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奮有新貌丨「茶果藥菌」興業增收 城固縣摘掉貧困帽子

2020-12-23 西部網

編者按:省政府2月27日批准銅川市印臺區等29個貧困縣(區)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陝西所有貧困縣全部摘掉貧困帽子,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解決,全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為進一步總結和展示這些縣(區)在脫貧攻堅中所取得的有益經驗和典型做法,即日起,西部網、陝西頭條客戶端特別推出「秦奮有新貌——陝西29個縣(區)脫貧摘帽」專題,邀您共同見證陝西人民脫貧攻堅之路,一起感受三秦兒女不懈奮鬥之美。

城固縣橘園

西部網訊(記者 凌旎)張騫故裡,神奇橘鄉。城固縣位於陝南漢中盆地,是漢中市副中心城市和第二人口大縣。2014年以來,城固縣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補齊「三農」短板、淳化鄉風民風等系列舉措,為貧困群眾打磨出一把把致富「金鑰匙」,共幫助101個貧困村出列、24286戶72150名貧困人口脫貧,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貧困戶在城固縣的漢中克萊德服飾有限公司車間加工服裝

脫貧有實招:主導+高附加值+小精特 形成覆蓋到戶產業扶貧體系

結合自身優勢,城固縣制訂了「村村有產興業、戶戶有業增收」扶貧目標,近年來逐步形成了「南茶北果川糧菜、沿江元胡山區菌、傳統骨幹小精特、種優養佳增效益」的農業產業布局和優勢互補、覆蓋到戶的產業扶貧規劃體系,持續壯大柑桔、獼猴桃、茶葉、元胡、畜禽、蔬菜等主導產業,大力培育羊肚菌、樹莓等高附加值新興產業,積極發展黃金木耳、藏香豬等小精特產業。

如今的城固縣,已有沿秦嶺南坡的23萬畝柑桔產業帶,平川4.8萬畝獼猴桃產業帶,沿巴山北坡的12.3萬畝茶葉產業帶,沿江19萬畝蔬菜產業帶和11萬畝元胡產業帶,元胡產量佔據全國總產量的70%。

同時,城固縣統籌實施電商、光伏、旅遊、工貿、消費扶貧,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現已建成電商產業園、京東「三倉兩館」,全縣電商總銷售額16.5億元,光伏扶貧、鄉村旅遊扶貧等項目帶動2802戶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就業扶貧基地和社區工廠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9655人。

農民因山花茶脫貧致富

隨著產業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起來。城固縣先後培育發展山花茶業、漢中邦利等龍頭企業34家,建成禾和獼猴桃、陳丁設施蔬菜等現代農業園區38個,組建茶葉協會、生豬產業聯盟、合作社等組織1040餘個,發展家庭農場185個。

截至目前,全縣909個各類市場主體共帶動貧困戶1.38萬戶。以蓮花池村城郊綜合型、陳家灣村產業帶動型、劉葉村區域輻射型、黃牛嘴村資金撬動型、小北村旅遊開發型5種村集體經濟典型模式為藍本探索可複製道路,實現了產業發展、集體經濟「雙提升、雙受益」。

貧困戶收入增加了,生活質量也要跟得上。城固縣3年累計投入4.1億元,實施各類基礎設施項目599個,272個行政村全部通瀝青路,衛生室全部達標,貧困村通動力電、網絡寬帶接入和貧困戶電力入戶率均達100%。

城固縣博望鎮江灣移民搬遷社區內的尤克裡裡製作工廠

去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396元,較上年增長10.1%;21719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得到資助;貧困人口縣域內就診比率達92.2%,大病集中救治100%;全縣農村常住人口151936戶的安全住房全部達標,群眾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數據看發展:「三變」改革顯紅利 村集體獲益4300餘萬元

