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慢性病也緊急 防治需持之以恆
慢性病是指長期積累形成的不具備傳染性的疾病,它「潛伏期」較長,得病時間不確定,主要包括四大類: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胃癌、肺癌、肝癌等惡性病質慢性病;慢阻肺、肺氣腫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大多數慢性病在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可以用『悄無聲息』來形容,當它被發現時,可能早已經歷了幾十年的『壯大』。慢性病的急性發作也是如此,它的突然出現絕不等於突然形成。」 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心血管內科二病區副主任劉芳說,以國人死亡的「第一元兇」心腦血管病為例,患者一般在青壯年時期就已出現斑塊徵兆,經過二三十年的「加碼」,血管逐漸變窄,此時可能出現胸悶氣短、頭暈乏力等症狀,但許多人不會太較真,直至狹窄到一定程度,出現嚴重症狀,甚至心肌梗死、腦梗死,人們才如臨大敵。積害難返,在對抗慢性病的道路上,任何一點疏忽、懈怠、任性,都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
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王志興說,慢性病由於病程長、遷延不愈,很容易給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傷害。例如,肢體活動受限、失眠、語言不利,臟器功能進行性受損或失能,影響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進而產生悲觀、抑鬱等情緒,嚴重時還會反過來影響慢性病的治療。例如,糖尿病患者抑鬱症的患病率就是普通人的3~5倍。
除了身心「遭罪」,慢性病還給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我國慢性病具有「患病人數多、醫療成本高、患病時間長、服務需求大」的特點,需要投入大量的照護成本、醫療保險成本等,慢性病正在成為拖累中國社會和家庭的最大公共衛生問題。
持之以恆,以慢治慢
不同於來得快、去得快的急性病,慢性病不能自愈,也幾乎不能治癒,這決定了其防治是一場「持久戰」。專家們表示,如果能夠及早將慢性病提高到「重大疾病」的級別去對待,認清它、降服它,慢性病就沒那麼可怕。對於健康人群來說,要持之以恆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讓疾病發生;患上慢性病的人,除了要遵醫囑治療外,也要嚴格管理自己,儘可能讓健康狀況維持在基本正常狀態,不讓疾病發展。
戒菸戒酒全球每年有超過700萬人死於菸草,死亡原因中,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大約各佔1/3。過量飲酒是肝癌、高血壓、出血性腦卒中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中國是飲酒大國,飲酒過量引起的相關疾病逐年走高,不容小視。建議戒菸戒酒,同時倡導無煙無酒的健康文化觀,不將菸酒作為社交「敲門磚」。
合理飲食食鹽攝入過量會引起血壓升高,並增加胃病、骨質疏鬆、肥胖等疾病風險。我國居民平均每天用鹽10.5克,大大超出世界衛生組給出的每天不超過5克的推薦量。高糖高脂飲食會引起內分泌問題,造成超重和肥胖,進而增加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風險。建議少吃鹹菜、臘肉等醃製食品,做菜時使用定量鹽勺,減少豆瓣醬、味精、雞精的使用;烹飪時儘可能選擇不用或少用油的方式,如蒸、煮、燉、燜、涼拌等;三餐要規律,不暴飲暴食,少喝含糖飲料,多吃新鮮蔬果。
勤於鍛鍊近30年來,不論是職業上的體力活動,還是家務勞動,國人活動量都明顯下降,攝入的熱量「無處施展」,便容易造成肥胖,誘發慢性病。建議適當增加運動量,保持健康體重,不過,運動類型、運動量和頻率因人、因病、因時而異,最好在醫生指導下制訂個性化運動方案。
定期體檢 「健康中國行動」提倡居民定期進行健康體檢,以強化慢性病早期發現。18歲及以上成人定期監測血壓;40歲以下人群每2~5年檢測1次血脂,40歲及以上人群至少每年檢測1次血脂,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個月檢測1次血脂;40歲及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檢測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6個月檢測1次空腹和餐後2小時血糖,必要時查糖化血紅蛋白。
放平心態心理健康是降低慢性病風險因素的重要環節,因此日常要保持良好睡眠和愉悅心情。慢性病患者更要放平心態,慢性病雖是「終身病」,但只要將指標維持在一定範圍內,患者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徐文婷
(文章來源:揭陽日報)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