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家路,上海老城廂一條有故事的路-上海光復 喬家路 榫卯結合 正四...

2020-12-23 東方網

  原標題:喬家路,上海老城廂一條有故事的路

  《南市區地名志》記載:「清朝時,今喬家路原是一條河浜,該浜東引薛家浜水進小南門(朝陽門)水關,西達也是園浜(今凝和路)。據載,明末名將喬一琦(上海鄉人)世代居此,浜因喬家住宅得名。辛亥革命後,填喬家浜築路,路以浜名命名。」

  徐光啟與「九間樓」

  喬家路234-244號,保存著一座古老建築,它就是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故居「九間樓」。

徐光啟故居「九間樓「

  徐光啟出生於上海城南太卿坊祖宅,自幼勤奮攻讀,努力進取。明代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他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他廉潔奉公,生活簡樸,「通籍四十年,室廬不改」。他畢生潛心於農學、水利、數學、曆法、軍事等科學範疇的研究和實踐,取得的成果頗豐:如所著《農政全書》內容豐富、門類齊全,是我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農業科學巨著;與傳教士利瑪竇合譯的《幾何原本》,是第一部漢譯歐洲經典數學著作。因而,《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九》記載:「(他)從西洋人利瑪竇學天文、歷算、火器,盡其術。遂遍習兵機、屯田、鹽策、水利諸書。」他在北京逝世後,朝廷派員專程將遺體護送回上海安葬,墓園即今光啟公園。

  據考,太卿坊原為紀念明代太常寺少卿沈瑜的牌坊,后街巷以此命名。清代同治《上海縣誌》記載:「太卿坊,為沈瑜立。坊在大南門內,今尚沿其名。坊廢。」從書中的「上海縣城內外街巷圖」可看出,太卿坊即今光啟路一帶。徐光啟的祖父曾經商,得以購地在太卿坊建宅院,共三進,後天井北面樓閣外便是喬家浜,沿岸築籬笆牆,並在水面造廊橋。徐光啟生前藏書萬卷,均置於太卿坊祖宅「尊訓樓」。清初,太卿坊在動蕩中遭焚,徐家也未能倖免,房屋僅剩最後一進。它面闊九間(後又被毀兩間),俗稱「九間樓」。民國初期,喬家浜填平築路,居民遂沿喬家路闢門出入。1931年春,縣基街(因縣衙坐落於此而更名)所矗紀念徐光啟的閣老坊,因「年代過久,失於修理,殘缺零落,時虞傾圮」被拆,這條鄰近喬家路的老街也改稱光啟路。

  「九間樓」雖年代久遠,卻仍具昔日風格,楠木樑柱依然完好,柱礎、雀替、鬥拱和寬厚樓板等還是當年舊物,梁上鐫刻卷水雲紋。1956年進行文物普查時,住在「九間樓」的徐氏後裔朱二媛曾捐贈明代徐光啟絹本畫像和崇禎皇帝所賜黃綾誥命兩件。

  花崗巖旗杆石蘊含秘聞

  喬家路143號,據傳為明末將領喬一琦故居遺址,西側藥局弄口牆上釘著「最樂堂遺址」牌子。然而,也有學者認為,曾在此建宅者是喬一琦的族兄弟。

「最樂堂」遺址

  喬一琦誕於官宦世家,他天資聰穎,年輕時就喜好馳馬擊劍,能馴服狂野烈馬,而且刻苦練習書法,專攻懷素、二王筆法,人稱「喬公子」。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33歲的喬一琦得中武舉,被委以把總,不久任遼東廣寧衛(在錦州東北)守備,旋移駐山海關東之滴水崖,曾寫大字「鎮星之精」於石壁。後又任遼東鎮江衛(在鴨綠江邊)遊擊將軍,嚴格操練士兵。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喬一琦擔任遼東經略楊鎬所部左路先鋒,抗擊後金進犯。在薩爾滸之役,喬一琦屢次指揮激戰,曾所向披靡;最終,左路主將劉綎輕敵中計陷入重圍,他率兵救援時使努爾哈赤的兒子、女婿殞命,自己也身中數箭,處於腹背受敵的絕境,但寧死不降,事跡入載《明史》。因而,晚清秦榮光的《上海縣竹枝詞》嘆惜:「英雄無命佐皇廷,滴水崖頭墜將星。天不欲延明國祚,喬公子技枉精靈。」喬一琦的英雄氣概值得褒揚,書法作品也受到珍視,他錄所著18首詩的草書帖及金剛經石刻兩種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隨著歲月推移,「最樂堂」僅有遺蹟可尋。喬一琦遺像原供於藥局弄喬氏宗祠,「文革」初期遭焚。如今,在喬家路143號門前,尚存一塊方形花崗巖旗杆石,正面刻三支戟,民間傳說寓意「連升三級」。

