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茶 炎炎夏日裡讓你兩腋習習清風生

2020-12-22 雲清侃文化

其時正值酷暑,每天下午三點到五點的時候,在全國各地,總有一幫人團聚在一起,一邊喝茶,一邊感受喝茶的氛圍。他們喝茶的樣子與眾不同,第一,止語,喝茶時不說話;第二,有與眾不同的手勢;而這些總和一個人有關,那就是嚴紹雲。

嚴紹雲

喝茶時須遵循規矩,不得大呼小叫,侃侃而談。 端坐止語

止思淺啜

一日之中,申時最宜飲茶,巳時次之。其時正值兩餐之間,行談之際,不飢不飽,不寒不熱。奉茶為師,人需自律,故人飲茶有四不宜:不談無關事,不隨雜亂想,不較人長短,不逐茶中香。

活茶茶疏創始人嚴紹雲先生認為,「在喝茶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正襟危坐。坐直以後,心肝脾肺腎就懸掛在脊椎上,非常舒服,反之無論身體向哪一邊傾斜,都會壓到某個器官,所以,人唯一能夠坐得長久、坐得放鬆的姿勢就是安身端坐,這種姿勢非常有利於喝茶。茶水一喝下去,就會貫穿我們全身,讓我們得到放鬆。喝茶時要求發出聲音,以保證我們是用嘴巴在呼吸,使空氣隨著茶湯一起進入肺部,這是給身體做的第一個減法。」

滌蕩陳垢

心生歡喜

活茶能疏通身體、又久飲無害,因其選用了古茶山中上等鮮葉,無高溫無發酵,沿襲了不增不減的嚴格工法,置於不染人煙的淳化環境,保持最原始活性,最少經歷六年方成。

飲活茶時,我們全身心都在當下,感覺茶氣在身體裡滲透、流走、交融、運化、瀰漫……在寧靜中感知活茶的中正平和,到達我們的臟腑經絡。

這一刻的安靜讓我們更珍惜時間和生命。像在一個循環裡,如茶的輪迴。瀹茶時,看著茶葉在壺裡靜靜變化,升華,不論悲喜,不爭朝夕,不嘆時光。舒展開的茶葉,又是一個新生。

七杯過後,身心陳垢得以滌蕩。茶友們氣色俱有改觀,眼目明亮,面泛桃花,皮膚透氣而紅亮,如同煥新顏。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活茶的行列裡

他們不止是在荼舍,還在寺廟。因為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他們還在青山綠水間。 嚴紹雲曾於2007年,帶領科考隊遍訪雲南200多座茶山,拍攝了上萬張珍貴圖片,並收集了三千多種茶葉標本,央視10套《百科探秘》欄目全程跟拍此次壯舉,最後製作成特別節目《茶山探秘》(上下集),留下了極為寶貴的影像記錄。[1]

後嚴紹雲深入西雙版納古茶山中數年,以茶為師,精勤專定,終悟茶性至簡、道法自然,遂開創「自然成茶道」。以無為之法制茶、奉茶、飲茶,為社會做減法,茶以行道,躬身不輟。

2011年底,嚴紹雲老師攜淳化了5年的自然成茶訪京,舉行「自然成·止語茶會」,迄今在全國召開了超過700場「止語茶會」,有14000多人與他面對面喝過茶。

自然成茶道簡介

茶本一味,至善至簡,人多技巧,而成萬類。幸天造雲南,尚有殊勝秘境,上有古土茶樹,生時和潤,長時無擾,採之制之,奉之飲之,皆承無為·守中之法,由此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是名「自然成」。

「自然成」事業由當代茶人嚴紹雲先生發起。以茶為本,奉茶行道,「用減法做茶,用茶做減法」,讓身體健康,讓家庭美滿,讓社會和諧,讓一切自然。

作品——茶

茶之由

神農者,炎帝也,其時,尚無五穀,人以花果草莖充飢,時常中毒。神農遂入山嘗百草,以作化解之方。帝日遇七十毒,乃入彼樹,斷葉而服,其毒得解。後人遂創荼字,以作記錄。

神農嘗百草而得植種之法,依法而興農業,故名神農氏,茶之為用始於神農,刀耕火種始於神農,五穀為糧始於神農,草藥中醫始於神農。

茶之性

吾輩生於守中之國,是名中國。祖先教化,凡事皆需務本持中,是名本事。故一切聖賢,皆秉持中庸之道。中者,庸之體,庸者,中之用。凡世間萬物,皆應對而生,譬如內外,前後,上下,左右,陰陽,冷熱,明暗。守中務本,方能不偏不倚,不缺不過。垢與淨對,增與減對,夫與妻對,飯與茶對,故垢時需淨,增時需減,夫外婦內,故能相輔相成。五穀性溫,茶性清涼,溫涼互化,以為中庸。

