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各國(地)籤證、航班等政策限制,我國部分出國留學人員赴境外就學受阻。教育部允許部分高校採取臨時舉措,通過適當增加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以及內地(祖國大陸)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招生名額,為出國留學受阻的學生提供更多就學選擇。在確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允許高校通過籤訂協議等方式,接收出國留學人員先行在國內高校借讀學習。
受疫情影響,有的已經拿到國外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學生,想放棄去國外留學;還有的已經留學的學生,想中斷國外的學業回國繼續完成學業。對於這些學生,如何處理他們的學業銜接問題?這其實是一個推進我國高考改革與大學學籍管理改革的契機。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我國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融入國際高等教育競爭,必須改革按計劃招生、按計劃培養、管理、授予學位的招生和培養制度。
從教育部推出的服務這些學生的措施看,主要採取的是「計劃外」方式,即如果這些學生想選擇在國內繼續完成學業(不打算再去國外留學),可以進入國內的中外合作辦學大學、項目學習,完成學業後,獲得國外合作大學的文憑,不能拿到我國授予的文憑。對於學生獲得的國外大學文憑,我國教育部門給予認證。
這一求學路徑並不新鮮,以往,有的學生不直接出國留學,也不報考全日制高校,選擇的就是這類「計劃外」的「2+2」、「3+1」、「4+0」等中外合作項目,項目實行完全自主招生,有的要參考高考成績錄取,有的根本不看高考成績,在這些項目學習的學生,沒有中國全日制高校學籍,畢業後只能獲得「單證」即國外大學文憑。對於這一求學路徑,沒有教育部門指出,有的學生已經選擇。
至於允許高校給留學生提供借讀機會,這並不能由國內高校說了算,就是國內高校提供借讀機會,但如果留學生所就讀的國外大學並不認可借讀學分,那借讀對留學生來說,是沒有意義的。留學生要在國內高校借讀,前提必須是借讀高校和其所讀國外高校,有交換生協議,學分互認。這一做法針對的是想繼續完成海外留學學業的留學生,他們留在國內,要麼選擇在線上網課,要麼找一個國內學校做交換生。其學籍還在國外大學,最終完成學業,獲得國外大學文憑。
這些措施,都沒有涉及留學生中斷學業回國進入「計劃內」全日制體系,獲得全日制高校學籍這一問題。目前並沒有相應的銜接機制。按照我國的高考制度,要獲得全日制高校文憑,必須參加高考,填報志願,才能被大學錄取。也就是說,一名在美國常春藤高校留學的大三學生,如果要回國進入全日制高校繼續完成學業,獲得國內高校授予的文憑,他只有一個選擇,就是重新參加高考,填報相關高校志願,從大一重新讀起。否則,只能選擇「計劃外」的中外合作項目,或者上成人高校。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受疫情影響,國外大學的學生,可以利用轉學制度,申請轉學到其他大學繼續讀書,但在國外求學的中國留學生,卻無法申請轉學回到國內全日制高校就讀,這是需要直面的問題。事實上,這一問題也影響我國高校從嚴要求學生,以及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專業。
近年來,我國高校都提出要從嚴要求學生,與從嚴對應,就必須淘汰不合格學生,但是,我國高校並沒有健全的學生退出機制,按照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校學籍管理制度,一名學生大三被退學,他如果要繼續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就必須重新參加高考,填報志願,這和從國外回國的學生一樣。否則,就只有選擇「計劃外」的教育項目或者成人高等教育。在這種情況下,高校要提高淘汰率,就必然面臨巨大壓力,這就是我國高校淘汰率低,甚至不太淘汰的重要原因。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推進高考制度與大學學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申請—審核制度。眼下,針對受疫情影響想在國內完成學業的學生,除了提供「計劃外」選擇外,還有必要結合高職自主招生,探索申請入學、註冊入學制度,並在本科院校探索插班生制度。而為推進我國高等教育融入國際高等教育競爭,同時切實做到從嚴要求學生,要改革高考制度,打破計劃錄取體系,建立多元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