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士」眼中的成都老夫子 有人比擬武松「七碗不下桌」

2020-12-17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趙夫子「七碗不下桌」——他喝茶愛到悅來茶園,邊喝茶、邊看戲,看到得意之處還要搖頭擺腦拍桌哼唱。孔祥輝/畫】

王劍武,資中人,其父任過華陽縣典史,他本人卻因窮困潦倒,大半生都在成都的眾多茶館裡跑堂賣茶,充當「茶博士」,見識了很多形形色色的茶客。王老年逾九旬,至今健在,堪稱四川茶文化的活字典,名符其實的滿肚皮都是茶文化的「茶博士」。

筆者和他也算忘年交,經常聽他擺一些有趣的龍門陣,這裡據其講述,寫幾則老夫子的逸聞趣事。

方翰林用茶水磨墨

方翰林名叫方旭,字鶴齋,安徽桐城縣人,任過四川提學使,辛亥革命後退隱成都市,為著名的成都「五老七賢』之首席賢達。

此人工詩善文,書畫皆精,尤其是書法。他寫字很講究筆墨紙張,非湖筆、端硯、徽墨、宣紙不寫。

更奇的是他的墨水是用茶葉水磨出來的。別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只是笑而不答,後來由於王劍武給他磨墨的時候多了,建立了一定的友情,他才悄悄說:「你看我寫的字就像女人的頭髮似的,不僅烏黑,還有光澤;你再看紙的背面,每個字的邊沿都有一條細細的墨線,就像用絲線繡過似的,這就叫『力透紙背』。那些沒有用茶葉水磨墨的字畫,是很難達到這種效果的。」

方旭愛坐茶館,卻並不怎麼喜愛飲用茶水,有時坐了大半天,打一會兒瞌睡,一口茶都未喝就走了。

他愛坐的茶館有西城的梁園、少城公園的枕流茶館和劉斯亮開的宜園茶鋪。有時「五老七賢」來了,他興致特高,也只能喝個三五開而已。

他飲茶像個女人,一小口一小口輕啜細品,還說「讀書人喝茶就要這樣,《紅樓夢》中妙玉向賈寶玉說: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三杯便是飲驢。我是來品茶的,不是來飲驢的。」

趙夫子「七碗不下桌」

與方旭飲茶截然不同的是另一位翰林趙熙。此人字堯生,榮縣人,任過翰林院國史館纂修和江西道監察御史,辛亥革命後流寓成都,為「五老七賢」之一。

他喝茶愛到悅來茶園,邊喝茶、邊看戲,看到得意之處還要搖頭擺腦地拍桌哼唱。他對川劇深有研究,撰寫的《情探》膾炙人口,成為川劇傳統劇目之範本。他與方旭、宋育仁等人組建了一個錦江詞社,每月逢十的日子都要到枕流茶園聚會一次,品茶吟詩。

方旭飲茶,最多不會超過三杯,趙熙則是至少要喝七大碗。

他說:武松在景陽崗喝酒打老虎是三碗不過崗,老夫喝茶是七碗不下桌!他還為枕流茶園書寫了一首中唐詩人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名「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孤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趙熙茶水喝得多,飯也吃得多,小便也很多,原來他患有消渴病。這種病現在稱為糖尿病,相當頑固,嚴重時還會導致雙目失明。趙熙讀了盧仝的「七碗茶詩」,又看過蘇東坡寫給惠勤和尚的「飲釅茶詩」:「示病維摩元不治,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以為只要喝了七碗茶便會百病消除,他的茶水越喝越多,越喝越釅,但還是無濟於事,晚年回到家鄉榮縣,眼睛幾近失明,可仍然有很多人向他求取字畫。

黃濟川茶館得道

黃濟川,內江人,出生於一個貧寒的小商販家庭,只讀了幾年私塾,便到一家木匠鋪學木匠,還未滿師,忽然患了痔瘡病,很嚴重,竟有七處穿孔,四處求醫,未愈,後來遇到個富順縣來的走方郎中鍾心裕,用其奇特的掛線療法,很快就將他治好了,他便要求拜鍾心裕為師,學習他的醫術,鍾心裕堅決不收,理由是這門手藝只能餬口,不能發財,叫黃濟川另謀高就。

