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暑假就要到了。
「新生開學、新員工入職」近在眼前。
離開熟悉的家人、朋友、故鄉,獨自一人拉著行李箱,站在陌生的環境裡,對著陌生人尷尬地說出那句:「你好,我叫XXX。以後請多多關照。」
單是想想,都覺得開不了口。
「和不熟的人聊天,感覺特別累。我寧願去寫篇論文、幹一下午體力活,也不想和陌生人接觸。」
可承認自己有社交恐懼症(簡稱「社恐症」),並不能解決問題。
而且,來到一個新地方,你最開始的行動和想法,往往對今後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甚至直接決定了你會收穫多少幸福。
該面對的,終究還是要面對。
因此,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換了新環境,該如何想、怎麼做,才能順利渡過陌生期?
一、所謂「社交恐懼」,其實是你的主動選擇
1、與生人、熟人無關
說自己有「社恐症」的朋友都明白:不想聊天,並不僅僅因為新環境、陌生人。
即使是和熟人在一起,情況也不會好多少。
跟合得來的人,能天南海北地聊個不停;可遇到志趣不投的人,一句話都懶得說。明明自己一個人在家沒事幹,朋友約你出去,剛要答應卻又找了個藉口回絕了。即使去參加聚會,也是只見別人在那高談闊論,你不是在低頭吃東西,就是玩手機……
所以說,恐懼社交,和生人、熟人關係並不大。
有了社恐症,無論遇上誰,都不想搭理。
那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的正常社交呢?
2、你的主動選擇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
每個人的生活模式,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與其他人、之前發生過什麼,無關。
也就是說,見到陌生人張不開嘴,並不是真有什麼病,而是你主動選擇這麼做的。
為什麼會這樣選呢?
那就要問問自己:你到底在怕什麼?
也許之前有過那麼一次,你主動和對方打招呼,那人卻毫無反應。
再或者,你當著全班進行自我介紹,結果卻遭到了個別同學的嘲笑。
於是,下次再遇到相似的情況,你就害怕了、不敢了。
與被忽略、被嘲笑相比,承認自己有社恐症,更容易接受些。
也就是說,社交恐懼症的本質,是懼怕「暴露自己的劣勢」。
社恐患者常常會有很多顧慮,像表現不夠好、話說不到位,被認為無趣、沒能力等等。
於是就乾脆不說話、不接觸、不交流了。
這並不是說你是刻意假裝高冷。
而是這種選擇,會保護你,是一種下意識地反應。
3、所有選擇的背後,都有你想達到的目的
在解釋這種「無意識的主動選擇」時,阿德勒還說過一句話:
人總是會戰略性地選擇某種狀態,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
假如你正跟男朋友吵架,這時有人敲門,鄰居過來借東西。
你大概率會立刻換上一副正常臉,開門去應和。
至少不會把吵架的狀態,帶到和鄰居的交流中。
然後等鄰居走了,再關上門繼續吵。
為什麼你會變來變去?
其目的,無非是不想讓外人看到自己家的矛盾。
因此,要遠離社恐症的影響,我們也可以從「選擇背後的目的」入手。
你想要的是不出醜,還是在新環境裡如魚得水?
很明顯「不出醜」只是最低要求。
要得到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要向更高的標準看齊。
但這話說起來容易,怎麼才能做到「如魚得水」呢?
除了鼓勵自己勇敢開口之外,你還得有一套趁手的兵器。
二、給人留下好印象的自我介紹
記得我當初剛入職,辦完手續,跟領導報導後,就被安排到了一個項目組。
雖然組長說了句:這是新來的大學生啊,大家以後多照顧。
可坐在空蕩蕩的工位裡,我悄悄地觀察了下周圍:每個人都在各忙各的,和平時沒什麼兩樣(沒人注意到多了一個我)。
我要不要主動去和新同事聊一聊呢?可說什麼呢?看他們都這麼忙,萬一打攪了「正事」,不就討人嫌了嗎?……
不妙,社恐症又要發作。
趕緊拿出「自我介紹」的「社交兵器」。
1、你該認識誰?
在《如何用最短時間實現最高效社交》一書中,作者說:
職場新人至少應該主動接觸3類人——
團隊的直屬領導、成員,以及為團隊提供支撐服務的行政、財務人員;公司的核心領導、核心客戶,以及同批入職的同事們;臨近辦公桌的同事,前臺、保安、傳達室、食堂等日常會接觸到的人。這麼多!
坐等對方找自己的可能性真心不大。
那該如何主動和對方搭訕呢?
