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世界歷史》教材編寫總體情況
培養歷史核心素養,突出立德樹人的責任;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
砥礪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
增強人文素養,關注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打破專題編排方式,按時序敘事;
呈現方式:「點——線」結合體;
單元——課——子目;
正文及輔助部分。
「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
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一部分。只有了解人類的其他文明才能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明,定位中國;而沒有中國的世界歷史是不完整的歷史。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就是不斷走向世界的歷史,不斷認識世界並不斷變法圖強的歷史,全球化時代尤其如此。總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不能分割。
新一代的青少年要有家國情懷,同時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意識,具有天下情懷,義務教育《世界歷史》課程和教師肩負著極其重要的歷史責任。歷史教師首先自己要有這樣的情懷,魯迅先生曾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仍然可以作為我們世界史學科的座右銘。
九年級《世界歷史》教材內容重點提示
通過學習世界古代史,知道主要國家和地區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了解世界古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辯證地看待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總體趨勢,感悟人類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它們創造的文明成就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樹立民族自信心,同時初步樹立起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華的開放心態。
通過學習,了解世界近代史上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並理解世界逐漸形成一個整體;初步學會對同類歷史事物進行比較、概括和綜合;理解和分析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以極其野蠻性和擴張性;認識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大歷史意義,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資本主義侵略擴張鬥爭的正義性與合理性;初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歷史進步意識、歷史正義感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人類早期文明多發源於大河流域,這裡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地,適合農耕與定居。——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尼羅河流域:古代埃及
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巴比倫王國等
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古代印度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中華文明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徵,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法老是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於一身,宗教上也具有無上權威。
兩河流域是最早的人類文明發源地(公元前3500年);以今天的巴格達為中心;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來到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創建了種姓制。最初為維護自己的執政權以及職業分工。
特點:等級森嚴,共有四個等級。不同等級之間不得通婚。「不可接觸者」即賤民,受到歧視和凌辱。種姓制度在文化觀念上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種姓制度在現代社會仍然留有痕跡。
始創於公元前6世紀,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傳入中國。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衰落。19世紀有所復興。
連接三大洲,地理位置在歷史上非常重要。
克裡特文化(前2850-前1450),依照文明標準已經進入文明時代。
文明的標準:文字的發明、青銅冶金技術、城池、早期階級分野和國家形態。
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把周圍農村聯合起來城邦國家。(雅典、斯巴達)。
身份制度、城邦公民參政(雅典民主政治為例)、與現代民主制區別(以陶片放逐法、蘇格拉底之死為例)。
奴隸制度。
亞歷山大帝國:侵略擴張,但促進東西方文化交匯。
陶片放逐法
• 依照慣例,雅典公民每年可以在陶片上寫上不受歡迎人的名字,無需過失,也無需罪行,只要達到法定的票數,就可以被放逐。在一次大會放逐投票時,雅典政治家阿里司提德(Aristeides)被一個目不識丁的公民請求代寫選票,二人本不相識,有趣的是那個公民要求寫在陶片上的名字正是阿里司提德本人。問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為什麼,我甚至還不認識這個人;但是到處都稱呼他為『公正之士』,我實在聽煩了」。陶片放逐法與蘇格拉底之死,異曲同工,都是非理性的,甚至是滑稽的。阿克頓,一位近代英國著名史學家,他稱雅典的多數民主實為「多數人的暴政」。
雅典社會說到底是身份社會,一個城邦公民所以有權利,是因為有雅典城邦的公民身份,而不是因為他是一個人,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個體只有在屬於雅典城邦時,其存在才有意義,「不屬於雅典城邦的個體非鬼即獸」。
《十二銅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是後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
羅馬法逐漸形成完整的體系:有法學家總結:羅馬曾經三次徵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則以法律。而這第三次徵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平和、最為持久的一次。