鍾心裕是個遊醫,經年累月遊走於富順自流井、內江、資州、瀘州之間,後來又多次到過內江。黃濟川見到,要求拜師,他仍然不同意。

有一次黃濟川到民樂茶館打開水,看到地上有一張300兩銀子的銀票,連忙撿起來,高聲喊叫是誰的銀票掉了,毫不含糊地交到了失主手裡,失主萬分感謝,要用20兩銀子謝他,他卻分文不收。

這時恰好鍾心裕也在茶館裡飲茶,將此事看得一清二楚,大為感動,便主動收他為徒,將掛線療法和治痔瘡的丹藥秘方,全部傳授給他。

黃濟川謹遵師囑,仗義輕財,醫治好了很多病人,人稱「黃痔瘡」。清末民初,他定居成都,在祠堂街開設痔瘡專科診所,向他求醫的人絡繹不絕。凡是經他醫治的痔瘡,瘻症最快者17天即可治癒。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出專款為他建了一座「黃濟川痔瘻專科醫院」,由他任院長。

兩個夫子一霸王

民國時期,成都川劇界的藝術中心「三慶會」有兩個特別出眾的人物,一個是康子林,人稱「康聖人」;另一個是賈培之,人稱「賈夫子」。

賈培之是溫江人,從小就愛到茶館裡聽那些「玩友」們唱「圍鼓」,他自己也很會唱,後來經康子林的多次邀請,加入了「三慶會」。他戲路很寬,鬚生、武生、花臉,樣樣都會,拿手戲是《馬房放奎》《霸王別姬》《陽河堂》《三盡忠》等。他平時少言寡語,往往一整天都不說一句話,可是一上舞臺便聲振屋宇,一鳴驚人。他天生的一副「沙喉嚨」,但沙而不澀,鏗鏘有力,蒼涼雄橫。他的戲被上海百代公司灌製成唱片,全國播放,一時之間形成一股「賈喉嚨」熱。

他唱戲「沙聲沙氣」,但是在戲臺下面與人談話卻是同常人一樣的,並不沙啞。

他向學生們說:「我平時不愛與人說話是為了護喉嚨,保嗓子。我愛喝茶也是一個護喉保嗓的好方法。」他喝的茶也與眾不同,是用花茶、毛尖等七八種茶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稱為「配茶」。

抗戰時期,張大千流寓成都,最愛到悅來茶園品茶看戲,尤其對賈培之唱的戲,只要有他演出,張大千幾乎是每場必到。

有一次賈培之演唱《霸王別姬》,張大千聽得眉飛色舞,連聲叫好,當天便畫了一張《霸王圖》贈送給賈培之,適逢另一位著名的戲迷書法家謝無量也在場,便在圖上題了副對聯:「戲夫子,畫夫子,兩位夫子;唱霸王,繪霸王,一個霸王。」