「最樂堂「遺址花崗巖旗杆石

  藥局弄與消失的藥王廟

  與喬家路連接的藥局弄,顧名思義與「藥」有關係。它看似一條普通的弄堂,其實隱藏著不少故事。

  藥局弄95弄1-2號,是藥王廟(也稱神農殿)遺址。自古以來,人們對懸壺濟世的著名藥師都崇敬有加,不僅在他們生前尊重,他們離世後還被奉為神。因神農氏即炎帝既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嘗百草療疾病第一人,所以這裡就專門祭供他。藥王廟在清代嘉慶初年落成,房屋寬敞:前有戲臺,中建大殿,後闢議事堂。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進行重修時,形成條規:每年春秋,官府都要在此張羅施診給藥,援助缺醫少藥的貧民,從而有了「賜藥局」之說,藥局弄大概也由此得名。

  20世紀50年代,藥王廟成為小學校舍;1975年,該小學撤併,藥王廟被拆除後改建新工房。如今,只有當地高齡老人才知道從前的藥王廟了。

  清代上海道臺衙門軼事

  喬家路連接的巡道街,因從前坐落於此的分巡蘇松太兵備道道署即上海道臺衙門而得名。

  上海道乃介於松江府、江蘇省之間的機構。1843年11月,上海開埠,由上海道臺兼管「夷務」(後下設洋務局、會丈局處理外事),如上海道臺宮慕久曾在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一(1845年11月29日),以告示公布與巴富爾(首任英國駐滬領事)「依約商妥」的《上海租地章程》23條,劃定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莊(今北京東路)以南、東起黃浦江的一片土地,準租與英國商人,作為建築房屋和居住之用。那時,外國人向中國人租賃土地而由中國官廳所發給的一種契紙,原名為「出租地契」,因最初由江南海關分巡蘇松太兵備道道署蓋印發給,所以俗名就簡稱為「道契」。上海道臺雖是正四品,卻屬重要官員,不少人曾升為正三品按察使或從二品布政使,也有擔任巡撫者,如現代作家邵洵美的祖父邵友濂,在晚清擔任上海道臺,後做過湖南巡撫。

清代上海道臺衙門遺址

  辛亥革命時,上海道臺衙門被革命黨人攻佔,起義軍發現末任道臺劉燕翼和所有官員均已逃之夭夭,便找來煤油點火焚大堂。一時火光沖天,借著風勢,僅半個鐘頭,道臺衙門就被燒得只剩一堆廢墟。它的遺址今為金壇路35弄集賢邨。

  「宜稼堂」與「上海船王」

  喬家路77號,為清代「上海船王」鬱泰峰故居「宜稼堂」舊址。

  鬱泰峰立志以文化、經濟振興家鄉,他繼父兄接手經營鬱森盛沙船號後,擁有沙船近200艘,致力於開闢南北航運,發展海外貿易。清代道光、鹹豐年間是上海沙船業之鼎盛期,辛元歐的《上海沙船》說:「當時有史可查的沙船商號有30餘家,其中最有名的有王永盛(桐樹)、鬱森盛(泰峰)、沈義生(晚香)……1855年,鬱家還捐款數十萬修建上海城牆,可見其資本的雄厚。」鬱家陸續設錢莊、商號、典當行等百餘家,許多企業分布於上海縣城,遂有「鬱半城」之稱。鬱泰峰也熱心於公益,常為做善事不遺餘力,鹹豐皇帝曾欽賜「從二品頂戴」。

