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記者接到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生的電話說,一位宿管阿姨本來11月25日要退休的,結果她所管的寢室樓800多名同學集體「請願」將阿姨留了下來。每年新生住進宿舍,不到一個月她就能記住所有學生的姓名、專業、班級、籍貫,甚至家庭成員情況。
沒有耀眼的身份標籤,從事的後勤工作看上去也不夠光鮮和體面,這位宿管阿姨為何能夠在平凡的世界裡「發揮作用,實現價值,贏得尊重」?同學們的挽留,說到底就是對這位宿管阿姨角色扮演的肯定。
宿管阿姨與大學生之間原本只是一種工作關係,這位宿管阿姨卻將這種關係升華為情感關係。和遇到一位好老師一樣,遇到一位好的宿管阿姨同樣是人生的幸運。宿管阿姨儘管不能傳授給大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卻也能做到「常常去安慰,總是去幫助」;只有走進95後大學生的世界,才能與他們同頻共振。
在一個講究利益變現的時代裡,社會評價的單一化和片面化,讓不少人會輕視宿管阿姨這樣的「臨時工」。實際上,宿管阿姨與大學生朝夕相處,已經成為「全員育人」的一員,宿管阿姨的角色扮演,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大學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承擔著諸多的社會角色,在課外難以和數量眾多的大學生進行有品質的社會互動。大學生的精神訴求與情感需要,在有些時候處於被遺忘、被忽略的邊緣地帶。
「想大學生所想,急大學生所急」,這位宿管阿姨將共同體意識融入到工作之中,讓大學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自然會對她產生「自己人」的心理歸屬與認同。不論是義務為大學生縫縫補補,還是擔當「樹洞」傾聽大學生的心聲,抑或她的嚴格與「嘮叨」,這位「待生如子」的宿管阿姨,和大學生成為利益相關、情感相系、關係相互的共同體,將工作關係升華為情感關係。
將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做好,同樣會贏得他人的尊重、信任與社會認同,同樣能找到價值實現的通道。在身份社會逐漸向專業社會過渡的當下,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越來越少地來源於身份標籤,越來越多地取決於他後天的角色扮演。那種只看見少數成功個案,卻忽視大多數普通人的陳舊觀念,正在得到重塑和更新。
只有懂得關心他人、體諒他人和幫助他人,才能縮減彼此之間的距離感與隔閡感;一個願意用心靈陪伴心靈的宿管阿姨,一個具有「給予的精神」、願意不斷付出的人,自然會得到大學生們的「用腳投票」。即使她要退休了,大學生們也會想方設法地挽留她,這何嘗不是一種感恩、回報與激勵?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06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