脫貧故事匯:因地制宜、發揮特色 城固走出產業扶貧新路子

原公鎮垣山社區扶貧車間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18年,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城固縣原公鎮垣山社區村集體通過整合涉農資金,累計投資200萬元,建成1500餘平米的社區扶貧車間,吸納當地50名村民在此負責柑桔打蠟和蔬菜烘乾的裝卸、分選、打蠟、包裝等工作。僅試運行3個月,村民累計打蠟柑桔1000噸,來料加工200噸,車間為村民支付工資15萬元。

「在扶貧車間務工比在外面打零工強多了,幹活不累、離家又近,每個月能領到2000元工資,年底還有分紅。」貧困戶張昌翠說。

扶貧產業,讓垣山社區的群眾看見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像張昌翠一樣,很多貧困戶在幹好自家農活的同時,利用農閒時間來到扶貧車間務工增加收入。越來越多的群眾還在自家房裡開起了小飯館,年底再領到村集體的分紅,收入節節攀高,生活有了奔頭。

城固縣桔園鎮黨委書記陳曉斌(右)

城固縣桔園鎮在2016年時有貧困村11個,其中深貧村3個,建檔立卡戶2669戶7768人。結合當地特色,桔園鎮黨委書記陳曉斌提出建設集研學、文創、體驗、康養一體的東部休閒觀光旅遊產業帶,中部農旅一體化的田園綜合體、西部高效特色種養殖經濟產業帶的產業發展思路,還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校的專家到鎮開展產業發展指導培訓。

截至2019年7月,桔園鎮建成扶貧食用菌車間、突尼西亞軟籽石榴示範園、南美白對蝦繁育基地、柑桔配套產業孵化園、雷竹產業示範園以及一二三產融合的千畝荷塘等實現「雙增」脫貧產業示範園區28個,吸納貧困戶務工830餘人。

陳曉斌始終堅持以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為核心,桔園鎮加入合作社的126名勞動力,通過在產業園區務工,年可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村集體獲得以上產業收益後,按照「兩個50%」(50%作為村集體公益金、公積金和風險金;50%向股民分紅)進行再分配。此外,加入村經濟合作社的農民還可得到土地流轉保底紅利、土地入股收益紅利、基礎設施折股紅利以及產業項目投資紅利。村民的錢包鼓了,全鎮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產業扶貧卓有成效。