茶之道

天地之間,萬物滋生,動植成物,相依為命。草木不能離鳥獸而生,鳥獸不能棄草木而活。人者,萬物之靈,茶者,瑞草之英。人茶相應,動靜相宜,可體其妙,觀其奧,入其玄,得其道。故古有聖賢,奉茶行道,以作教化,度一切眾生,明中庸之理,秉無為之法,行抱一之事,得天人之道。

茶之德

茶之一德,應之以身,人生有命,壽者常動。心動體動,念動意動,情動感動,想動思動,皆有損耗;故需食糧,以作補充。如燈需添油,燭需裹蠟。

相關焦點

  • 茶人必須了解《七碗茶歌》的境界
    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他寫的《七碗茶詩》(全名為《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在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七言古詩,被世人稱為茶之千古絕唱。 陽羨茶即陽羨紫筍茶,此茶經陸羽的發現和推薦,自唐肅宗時便正式列為貢品),每年都要趕在清明節之前送到皇宮,以備宮中「清明宴」之用(「月團」喻指茶餅。用最好、最新、最嫩的茶葉制好封存之後,立即送往皇宮,剩餘的才是王公貴族享用,作者感慨道:好茶、新茶什麼時候才能到達這些種茶的山人家呢?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 第一次見七碗茶詩,是什麼時候呢?全詩喝茶的境界到了哪一層!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第一次見到這幾句茶詩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不知有多少人還記得。我第一次見是在我小學時期吧,這幾行詩是在家裡一個圓筒式的存茶罐上看見的。那時也跟著老爸喝過幾口茶,對茶背後蘊含的茶文化一無所知。
  • 喝七碗茶,品人生七重境界,你在第幾重?
    對於茶,蘇東坡更是深知此中妙道。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蘇東坡在杭州任通判時,一日,以病告假,獨遊湖上淨慈、南屏、惠昭、小昭慶諸寺,當晚又到孤山去拜謁惠勤禪師。這天他先後品飲了七碗茶,頗覺身輕體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 七碗茶,品出人生七境
    他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常年以茶為伴,被譽為「茶仙」。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一首即興而起的《七碗茶詩》由此誕生——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 喝茶的「七種境界」,盧仝和他的「七碗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一碗茶,能潤喉解渴;二碗茶,能破除孤獨煩悶;第三碗便文思如江河之水波濤洶湧而來;到了第四碗微汗滲出,平生艱難、陰晴圓缺等事盡由毛孔散去,身心安寧;再喝下第五碗就有脫胎換骨之輕靈;喝完第六碗已然超凡脫俗,飄飄欲仙;等七碗茶全部喝完,咿呀,兩腋清風習習,已羽化登仙也~這段經典的「七碗歌」實在妙絕,如行雲流水般輕靈曼妙
  • 連喝七碗茶是什麼感覺?|茶知識日報
    他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為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③《茶經》共三卷十章七千餘字,分別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是唐代及以前的有關茶業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茶經》一問世,即風行天下,為時人學習和珍藏。聽過「七碗茶詩」嗎?
  • 願蒼生賴茶得蘇息:詠茶絕唱《七碗茶歌》解讀
    願蒼生賴茶得蘇息:詠茶絕唱《七碗茶歌》解讀 @鐵山青士(笑獨行)[編注] / 【《七碗茶歌》全詩】 /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1]
  • 深夜的茶,一種別樣的思緒美
    這是我喜歡的,書裡的文字訴說著別樣的情懷,字的大小、布局、緩急磨礪著我的心智。喝茶?我之前一直沒想過,過去掌握的知識,告訴我茶裡面含有咖啡鹼,越喝茶就會讓你越清醒,晚安這件事就會被無限延期。但我還是嘗試了,喝茶這最原始的衝動,讓我忍無可忍。
  • 從大唐詩文化茶文化中走來的七碗茶,從此將與阜陽人結下不解之緣
    南宋詩人杜耒在詩歌《寒夜》中這樣寫道: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冬日寒意逼人,安得有閒暇,圍爐煮茶,暢快地品茗,這是生活中一件非常愜意的事。七碗茶在阜陽,茶品牌之眾多,不勝枚舉。然而最近有一款茶品牌悄然入駐阜陽,那就是——七碗茶。
