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靜安區北寶興路基地舊改集中搬遷 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攝(下同)
舊區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近年來,上海迎難而上,按下舊改「加速鍵」,對房屋結構較差、使用功能和設施不全、市政公用基礎設施薄弱以及危舊房集中的區域實施改造和建設。截至2019年底,上海中心城區剩餘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186萬餘平方米、居民9.2萬餘戶。
根據計劃,「十三五」期間,上海舊改目標任務是240萬平方米、為近12萬戶居民改善居住條件。今天上午,記者從市舊改辦獲悉,市委、市政府的重視、關心,持續高位強力推動,預計到今年底,上海將完成舊改281萬平方米、為14萬戶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遠遠超額完成任務。
能交出這張亮眼的「成績單」,跟上海不斷探索舊改模式、完善配套政策等分不開。
創新模式 政企合作解決資金難題
虹口區17街坊進入交地收尾最後階段。這是上海市創新舊區改造模式,實行「市區聯手、政企合作、以區為主」後,有望成為第一個收尾交地的舊改項目。「這片房屋大多上百年了,一到梅雨季,家裡經常會漏水,居住環境非常差。」70多歲的居民彭俊傑苦笑道,他和周邊的鄰居天天盼舊區改造,希望改善居住環境。去年6月初,地塊啟動舊改項目二輪徵詢,短短20天後,籤約比例就達到了98.81%。
這樣的「加速度」從何而來?市舊改辦負責人介紹,虹口區17街坊地塊採用了「政企合作」的新模式,這是近年來上海舊改的一大創新之舉,可以破解老城廂一些舊改成本收益「倒掛」地塊的資金籌措難題,通過市場化的融資手段,為舊改地塊的順利啟動提供保障。同時,許多後道工作也前置謀劃、完成起來。
以虹口區17街坊為例,由上海虹房(集團)有限公司和市地產集團,按照40%和60%比例分別出資,成立虹口城市更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編制改造實施方案。同時,以銀企合作方式,籌措改造資金和安置房源,推進項目前期工作,組織開發建設和招商等。
圖說:黃浦區喬家路地塊舊城區改建項目集體搬遷儀式
完善配套 構建「1+15」配套政策
政策「加持」,進一步打通舊改推進過程中的難點、堵點。今年8月底,上海市舊改辦會同市相關部門、地產集團和各相關區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討論具體政策措施,構建「1+15」配套政策。
其中,關於制度創新的相關文件有3個,包括「預供地」制度、財政貼息政策、保障性住房和租賃住房配建政策;關於體制創新的相關文件有6個,包括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舊區改造項目實施管理暫行辦法、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舊區改造項目前期土地成本認定辦法、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舊區改造項目招商合作管理暫行辦法等;關於管理創新的相關文件有3個,包括舊改及資金平衡地塊稅費支持政策、市城市更新中心配套和租賃房轉化工作措施、舊住房更新改造工作實施意見;關於細化管理要求的相關文件有3個,包括完善房屋徵收補償政策、加強舊改徵收基地安全管理辦法、直管公房殘值補償減免政策。
為加快現狀成片二級以下舊裡的舊改攻堅,並助力舊住房改造、城中村改造及其它城市更新項目實施,今年7月,上海成立市城市更新中心。市舊改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這15項配套文件,包括相關政府部門為城市更新中心賦權賦能內容。
另外,還有一份《加快推進舊住房更新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也將下發。未來,上海還將在舊改工作中不斷完善總結相關配套政策。
圖說:2019年洪南山宅地塊舊城區改建意願徵詢計票現場
多策並舉 「手拎馬桶」全部改造
在舊改推進過程中,有一類地塊十分特殊,它們被稱為毛地出讓地塊。截至2019年底,中心城區剩餘27塊「毛地」地塊,面積約47.5萬平方米、居民2.6萬戶。按照今年的工作計劃,上海將全力推進「毛地」地塊處置,對確實無法啟動改造的地塊,年底前全部完成土地收回工作。
目前,上海正通過一地一策的方式,激活沉睡的「毛地」,已基本完成剩餘「毛地」地塊處置工作方案。比如,已啟動改造的地塊有6個,包括:黃浦區董家渡14號地塊,五坊園四期,新昌路1號、7號地塊,楊浦區129、130街坊,虹口區116街坊;已明確處置方案和改造時間節點的地塊有17個,包括黃浦區士林華苑二期、中海建國路地塊等;被法院查封的地塊有4個,比如虹口區3塊被查封「毛地」地塊,也正在積極探索解決路徑,努力加快推進。
在上海,居住條件的改善從來不只有舊改一條路。對於暫時無法實現舊改的非成套住房,上海明確由政府出資,消滅「手拎馬桶」,擁有「一平方米幸福」。去年,上海啟動「一平方米馬桶」改造1.1萬戶,今年進一步加碼,上海各區非舊改地塊剩餘的「手拎馬桶」住房將全部啟動改造。
記者從上海市舊改辦獲悉,相關區的黨委、政府將舊改放在重中之重,舉全區之力,全力推進,僅今年預計完成的激活毛地的任務量為往年的兩倍,創歷史新高;相關國有企業如建工、城投、中海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克服困難,主動作為,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民晚報記者 楊玉紅 裘穎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