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母親要做到3歲之前有恩於孩子,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因為孩子在三歲之前對一切都是陌生的,安全感來源於母親的關愛,這個時候一定要多給予孩子關心和呵護。孩子從家長那裡得到足夠的關愛和安全感,才會對世界不感到恐慌和害怕,才會有探索世界的勇氣和決心。
現在的生活壓力很大,幼兒園動輒就每月幾千塊錢的費用,房貸車貸各種壓力造成生完孩子的媽媽不返崗上班,就會出現經濟危機,如果雙方老人可以幫忙照料,一般都會去上班。尤其事業型的女人,害怕因為生孩子撫養孩子斷送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現實壓力下,我們都會對孩子託管給長輩表示理解 ,但是很多時候寶媽上班回來會很累,對孩子會缺乏應有的耐心,甚至會跟孩子發脾氣,有時候在職場壓力大了,會很難調整好心情應對孩子,這些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將來的性格形成也有一定影響。
在單位曾經有一個新入職的同事,能力很強,孩子不大剛進幼兒園小小班,她愛人在外地工作,愛人一周回來一次,一直她自己弄孩子,因為受了周圍人的影響,對她大談女人要自立自強,獨立有收入才能有價值之類的話,闖進了壓力很大的我們這個行業,因為學習任務繁重,業務壓力大 ,她坦言每天孩子上幼兒園稍微磨蹭一點她就會跟孩子大喊大叫,孩子就會一天不高興,而且,冬天那幾個月,幾乎每月都生病,因為事業她無瑕仔細關注孩子的飲食起居,畢竟孩子還小,在幼兒園一年孩子幾乎沒長個,因為孩子病了總請假,要照顧孩子,部門領導總是批評她,她也很感覺委屈和左右為難。因平常我們談的上來,職場也沒有什麼利益上的瓜葛,她就誠懇的跟我說了她的處境和心境,提出了想辭職回家先照顧孩子的想法,她說等孩子三歲以後在考慮進職場,我跟她說了我的經歷,我沒有直白的給她建議,用我過來人的心靈路程,講了我的故事。
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是人生中,每個階段,都伴隨著遺憾和無奈。有些遺憾是因為我們年少無知,隨著歲月更迭,我們在糾錯中前行,不斷成長,覺得那是成長中的陣痛,也就不會耿耿於懷。有些無奈是世事無常,身處當時的境地,無力改變的一種算了的逃避。這些不會對今後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的都隨他去吧 ,不糾結,不回首,放過自己最好。但是相信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有一種遺憾和悔恨,卻是時時回想起來,都難以釋懷,恨不得回到當初重新再來一遍。
作為一名母親,我是個很不合格的媽媽。雖然現在兒子很優秀,但是母子間缺少的是那種水乳交融的依戀與愛,每當看到別人的孩子對媽媽的那種由衷的愛,心裡就很羨慕。我總是感覺血緣關係維繫了親情,其實真正維繫不了的是那種從心而來的親密。
兒子一歲多的時候,愛人去世,雖然從小孩子沒有離開過我,但因為我忙於事業,一直主要由姥姥照看,那時候年輕,對教育子女根本沒有什麼概念,孩子小的時候感覺纏人,不願意照看,覺得為了孩子多一些物質基礎,選擇了事業打拼。在孩子三歲之前的依戀期少了最重要的陪伴,後來看了李玫瑾教授講到,三歲之前是哺乳期,是孩子和母親建立親子關係最珍貴的時期,這個時期確定了以後孩子是否能夠聽你的話,真心愛你,叛逆期是否能迅速度過。我錯過了這個時期,後悔當時自己的無知,更慚愧作為一個母親,當年缺失了那份最可貴的母性,如今追悔莫及,雖然可以說年少不懂,但回想起來其實只是三年的陪伴,卻葬送了母子之間血濃於水的原始性,至今為止只有我能感受到微妙的隔閡在歲月中總是揮之不去。
孩子接下來的童年歲月,雖然可以經常看到他,但是我幾乎忽略了他的成長,他從蹣跚學步到一下子長成180的大男孩,仿佛就是一瞬間,如今回憶起來,他畫畫,打籃球,滑輪滑,樣樣出色,我都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學的。我沒有參與他的整個成長過程,我連個觀眾都不算,他的學業出色,乃至在大學期間拿獎盃打比賽,我都不知情,他也不屑說。回想孩子小時候的淘氣,好動,到上了初中後的沉默寡言,還有他有幾次早戀,大學畢業後事業的迷惘,我都不知道。母子間溝通太少了,我現在好像在說的都像講別人家的孩子一樣,那份母親參與其中的樂趣根本體會不到,這種刺骨的遺憾,和無法追回的悔恨啊,希望看到文章的人都不要體會。
孩子現在大了,在成長中我們交流少,但是小時候生活中我的強勢給了兒子極大的壓迫感,現在偶爾孩子會提及,沒有埋怨,只是說媽媽強勢會帶給男孩子懦弱和膽小。今後結婚有了孩子要叫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自由的家庭環境裡。
兒子是個很敏感的暖男,偶爾的提及小時候很少陪他,沒有給他買過玩具,沒有陪他去過哪裡,眼神了會出現無限落寞。
兒子性格很獨立,很陽光,看不出一點童年教育陪伴缺失的痕跡,更看不出是個單親孩子,這點還是很慶幸,因為他自己看書療愈了童年的創傷,也理解了當年我孤軍奮戰的不容易,現在很孝順,也很懂事很自強,但是留在我心裡的那塊隱痛是不能碰到的傷疤,雖然很多人安慰我,單親孩子還這麼優秀,認可我的教育,但是我知道我對孩子的虧欠,這種虧欠也許要靠今後的歲月慢慢修復,這種追不回的遺憾也要靠我自己慢慢療愈。
子女投奔我們而來,我們歡笑著迎接他們,他們只能和我們近距離的需要我們全情陪伴十幾年,這段美好歲月珍惜珍惜,一定要珍惜,什麼都能重新來過 ,唯有與子女共處的童年時光,一去不復返啊。
我淡淡地說,同事認真的聽,她是個很有悟性的女孩子,我看到她眼裡有淚水在閃爍,我講完了我的故事,她站起來抱了抱我 ,說了一聲謝謝。
後面她故事我不用多說大家就猜到了,她辭了職,安心回家陪孩子,疫情期間買了在家研究房子,用極低的價格買了一套天津最好的學區房,電話裡沒有脫離職場後的失落,都是陪伴孩子成長帶來的喜悅。
寶媽們,如果你有幸看到這篇文章,不要被我誤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不盡相同,陪伴子女成長有各種方式,只是你的愛不要遠離,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有些遺憾終究會是一種永遠都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