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省政府2月27日批准銅川市印臺區等29個貧困縣(區)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陝西所有貧困縣全部摘掉貧困帽子,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解決,全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為進一步總結和展示這些縣(區)在脫貧攻堅中所取得的有益經驗和典型做法,即日起,西部網、陝西頭條客戶端特別推出「秦奮有新貌——陝西29個縣(區)脫貧摘帽」專題,邀您共同見證陝西人民脫貧攻堅之路,一起感受三秦兒女不懈奮鬥之美。
城固縣橘園
西部網訊(記者 凌旎)張騫故裡,神奇橘鄉。城固縣位於陝南漢中盆地,是漢中市副中心城市和第二人口大縣。2014年以來,城固縣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補齊「三農」短板、淳化鄉風民風等系列舉措,為貧困群眾打磨出一把把致富「金鑰匙」,共幫助101個貧困村出列、24286戶72150名貧困人口脫貧,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貧困戶在城固縣的漢中克萊德服飾有限公司車間加工服裝
脫貧有實招:主導+高附加值+小精特 形成覆蓋到戶產業扶貧體系
結合自身優勢,城固縣制訂了「村村有產興業、戶戶有業增收」扶貧目標,近年來逐步形成了「南茶北果川糧菜、沿江元胡山區菌、傳統骨幹小精特、種優養佳增效益」的農業產業布局和優勢互補、覆蓋到戶的產業扶貧規劃體系,持續壯大柑桔、獼猴桃、茶葉、元胡、畜禽、蔬菜等主導產業,大力培育羊肚菌、樹莓等高附加值新興產業,積極發展黃金木耳、藏香豬等小精特產業。
如今的城固縣,已有沿秦嶺南坡的23萬畝柑桔產業帶,平川4.8萬畝獼猴桃產業帶,沿巴山北坡的12.3萬畝茶葉產業帶,沿江19萬畝蔬菜產業帶和11萬畝元胡產業帶,元胡產量佔據全國總產量的70%。
同時,城固縣統籌實施電商、光伏、旅遊、工貿、消費扶貧,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現已建成電商產業園、京東「三倉兩館」,全縣電商總銷售額16.5億元,光伏扶貧、鄉村旅遊扶貧等項目帶動2802戶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就業扶貧基地和社區工廠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9655人。
農民因山花茶脫貧致富
隨著產業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起來。城固縣先後培育發展山花茶業、漢中邦利等龍頭企業34家,建成禾和獼猴桃、陳丁設施蔬菜等現代農業園區38個,組建茶葉協會、生豬產業聯盟、合作社等組織1040餘個,發展家庭農場185個。
截至目前,全縣909個各類市場主體共帶動貧困戶1.38萬戶。以蓮花池村城郊綜合型、陳家灣村產業帶動型、劉葉村區域輻射型、黃牛嘴村資金撬動型、小北村旅遊開發型5種村集體經濟典型模式為藍本探索可複製道路,實現了產業發展、集體經濟「雙提升、雙受益」。
貧困戶收入增加了,生活質量也要跟得上。城固縣3年累計投入4.1億元,實施各類基礎設施項目599個,272個行政村全部通瀝青路,衛生室全部達標,貧困村通動力電、網絡寬帶接入和貧困戶電力入戶率均達100%。
城固縣博望鎮江灣移民搬遷社區內的尤克裡裡製作工廠
去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396元,較上年增長10.1%;21719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得到資助;貧困人口縣域內就診比率達92.2%,大病集中救治100%;全縣農村常住人口151936戶的安全住房全部達標,群眾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數據看發展:「三變」改革顯紅利 村集體獲益4300餘萬元
脫貧故事匯:因地制宜、發揮特色 城固走出產業扶貧新路子
原公鎮垣山社區扶貧車間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18年,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城固縣原公鎮垣山社區村集體通過整合涉農資金,累計投資200萬元,建成1500餘平米的社區扶貧車間,吸納當地50名村民在此負責柑桔打蠟和蔬菜烘乾的裝卸、分選、打蠟、包裝等工作。僅試運行3個月,村民累計打蠟柑桔1000噸,來料加工200噸,車間為村民支付工資15萬元。
「在扶貧車間務工比在外面打零工強多了,幹活不累、離家又近,每個月能領到2000元工資,年底還有分紅。」貧困戶張昌翠說。
扶貧產業,讓垣山社區的群眾看見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像張昌翠一樣,很多貧困戶在幹好自家農活的同時,利用農閒時間來到扶貧車間務工增加收入。越來越多的群眾還在自家房裡開起了小飯館,年底再領到村集體的分紅,收入節節攀高,生活有了奔頭。
城固縣桔園鎮黨委書記陳曉斌(右)
城固縣桔園鎮在2016年時有貧困村11個,其中深貧村3個,建檔立卡戶2669戶7768人。結合當地特色,桔園鎮黨委書記陳曉斌提出建設集研學、文創、體驗、康養一體的東部休閒觀光旅遊產業帶,中部農旅一體化的田園綜合體、西部高效特色種養殖經濟產業帶的產業發展思路,還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校的專家到鎮開展產業發展指導培訓。
截至2019年7月,桔園鎮建成扶貧食用菌車間、突尼西亞軟籽石榴示範園、南美白對蝦繁育基地、柑桔配套產業孵化園、雷竹產業示範園以及一二三產融合的千畝荷塘等實現「雙增」脫貧產業示範園區28個,吸納貧困戶務工830餘人。
陳曉斌始終堅持以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為核心,桔園鎮加入合作社的126名勞動力,通過在產業園區務工,年可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村集體獲得以上產業收益後,按照「兩個50%」(50%作為村集體公益金、公積金和風險金;50%向股民分紅)進行再分配。此外,加入村經濟合作社的農民還可得到土地流轉保底紅利、土地入股收益紅利、基礎設施折股紅利以及產業項目投資紅利。村民的錢包鼓了,全鎮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產業扶貧卓有成效。
編輯:凌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