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茶,品出人生七境

2020-12-22 我從書中來

「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有個嫡系子孫,名叫盧仝,號玉川子。他雖然雖出身名門望族,卻從不張揚,性格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其厭惡官場,正如他自己所言,「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他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常年以茶為伴,被譽為「茶仙」。

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一首即興而起的《七碗茶詩》由此誕生——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七碗茶》是盧仝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最重點的一部分,原文較長,只這中間幾句勾勒出的其吃茶妙境就足以讓他流芳千古。

假如單從品茶上來讀這幾句詩的含義,我覺得太過狹隘,其實拓展開來,我想說,任何一件事,做到極致,鑽研一個東西,鑽研到止於至善,都會經歷這樣七個層次。

潤,代表的是這個事,這個東西首先你是接受的,不說喜歡,但至少在面對這件事,這個東西時,你是心無旁騖的,只有你心無旁騖,你才可能有那種被某事,某個東西「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沁心感。《禮記·聘義》中就說:「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最初的境界,跟最高級的境界本質上是同根的。

人一旦接受自己後,砥礪表裡如一,知行合一的話,就會受到排擠,這是自然的,因為社會上的人大多都是「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當你成為真正的自己後,你面對的多是演戲之人,帶著面具而活的人,你會發現你在人群中是孤獨的,你與人群是格格不入的。孤獨不可怕,一開始你必須要面對的一個情況是,在你沒有修到足夠強大的自我圓融的本領前,你還是會在這尋找補充殘缺自我的途中因為遇不到知音而心有所悶。然而,當你真正沉潛下來,聚精全神於當下,忘我於所深研的東西中時,你就會曠然發現,那個事,那個東西就是自己的知心知己,從此不再心有所憂,此謂「二碗破孤悶」是也。

到第三重境界時,人便在所沉浸的事物中,通過漸修有了獨屬於自己的新發現,新感悟,生命感發異常強烈,便不自然的想表達出來。搜腸刮肚的自我揮發欲,是大轉折前的徵兆。

果然,接下來,內心那個澄明的自我生出來後,其他的垃圾,虛無概念頓時即煙消雲散,正所謂「一切事兒從此都不是事兒了」。這第四重境界是已經完全習慣了「眾人皆醉我獨醒」,原來,孤獨的醒著,其滋味是如此美好。

達到這樣的風輕雲淡本屬厲害了,但修養無止境,高人自有高人更高的去向。漢代郭憲《東方朔傳》中講東方朔自我修煉時,曾有這樣一段描述:「吾卻食吞氣,已九千餘年,目中童子,皆有青光,能見幽隱之物,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剝皮伐毛,吾生來已三洗髓五伐毛矣。」「肌骨清」說的正是人伐經洗髓,洗髓伐毛後脫胎換骨,宛如新生的鳳凰涅槃後的生命玄達之境。這是第五層。

再往上,便達通靈境地。玉不算什麼,通靈寶玉才是《紅樓夢》的靈魂所在。「心有靈犀一點通」,通靈之後,便到了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自在境地,外面的任何東西都已經影響不了自己,自己腳下自有乾坤,自己心中自存宇宙,至富至足,從此再也不假外求。

最後的終極境界則是列子的御風而行,也就是莊子的逍遙遊,物我無別,天人合一。司馬貞索隱引張機曰:「體盡於聖,德美之極,謂之至人。」《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莊子·齊物論》中道:「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逍遙遊》中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之境,便是人生至善之境。

