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時正值酷暑,每天下午三點到五點的時候,在全國各地,總有一幫人團聚在一起,一邊喝茶,一邊感受喝茶的氛圍。他們喝茶的樣子與眾不同,第一,止語,喝茶時不說話;第二,有與眾不同的手勢;而這些總和一個人有關,那就是嚴紹雲。
喝茶時須遵循規矩,不得大呼小叫,侃侃而談。 端坐止語
止思淺啜
一日之中,申時最宜飲茶,巳時次之。其時正值兩餐之間,行談之際,不飢不飽,不寒不熱。奉茶為師,人需自律,故人飲茶有四不宜:不談無關事,不隨雜亂想,不較人長短,不逐茶中香。
活茶茶疏創始人嚴紹雲先生認為,「在喝茶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正襟危坐。坐直以後,心肝脾肺腎就懸掛在脊椎上,非常舒服,反之無論身體向哪一邊傾斜,都會壓到某個器官,所以,人唯一能夠坐得長久、坐得放鬆的姿勢就是安身端坐,這種姿勢非常有利於喝茶。茶水一喝下去,就會貫穿我們全身,讓我們得到放鬆。喝茶時要求發出聲音,以保證我們是用嘴巴在呼吸,使空氣隨著茶湯一起進入肺部,這是給身體做的第一個減法。」
滌蕩陳垢
心生歡喜
活茶能疏通身體、又久飲無害,因其選用了古茶山中上等鮮葉,無高溫無發酵,沿襲了不增不減的嚴格工法,置於不染人煙的淳化環境,保持最原始活性,最少經歷六年方成。
飲活茶時,我們全身心都在當下,感覺茶氣在身體裡滲透、流走、交融、運化、瀰漫……在寧靜中感知活茶的中正平和,到達我們的臟腑經絡。
這一刻的安靜讓我們更珍惜時間和生命。像在一個循環裡,如茶的輪迴。瀹茶時,看著茶葉在壺裡靜靜變化,升華,不論悲喜,不爭朝夕,不嘆時光。舒展開的茶葉,又是一個新生。
七杯過後,身心陳垢得以滌蕩。茶友們氣色俱有改觀,眼目明亮,面泛桃花,皮膚透氣而紅亮,如同煥新顏。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活茶的行列裡
他們不止是在荼舍,還在寺廟。因為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他們還在青山綠水間。 嚴紹雲曾於2007年,帶領科考隊遍訪雲南200多座茶山,拍攝了上萬張珍貴圖片,並收集了三千多種茶葉標本,央視10套《百科探秘》欄目全程跟拍此次壯舉,最後製作成特別節目《茶山探秘》(上下集),留下了極為寶貴的影像記錄。[1]
後嚴紹雲深入西雙版納古茶山中數年,以茶為師,精勤專定,終悟茶性至簡、道法自然,遂開創「自然成茶道」。以無為之法制茶、奉茶、飲茶,為社會做減法,茶以行道,躬身不輟。
2011年底,嚴紹雲老師攜淳化了5年的自然成茶訪京,舉行「自然成·止語茶會」,迄今在全國召開了超過700場「止語茶會」,有14000多人與他面對面喝過茶。
自然成茶道簡介
茶本一味,至善至簡,人多技巧,而成萬類。幸天造雲南,尚有殊勝秘境,上有古土茶樹,生時和潤,長時無擾,採之制之,奉之飲之,皆承無為·守中之法,由此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是名「自然成」。
「自然成」事業由當代茶人嚴紹雲先生發起。以茶為本,奉茶行道,「用減法做茶,用茶做減法」,讓身體健康,讓家庭美滿,讓社會和諧,讓一切自然。
作品——茶
茶之由
神農者,炎帝也,其時,尚無五穀,人以花果草莖充飢,時常中毒。神農遂入山嘗百草,以作化解之方。帝日遇七十毒,乃入彼樹,斷葉而服,其毒得解。後人遂創荼字,以作記錄。
神農嘗百草而得植種之法,依法而興農業,故名神農氏,茶之為用始於神農,刀耕火種始於神農,五穀為糧始於神農,草藥中醫始於神農。
茶之性
吾輩生於守中之國,是名中國。祖先教化,凡事皆需務本持中,是名本事。故一切聖賢,皆秉持中庸之道。中者,庸之體,庸者,中之用。凡世間萬物,皆應對而生,譬如內外,前後,上下,左右,陰陽,冷熱,明暗。守中務本,方能不偏不倚,不缺不過。垢與淨對,增與減對,夫與妻對,飯與茶對,故垢時需淨,增時需減,夫外婦內,故能相輔相成。五穀性溫,茶性清涼,溫涼互化,以為中庸。
茶之道
天地之間,萬物滋生,動植成物,相依為命。草木不能離鳥獸而生,鳥獸不能棄草木而活。人者,萬物之靈,茶者,瑞草之英。人茶相應,動靜相宜,可體其妙,觀其奧,入其玄,得其道。故古有聖賢,奉茶行道,以作教化,度一切眾生,明中庸之理,秉無為之法,行抱一之事,得天人之道。
茶之德
茶之一德,應之以身,人生有命,壽者常動。心動體動,念動意動,情動感動,想動思動,皆有損耗;故需食糧,以作補充。如燈需添油,燭需裹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