  道光五年(1825年),鬱泰峰購得原喬氏「宜園」,更名「借園」,在此興建「宜稼堂」。此系兩層樓房,結構為磚牆立柱、抬梁式構架、榫卯結合。平面呈四合院狀,共四埭三進,每埭五開間,正屋前有東、西廂房。每進的前後設門樓和天井,正屋和廂房之間設小天井,俗稱「三進九庭心」。沿喬家浜還設統陽臺,夜間點亮燈籠,用於河道照明。在樓東側,另造雙開間東廳,前排為戲臺,中隔天井,北屋為花廳,屋後為假山,再後為船廳。西側設長廊避弄,其南端為轎廳,北端為廚房。整座宅第在設計方面可謂匠心獨具,崇古而又趨時,樸實中顯豪華。

「宜稼堂」舊址

  「宜稼堂」雖經歷晚清戰火損壞和長期風雨侵蝕,但舊址基本保持了完整的江南宅院風貌。

  梓園」出現過愛因斯坦夫婦身影

  喬家路113號,為清末民初上海著名實業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書畫家王一亭故居「梓園」遺址。

  王一亭從小喜好畫圖,13歲時進錢莊當學徒,工餘在廣方言館學外語。早年經營過海運業務,被聘為日本日清汽船株式會社在滬買辦。辛亥革命前,加入同盟會,負責上海分會財務,上海光復後,歷任上海軍政府商務總長、華商電氣公司董事、中華銀行董事、大達輪船公司董事、湖州電燈公司董事長。1912年,當選上海總商會協理,後任會董、特別會董,篤信佛教,曾任中國佛教會常務委員。他還致力於各種慈善事業,參與籌辦華洋義賑會、孤兒院、殘疾院、同仁輔元堂、難民救濟會等。

  清末,王一亭購得鬱氏「借園」部分園址,因內有一棵百年梓樹,遂更名「梓園」。在這裡,他興建了新的府第,該園沿街的兩層西式門樓上,有羅馬柱浮雕,中間為吳昌碩的「梓園」題額,園中有佛閣、假山、池塘以及各種景物,廣栽花木,還飼養鳥類。1922年11月13日,愛因斯坦攜夫人艾爾莎訪日途經上海,應邀到「梓園」赴晚宴,愛因斯坦在致詞中說:「今晚來此,非常愉快。一到中國,就看見許多美術精品,使我有深刻的印象,尤其佩服王一亭先生的作品。」他在日記中也寫道:「驅車穿過迷宮般的黑暗街道,去一位富翁畫家(按即王一亭)家裡吃中餐晚飯。房子外牆高冷,外面黑暗。裡面,節日般燈火通明的走廊,環繞著浪漫的帶有如畫般池塘和花園的庭院。」當年,上海《民國日報》《時事新報》《大陸報》等都對此作了報導。

「梓園」塔式樓房

  如今,「梓園」遺址尚存一幢塔式樓房和一座兩層佛閣。在後面,還有一排寬敞的平房,可見大大的斜頂、高高的廊柱和雕花門窗,據傳它曾是王一亭的客廳和書房、畫室。

  小南門警鐘樓兩次特別鳴鐘

  喬家路、中華路口南側,有一座建築物被稱為「上海的艾菲爾鐵塔」,它就是小南門警鐘樓。

小南門警鐘樓現狀

  在清代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上海縣城開始有自來水。為了防止火災的發生,城廂內外分段由各商號居戶捐款備水龍、皮帶和車輛,組成救火社。5年後,各救火社組成救火聯合會。

