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
易道廣大,潔靜精微。而這一部中國人最重要的經典,將人的修養和修行以及人的命運講到了極致。
人的命畢竟不是全靠天定,《周易》的偉大不在於創造了或者間接產生了一系列的「算命之法」,而在於它啟發我們明了人間的「貞正之道」。
如果我們能沿著《周易》指明的這條「貞正之道」,人生道路必然能夠元亨利貞。
《周易》告訴我們,下面這4種人會擁有好的命運:
一、善良寬容的人
《周易》強調「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善良與厚德、厚道的內涵基本相同。
《周易》說厚德載物,其實厚德載物的本質就是善良寬容。
厚德是善良,用善良的心地去承載萬物,待人接物,包納萬物,就是寬容。
懂得厚德載物的人,懂得善良寬容的人,其實就拿到了人間最好的通行證,為自己乃至子孫後代種下了福田。
二、自強不息的人
《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人要效法大地的品德,用厚德承載萬物。
要效法上天的品德,以剛健的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在大地之上種下福田,而自強不息則是為自己爭取更廣闊的天空。
自強不息的本質,就是眾多經典中所說的:
「日新其德。陰陽相摩,八卦相蕩。」
世界時時都在變化,萬事萬物在下一刻都是新的。
自強不息,就是永遠在進步,永遠不滿足對自我的打磨。
有智慧的人應當效法陰陽變化日新,不斷改掉過錯,不斷創造新的業績,在歲月的流逝中修養自我,升華自我。
三、遷善改過的人
《周易》64卦益卦講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益卦重點講的就是改過遷善。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不斷積累自己的錯誤,這些錯誤形成一個「勢」或者說「氣場」,這些惡「勢」不斷蠶食人的好運。
但事實上,人們都明白自己的錯誤,但是卻沒有勇氣,沒有決心去改正,這也正是層次越低的人越容易放縱自己的原因,他們無力控制自己錯誤的習慣。
《孟子》中記載:
有一個人,每天都要偷鄰居家的一隻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君子的做法。」他回答說:「那我就逐漸改吧,以後每個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既然知道這樣做不對,就應該馬上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其實,這也正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答案在風中飄》的主旨:
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見天空一個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聽見人們的悲泣要犧牲多少條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經死去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風中飄揚答案它在這風中飄揚
針對這首歌,鮑勃·迪倫說過這樣的話:
「我認為最有罪的是那些看到不對的東西,心裡也知道那不對但就是不願正視的人。」
四、把握時機的人
《周易·繫辭傳》中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器」可以指學問、能力,就是所謂的「藏器於身」。
深藏不露,還不要表示出來。有器不用可以,但不可無器。
但是,有「器」還要看時機。
歷史上,很多人物有能力,有才,但是生不逢時,沒有好的時機,所以也就埋沒了。你有了本事,機會未到,命運未到,也是沒有用的。
雖然時機和機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卻可以時刻警惕,做到時機來的時候,一下抓住。
《周易》中說:「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幾就是苗頭,兆頭;作就是行動,有所作為。指發現一點苗頭就立刻採取措施。
《易經》這本書,把變化講得非常透徹。
事物的變化總是從微小的地方開始。君子修身做事,一定要善於發現這些變化的苗頭,及時採取措施,機會稍縱即逝,不要一天一天地拖著。
易經中的智慧,不管是在任何時候都值得一看
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
俗話說,讀雜書萬卷不如真經一部,這裡說的真經就是指《易經》。
眾所周知,《易經》、《老子》、《莊子》作為中國古來的三玄之學,高深莫測,其中以易經最為爭議,是經典中的經典。
孔子說:「易經彌綸天地之道,」就是說易經講的就是天地之間的法則,是一門窮究天人之際遇的學問。
孔子晚年獨鑽《易經》,甚至翻斷了編竹簡的繩子;哲學大師馮友蘭臨終唯一遺言更是: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異彩,要注意《易經》。《周易》是跨越時空才能留下的經典作品。實在不可不讀。
我讀的是這本白話文圖解版本《圖解易經》,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使易經讀起來更通俗有趣。
精美圖解,本書採用現代圖解手法,穿插多幅精美的手繪插圖,文白對照,能讓讀者在輕鬆的氛圍中領悟很多古人的智慧。
書中還有詳盡的注釋,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為你掃清所有閱讀障礙,準確理解原著的精妙。
易經裡可不僅只有深奧的大道理,還有貼近生活的人生智慧!
恰逢新年大促,這本《圖解易經》僅需55塊錢,也就是兩頓午飯的價錢,就能夠讓你受益匪淺。
結合生活中的案例,更能讓人沉浸其中,看完之後,對於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也就豁然開朗。關鍵能將裡面的智慧實際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