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歸一
晚上在微博看到一個熱門話題:,評論裡,有人說1500,有人說750,也有人說3000。今天不妨聊聊大學生活費的事情。
關心這個問題的人,有兩類,是一類是學生,另一類是家長。
我在網上看到過不少家長詢問該給孩子多少生活費,一般而言,該給多少生活費,取決於家庭經濟條件,條件好,可以適當在平均水平以上加加,條件不好的,還是要省著點。
我大學那會,我記得每個月爸媽給的不固定,有時候是爸媽主動打給我,有時候是我打電話要,平均在600-1000元左右,具體的我也記不太清楚了。
我是在海南省上的大學,我來之前並不清楚這邊的消費水平,而且學校裡的消費水平一般要比外面相對低一點,因為有學校政策的照顧。
那會我一天大概花20元,而且都是一日三餐計算好的。
比如早飯4元,中飯8元,晚飯8元這個樣子。很多時候,我都是在既定的20元目標下去吃一日三餐,比如我早餐花了4元,那麼中飯和晚飯就只能剩下16元的額度,如果中飯吃了10元,那麼晚飯一般都會選擇6元以內的預算。
我記得那會晚飯經常和室友們一起吃伊面,我家鄉是沒有伊面的,但是在海南,第一次吃,我就喜歡上了伊面,那時候加蛋的伊面才5元左右,後來到大四也只漲到6元左右(具體不記得了)。
便宜的伊面,很好吃,那會也成為了我和室友們最頻繁的選擇。大家吃晚飯的時候,默契一旦來了,就會不約而同去食堂吃伊面。
一天20元,一個月30天就是600元。加上其他的生活用品,一些零嘴啥的,一個月下來差不多700-800元之間。當時上大學的我,並沒有覺得這樣的生活很緊湊,因為我在預算內也可以吃到不錯的令我味蕾滿足的東西。
一月800元的生活費,是12年到14年左右的生活水平,距離現在有5到7年時間了。在我大三大四的時候,800元開始對我來說有點壓力了,那時候給我花錢預算帶來壓力的兩件事,我還記得比較清楚。
一個是我經常去的的食堂,開始推出更高單價的菜品,6元甚至7元。另一個是雞蛋的漲價,早飯和晚飯的伊面裡,加雞蛋變成了一塊,而不是5毛。
所以,那時候開始我每天的20元預算開始經受不小的考驗,我記得午飯點6、7元大菜的時候,一頓飯經常超過10元,在早飯花掉了6、7元的情況下,晚飯只有饅頭加水能解決了(誇張,我沒有這麼做)。
所以那會,我也開始了副業,做做兼職啥的。後面這兩年左右的時候,我的月生活費其實來到了1000元左右,平均每天花大概30元左右。做了兼職,基本不愁月生活費短缺。
最後,關於,我作一個技術性總結。
對給錢的家長來說,計算孩子月生活費的步驟,應該是這樣的。
1、通過網絡、親朋等渠道調查、詢問學校大致生活水平,得出一個平均數或者眾數。
2、在這個數值基礎上,考慮孩子的消費習慣,進行相應地、合理地加減。
3、確定數額後,詢問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有意見,可在酌情加減,如果孩子沒有意見,則確定生活費。
在確定生活費之外,根據不同情況,家長還應該做好一些事:
1、在一個月、一學期之後,詢問孩子生活費花銷情況,比如「是否夠花」,如果夠花,則不調整,如果不夠花,在詢問原因後再作調整。
2、當孩子需要購買一些零時大額商品,比如學校課程、電子消費品等等時,家長應考慮孩子的購買需求是否合理,再作決定,而且告訴孩子這屬於零時花費額度增加,不計入以後的月生活費基數增加。
對於學生而言,必須先確定一個合理的消費觀,然後再和家長商量月生活費的事。
1、如果爸媽還未確定,可在了解情況的前提下和爸媽進行交流並確定。
2、如果爸媽已經確定,可在合適的理由下進行調整,比如到校後發現有其他的額外支出。
3、合理拮据,不要過度省錢,必須的支出必須支出,不因省錢而傷害身體。
最後,作為大學生,在課餘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考慮去用一些合法合理的渠道掙錢,比如輔導、兼職等等。這能很好地幫助我們過度到離開學校之後的社會化生活階段。
最最後,希望孩子們的大學生活有趣充實,希望家長們的孩子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