶道」是日本享譽全球的標誌性文化,來到日本,我們豈能錯過。當然,僅僅體驗衝泡手法怎麼能滿足我們刨根問底的求知慾呢!為此,我們還走進日本著名的抹茶工廠,深入了解和體驗到抹茶的加工工藝。
  • 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
    」茶之一道,於我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於周邊諸國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尤以日本最得精髓。不過飲茶者素來以男子居多,然而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一、日本茶道談及日本文化,不覺間湧上腦海的約莫便是關於武士道、茶道、花道以及日本動漫等等。
  • 日本茶道基礎課程班招生(10月8日-17日)
    此句在9世紀的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雪月花三事被定格為日本傳統文化的至極審美高點。香道有雪月花組香,茶道有雪月花之事,花道有雪月花之體。北京雪月花茶道立足讓茶道回歸故裡之理念,用中國語言中國視角中國方式解讀傳播日本茶道,重視理論講解,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導入椅式教學。
  • 超星學習通《中國茶道》章節測試答案
    A、佛、道、釋B、道、儒、釋C、佛、道、墨D、儒、釋、墨我的答案:B11、【單選題】11、日本茶道的四規是()A、和、敬、儉、真B、怡、清、和、真C、和、敬、清、寂D、清、敬、怡、真我的答案:C12、【單選題】12 、 千利休的子孫與學生們所傳播的日本茶道主要來自於
  • 茶道與禪意的聯繫,相互依託,又互相升華
    茶道與禪意的聯繫,相互依託,又互相升華自從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在中國誕生之日,茶和文學乃至藝術創作等就緊密結合在一起了。作者陸羽在該著作中記載了茶葉的方方面面,是一部難能可貴的茶葉史書,為後人了解和多角度研究茶葉及其文化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資料。茶道中的「清」有兩層特質,其一是茶事活動中場所、器具的清潔乾淨,其二是徜徉於山水之間,通過親近自然使得飲茶之人的心靈得到洗滌從而保持六根清淨。
  • 日本茶道、花道、香道連上課程招生
    大家好,為回應傳統文化學習浪潮高漲的社會需求,雪月花工作室將於2019年3月18日-3月27日 開辦日本茶道、花道、香道連上班課程
  • 日本茶道的研習是探尋茶百戲的重要途徑
    1997年在日本留學為此1997-1998年,2004-2005年章志峰兩度赴日留學學習日本茶道,並通過日本茶道和宋代點茶歷史記載進行比較分析。南宋時期日本僧人聖一國師(圓爾辯圓)、南浦昭明禪師等人到浙江餘杭徑山寺苦修佛學和種茶、點茶,回國後將點茶工具傳入日本傳播中國的點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