此畫後來被時任四川省主席的鄧錫侯以兩百塊大洋強行購去,從此下落不明。鐵波樂

【「華西壩」版熱忱歡迎高品質、紀實的川內文史類稿件(非副刊)和有故事的老照片,一經採用稿酬從優。

投稿郵箱:332120008@qq. com.請註明聯繫地址以奉稿酬】































相關焦點

  • 喝十八碗白酒還能打虎,為何有人說武松酒量一般?
    文/主任關於武松的酒量,存在很多爭議。有人說,武松只是濫酒好酒喜歡喝幾口,談不上多麼能喝,這與他的身世、性格有關,在坎坷蹉跎的人生裡找不到更好的依託,所以只有借酒澆愁。有人說,武松酒量驚人,他們給出的理由有兩點,一個是基於武松在水滸中的表現,特別是屢次喝酒後還能pk掉對手,這種能力與其說是他武功很好,不如說是他酒量很高。因為只有真正好酒量的人才能控制好自己的動作、速度和力量。另一個依據是,真正好酒量的人,必然是長期喝酒的人,比如那些當官的,誰不是海量?要說他們其他能力不行有人相信,要說喝酒不行,絕對沒人相信。
  • 如果能穿越到武松那個年代,很多男人也可以喝下十八碗酒!
    小二告訴武松說因為他賣的酒烈,但凡喝下三碗酒的,沒人能清醒著走過山頭,武松一聽可就較上勁了,你說三碗不過崗,我這酒量三碗怎麼能過癮,於是乎武松越喝越來勁,整整喝下了18大碗,喝完之後歪歪扭扭的走出酒家,不多時就碰到老虎, 接著武松借著酒興一番爆打就把大老虎打死了,繼而成了打虎英雄。其實呢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這十八碗根本不算什麼,在武松打蔣門神的時候,那可是喝了近四十碗酒,不信?
  • 喝七碗茶,品人生七重境界,你在第幾重?
    故事開始:蘇東坡的人生觀很豁達,很積極,他會用心體驗生活,享受人生,即使是在貶謫困苦下,也不頹廢,始終保持一顆樂觀進取的心。故此,蘇東坡對於美食、美景都有獨到而深邃的理解, 也留下很多描寫美食美景的精美詩句,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絢麗的一章。
  • 七碗茶,品出人生七境
    他雖然雖出身名門望族,卻從不張揚,性格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其厭惡官場,正如他自己所言,「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他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常年以茶為伴,被譽為「茶仙」。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一首即興而起的《七碗茶詩》由此誕生——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 茶人必須了解《七碗茶歌》的境界
    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他寫的《七碗茶詩》(全名為《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在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七言古詩,被世人稱為茶之千古絕唱。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 喝茶的「七種境界」,盧仝和他的「七碗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一碗茶,能潤喉解渴;二碗茶,能破除孤獨煩悶;第三碗便文思如江河之水波濤洶湧而來;到了第四碗微汗滲出,平生艱難、陰晴圓缺等事盡由毛孔散去,身心安寧;再喝下第五碗就有脫胎換骨之輕靈;喝完第六碗已然超凡脫俗,飄飄欲仙;等七碗茶全部喝完,咿呀,兩腋清風習習,已羽化登仙也~這段經典的「七碗歌」實在妙絕,如行雲流水般輕靈曼妙
  • 連喝七碗茶是什麼感覺?|茶知識日報
    ②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
  • 願蒼生賴茶得蘇息:詠茶絕唱《七碗茶歌》解讀
    願蒼生賴茶得蘇息:詠茶絕唱《七碗茶歌》解讀 @鐵山青士(笑獨行)[編注] / 【《七碗茶歌》全詩】 /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1]
  • 水滸中的「茶博士」是什麼人?茶與博士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
    比如,武松打虎之前,就在景陽岡連喝十五碗酒;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也是因為喝醉了酒;林衝上梁山之前,甚至還因為要酒喝,把柴進的莊客都打跑了;就是晁蓋、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也多虧了白勝的那一桶白酒。與喝酒相比,喝茶就顯得文縐縐了。
  • 從大唐詩文化茶文化中走來的七碗茶,從此將與阜陽人結下不解之緣
    南宋詩人杜耒在詩歌《寒夜》中這樣寫道: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冬日寒意逼人,安得有閒暇,圍爐煮茶,暢快地品茗,這是生活中一件非常愜意的事。七碗茶在阜陽,茶品牌之眾多,不勝枚舉。然而最近有一款茶品牌悄然入駐阜陽,那就是——七碗茶。
