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戲傳承人章志峰在80年代福建農大學習時從古籍資料中了解了茶百戲。由於歷史原因茶百戲到清代後幾近失傳,茶百戲的人非常少。由於點茶、茶百戲有密切關聯性,為了恢復茶百戲,首先要探尋點茶法。當時他的指導老師葉延庠教授曾指出,古籍查閱和日本茶道學習是探尋的重要途徑。
1984年大學畢業後,章志峰開始了漫長的探尋之路。十幾年來通過典籍查閱收集了大量描述點茶、茶百戲的原料加工和茶湯幻變圖案的詩文和圖的記載。茶百戲的歷史演變清晰展現。唐貞元年間武夷山一帶開始生產點茶、茶百戲的原料研膏茶,茶百戲已初步形成,首先在茶人中流傳。宋張舜民在《畫墁錄》記載:「貞元中常袞為建安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之研膏茶」。宋代是茶百戲在閩北發展的鼎盛時期,在茶人、文人、道家等各階層普遍流傳,茶百戲也受到朝廷大臣蔡襄(留下《茶錄》等著作和詩文)等人推薦給朝廷,成為皇帝和大臣舉辦茶會的重要內容。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夫建寧名茶所出,俗亦雅尚,無不尚分茶者。」道家白玉蟾以及理學家劉子翬、朱熹父親朱松等也都有記載。元明代茶百戲在武夷山仍有流傳一直延續到近現代, 元代劉說道云:「進入蓬萊宮,翠甌生白雲。近現代易順鼎有詩云:「一樣閒門巷,少紅肩賣杏,素手分茶。 」
近代後未見詳細記載,但日本茶道中卻一直保留了茶百戲的基礎--點茶法的基本特徵。為了探尋點茶法,日本茶道學習成為探尋點茶的重要途徑。為此1997-1998年,2004-2005年章志峰兩度赴日留學學習日本茶道,並通過日本茶道和宋代點茶歷史記載進行比較分析。
南宋時期日本僧人聖一國師(圓爾辯圓)、南浦昭明禪師等人到浙江餘杭徑山寺苦修佛學和種茶、點茶,回國後將點茶工具傳入日本傳播中國的點茶法。室町幕府時代村田珠光禪師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將禪宗思想融入到點茶過程之中,將品茶變成茶道。同時他將點茶工具進行改變,將原本高級的漆臺以竹臺代替,將原本象牙做的茶杓以竹子代替,而中國傳來的陶器則用日本土產的茶碗來代替,如此力求簡潔的茶之湯,後世稱作為草庵茶 。隨後,對茶道起承前啟後作用的偉大茶匠武野紹鷗將歌道引入茶道,對村田珠光茶道進行全面的改進和發展,進一步使日本茶道民族化和本土化。室町末期,茶道大師千利休創立利休流草庵風茶法,將日本文化各個方面融入到茶道之中,將茶道推向頂峰。千利休之後其子孫後代承其衣缽,出現了以「表千家」、「裡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為代表的日本茶道流派一直傳承至今。
雖然日本茶道由中國的點茶法演變形成,但由於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過程,具有較大的區別。 茶道的原料、內涵、工具都有較大改變。如日本茶道是以禪宗思想為主導,點茶只是外在表現的形式。中國點茶原料為團餅茶而日本茶道用抹茶,兩者加工工藝不同。但日本茶道卻保留點茶基本特徵,攪拌並飲用茶湯泡沫,需要典型工具茶筅,這個特徵和宋代點茶核心特徵是吻合的。因此日本茶道的研習和宋代點茶歷史的對比,對於啟發茶百戲研究起到重要作用,但最終需要依靠大量的科學實踐揭示茶百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