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 哲學家郵報
譯者丨 Col1n
千利休致力於教導人們如何飲茶以獲得慰藉、療愈心靈,他使得飲茶這一西方再平常不過的活動充滿了莊重的儀式和深義。他提醒我們有關生活的大道理和日常瑣物之間有著潛在的相通之處,日常的實踐可以讓宏大主題更生動(回復關鍵詞「千利休」即可閱讀英文原文)。
在西方,哲學家們撰寫長篇紀實書籍,常常使用晦澀難懂的語句,並把他們跟外界的聯繫限於演講和會議。在東方,特別在禪宗傳統中,哲學家們賦詩、耙礫石(譯註:在反映禪宗枯山水設計思想的日式庭園中,耙礫石象徵人生之源和生命之路。耙成直線或彎曲的礫石堆象徵人生之路的順利或艱難)、朝聖、練習射箭、在捲軸上書寫格言警句、吟唱。千利休是其中最偉大的禪宗思想家之一,他致力於教導人們如何飲茶以獲得慰藉、療愈心靈。
千利休於1522年出生於富饒的海港城市堺市,靠近今天的大阪。他的父親田中與兵衛是個在魚市工作的倉庫主人,他希望兒子加入他的事業。但千利休放棄了商業,投身於追尋智慧和認識自我。他著迷於佛教禪宗,給一些大師們當學徒,帶著所剩無幾的財物過著漂泊鄉間的生活。今天我們銘記他是因為他在改進和提升"chanoyu" (日本茶道)上的貢獻。
日本人從9世紀就開始飲茶,此習俗由商人和僧侶從中國傳入。這種飲品被認為健康、寧靜且陶冶情操。而把茶道升華到一個更加細緻、深邃的哲學地位是千利休的成就。通過他知行合一的努力,高度儀式化和思想化並在他幫助設計的專門場所中飲茶,成為佛教禪宗活動的核心內容;對於這項精神哲學就如同詩歌和冥想一樣的重要。
在他的時代,日本已經變得在意形象和注重金錢。千利休推廣了另外一套價值體系,他稱之為侘寂(wabi-sabi) —— 一個結合了「侘(wabi)」或「簡陋」和「寂(sabi)「,「對於不完美的欣賞」。從建築學到室內設計、從哲學到文學,千利休喚醒了日本人對於陋外慧中和未加修飾的樸拙的審美情趣。
千利休尤其專注於茶道,他認為茶道有極佳的潛力去推廣侘寂。在儀式和美學上面他做了相當多的改動。他開始改進茶道的地點。通常,富人們在顯眼的公共場所修建極為精緻的茶室,作為世人聚會和展示身份的場所。千利休則主張茶館應該縮小至僅一平方米,它應該坐落於清靜的庭園,它的門應該被特意做得略微過小,讓所有來者即使是最壯的人都不得不鞠躬從而感覺和他人平等。這個構想在茶室和外部世界構建了一道屏障。通往茶室的路徑要穿越樹木山石,以迂迴曲折來幫助打破平凡境地的羈絆。
操作得宜的話,茶道應能夠帶來千利休所稱的「wa」或者「和諧」,這種和諧會在當參與者重新認識到和自然的聯繫時油然而生:在庭園小屋裡,聞著未塗清漆的木頭、苔蘚和茶葉,他們將能感受到風和聆聽到外面的鳥叫 —— 感受到出塵之天籟。接著,會出現一種被稱為「kei」或者「共情」的情感,這是同大家坐在狹窄的地方、可以不帶任何世俗社會的壓力和詭計地交流的收穫。成功的茶道將留給參與者一種「jaku」或「靜謐」的感受,這是千利休溫和、寧靜的哲學核心概念之一。
京都待庵茶室,千利休設計
千利休關於儀式的方案也延伸到了使用的器具。他主張茶道從此以後不應該依賴於昂貴或世俗的漂亮茶杯或茶壺。他喜愛帶著歲月洗鍊之美的舊竹製茶勺。因為在禪宗哲學中,萬物皆不永恆、不完美和不圓滿,物品被鐫刻上歲月痕跡,千利休認為這些不經意的痕跡透露出獨特的智慧並在使用者手中得到升華。
千利休自製的竹杯
侘寂風格的茶碗,16世紀
千利休的成就之一是使得飲茶這一西方再平常不過的活動充滿了莊重的儀式和深義,如同天主教彌撒。茶道的各個方面,從耐心地將水煮沸到量出綠茶粉,都非常切合禪宗哲學關于謙恭的重要性的信條,關於對自然的理解與敬畏,以及對萬物轉瞬即逝的重要性的感悟。
這種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將何去何從並無定論。它留下了開放的種種可能性,在很多行動以及日常的習慣如果加上足夠富有創造力的想像,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得到升華、變得重要和有益。這不是說我們一定要參加茶道,而是在於我們應該結合特定的器具和愉悅的儀式讓我們日常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變得更加觸之可及。
千利休提醒我們在有關生活的大道理和日常瑣物之間有著潛在的相通之處,比如飲品、杯具、器物和氣味。這並非是脫離了大的主題,而是它們可以讓這些主題對我們更加生動。哲學的任務不僅是要明理,還要建立起機制讓道理在我們的頭腦中更加堅定、更發自內心。
譯言君薦閱
譯言古登堡計劃yeeyangutengberg
公眾號介紹 | 譯言古登堡計劃是一個長期的、多語種的、開放的協作翻譯項目,旨在通過眾多譯者的協作,翻譯和出版已進入公共領域的外文經典作品,讓經典在中文世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