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四諦解讀——「怡」

2020-12-20 六如茶文化研究院

「怡」指和悅愉快之意,人們常用心曠神怡、怡然自得來形容快樂的最高境界。中國茶道崇尚自然,率性任真,不拘一格,雅俗共賞,茶人對中國茶道的感悟有三重層次:茶是一種生活,茶是一種享受,茶是一種境界。無論處在哪一重境界,「怡」都是正確習茶的標準。

「茶是一種生活」強調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在這個層面上習茶,能令人「怡目悅口」,獲得感官上的快樂。茶是一種享受」崇尚「琴棋書畫詩曲茶」,在這個層面習茶,能讓人「怡情悅意」,得到身心愉悅,實現精神上的升華。「茶是一種境界」追求的是體道、悟道,在這個層面習茶,能令人「怡神悅志」「心曠神怡」「怡然自得」,使人打破自身的生理局限性,實現心靈的破繭化蝶,達到對道的深切體悟。因為無論哪個階層,哪個民族,何種信仰的人在習茶的不同階段中都能體驗到不同的感官快樂和身心愉悅。所以,「怡」是中國茶道「四諦」之一。同時,在中國茶道中「怡」的廣泛性也是中國茶道比日本茶道所優越之處。

在中國茶道中,「怡」可分為哪幾個層次?

「怡」在中國茶道中表現為雅俗共賞,異彩紛呈,最能讓茶人在茶事活動中得到多種多樣的美妙享受。在中國茶道中,「怡」可分為三個層次:其一是「怡目適口」的直覺快感;其二是「怡情悅意」的審美體驗;其三是「怡神悅志」的精神升華。

何為「怡目適口」的直覺快感?

中國茶道強調「人、茶、水、器、境、藝」六大要素中美的發現,美的整合,美的展示。幽美的環境,精美的茶具,優美的音樂,以及茶那種妙不可言的色香味韻及茶藝師的儀態氣質和泡茶技藝,都作用於人的審美感官,使人產生快感,這是「茶道之怡」中最粗淺的層次。如唐代詩人崔鈺在《美人嘗茶行》中寫道:「朱唇啜破綠雲時,咽入香喉爽紅玉」。宋代詩人王禹偁在《龍鳳茶》中寫道:「香於九畹芳蘭氣,圓似三秋皓月輪」……這些均屬於「怡目適口」的直覺快感。

何為「怡情悅意」的審美領悟?

答:茶的色香味及茶事活動中的美妙情景,必然會撩動茶人的思想情感,喚醒記憶,引發聯想,令人心曠神怡,此即怡心悅意的審美感悟。例如唐代詩僧靈一和尚的《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中寫道:「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再如宋代詩人黃庭堅在《品令·茶詞》中寫道:「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裡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他們抒發的都是怡情悅意的審美領悟。

何為「恰神悅志」的精神升華?

這是指茶人在參與茶事活動的審美觀照過程中,經過感知、理解、想像等多種心理活動,品出了茶的物外高意,悟出了茶道的玄機妙理,感受到物我兩忘之後的「至美天樂」,達到明心見性的暢適。如唐代詩人溫庭筠在《西陵道士茶歌》中寫道:「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再如明代詩人閔齡在《試武夷茶》中寫道:「啜罷靈芽第一春,伐毛洗髓見元神。」這都是怡情悅志的精神升華。

在日常生活中茶道之「怡」有哪些具體表現?

中國茶道的「怡」極具廣泛性,不同地位,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之「怡」的追求也各有不同。權貴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文土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託物寄懷,激揚文思,結交朋友。佛門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提神驅困,參禪悟道,見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增長功力,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祛腥除膩,滌煩解渴,招待親朋。茶人講茶,道重在以茶濟世,怡己悅人,修身養性。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從中國茶道中得到生理上的快感,精神上的滿足和心靈上的愉悅。

「怡己悅人」有哪幾種表現方式?