  • 「藝術大家頻道」—七碗茶嚴淞小記
    七碗茶·嚴淞小記■ 家箐/文禪,應是發現自己,以及自己心的過程。嚴淞說起一個典故:坐斷佛祖關,迷卻來時路。意思是一旦離開就再也難以返回,過去、現在、未來,唯有當下可以把握。嚴淞說,「喝茶」應叫「吃茶」更為妥,相比於喝,「吃」是一個歷程,有嚼的味道、吞的感覺、咽的暢快、胃的包容。一口茶入口,掉到胃的池潭,仿佛能聽到「叮咚」一響,雖不能大悟,也有大徹的欣慰,隨之讚嘆一句:好茶!吃七碗茶,若每一碗都有新的體悟,那便每一碗都有新的境地。【嚴淞,中國湖南人,青年畫家,擅長佛教人物畫,兼攻山水畫。
  • 「茶博士」眼中的成都老夫子 有人比擬武松「七碗不下桌」
    孔祥輝/畫】王劍武,資中人,其父任過華陽縣典史,他本人卻因窮困潦倒,大半生都在成都的眾多茶館裡跑堂賣茶,充當「茶博士」,見識了很多形形色色的茶客。王老年逾九旬,至今健在,堪稱四川茶文化的活字典,名符其實的滿肚皮都是茶文化的「茶博士」。筆者和他也算忘年交,經常聽他擺一些有趣的龍門陣,這裡據其講述,寫幾則老夫子的逸聞趣事。
  • 風吹荷香,夏日悠長
    竹林圍繞鳥語鳴,偶爾聞到荷塘裡清新淡雅的花香氣,燠熱難當又有什麼可怕的呢?夏日點香,檀香也好,楠木香也好,天然的香氣除了可以淨化空間,尤其是在悶熱潮溼的南方。還能調息行氣,是可以使身體舒暢的。綠茶生涼。但必須是熱茶,輕輕發汗,可以帶走身體的暑氣。《七碗茶歌》中說:「五碗肌骨清,七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 那些讓人唇齒留香的茶詩句
    關於茶,《詩經》之《七月》云:「採荼薪樗,食我農夫。」《谷風》又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荼者,茶也。三代以前無「茶」字)這是勞動者眼中的茶。 陸羽《茶經》云:「茶者,南方之佳木也。」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云:「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 不由得心動,那些關於茶的詩詞名句太唯美
    明代徐渭曾說:「茶宜精舍,雲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鳥間,清泉白石,綠鮮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裡雙煙……」而古人留下的茶詩,更是將飲茶的心境融入詩歌之中,令人神思。「青燈耿窗戶,設茗聽雪落「 油燈裡火苗閃爍,陸遊靜靜地注視窗外,沏一盞清茶聽雪花飄落的聲音。
  • 十二首描寫茶的古詩詞,寄與愛茶人,品詩又怡情
    安靜地看著一片片茶葉,在澄澈的杯中一次次地翻滾和沉澱,水由濃到淡,一壺茶也從馨香到無味,正映射了人生由多欲到無求的心路過程。詞人李清照曾說:「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是啊,煮一壺好茶,捧一本好書,在明媚的春光裡享受美好,多麼怡然自得。下面精選十二首描寫茶的古詩詞,一起欣賞。
  • 茶的雅稱,你知道幾個?
    茶的雅稱就像文人們的雅號一樣,基本是依照茶的個性來取的。那麼茶都有哪些別稱呢? NO.1 荼 陸羽《茶經》記載: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 古代詩人的一詩一茶一人生
    在我們的印象裡,詩人的人生似乎都與詩酒茶無法脫離,事實也的確如此,我們所看到的詩人無不與茶與酒有關。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因為同時有著對茶的喜愛,所以將這份情感寄託給同樣愛茶之人。茶能夠給詩人清思助興,詩人也可以給茶傳神寫照。因為茶,也使得中國的詩歌更加豐富多彩。「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聲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
  • 茶有哪些別稱?這篇文章分享給你
    茶的雅稱就像文人們的雅號一樣,基本是依照茶的個性來取的。那麼茶都有哪些別稱呢?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只是其中一項。
  • 呷一口小罐茶多泡裝 簡約時尚怡情悅性
    杜牧作這句詩的時候,大概是於病榻之上,剛剛喝了一壺好茶,於是精神振奮,心滿意足。茶仙盧仝有「七碗茶詩」,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是: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