  小南門警鐘樓落成後,當地消防可與租界相媲美。然而,沒有人會料到,它最重要的兩次鳴鐘,卻並非因為火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在申城,革命黨人也積極開展活動。10月24日,陳其美、沈縵雲、範鴻仙、葉惠鈞和即將赴武昌的宋教仁等在上海《民立報》館召開會議,具體討論起義計劃。接著,由沈縵雲、葉惠鈞、王一亭秘密聯絡李平書,他此時兼任江南製造局提調、全國商團聯合會會長、上海南北商團公會會長、上海城自治公所議事會總董,這位著名紳商審時度勢,毅然決定率領救火聯合會和商團武裝等進行響應。經各方面力量的洽商,定於11月3日舉行起義:在閘北攻佔巡警總局,在上海縣城攻佔道臺衙門和縣署,在滬南攻佔江南製造局。是日,閘北的起義先告勝利。下午2時,小南門警鐘樓的洪鐘被敲響,先9響,後13響,這是約定的暗號,起義隊伍統一行動,上海道臺劉燕翼慌忙躲進租界,上海知縣田寶榮聞風而逃,江南製造局守軍也於翌日上午投降,上海光復。

  1927年3月21日上午9時,上海市民代表會議執委會常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中午12時起實行總同盟罷工、罷課、罷市,並由上海總工會代理委員長汪壽華發布命令。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由周恩來擔任總指揮,起義分南市、閘北、虹口、浦東、滬西、滬東、吳淞7個區域。中午12時,以小南門警鐘樓鐘聲為號,南市工人糾察隊兵分3路,相繼攻佔淞滬警察廳和幾個警察署,以及大南門電話局和南火車站,最後佔領位於高昌廟鎮(今高雄路一帶)的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廠(兩者前身為江南製造局),解除了軍閥當局在南市的軍警武裝。

  由此可見,小南門警鐘樓曾為腐朽的清朝敲響喪鐘,也曾宣告北洋軍閥在滬勢力的末日來臨。

喬家路、永泰街口那棵700多歲的古銀杏

  可以相信,喬家路經過舊區改造後,相關明清建築將得到修繕,傳統街巷的線形和界面特徵將得到凸顯。而且,路邊宋末上海鎮留下的那棵700多歲的珍貴古銀杏,將更枝繁葉茂,起到畫龍點睛的奇妙作用。北側曾名列清代「江南三大藏書樓」的「書隱樓」,將重新煥發生機,再與寧波「天一閣」和湖州「嘉業堂」爭風流。總之,一條展現歷史風貌的原汁原味的「老街」指日可待!

