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本姓田中,名叫與四郎,又名千宗易。田中與四郎最初是跟隨北向道陳學習東山流派的書院臺子,但後來道陳說,已經無所傳授,為了讓與四郎學習更加深奧的茶道,道陳為他介紹了第二任老師——武野紹鷗。成為紹鷗的弟子後,與四郎下定決心削髮為僧,並改名宗易,以示其拜師學藝的誠心。關於千利休的「千」字,來歷尚不清楚,但他的祖父叫田中千阿彌,據說是從千阿彌中取了「千」字。這些都沒有確切的依據。
在豐臣秀吉時期,秀吉性喜奢靡,打造了他引以為豪的黃金茶室。秀吉在宮中舉辦了金光閃閃的茶會,而輔佐工作的就是千宗易。不過,因為庶民沒有資格進宮,千宗易便被賜予了「利休居士」的稱號。相傳「利休」這個稱號是大德寺的古溪和尚所選,以御賜的形式賜予了千宗易。從此以後,千宗易便有了別號「利休」,並將他看作是天下第一的茶人。
在紹鷗死後,堺城主要有三大茶人,分別是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和千宗易。他們得到織田信長的欣賞,成為茶頭。信長死後,他們又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頭。在秀吉時代,利休已經超越了比他資格更老的今井宗久和津田宗及,成了茶頭之首,深得秀吉寵愛。宗久比利休年長,他一直嚴守從紹鷗那裡學到的傳統臺子點茶。當時的點茶主要有書院臺子、數寄屋、茶屋、野外等四種點茶。利休則不同,特別是步入老年後,他徹底貫徹了草庵的「侘」茶事,認為臺子是數寄屋中無用的裝飾,據說即便有弟子請求他教授臺子點茶,他也會拒絕。對於利休的這種做法,今井宗久一直持批評態度。
中國有句古話:伴君如伴虎。利休在七十歲的高齡被秀吉勒令切腹自殺,利休做為一名町人,地位過於顯赫,擁有的權勢讓利休能隨心所欲,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是千利休倒臺的根本原因,歷史上傳說的死因有木像門、高價售器,女不嫁秀吉等,甚至還有利休密謀毒殺秀吉之說,這些不在本文的論述範疇,只是時代背景而已。
利休流的茶道,現在已經是日本茶道的中心,其茶道精髓的繼承者是利休子孫中的三千家。三千家指的是表千家、裡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官休庵)。三千家在明治以後才開始興盛,在明治之前的江戶時代,利休門下的弟子以遠州流、石州流等較有勢力,這些流派作為面向將軍、大名的茶道,影響力很大,但在明治之後逐漸被三千家取代。明治時代提倡四民平等,將軍、大名、武士階層逐漸沒落,原本為町人茶道的三千家,自然成了全國的茶道中心。因為三千家的先祖是千利休,所以千利休才會如此出名。
如今的日本,只要提到茶道,就會格外關注點茶方式及茶道流派,這並非是好現象。表千家和裡千家存在什麼差別,官休庵有什麼不同之處,遠州流、石州流有什麼特點,大家只關注這些問題,而這瑣碎的細節其實都無所謂。特別是利休,根本不會在意這些細節。在利休看來,所謂茶之道,最關鍵的是要真心對待客人,不斷為客人著想,才能實現茶道。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不要擔心自己的某些行為遭到別人的恥笑,這是紹鷗、利休的教誨。從多角度研究細緻的茶道禮法是必要的,但如果忘了茶道的根本,一切都無從談起。
前面說到,今井宗久和千利休是有矛盾的,同為當時的茶頭,一山不容二虎,必然會有一決勝負的衝突,這場衝突發生在一次茶會上。豐臣秀吉命令今井宗久和千利休表演臺子巡迴點茶,就是按照順序依次以臺子點茶的方式獻茶。據說秀吉命令他們展示古流最正統的臺子點茶,這對今井宗久來說,不在話下,但利休已經基本忘記了。最先由利休展示,他選擇了非常簡單的模式,流暢自如的完成了點茶。這使得在一旁觀看的今井宗久大為吃驚,在上座觀看的秀吉也極為驚訝:「我在信長公在世時見過臺子點茶,不是這樣的,你的點茶方式是騙人的吧。」利休滿不在乎地回答:「古流太繁瑣,故而簡略。」這讓秀吉無言以對。
輪到宗久點茶,他的內心一定是無法平靜,因為剛剛目睹了利休那意想不到的簡單點茶方式,他的頭腦陷入了一片混亂,可能還有驚恐。這就導致了本來爛熟於胸的點茶技巧,在這天出現了紕漏,宗久的手在抖,當他用勺子從茶釜舀出熱水,準備倒入天目茶碗時,把水灑落在了茶碗外面。這絕對是出乎意料的失誤,由於精神上的動搖,宗久的操作出現了失誤,最終決定了勝負。對於這樣的結果,利休發表了什麼樣的言論,並沒有記載,森伯認為,利休可能會這樣說:「簡乃古心,繁乃雜心。」,史書記載,自此之後,宗久的弟子漸漸都轉投到利休門下。用古雅之心點的茶湯和用雜念之心點的茶湯,哪個更能體現出道?
利休的古拙質樸奠定了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思想基礎,去掉茶事中為形式而存在的形式,用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交流,才是利休最想表演的點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