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臺釣法來說,區別於傳統釣的一大特點就是,它又兩個子線,是一截子線拴兩枚魚鉤,然後對摺而來的,當然雙鉤是有一定鉤距的,通常情況下在兩三枚魚鉤的距離。而子線的長短也不是一概而論的,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長度適合的子線,在作釣的時候,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適應魚情,還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煩勞,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根據魚種調整子線長短
1,根據對象魚選子線長度
我們的對象魚基本上都是淡水魚,但也有很多的品種,即使是常規的普通魚類,也在幾十種,而每種魚的生理構造,外表形態也都不一樣,所以在作釣的時候,就要區別對待。
比如:在釣黃尾鯝,黃辣丁等魚類的時候,就要使用短一點的子線,出口信號更好;而在釣草魚,翹嘴等魚類的時候,可以適當延長子線的長度,以提高中魚率。

2,根據生活水層選子線長度
其實這一點跟第一點有一點類似,就是不同的對象魚有著常規的生活水層,也就由具體的魚種決定了子線的使用長度,但事實情況會有所不同。因為魚是活動的動物,它們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水層,即使同樣是草魚,通常情況下是生活在半水處,我們的子線就要用長一點,以增加子線在水中的擺幅,利於它們截口。而如果因環境變化草魚沉入水底,我們的釣法就要隨之改變,子線就不能用太長了。

根據魚口調整子線長短
1,魚口輕的時候
顧名思義,輕口魚的典型特點就是輕,主要是由於魚體自身活性差造成的,其背後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種,主要是由天氣變化導致的,比如:冬天的時候,溫度變低,而魚類又是變溫動物,自身體溫會隨著水溫降低,其活性就低;另一種是由於氣壓降低,導致水體溶氧量降低,魚在低氧的水中活性也不高。所以在遇到輕口魚的時候,就要使用短子線,以最大程度保留魚口的信號傳遞。

2,魚口滑的時候
滑口魚大家基本上都遇到過,就是吃食的時候比較謹慎,會確保安全之後才會進食,通常的表現就是涮餌,反覆將魚兒吸入和吐出,但吃得不深,我們即使看準時機提竿也打不到。所以為了減少這類吃口信號對我們觀漂的影響,就要釣鈍,其中加長子線的長度也是一種方法,子線長了小的信號在傳遞的時候就會被損耗掉,浮漂就表現不出來了。

根據魚所在的環境調整子線長短
1,水流情況
野釣的情況下,我們的作釣水域是比較廣泛的,小到坑塘靜水水域,大到江河湖泊等流水水域,但是其水流情況是不同的,野塘作釣的時候,基本上是沒有水流的,也就是在靜水水域作釣,那么子線可以適當長一點。而在河流中的流水水域作釣,子線就要儘量用短一點,因為為了固定住鉤餌,就要將鉛墜躺底,短子線不僅能準確表現出魚口,還能減少水流帶來的影響。

2,障礙物情況
雖然臺釣法的理想化作釣水域是在光水處,但是魚又喜歡呆在障礙物多的地方,有的時候打窩誘不過來的話,只能選擇在有水草的區域做釣,此時子線就不宜使用過長,防止增加掛底的機率,也能讓鉤餌快速到達作釣水層。而在光水區作釣就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了,長子線也是不受影響。

3,根據水域水深決定
每處水域的水深情況肯定是不同的,而大魚通常都喜歡呆在深水處生活,那麼在製作線組的時候,就要把子線加長一點,不僅能增加主線長度,還能增加鉛墜到魚鉤的距離,這樣大魚發現不了鉛墜,警惕性就不會太高。而在淺水處,一般一兩米左右的水域,釣釣小體型的魚類,子線還是要選擇正常的長度。

最後總結
釣魚的時候,魚情總是千變萬化的,有的時候魚情是比較穩定,有的時候說變就變,但是我們使用子線的時候,還是要在基礎的選擇上,根據魚情來做出調整。首先是根據魚種來調整,即對象魚及其生活的水層;其次是根據魚口來調整,輕口魚和滑口魚在子線選擇上是不同的;最後是根據魚所在的環境來調整,水流的快慢,障礙物的多少,以及作釣的水深如何,都決定你使用子線的長度。當然也有個人喜好的因素在裡面,有的釣友就是偏向於長子線,而有的為了減少纏繞,就是喜歡短子線,其實只要大體符合水情和魚情,都是可以的。
我是大別山小農人,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歡迎關注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