羅馬帝國盛期:公元2世紀黃金時期,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湖」。
歷史地位:羅馬帝國持續數百年,成為後世歐洲人的夢想。
早期基督教。
神話。
雕塑。
建築。
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古典文明僅是來源之一。
日耳曼傳統。
基督教。
克洛維:擴張;皈依基督教。
查理·馬特改革,普瓦提埃戰役,公元732年,歐洲保衛戰。阿拉伯人慘敗。支援了東羅馬帝國的反擊。
丕平獻土:教皇國。
查理曼:公元800年加冕禮,「羅馬人的皇帝」。
查理曼死後843年其三個孫子締結條約,三分帝國,形成西歐三個國家的雛形。
歐洲危機。五至九世紀的「黑暗」 。
封建制確立及封建制確立的代表性人物:查理·馬特改革(封建主義之父)。
封君封臣關係是核心。雙重性,一方面依附關係,一方面相互權利和義務,受法律保護的相互制約。
莊園—村社並存的雙重鄉村組織:敞田制。
習慣法與莊園法庭:習慣地租、陪審制。
城鎮與鄉村的關係:特許狀、城鎮自治性。
「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
中世紀城市的規模(一千至幾千人,1500年倫敦人口5萬)
University:教師行會。
學生行會(博洛尼亞大學)和教師行會(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
大學自治:特權(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
「七藝」(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為基礎課程;專業有法學、醫學和神學
拜佔庭帝國來歷——330年羅馬帝國在東部君士坦丁堡建立新都;395年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1054年基督教會分裂,東西走上了不同發展道路。
《查士丁尼法典》誕生於6世紀。意義在於:保留了羅馬法典籍,為以後的羅馬法復興奠定了基礎。
大化改新:646年仿唐代,吸收中國文化,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結束了血緣關係為基礎的部民制度,改新後正式稱日本國。
莊園制:百年後即8世紀,進入割據時代。「不輸不入」,建立起一種血緣關係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為「武士」,效忠對象是主公而不是國家。
幕府政治:幕府政權與天皇政權並存,自12世紀開始,延續近700年。
阿拉伯帝國的疆域。
農村經濟的普遍發展。
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的產生。
資本主義農場。
圈地和農業變革。
歐洲列強急需尋求世界市場(不同於以前的擴張和殖民)。
世界市場逐漸形成,真正的全球化啟動。
早期資本主義貪婪、暴力與掠奪。
英國政治傳統,《大憲章》的回顧。
君主立憲制的標誌,國王從議會代表的手裡接過王冠,意味著議會至上,王權在議會之下。
君主立憲制還意味著,一切爭端經過議會解決,結束了英國內戰的歷史。
《大憲章》(拉丁文Magna Carta, 英文GreatCharter),1215年6月15日(一說1213)英王約翰被迫籤署的憲法性的文件。其宗旨為保障封建貴族的政治獨立與經濟權益。又稱《自由大憲章》或《1215大憲章》。這張書寫在羊皮紙卷上的文件在歷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權力,日後成為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石。
1689年,英國議會決定擁戴威廉和瑪麗為英國國王和女王,同時選派代表將王冠連同《權利宣言》(《權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獻給二人,並當面宣讀。
威廉和瑪麗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宣讀誓詞:「我們衷心地接受你們向我們提出的議案,並保證以英國法律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
——體現了議會至上
美國與英國的對立與聯繫:殖民地與移民。
《獨立宣言》,美國文化的源頭。
權力制衡在美國達到新的高度。
三權分立:最高法院(大法官)——總統——國會
革命激烈性和反覆性的歷史原因分析。
《拿破崙法典》評價:體現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原則,是很多國家民法的參照藍本。
農業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資金、勞動力、原材料等條件。農業不是工業的祭品。
產權與技術革新的關係:評判工具至上主義。如果沒有社會需求,沒有產權革命等社會條件的改變,即使出現技術革新也不會受到社會的鼓勵和支持。
工業革命的負面影響(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模式化與個性化等)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和現實原因:
歷史——西歐中世紀「窮人權利」的思想;空想社會主義思想;
現實——社會危機尖銳;
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反省的歷史價值。
九年級《世界歷史》教材使用建議
1. 注意研讀課程標準,以歷史核心素養宏觀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長時段)
2. 注意把握各單元的主線(魂、高度),理清世界歷史發展脈絡
3. 注意發揮教科書各輔助欄目的重要作用,從中挖掘重要歷史信息,增強歷史理解和解釋能力
4. 認真閱讀相關的通史和專題史著作,學習史學理論,了解世界歷史的新研究成果,善分析善思考
5. 從學生學的角度把握歷史教學內容呈現的方式,講述歷史細節,引導學生理解歷史聯繫
單元導言:概述本單元主要內容,有助於在宏觀把握歷史發展的大框架基礎上,梳理每一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串聯該時段的「點——線」。
課的導語:把握各課的主要內容。
相關史事、人物掃描:正文之外,能夠輔助說明歷史發展脈絡的相關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簡述或細節,更好地串聯歷史發展脈絡。
問題思考:針對正文中的一些內容提出的思考,啟發學生邊閱讀邊思考,更深入理解歷史。
知識拓展:幾種類型,擴展正文內容,補充與本課歷史有相關性的內容;較為重要內容的細節和拓展資料;本課內容的延伸,與後續歷史相關,起到啟後作用。
材料研讀:提供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原始資料,輔助學習,同時也有引導學生初步閱讀原典、提取歷史信息、深入理解歷史等學習能力。
插圖:類別豐富。讀圖時代,圖文互證,也有史料價值,更形象、更直觀,從中可以提取很多歷史信息,有助於理解歷史,啟發思考,也是培養學生各種學習能力的資源,是學習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
課後活動:設計判斷、討論、情境創設、識圖,引導學生初步進入歷史學習和研究的思維空間。
世界歷史大事年表。
中英文譯名對照表。
侯建新,男,天津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現任第七屆學科評議組(世界史)召集人,中國世界中世紀史學會會長,南京大學特聘教授、南開大學講座教授。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