編輯:凌旎

相關焦點

  • 臨潁:東部這個偏遠貧困村,脫胎換骨展新貌
    臨潁縣三家店鎮潘莊村村兩委堅持以「黨建引領、文化驅動、強農固本、產業興村」發展思路,認認真真扶貧,踏踏實實攻堅,使省級貧困村潘莊村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19年底提前摘掉省級貧困村的帽子。
  • 扶貧路上心連心 響鼓重錘再發力——雙遼市50個貧困村摘掉貧困帽子...
    前太平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戶63人,目前已全部穩定脫貧。幾年來,陳書記幫著村裡做的件件實事,村民心裡都有譜:一是打通了村裡的致富路,新建水泥路8公裡,安裝路燈200桿,建設了一處文化廣場。「原來村裡的垃圾堆隨處可見,那埋汰勁兒就別提啦,小偷進來都找不著道哇!」村民牛世成調侃著。
  • 雲南亞諾寨以茶興業、以茶富民
    雖然已是深秋,但今年遭遇了春旱的基諾山,下半年雨水豐富,所以秋茶長勢反而比春茶更好,綠油油的茶葉條索很是肥大。飄布魯、玉梅、吳應華以及大學畢業後回鄉當茶農的青年木臘資、切薇等茶農,一起爬高上低,採起了秋茶,不時發出陣陣歡聲笑語。
  • 《偶練》秦奮說錯話引眾Popper不滿,Popping被扣上「土」帽子?
    大眾的來說就是大家所說的機械舞,也被叫做震感舞,對身體各個部分的發力都很有要求,但是這麼帥的一種舞卻被扣上了一個「土」帽子,一起來看看是什麼情況吧。最近很火的節目《偶像練習生》對練習生們的要求很高,大家都很有才華,會唱會跳還要會合作,其中的一名練習生秦奮就是很不錯的一位,但是心大的他卻在節目中這樣說:「我跟你說,女生最討厭男生跳popping,很土的你知道嗎?」
  • 摘掉窮帽子,振興有盼頭!石南村上演美麗「蝶變計」
    石南村,這座南海之濱的小村莊,成功摘掉貧困村的帽子以後,昂首邁上鄉村振興的快車道。▲村旁小河,自北向南奔向大海。農業集聚發展,扶貧項目開始「造血」,村民收入逐年增長,貧困戶甩掉「窮帽子」。石南村,亦在深圳扶貧幹部的精心策劃下,成為當地津津樂道的「網紅村」。「番紅薯、沉香茶,就數汕尾好。打call加油,掃碼下單,我是戴玉強。」「好山好水好汕尾,真心真意真扶貧。我是丁毅,我為石南蜜薯代言。」
  • 一枝一葉總關情丨光山油茶的「好路子」
    習近平強調,種油茶綠色環保,一畝百斤油,這是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生態良好的一條好路子。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牢記總書記囑託,光山縣大力發展油茶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好路子」越走越寬,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 新春走基層丨巫溪清泉村村民李心菊:貧困「帽子」摘了 日子會越過...
    今(13)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跟隨清泉村「第一書記」梅榮的腳步,走進李心菊家,看其摘掉「貧帽」後的紅火日子。幸福之「泉」通了 村民喝上乾淨水李心菊今年68歲,42年前從城廂鎮嫁到了清泉村後,便一直住在這裡。丈夫李長自是一名殘疾人,患有嚴重的耳疾,兒子也患有癲癇病,不能幹重活,全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就靠著政府的低保。
  • 河北涉縣後峧村多元化產業促增收
    為改變這一現狀,村雙委立足村情實際,帶領群眾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努力摘掉窮帽子。合漳鄉黨委委員、副鄉長聶勝利表示,這幾年,後峧村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該村把發展產業作為主要抓手,發展了微工廠、藏香豬養殖、香菇大棚、紅薯種植、粉條加工等。還開辦了一家服裝廠,主要加工勞保手套,貧困勞動力在廠裡工作,每天能收入50多元。
  • 做特色帽子 走致富路子
    「我們原來只是一個家庭作坊,一年也就掙點養家餬口的錢,沒有想到能成立一個帽子公司,生意做這麼大。」穆合買提·祖努尼說。  穆合買提·祖努尼祖上三代都是做帽子的,他從小就對做帽子感興趣。2017年,新和鎮領導找到他家,動員他父親牽頭成立一個合作社,帶領大家一起製作帽子增收。
  • 人民日報:多措並舉抓扶貧 茶鄉安溪展新貌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多措並舉抓扶貧 茶鄉安溪展新貌福建省安溪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1985年,貧困人口31.37萬人;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8萬人、貧困村71個;2019年底,貧困人口、貧困村數字清零。
  • 「朝天旅遊」「擺脫貧困,奔向幸福」廣元朝天區脫貧攻堅工作回眸