相關焦點

  • 喬家路地塊舊改 高比例通過首輪意願徵詢
    【新民晚報·新民網】黃浦老城廂地區舊改有了最新進展。今日16時,喬家路地塊舊改項目的東塊贊成率達98.6%,西塊贊成率達99.22%,均以高比例通過第一輪意願徵詢工作。圖片來源:採訪對象提供(下同)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黃浦老城廂地區的舊改推進工作,明確提出了「必須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加快推進舊區改造」的工作精神。今年,黃浦區重點聚焦老城廂待改造區域中房屋條件最差的第四象限地區(河南南路以東、復興東路以南、環中華路地區),與上海地產集團合作推進喬家路地塊的成片徵收改造。
  • 喬家路地塊舊改徵收首輪意願徵詢結果剛剛發布!
    喬家路地塊舊改徵收首輪意願徵詢結果剛剛發布!今年,黃浦區重點聚焦老城廂待改造區域中房屋條件最差的第四象限地區(河南南路以東、復興東路以南、環中華路地區),與上海地產集團合作推進喬家路地塊的成片徵收改造。該地塊東至巡道街、中華路,南至俞家弄、黃家路,西至河南南路、南梅溪弄、凝和路,北至蓬萊路、西唐家弄、梅家街,涉及小東門、老西門兩個街道。在推進計劃上,採用「一次徵詢、分塊實施」的方式,以光啟南路為界分東、西兩塊有序推進。
  • 黃浦區老城廂舊改傳來好消息
    喬家路地塊房屋徵收又有好消息!6月29日,涉及居民3300餘證、近3800戶的東塊,全面啟動醞釀期籤約工作,得到了廣大居民群眾的熱烈回應,醞釀期籤約首日籤約率就突破88%!  杲雲勉勵大家再接再厲,他指出,在大家的努力下,喬家路動遷取得了階段性成績,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一線同志們的辛勤汗水,要按照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扎紮實實推進舊區改造,貫徹落實好市委市政府領導總體部署,繼續努力,不斷推進黃浦區老城廂開發建設
  • 上海探索舊區改造新模式,首個地塊今正式啟動!7300餘戶居民將告別...
    今天上午9時,中心城區氣溫僅4.5℃,位於黃浦區喬家路附近的一處小學內人聲鼎沸,現場熱火朝天。在這裡,老城廂喬家路地塊正召開居民諮詢會,意味著該地塊的舊區改造正式啟動。 上海正探索「市區聯手、政企合作」的舊區改造新模式,喬家路地塊是採用新模式的首個地塊,也是上海今年首批啟動的舊改徵收地塊。
  • 黃浦區喬家路地塊居住困難戶人數審核辦法——上海動遷律師方燕
    上海動遷律師方燕為您精心收集和整理《黃浦區喬家路地塊(東塊)居住困難戶人數審核辦法》。如果您有動遷相關問題要諮詢,請聯繫方燕律師13661982247。 (四)覆審結果公示 居住困難戶覆審結果由區住房保障機構在徵收地塊公示欄進行公示,公示期不少於15日,公示期內有異議的,由區住房保障機構進行覆核,覆核結果在徵收地塊公示欄內公示,公示期不少於7日,公示期滿無異議,或者雖有異議但經再次複查符合居住困難戶人口核定標準的,作為徵收補償的依據。
  • 上海品味|「環城圓路」:老城廂的幾多城門-上海,小東門,北門,電車...
    上海老城廂以幾個城門名命名的、叫作「環城圓路」的11路公交環線,堪稱全世界獨一無二。那輛商業化超級電容車,沿著環城轉啊轉啊,永不停息。跟著電車,一路走來,環城圓路上的有些具有歷史痕跡的老建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大樓與綠地,也有很多優秀的老建築依然矗立,成為歷史文化符號。當城市煥然一新,一條「環城圓路」、一條公交線路,卻帶你尋找著城市人文源頭,歷史文化印跡,更讓人展望未來。
  • 南市人,儂還記得老西門和蓬萊路伐?
    去年年底黃浦區政府發消息稱要徵收喬家路西塊的土地,蓬萊路作為喬家路西塊的一部分,如今已是人去樓空,部分路段已經陸陸續續完成了動遷。即使許多事物漸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每當你穿過中華路,即使閉上眼睛,也能清楚每條路的脈絡,曾經它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城區,有多到數不清的弄堂街道。
  • 南市人,你還記得老西門和蓬萊路嗎?
    去年年底黃浦區政府發消息稱要徵收喬家路西塊的土地,蓬萊路作為喬家路西塊的一部分,如今已是人去樓空,部分路段已經陸陸續續完成了動遷。即使許多事物漸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每當你穿過中華路,即使閉上眼睛,也能清楚每條路的脈絡,曾經它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城區,有多到數不清的弄堂街道。
  • 黃浦喬家路北塊拆遷有序推進 就近換新房首付要700萬+?