中國茶道在茶事活動中的「怡己悅人」表現為三種人境:獨品得神、對啜得趣、眾飲得慧。「獨品得神」即一個人品茶不受任何幹擾,可以心馳宏宇,神交自然,讓自己的心與茶對話,不受幹擾地去領悟茶道要義。「對啜得趣」是指和一個知已相對品茗,或把盞敘舊,或暢談人生,或心有靈犀一點通,只是靜靜地享受茶,享受友情,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光,體會其中的無窮樂趣。「眾飲得慧」是指茶人們信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常把茶作為友誼的紐帶,社交的橋梁。大家聚在一起品茶「三人行必有我師」,可以結交許多良師益友,得到許多信息,學習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相關焦點

  • 茶道:四字真言「和、靜、怡、真」遠比日本的茶道更深入
    在一種看法來說,日本的茶道為什麼會比我們的茶道更來得受歡迎?原因在於我們未重視過。有句話說得好,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別人的眼中那是國粹,那是他們偽造的文化傳承。歸屬本源,又何嘗不是我們將其融合生活而不被呈現。
  • 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品茶品人生,領悟處世的智慧
    02.品茶品人生,領悟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的內涵,感悟人生的哲理和處世的智慧中國人飲茶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學、倫理、道德等,在品茗中品味人生、參禪悟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這是中國茶文化的獨特之處。
  • 借茶獻佛,中國茶道起源與佛教的那些事
    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喝茶成為了修行法門,使茶道有了思想內涵。「梵我一如」和「天人和一」,佛道兩家的哲學和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 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比如與陸羽同時代的皎然,他寫的《飲茶歌》中就有「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封氏聞見記》在敘述了陸羽和常伯熊提倡飲茶之後說:「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明代陳繼儒在《白石樵真稿》中說:當時茶的蒸、採、烹、洗「悉與古法不同」,但有些人「猶持陸鴻漸之《經》、蔡君謨之《錄》而祖之,以為茶道在是」。這些「茶道」的含義相當於茶事或茶藝,有別於日本所稱「茶道」。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日本茶道緣起日本的茶道確實是在中國的影響下產生,這個連日本茶道千家家元千宗室也曾經撰文論證過中國的《茶經》對日本茶道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在明清之際,煎茶傳入日本,套用了抹茶道而產生出所謂的煎茶道,但由於煎茶道沒有獨立性,它是不被納入茶道的。所以日本的抹茶道並非是在中國形成之後傳入日本的,而是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抹茶從唐朝傳入日本,到明中期形成抹茶道,中間經歷了七八百年的時間,足夠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了。
  • 茶道成交七步曲
    茶道、商道自古融合一體。之所以本章還單獨講一堂課,是因為茶在中國商業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茶也是會友、會客的重要社交糧食。所以,認識茶道、學習茶道,對於提升我們大老闆生意談判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廣東地區,無論公司大小,都會有著一張與辦公室配套的茶臺茶具全套用品。有的招商類公司,還設計有專業茶室。
  • 湖北宜都發現30個宜紅古茶道歷史遺存點
    董曉斌 攝   中新網宜昌5月27日電 (董曉斌 陳登良 陳玲玲)記者26日從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獲悉,近年來,湖北宜都在境內先後發掘整理出30處宜紅古茶道歷史遺存點,專家稱,這對宜紅古茶道的研究、傳承、保護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 滿載著愛與和平,行家茶道第41屆國際茶會走進土耳其
    2004年,行家茶道研究會成立。行家茶道研究會會長何在彬先生確立「以茶入道,提升性靈,增進人類和平,共創人間天堂」的宗旨,通過一杯好茶,喚醒心靈和意識的覺醒,並通過每年在不同的國家地區舉辦茶道盛會,向世界傳遞愛與和平的訊息,積極促進超越種族、文化、時空的精神文明交流。
  • 中國的茶道歷史已經延續了五千年!茶道的特點你都知道嗎?
    茶道始於中國,但去日本迅猛發展。因而,當大家想起茶道時,她們最先想起的是日本國的茶道。日本國茶道和中國茶道都合乎修真社會學的聰慧。除此之外,中國茶道體現了道家,儒學和佛家的主題思想,那便是友誼。因而,茶道是中國茶道文化的關鍵。根據提前準備和喝茶,茶高手展現了她們的本人觀念和內心世界。中國茶道有三個獨特的特性。最先,從你訓練茶道的方法看來,你向人們展現了你也是哪些的人,你的言行舉止,個性化,審美觀點,乃至是精神世界。次之,中國茶道規定友誼與純真。第三,中國的茶道規定真實有效。精茶裝有山泉水,地理環境,純正的毛竹或木質專用工具及其陶器茶器。