    因左股骨頭壞死被評為四級肢體殘疾的謝廷國,2014年,在脫貧產業發展資金的扶助下,依靠早年在外務工學到的技術,發展起了天麻產業,並於2017年順利摘掉窮帽子。今年,謝廷國共種植商品天麻12畝、培育天麻種子300平方,年產值預計超過13萬元;同時還帶動了周邊20餘戶農戶發展天麻產業、預計年均戶增收超過1萬元,成為了當地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
  • 精準扶貧:養蜂賺4萬元,貧困戶一年甩掉「帽子」
    邱三財是淳口鎮爐煙村2015年評定的貧困戶,在鎮村兩級和精準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一口氣養殖了28箱蜜蜂,今年就獲得了近4萬元的收益,一舉摘掉了貧困帽子。     和邱三財一樣,在精準扶貧政策指導下,該村餘下的56戶貧困戶正穩步走在「公司+農戶」的特色養殖致富路上。
  • 視頻丨摘掉「帽子」露出笑臉 聽,大涼山的小朋友們在唱這首歌
    四川涼山州是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四川省最後7個貧困縣全都集中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惦記涼山州的貧困群眾,親自關懷、部署大涼山脫貧攻堅工作。2020年11月17日,涼山全州脫貧摘帽。脫貧後,總臺記者走進大涼山。在被稱為懸崖村的阿土列爾村,村民說,村裡三年前種下的油橄欖,今年豐收了。
  • 大學生回村當「羊倌」 兩年摘掉窮帽子
    貧困群眾要想摘掉窮帽子,光靠政策幫扶是不夠的,還需要自己苦幹、實幹。在平魯區阻虎鄉大乾溝村,有一位大學生「羊倌」,他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藉助金融扶貧政策堅持搞養殖,兩年下來不僅讓家裡脫了貧,而且成功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小茶葉大文章丨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村民黃壽禮
    茶葉生產基地2016年底,我因患腦血管瘤,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心裡很不是滋味。個性認真而倔強的我,那時心裡暗自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在黨和國家的幫扶下,努力自救,努力的生產生活。2017年底,我便主動找到村裡面,要求摘掉戴在自己身上的貧困戶帽子,因為通過生產自救,我已經穩健地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儘管脫了貧,幫扶幹部依然隔三差五就到我家裡來,噓寒問暖,不僅讓我重拾了生活信心,還跟我商議致富的對策和辦法,協助我發展產業。
  • 冗華村:化劣勢為優勢產業鋪築增收路
    安龍縣招堤街道冗華村立足村情實際,充分用好用活扶貧項目資金,化劣勢為優勢,以小規模養殖模式,鋪築村民持續增收路比如村裡面的生豬、小黃牛,還有蛋雞、土雞這些發展的勢頭是比較好的, 老百姓的利益比較大,這樣老百姓生活比較有保障
  • 新明鄉:「一茶一果」助農增收
    新明鄉:「一茶一果」助農增收 2020-05-13 09:41:52   來源:黃山日報
  • 讓百姓有活幹能掙錢 河北多措並舉幫助貧困勞動力就業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解楚楚)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增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內容。「自從有了穩定的工作,再也不為生計發愁了!」在邯鄲市肥鄉區蘭豐交通設備有限公司擔任鈑金技工的李偉峰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家住肥鄉區東漳堡鎮李莊村的貧困戶李偉峰告訴記者,父母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常年需要吃藥,兩個孩子剛讀小學,全家生計僅靠他一個人在外打工維持,常常入不敷出。
  • 湖北名人最多的縣,也是黃岡最窮的縣,2年前才摘掉貧困縣的帽子
    然而深厚的紅色基因,似乎對於這個經濟時代並不適用,紅安縣的貧困「帽子」才剛剛摘掉。紅安縣,隸屬於湖北省黃岡市,坐落於湖北省東北部,位於鄂豫兩省交界地帶,東與麻城市接壤,西與黃陂區相鄰,南靠新洲一帶,北與河南省新縣相連。
  • 麻灣二村興產業促增收 黨支部帶領群眾脫貧摘帽
    「我們採取『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黨建富民模式,與臨沂市蘭山區林開膠合板廠達成合作協議,建設東營區民欣林業專業合作社木材加工廠,形成『支部引領,黨員帶頭,村民參與、全村受益』的路子,找準了黨建扶貧富民增收的發力點。」東營區派駐麻灣二村「第一書記」李晨曉告訴筆者,該木材加工廠依託本村民欣林業專業合作社,運行後大大增加了村集體的經濟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