相關焦點

  • 喝七碗茶,品人生七重境界,你在第幾重?
    對於茶,蘇東坡更是深知此中妙道。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蘇東坡在杭州任通判時,一日,以病告假,獨遊湖上淨慈、南屏、惠昭、小昭慶諸寺,當晚又到孤山去拜謁惠勤禪師。這天他先後品飲了七碗茶,頗覺身輕體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 古人在品了七道茶之後,寫下了傳誦千古的《七碗茶獻》
    第六道:春風拂面衝泡之後,碗口會出現一層白沫,用碗蓋輕輕將其抹去,稱之為「春風拂面」,之後再用開水將碗蓋衝洗乾淨即可。第七道:精茗蘊香鐵觀音外形條索粗壯緊結,衝水之後宜稍停1分左右,待幹蒸吸水充分舒展後再將茶湯傾出,這樣才能充分地顯示其色、香、味。
  • 茶人必須了解《七碗茶歌》的境界
    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他寫的《七碗茶詩》(全名為《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在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七言古詩,被世人稱為茶之千古絕唱。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 從大唐詩文化茶文化中走來的七碗茶,從此將與阜陽人結下不解之緣
    相傳,《七碗茶》是唐代詩人盧仝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隱居時所做的的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一部分,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從而為後世廣為傳頌。其詩中曾寫道: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 「藝術大家頻道」—七碗茶嚴淞小記
    七碗茶·嚴淞小記■ 家箐/文禪,應是發現自己,以及自己心的過程。嚴淞說起一個典故:坐斷佛祖關,迷卻來時路。意思是一旦離開就再也難以返回,過去、現在、未來,唯有當下可以把握。無止盡的外求,讓我們失去了生命的靈性,不能悟得生命真諦,自然體會不到禪意的人生。禪不可說不可說,唯有依靠自己的真實體驗與實踐,才能玩味出其中的意境,由此,生命開始變得有趣、生動、輕盈,並走向更高的層次。禪的目的是邂逅本來的自己,它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讓生活不那麼沉重、枯燥,它還可以讓我們看透、放下,從而獲得更多生命的可能性。
  • 喝茶的「七種境界」,盧仝和他的「七碗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一碗茶,能潤喉解渴;二碗茶,能破除孤獨煩悶;第三碗便文思如江河之水波濤洶湧而來;到了第四碗微汗滲出,平生艱難、陰晴圓缺等事盡由毛孔散去,身心安寧;再喝下第五碗就有脫胎換骨之輕靈;喝完第六碗已然超凡脫俗,飄飄欲仙;等七碗茶全部喝完,咿呀,兩腋清風習習,已羽化登仙也~這段經典的「七碗歌」實在妙絕,如行雲流水般輕靈曼妙
  • 願蒼生賴茶得蘇息:詠茶絕唱《七碗茶歌》解讀
    願蒼生賴茶得蘇息:詠茶絕唱《七碗茶歌》解讀 @鐵山青士(笑獨行)[編注] / 【《七碗茶歌》全詩】 /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1]
  • 連喝七碗茶是什麼感覺?|茶知識日報
    他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為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③《茶經》共三卷十章七千餘字,分別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是唐代及以前的有關茶業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茶經》一問世,即風行天下,為時人學習和珍藏。聽過「七碗茶詩」嗎?
  • 七碗茶道-「盧仝煎茶技藝」
    盧仝,唐代韓孟派詩人,濟源武山村(今濟源市思禮鎮思禮村)人,其詩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七碗茶」詩句,成就了他中國「茶仙」的美名。盧仝《走筆謝課議寄薪茶》詩,人們稱之為「盧仝七碗」「七碗茶詩」「七碗茶歌」等,對後世影響深遠,並被傳唱千年。盧仝在詩中將自己對於茶藝、茶飲、茶道的審美體驗,通過尋味、反思和感悟,提升到兩腋清風不同凡塵的境界,其描述意蘊豐富且淋漓盡致,從而獲得與「茶聖」陸羽齊名的「茶仙」之譽。
