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臺釣的釣友們都知道,子線是臺釣中比較重要的配件,選擇是否恰當就決定了您的中魚率。子線的主要的關鍵也就是三個方面。第一個就是長短,第二個就是粗細,第三個就是鉤之間的間距。俗話說「釣無定法」所以根據不同的魚情釣不同的魚,我們選擇一個恰當的子線還是有一定的講究的,今天就跟大家來分享一下個人想法給大家。
一、子線(粗細)有什麼影響?
其實子線的粗細對於釣魚來說非常關鍵,如果是釣巨物,當然選擇粗子線在要求要比較少,往往就是垂釣小個體的魚的時候,尤其是現在冬季,因為子線的粗細就決定的子線的軟硬程度,也直接給魚吃餌的時候感受到是否有異物擋口的感覺,大部分釣手在冬季幾乎使用越細的子線魚口越好,因為越細的子線越軟,大大的降低了魚池餌的障礙。從而獲得非常好的收穫。
現在由於野釣資源匱乏,所以部分釣友開始玩黑坑,而黑坑與野釣的魚的區別就在於魚的個體能把握,在選擇子線上,垂釣黑坑的時候子線就能根據魚的個體來選擇恰當的子線,但是野釣不同,因為自然水域的魚個體不均勻所以導致選擇子線的粗細就成了一個難題。細了怕跑魚,粗了跑一天無口。不過小編說句實話,如今野釣能遇到超過4~5斤的魚已經是非常稀有了,再說野釣的魚的密度也不大,所以不要為了那麼點機率而怕跑魚選擇粗的子線,而放棄了垂釣小個體的魚。
二、子線又分長短,如何根據魚情選擇?
其實臺釣中子線的長短使用是非常有技術含量的,因為不同的區域不同的釣法哪怕是不同的目標魚,都會在子線長短上有明顯的體現。如果按照最簡單的理解方式就是釣大魚用長子線,釣小魚就用短子線的說法。但是我們要了解長短子線在垂釣起的主要作用?
子線的長短決定了漁汛的傳播速度,從子線長短來說,子線越短,信號傳遞越快,浮漂產生信號是因為魚在吃餌拉動鉛墜,鉛墜拉動浮標,從而快速的傳遞魚口信號。長子線反之就相對比較慢。但是快有快的號,慢也有慢的好,因為魚又分生口魚跟滑口魚,所以 短子線釣生口魚信號快,上魚快,而滑口魚膽小,長子線更加能降低魚的警惕性,來達到實口中魚的效果。子線的長短決定了餌料落底的速度,大家都知道拋竿以後是由鉛墜重量帶動子線下降,在下降過程中子線產生擺動,子線的長不同,鉛墜帶動餌下降的速度也不同。子線長下降的時候就換加大擺動幅度,餌在下降速度比較慢,子線短下降的時候擺動下,速度相對就比較快,從而也能達到避免一些小雜魚搶食的情況。
三、雙鉤之間的鉤距如何控制?來達到雙飛的效果?
其實我們說講的鉤距,也就是雙鉤之間的距離,如果雙鉤無距離當然會出現纏繞的情況,尤其是我們拋竿入水,雙鉤在一起,也很大影響到魚的吃餌情況,所以一般我們在綁子線的過程中,我們要將雙鉤的距離控制在2~3個鉤距,這樣一來我們入水以後的雙鉤成分開狀態,也能達到雙飛的效果,如果是垂釣鯽魚、鯉魚、草魚大多數魚類都可以按照以上鉤距來綁制。如果是垂釣鰱鱅這類魚,我們方可增大鉤距,因為垂釣鰱鱅這類魚是靠吸水中的懸浮微生物覓食的,一般是上鉤帶餌,下鉤不上餌,所以魚覓食吸入下鉤出現頓口的信號。
以上內容就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子線的長短、粗細、鉤距的三大塊的內容,注意好這些細節,相信也能大大增加您的漁獲量,若您對此有其他建議,不妨留言大家一起學習交流。最後祝願大家大鯽大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