2、完美開場的4步法
簡短招呼;報上姓名;說明你的溝通原因;給對方選擇權。
比如說,我看到身旁的同事正在瀏覽網頁,貌似沒有太急的任務。於是就湊過去說:
「馮師傅,您好,我叫董小琳,今天剛入職。我就坐在您旁邊,應該會天天遇到的哈,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機會跟著您做項目呢。如果您現在有時間,我可以簡單介紹下自己嗎?」
聽完這段開場白,如果他手上沒有立刻馬上就得交的工作,是不是就會繼續聽我的介紹了呢?
即使他真的很忙,我還可以順便約個時間:
「那您看,下午4點左右,會不會有時間呢?我還有點業務上的問題,想跟您請教~」
3、給對方留白
終於可以講出精心準備的自我介紹了。
且慢,你的介紹是不是這樣的?
我叫XX,畢業於XX。在學校裡做過XX,得過幾次獎學金,做過哪些值得驕傲的事。
簡直就是求職簡歷的翻版!
你要知道,職場中沒人在乎你曾經有多牛。
他們更想知道,你能幫自己做什麼,對自己有什麼價值。
如果按照簡歷念,你的第一印象就徹底毀了。
那該怎麼辦?
答案就是:保持互動,給對方留白。
適時地向對方提問,根據他的回答,調整自己的表達。才會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我學的是軟體工程。剛才聽領導說,組裡有個硬體程序開發的項目。是不是您這邊負責的呀?」
「偶,是呀。你對硬體開發熟悉嗎?」
「讀研時,我倒是幫導師做過一個硬體開發。但是很初級。您看我要不要先找些資料提前學習下?」
「可以呀。那我給你發點資料,你先看看。」
「謝謝馮師傅啦。」
【提問的3個關鍵】
想清楚:你想給對方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好學、謙虛,還是好合作?
掌握比例:講兩個自己的事,就最好轉向對方。
有始有終:結束對話前記得表達感謝,或者約好下次溝通的時間。
這樣的新人介紹,不僅能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更能幫你快速進入新角色,逐漸走上骨幹的位置。
但,做好自我介紹,僅僅是社交的第一步。
和他人相識之後,你還要學會搭建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
三、工作性質,決定了你的人際方式
1、兩類知識
知識技能可以分為兩類:顯性與隱性。
顯性知識就是一些套路的東西。像我們剛才說的自我介紹開場的四個步驟。或者是一些數據統計表格、固化的流程等等,這些都是顯性的。
說白了,就是一看就會的。
隱性知識,說的則是傳說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那部分內容。就像剛才和對方互動提問的環節。
我不可能總結出一個套路,讓你清晰明了地知道,自己應該在什麼時候第一次向對方提問,具體問些什麼。
所謂隱性,大都具有主觀的,感性的,很難用結構化概念呈現的特點。
2、不同策略
現在,我想請你梳理一下:自己平時的工作,用得更多的是顯性知識,還是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多】
比如一些操作類的工作,大都是在用顯性知識。
在這個階段,你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接觸不同的人,與他們建立聯繫。
但不需要太深入,互相認識,點頭示好即可。
因為認識更多的人,你能獲取到的顯性知識就會越多,越新。
從而能幫助你順利地完成工作。
【隱性知識多】
比如一些需要做判斷、決策的崗位,或者是搞藝術、創作類的人,更需要隱性知識的支撐。
因此,這時的你就得改變「廣撒網」的人際策略,反而要更關注與自己親密的小圈子。
只有在密切深入的溝通聯繫中,你才能學習到對方掌握的隱性知識。
就比如說,通過剛才的毛遂自薦,我順利地加入到馮師傅的硬體程序開發項目。
編程這件事,剛開始用到的,是典型的顯性知識。
只要按照開發的框架流程,根據要實現的功能,逐一填寫代碼就可以了。
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可以多和同組同事交流,看看有沒有更好用的原始碼、小工具等等。
而到了聯調和測試階段,單純套用框架就靈了。
而是需要豐富的開發經驗,能精準地判斷程序的關鍵點和問題所在。
這時,我就應該多和帶自己的師父溝通,學習。
多聽聽他遇到問題時的思路、想法,定位Bug的方法,才能積累出更多的隱性知識。
總之,走出社交恐懼的陰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沒有人能看一篇文章、聽一節課後,就立刻能和別人攀談起來。
但方法原理是不變的。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勤加練習。
千萬別等到明天要去見新領導,今天晚上才想起來自己還有社恐症。
不妨利用平時的點滴機會,多主動和身邊人溝通交流。
比如說早上賣咖啡給你的服務員,等孩子放學時站在身邊的同學家長,隔壁新搬過來的一家三口……這樣,通過練習逐漸找到順暢溝通的感覺,掌握其隱性技巧。
再遇到「關鍵社交」,你就很難「恐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