  • 《大益八式》茶道,將茶藝與茶道區別開來,打造全新職業-茶道師
    然而有些茶藝卻很顯膚淺,只重表演不重內涵,只重花拳繡腿不重修身養性,並不能完全體現我中華幾千年的茶道精神。2010年初,吳遠之先生(雲南大益茶業集團董事長)首次分享了他多年以來對 「中國茶道」 的思考與理解,系統的提出了:「大益茶道」 的基礎理論、 全新的 「茶道師」 職業職稱、職業 「茶道師」 的資格認證、「大益八式」 茶道的8個步驟及32個動作。01.
  • 超星學習通《中國茶道》章節測試答案
    B、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有益身心的和美儀式C、茶道包括技術之道、儀禮之道、修身之道。D、唐代皎然首次提出了以「精」為技術標準,以「儉」為道德規範的茶道理念。我的答案:D10、【單選題】10、茶道中的修身之道,是指以茶為載體,融入()的「內省修行」思想,陶冶情操,怡養品德,感悟生命的真諦。
  • 日本茶道往事
    除了詩歌,日本茶道也是直接從中國移植的文化,保留、延續、異化,直到今天。之前寫過一系列日本茶道的簡史,擷成以下長文,約7000字。(1)佛系皇帝與佛系營銷「移居今夜薜蘿眠,夢裡山雞報曉天。不覺雲來衣暗溼,即知家近深溪邊。」
  • 喝茶,還得看我中國茶道,日本茶道就往後稍稍吧
    茶道更是當中最閃亮的一顆明珠之一。在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茶道不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環境,而且規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日本人把茶道視為一種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
  • 茶道講解之「品茗器」
    關注一下成就更好的自己茶道講解之「品茗器」點擊播放 GIF 0.8M前兩日給大家講解了茶道用具「置茶器」、「理茶器」以及「分茶器」。 今天就接著給大家介紹另一類茶道用具「品茗器」。今天關於茶道用具「理茶器」和「分茶器」的講解就到這,下回再給大家接著講解茶道中的其他用具,敬請期待!
  • 日本茶道基礎課程班招生(10月8日-17日)
    香道有雪月花組香,茶道有雪月花之事,花道有雪月花之體。北京雪月花茶道立足讓茶道回歸故裡之理念,用中國語言中國視角中國方式解讀傳播日本茶道,重視理論講解,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導入椅式教學。為中國人提供系統有效的學習日本茶道的機會。
  • 大自在 【正和清雅課堂】乙未年茶道、花道初階精修班招生
    學習茶道和茶空間美學,是學習茶道本身,也是感受茶的精神記憶和茶者心意的傳承。茶道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不僅只學習人人都在討論的茶道美學,也將茶道解釋為一種心意之道。跟隨日本茶道流派"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老師學習日本茶道,受臺灣呂禮臻,香港葉榮枝老師的傳統文化薰陶。師從臺灣中華花藝基金會,為豐富茶的多樣呈現而不斷學習。參與各地雅集的籌備、執行。懷赤子之心,以年輕人的視角對"茶""香""花"等傳統文化進行解讀。
  • 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在日本茶道包含著多少中國文化?
    即為"茶道",從廣義上講這種茶道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深刻的飲食文化。但是它又不僅僅如此,在"飲茶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它逐漸與中國的儒、釋、道三家產生融合,吸收了他們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慢慢的"茶道"文化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 踏訪斑駁古茶道,感受滄桑紅茶史,鄂湘四地攜手傳承宜紅文化
    5月26—27日,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市開幕,來自國家及鄂湘四地的80多名知名專家學者踏訪古茶道遺存,共同探討宜紅文化挖掘、保護、傳承與發展,助力萬裡茶道申遺。兩天時間,楚天都市報記者跟隨專家學者實地走訪藏在山中的石板老路、老城中保存原貌的街巷、清江畔消失的渡口。回味幾百年前這條古道曾經的繁華、喧囂,感受歷史的滄桑與時代的進步。
  • 中國茶道文化的內涵是什麼,這讓茶在平時生活中具有怎樣的地位?
    上圖——剛剛採摘的茶葉一、茶道的發源與發展現在我們所說的茶道,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十分新鮮的名詞。雖然遠在隋唐時期就有文人提出了茶道這一概念,但是那時我們所說的茶道和今天人們討論的其實相去甚遠。現在我們談論的茶道,更多的指代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由臺灣學者提出的概念。當時世界上掀起了一股茶文化浪潮,他們開始從科學角度來分析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並將這些內涵冠以茶道的名字,比如林荊南提出的茶道四義"美、健、性、倫",以及吳振鐸提出的茶藝精神"清、敬、怡、真"都是茶道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