  • 武松打虎——水滸傳成語事故1
    武松大踏步流竄過去,進入店中坐下,把哨棒倚在桌邊,叫道:「主人家,拿酒來喝。」店主人答應一聲,拿來三隻碗,放在武松面前,把其中的一隻碗篩滿了酒。武松端起碗一飲而盡,咂咂嘴,點讚:「好酒!主人家,你怎麼做生意的,讓我喝寡酒哇?菜呢?有飽肚皮的玩意兒,買些下酒。」
  • 梁山七惡人惡貫滿盈,魯智深武松為何不為民除害?他們有何苦衷?
    咱們前面提到的死有餘辜的梁山好漢,至少有七個惡貫滿盈的惡人,而二龍山上的花和尚魯智深和行者武松,卻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俠士和英雄——魯智深是梁山乃至水滸第一大俠,這一點毋庸置疑,武松下手雖然有點太過狠辣,但他快意恩仇鏟兇除惡,仍然不失英雄本色。
  • 「藝術大家頻道」—七碗茶嚴淞小記
    七碗茶·嚴淞小記■ 家箐/文禪,應是發現自己,以及自己心的過程。嚴淞說起一個典故:坐斷佛祖關,迷卻來時路。意思是一旦離開就再也難以返回,過去、現在、未來,唯有當下可以把握。在每一個當下,制心一念,該工作就工作,該吃飯就吃飯,不胡思亂想,不心猿意馬,由此一心而得定,因定而生慧。一旦智慧生發,對所學的東西便會通徹,而這不就是我們學習所要達到的目的嗎?禪,並不是棄置生活之上的情趣。
  • 武松當年喝的18碗酒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酒?很多人不了解,看完秒懂
    在《水滸傳》裡面,武松打虎之前喝了18碗酒。在當時的時候,人們覺得是18碗酒真的非常多。如果放到現在的話,相信幾乎沒人敢挑戰這18碗酒。那麼,武松當年喝的18碗酒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酒呢?很多人不了解,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相信有很多人非常想知道,當時武松喝的到底是什麼酒?眾所周知,在之前的時候,釀酒的技術並不是很完善。所以,當年的白酒應該是非蒸餾酒。
  • 武松打死一隻老虎,李逵打死四隻老虎,為何武松名氣大?
    在水滸裡,打老虎的英雄也有不少,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武松和李逵了。武松在喝迷糊後,在景陽崗打死了一隻老虎,而李逵在接母親上梁山的時候殺死了四隻老虎。李逵殺死的老虎是武松的四倍,可是為什麼一說到打虎英雄,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武松,而不是李逵呢?今天,我就給大家說道說道。首先,產生的效果不一樣。
  • 唐代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將品茶寫得妙趣橫生,真是有才
    尤其是到了唐朝,茶文化更加興盛而成熟。僅僅是茶的美稱就不下十種,如乳花、甘露、瑞草、苦口師等。中國歷代文人對茶更是愛不釋手,茶聖陸羽本是一位詩人,卻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白居易亦是愛茶之人,號稱「別茶人」,他一生寫了很多關於茶的詩詞,尤其一首《山泉煎茶有懷》,完美的詮釋了茶與人生。
  • 武松的酒量有多大?如果放到現在能喝多少?至少喝9瓶
    水泊梁山108聚義好漢,不動聲色地大吃大喝,好不痛快。若說在水滸中誰喝得最多,估計得數武松武二郎了。武松的英雄事跡,無一不與酒有關。特別是「三碗不過崗」喝了整整十八碗,醉打蔣門神也喝了三十碗。那麼武松的酒量究竟有多大,放在現在能喝多少呢?
  • 梁紀委:「素心七碗茶」——養心交友聊文化的好地方
    西安凱侖機電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鴻志(左)、求真書院院長石民(中)與作家梁紀委(右)合影留念文化學者、作家梁紀委(右)與求真書院院長石民(左)合影留念人生不過是一杯茶,一切隨緣因為素緣,又一次讓我感受到了素食清雅魅力,並與此結下了深厚的情感,同時開始虔修禪茶給我們帶來的心靈回歸與人生的清正雅和,多年下來頗有心得,於是便有了開一間素食茶館的念頭,素心七碗茶便在緣份下產生了。希望所有生活在當下身心忙碌的人找到自己的心靈淨土,皈依你的精神世界!
  • 七碗茶 炎炎夏日裡讓你兩腋習習清風生
    奉茶為師,人需自律,故人飲茶有四不宜:不談無關事,不隨雜亂想,不較人長短,不逐茶中香。、又久飲無害,因其選用了古茶山中上等鮮葉,無高溫無發酵,沿襲了不增不減的嚴格工法,置於不染人煙的淳化環境,保持最原始活性,最少經歷六年方成。
  • 古有武松三碗不過崗,李白鬥酒詩,古時候的酒到底有多少度
    談起古代的酒,好麼,好多人直接三個字蹦出嘴,而且還是在完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女兒紅,完全是受電視劇的影響,談起女兒紅,不得不說,好酒世間釀啊,鑽石不是有個廣告嘛: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我想女兒紅也可以這樣來個廣告:女兒紅恆久遠,一壇幾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