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突然的好運,會降臨在某些人的身上,我們會羨慕別人的運氣。
我讀完《易經》,發現規律和我們看到的現象不一樣,真正的規律是:所有突如其來的好運,都來自你的正向積累。
1、變化的規律,總是循序漸進。
《易經》有64卦,每一卦都代表一種變化的卦象。
變化錯綜複雜,然而萬變不離其宗,《易經》變化的規律,總是一點一滴,從少到多,總是循序漸進,由量變到質變。
《道德經》老子也講過這種規律,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所有的結果,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漸變過程。天底下萬事萬物,都遵循這條規律,沒有人會例外。
以前看過一則笑話:
有個人吃包子,吃1個不飽,吃2個不飽,連續吃完7個包子,才吃飽。
他摸摸肚子,懊惱地說:「早知道這樣,我就直接吃第7個包子,不用吃前面6個包子了。」
我們看笑話,知道這個人是傻子。沒有前面6個包子墊著肚子,光吃第7個包子,怎麼會飽呢?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只看眼前現象,不思考事情的來龍去脈,自己的思維模式和笑話中的傻子,沒什麼區別。
2、突如其來的好運,來自一點一滴的積累。
舉個真實例子:
去年我受邀開通《易經》專欄,上傳第一篇文章後,24小時內就有60位讀者購買。這讓一些同行嫉妒,對方說,太容易賺了,六千塊到手。
工作生活中,有多少人,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心生羨慕變成嫉妒,心裡感到不舒服?
事實上,這些人的思維,和吃包子的傻子,一樣短視。他們看不見事情的來龍去脈,也不會思考。
在這之前,我一邊打工養活自己,一邊潛心讀書、研究、寫作,已經堅持7年,每天都沒有中斷,除了僅有一次300塊的稿費,其它一分錢收入都沒有。沒有人知道我的努力付出和內心煎熬。
經歷如此漫長的一點一滴的積累,量變發生質變,7年後,我才迎來第一個爆發的機會,這就是別人眼中突如其來的好運。別人只看眼前現象,覺得你很容易就賺到了,所以才會嫉妒。
其實,讓別人嫉妒的六千塊,還要和平臺分攤,再扣掉稅,到手的只有三千多塊。寫作的錢,根本就不好賺。
一旦知道規律,看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人就不會嫉妒,天底下沒有掉下來的幸運。
我這輩子,不羨慕和嫉妒任何人。
我堅持讀書、寫作7年,是因為內心有強烈的意願和使命,不得不寫。等自己的使命完成,我就不寫了,轉身做別的事去。
3、建立正向的思維,堅持正向的積累,才會越來越好。
我在職場十幾年,接觸過各行各業的精英,結合自身的實踐,再加上《易經》的規律,得出的結論是: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所有突如其來的好運,都來自一點一滴的積累。
《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所有的好運,都是來自一點一滴的積累,正向的積累和堅持,會逐漸導向正向的結果。
反之,也成立。消極的積累和消耗,也會逐漸導向更消極的結果。
古人言:「小時偷針,大時偷金。」
孩子小時候只偷人家一枚針,貌似是小事,如果家長不以為然,不及時管教和正向引導,孩子將來長大了,很可能會成為慣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只有我們堅持正面的信念,正面的行動,並且長期積累下去,才會等到突然到來的機會和好運。
其實,對每個人來說,學習《易經》最大的作用不僅僅是算命,更重要的是改命,易經就是一部做人做事的手冊和行動指南。《易經》在中國的地位實在是特殊,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易經》。
包括到後來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易經更是六經之首,歷代學術思想發展之契機亦多建基於「易經」。而人們常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讀真經一部」,就是說的《易經》。
但是讀原文的周易實在是過於深奧晦澀難懂,所以我讀的是這種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文講解的《圖解周易》,裡面全都是大白話。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再深刻的道理,也讓你一目了然。
這本書還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通俗易懂,一看就會。
所以擔心上文的口訣看不懂的夥伴們可以選擇看看這本書,再加上口訣,就非常的簡單好理解了,對於易經感興趣的夥伴真的可以試試。
而且這本書才45元,現在45還能幹點啥?看個電影就差不多了,但是卻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連結,就能直接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