    樂居買房訊(編輯 天水間)近日,黃浦區501、504街坊以及喬家路北塊(一期)等多個舊改地塊籤約工作迎來新進展。據了解,涉及地塊第二輪意見徵詢籤約率已過99%,意味著這2個街坊3000餘居民將迎來動遷。
  • 上海最贊的6條漫步路線!沒走過別說你懂上海
    ② 風雲•上海灘 開埠後的風雲變化,讓上海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成了遠東最大的城市。這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似乎是在一夜間,就崛起為熔金之地,銷金之窟。於是這裡有了富翁擺下的豪門盛宴,有了風雲人物演繹的民國故事,也有亂世的顛沛流離和英雄梟雄的紛紛登場。
  • 上海形成了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 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另一種質感
    再比如山陰路風貌區的航拍視角下,有成片集中的獨立式花園洋房,也有新式裡弄;新華路風貌區以成片、低密度的獨立式花園住宅為主。上海有一條彎曲的小馬路——延慶路,深秋時但見風吹黃葉,蕭蕭而下。那時的情景,用王小波的小說《三十而立》中的文字描述最為貼切:「落葉……像金色的潮水湧過路面。走著走著,覺得要頭朝下墜入藍天,兩邊紛紛的落葉好像天國金色的大門。」
  • 上海4個中心城區快馬加鞭自我加壓 今年舊區改造大大提速
    楊浦大橋街道90街坊舊改基地大橋街道90街坊東至臨青路、南至周家牌路、西至松潘路、北至杭州路,共涉及3600戶居民,徵收居住房屋2909產。歡樂的人群中,有一個特別的身影,她是上海地產集團副總裁管韜萍。17街坊從二輪徵詢啟動至生效,只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箇中原因,沒人比她更清楚:「17街坊是上海探索舊改『市區聯手、政企合作、以區為主』新模式下首個徵詢生效的地塊,具有國資背景的上海地產集團介入後,將採用市場機制,從多渠道融資進行舊改,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 上海老城廂曾有兩處文廟,都有什麼來歷
    上海老城廂的「兩處文廟」究竟是哪兩處?曾經熱鬧的「舊書市場」是什麼的場景? 一提及「上海文廟」,熟悉上海老城廂的朋友腦海中首先迸現的就是位於文廟路的文廟,其實這所文廟是在19世紀50年代時從別處遷址過來的,而在此之前的文廟也有頗多歷史可尋。
  • 1年了,上海小南門還好嗎?
    小南門:上海的老城廂小南門和老西門一樣,都是從明清時期留下來的老城廂,只不過小南門不為外鄉人所熟知。生活在這裡的,是地地道道的老上海人。 我們關心的是這些味道越來越多的菜系湧入上海,而小南門卻一直守著那些老底子,小時候的那些店到去年城改前,還在賣著那幾樣東西。
  • 昔日上海船王鬱泰峰的老宅——150歲高齡的「宜稼堂」還好嗎?
    最為上海人津津樂道的,鬱泰峰的兒子鬱榮培迎娶杭州巨賈「紅頂商人」胡雪巖的女兒,其嫁妝用船在軍艦保護下,由長江進入黃浦江並在十六鋪上岸,吹吹打打、扛扛抬抬的隊伍約有二三裡長,真是冠蓋如雲、車馬塞途。李鴻章、左宗棠等清廷政要也都來祝賀。胡雪巖還將孫女也嫁給鬱泰峰的孫子鬱鍾麟。
  • 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上海文廟孔子文化周開幕!
    本次孔子文化周將持續半個月,貫穿國慶期間,活動組織方還將在「上海黃浦APP」、「上海文廟」公眾微信號等平臺上推出「研學修身·文化行走」線上講座《儒學的傳承:徐光啟的故事》,邀請著名詩人、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六點詩叢主理人、予路文化學術顧問古岡,以上海文廟為起點,進行一場題為「儒學的傳承」的虛擬文化行走,找尋「大儒」徐光啟的人生足跡,還原《幾何原本》、《農政全書》這兩本代表徐光啟人生重要成就的著作成書背景和歷史細節
  • 上海「十三五」將完成舊改281萬平方米 14萬戶居民從此改善居住條件
    圖說:靜安區北寶興路基地舊改集中搬遷 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攝(下同)舊區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近年來,上海迎難而上,按下舊改「加速鍵」,對房屋結構較差、使用功能和設施不全、市政公用基礎設施薄弱以及危舊房集中的區域實施改造和建設。
  • 老城廂,會一直是上海的頂級富人區嗎?
    人傑地靈的老城廂還出過不少名人,有對中國的數學和農業貢獻卓越的明代學士徐光啟、著名書法家陸深、畫家吳歷等等。老城廂的這些名人軼事之多,足夠說上個三天三夜。後來,對上海的發展至關重要的外國租界力量改變了老城廂,以前沿著兩條馬路修建有護城的城牆,政府將城牆外的地方劃給外國人作為租界去發展,互不打擾。但老城廂的噩夢接連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