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指和悅愉快之意,人們常用心曠神怡、怡然自得來形容快樂的最高境界。中國茶道崇尚自然,率性任真,不拘一格,雅俗共賞,茶人對中國茶道的感悟有三重層次:茶是一種生活,茶是一種享受,茶是一種境界。無論處在哪一重境界,「怡」都是正確習茶的標準。
「茶是一種生活」強調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在這個層面上習茶,能令人「怡目悅口」,獲得感官上的快樂。茶是一種享受」崇尚「琴棋書畫詩曲茶」,在這個層面習茶,能讓人「怡情悅意」,得到身心愉悅,實現精神上的升華。「茶是一種境界」追求的是體道、悟道,在這個層面習茶,能令人「怡神悅志」「心曠神怡」「怡然自得」,使人打破自身的生理局限性,實現心靈的破繭化蝶,達到對道的深切體悟。因為無論哪個階層,哪個民族,何種信仰的人在習茶的不同階段中都能體驗到不同的感官快樂和身心愉悅。所以,「怡」是中國茶道「四諦」之一。同時,在中國茶道中「怡」的廣泛性也是中國茶道比日本茶道所優越之處。
在中國茶道中,「怡」可分為哪幾個層次?
「怡」在中國茶道中表現為雅俗共賞,異彩紛呈,最能讓茶人在茶事活動中得到多種多樣的美妙享受。在中國茶道中,「怡」可分為三個層次:其一是「怡目適口」的直覺快感;其二是「怡情悅意」的審美體驗;其三是「怡神悅志」的精神升華。
何為「怡目適口」的直覺快感?
中國茶道強調「人、茶、水、器、境、藝」六大要素中美的發現,美的整合,美的展示。幽美的環境,精美的茶具,優美的音樂,以及茶那種妙不可言的色香味韻及茶藝師的儀態氣質和泡茶技藝,都作用於人的審美感官,使人產生快感,這是「茶道之怡」中最粗淺的層次。如唐代詩人崔鈺在《美人嘗茶行》中寫道:「朱唇啜破綠雲時,咽入香喉爽紅玉」。宋代詩人王禹偁在《龍鳳茶》中寫道:「香於九畹芳蘭氣,圓似三秋皓月輪」……這些均屬於「怡目適口」的直覺快感。
何為「怡情悅意」的審美領悟?
答:茶的色香味及茶事活動中的美妙情景,必然會撩動茶人的思想情感,喚醒記憶,引發聯想,令人心曠神怡,此即怡心悅意的審美感悟。例如唐代詩僧靈一和尚的《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中寫道:「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再如宋代詩人黃庭堅在《品令·茶詞》中寫道:「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裡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他們抒發的都是怡情悅意的審美領悟。
何為「恰神悅志」的精神升華?
這是指茶人在參與茶事活動的審美觀照過程中,經過感知、理解、想像等多種心理活動,品出了茶的物外高意,悟出了茶道的玄機妙理,感受到物我兩忘之後的「至美天樂」,達到明心見性的暢適。如唐代詩人溫庭筠在《西陵道士茶歌》中寫道:「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再如明代詩人閔齡在《試武夷茶》中寫道:「啜罷靈芽第一春,伐毛洗髓見元神。」這都是怡情悅志的精神升華。
在日常生活中茶道之「怡」有哪些具體表現?
中國茶道的「怡」極具廣泛性,不同地位,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之「怡」的追求也各有不同。權貴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文土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託物寄懷,激揚文思,結交朋友。佛門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提神驅困,參禪悟道,見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增長功力,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祛腥除膩,滌煩解渴,招待親朋。茶人講茶,道重在以茶濟世,怡己悅人,修身養性。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從中國茶道中得到生理上的快感,精神上的滿足和心靈上的愉悅。
「怡己悅人」有哪幾種表現方式?
中國茶道在茶事活動中的「怡己悅人」表現為三種人境:獨品得神、對啜得趣、眾飲得慧。「獨品得神」即一個人品茶不受任何幹擾,可以心馳宏宇,神交自然,讓自己的心與茶對話,不受幹擾地去領悟茶道要義。「對啜得趣」是指和一個知已相對品茗,或把盞敘舊,或暢談人生,或心有靈犀一點通,只是靜靜地享受茶,享受友情,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光,體會其中的無窮樂趣。「眾飲得慧」是指茶人們信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常把茶作為友誼的紐帶,社交的橋梁。大家聚在一起品茶「三人行必有我師」,可以結交許多良師益友,得到許多信息,學習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