  • 茶滿七境香飄八方 羅源將舉辦首屆七境茶文化節
    福州新聞網4月10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黃凌)記者昨日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茶滿七境香飄八方」——福建羅源首屆七境茶文化節,將於13日在羅源縣中房鎮舉行。  羅源縣具有悠久的栽茶、制茶、售茶歷史。茶是羅源人敬客、聚會、婚慶和治病藥用的重要物品,歷代文人多有詠頌羅源名茶之作傳世,其中尤以「七境茶」為著。
  • 梁紀委:「素心七碗茶」——養心交友聊文化的好地方
    西安凱侖機電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鴻志(左)、求真書院院長石民(中)與作家梁紀委(右)合影留念文化學者、作家梁紀委(右)與求真書院院長石民(左)合影留念人生不過是一杯茶,一切隨緣因為佛緣,每每感受都能體會其博大的文化內涵與富有哲學色彩的人生教誨,並一次次的深入欣喜。
  • 人生七味、七耐、七然、七歷、七字經!
    人生七味、七耐、七然、七歷、七字經說得太好了,建議收藏!GIF人生七味:(柴米油鹽醬醋茶)1.像柴一樣激情燃燒2.像米一樣實用3.像油一樣潤滑4.像鹽一樣有味5.像醬一樣增色6.像醋一樣多能7.像茶一樣有品GIF人生七力:20歲:學歷
  • 人生需要哪七碗茶?
    沒有充足的氣體,如何能彈跳出更長遠的未來。需要有一種保持沸騰的狀態,時刻保持對事情的熱情。   一碗留著清醒  人生如酒,醉夢常有。世事經常把我們灌醉,我們也常為世事所迷。
  • 「茶博士」眼中的成都老夫子 有人比擬武松「七碗不下桌」
    方旭愛坐茶館,卻並不怎麼喜愛飲用茶水,有時坐了大半天,打一會兒瞌睡,一口茶都未喝就走了。他愛坐的茶館有西城的梁園、少城公園的枕流茶館和劉斯亮開的宜園茶鋪。有時「五老七賢」來了,他興致特高,也只能喝個三五開而已。他飲茶像個女人,一小口一小口輕啜細品,還說「讀書人喝茶就要這樣,《紅樓夢》中妙玉向賈寶玉說: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三杯便是飲驢。
  •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體味聞道之茶
    聞道之茶具有的清和、淡逸的特性,自然地呈現出平和恬淡的神韻,十分適宜於人們對平靜和諧的社會環境的追求。聞道之茶,清純淡雅,清新怡人,以茶明倫,兼和天下。和是中道,和是平衡,和是適宜,和是恰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而聞道之茶在採制、泡飲到品飲的整個茶事過程中,無不體現「和」的理念。如煮茶就是金木水火土之間的不同之和。
  • 第一次見七碗茶詩,是什麼時候呢?全詩喝茶的境界到了哪一層!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第一次見到這幾句茶詩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不知有多少人還記得。我第一次見是在我小學時期吧,這幾行詩是在家裡一個圓筒式的存茶罐上看見的。那時也跟著老爸喝過幾口茶,對茶背後蘊含的茶文化一無所知。
  • 七碗茶 炎炎夏日裡讓你兩腋習習清風生
    像在一個循環裡,如茶的輪迴。瀹茶時,看著茶葉在壺裡靜靜變化,升華,不論悲喜,不爭朝夕,不嘆時光。舒展開的茶葉,又是一個新生。七杯過後,身心陳垢得以滌蕩。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
  • 唐代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將品茶寫得妙趣橫生,真是有才
    尤其是到了唐朝,茶文化更加興盛而成熟。僅僅是茶的美稱就不下十種,如乳花、甘露、瑞草、苦口師等。中國歷代文人對茶更是愛不釋手,茶聖陸羽本是一位詩人,卻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白居易亦是愛茶之人,號稱「別茶人」,他一生寫了很多關於茶的詩詞,尤其一首《山泉煎茶有懷》,完美的詮釋了茶與人生。
  • 七首詩詞,七壺茶:浮生如茶,亦甘亦苦
    在《浮生物語》中有言:甘苦與共,是浮生茶,也是人生路。茶若人生,濃也罷,淡也罷,都需要自己細細去品味。生活並不盡如人意,人這一輩子,必須要備下七壺茶,才能在不同人生境遇中安心度日。一壺清醒▼《雜詩》魏晉·陶淵明人生無根蒂
  • 人生如茶,你品,你細品!
    等爺爺斟了半杯茶後,我拿起杯子,對著杯口,呼了幾下,還未等爺爺說完那句「慢點喝,小心······燙」,便已經喝完一大口了。「哇!好燙,還有點苦!」「哈哈哈!小傢伙,這茶呀,不是這樣喝的,得小口地品。一開始你會嘗到苦澀,慢慢就甜了。多喝幾口就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