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相關單位:
現將《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桂林活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各相關單位結合工作實際,認真組織落實。
桂林市科學技術局
2020年5月15日
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桂林活動方案
為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促進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協調發展,使科技創新成果和科學普及活動真正惠及廣大公眾,為推動我市基層科普服務常態化、精準化和多樣化,圍繞服務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和助力復工復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科學普及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桂林活動方案。
一、時間和主題
根據科技部的統一安排確定。
二、組織形式
重點活動貫穿全年,各主辦單位按照具體方案組織實施。結合我市疫情防控工作實際,按照「線上為主,線下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途徑,有效減少人員聚集,確保活動安全有序。
三、重點活動內容
(一)「全民科普齊參與,共創全國文明城」系列活動
1、舉辦2020年桂林市「悅動·科學」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市科學技術協會、市教育局、市科學技術局)
通過舉辦中小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青少年科技創意競賽、青少年科學DV作品競賽、青少年科普劇競賽、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少年兒童科學幻想繪畫等比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鍛鍊學生合作和動手實踐能力,選拔參賽選手代表我市參加廣西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同時提高學校科學輔導員隊伍的科學素質和技能,推進科技教育事業的普及與發展。
2、舉辦2020年桂林市青少年科技運動會(市教育局、市科學技術局、市科學技術協會)
組織市直和各縣(市、區)中小學校共同參與的科技運動會,培養我市廣大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比賽分成小學、初中和高中三組,在水火箭比高等7個比賽項目上,展開緊張而有趣的較量。選拔出代表我市參加廣西青少年科技運動會的參賽隊伍,與全區各路高手同臺競技。
3、舉辦第九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西賽區桂林市賽)暨2020年桂林創新創業大賽(桂林市科學技術局)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大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集和整合桂林市各種創新創業資源,搭建為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服務的平臺,引導更廣泛的社會資源支持創新創業,弘揚創新創業文化,在2020年下半年舉辦第九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西賽區桂林市賽)暨2020年桂林創新創業大賽初賽和決賽,推薦優勝單位代表桂林市參加廣西賽區複賽。
4、安全生產月隱患隨手拍活動(桂林市應急管理局)
通過微信公眾號開展以「查細微、防隱患」為主題的安全隱患隨手拍活動,鼓勵群眾把上下班途中、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所發現的用電、煤氣、交通、特種設備、工程建設、等各方面的安全隱患,利用手上的手機、相機等工具拍攝下來,通過網絡方式發送至指定郵箱。由市安委辦組織人員對群眾上報的隱患進行評選,構成典型隱患的予以一定獎勵,並督促相關單位對安全隱患進行核實及消除,把相關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感受科學,啟迪勵志」系列活動
1、桂林市第二屆「灕江娃」科技活動周暨慶「六一」文化藝術成果展(市婦聯、市教育局、市科學技術局)
通過開展以「熱愛科學 放飛理想」為主題的科普知識競賽,經典誦讀、器樂、美術、書法大賽,慶六一藝術大聯歡等六大主題活動,激發桂林市3-18歲青少年兒童對科學的熱愛,在全市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2、玩轉科學——蒲公英科普行(廣西師範大學蒲公英科技·教育傳播團隊)
在廣西師大校內招募志願者,面向桂林市區及周邊經濟不發達、通訊比較落後的偏遠鄉村中小學生以「線上科普課堂+線下科普教育體驗」的形式開展10次科普活動,力求通過科普活動將更多先進的教育資源帶到需要的地方,惠及更多的民眾;同時,通過網際網路多平臺推送科普小文章以及科普小視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團結協作能力。
3、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桂林理工大學地質博物館)
在科技活動周期間面向學校全體師生及社會公眾舉辦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線上地學科普活動,主要內容包括通過微信公眾號及官網向社會公眾推送地學科普文章、科普視頻、科學實驗,舉辦地學科普知識講解大賽,開展線上博物館專題展覽活動等。在營造全民參與科普活動的良好氛圍同時,讓中小學生及社會公眾增長專業知識、了解自然奧秘,培養大家珍愛地球、愛護地球的意識。
4、科學保護灕江,珍惜巖溶水資源(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
充分發揮巖溶所科普職能,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巖溶地質知識和巖溶區生態環境,能夠自覺科學保護灕江,保護桂林山水,在科技活動周期間舉辦線上巖溶地質博物館和以「科學保護灕江」為主題的繪畫比賽。通過直播平臺帶領群眾「雲遊巖溶地質博物館」,開展巖溶基礎地質知識和巖溶區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線上講座科普講座,讓廣大人民群眾足不出戶就能領略到奇特的巖溶景觀,探索神秘的巖溶洞穴,感受巖溶地質的科技國際前沿。
(三)「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科普進校園系列活動
1、保護民族藥用植物,我們在行動(廣西植物研究所,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結合恭城瑤族自治縣特色,開展以「增長知識,提高技術,拓展視野,放飛夢想」為主題的「科普進校園活動,科技進農村」活動,主要在恭城縣嘉會鎮中小學、泗安村開展珍稀瀕危藥用植物保護、科學小實驗等,拓寬貧困村學生的科學視野;同時開展特色中藥材高效種植技術等培訓,加強貧困村的技術培訓,助力脫貧攻堅工作。
2、科技創新鑄未來、科學普及惠生活(桂林市逸仙中學)
通過讓師生共同參與製作科普校園網站、錄製科普課堂、製作海報、手繪宣傳小冊子、科普知識競賽、校園廣播宣傳、防疫科普講座等校園科普活動,體會研究、製作、創新的樂趣,同時了解新型冠狀病毒對生活的影響,面對疫情做出積極有效應對,提高學生對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
3、疫情防控宣傳演練活動(桂林市疊彩區寶賢小學)
通過演練、示範學生在疫情期間學校日常學習、生活等的要求及規範,以及疫情突發狀況的處理,包括上課、就餐、如廁、課間活動、住宿等,與桂林科教旅遊頻道聯合錄製《寶賢小學疫情防控指南宣傳片》,並組織低年級教師及學生在開學前在線觀看學習,促進學校防控工作的科學化、標準化、程序化,防止新冠肺炎等傳染病在校園內的暴發流行。
4、綠色空間設計(桂林市育才小學)
按照不同的年級,分別進行綠色種植、綠色空間設計,設計自動灌溉、自動檢測環境系統,利用無人機或其它手段進行消毒等競賽活動。讓學生了解植物對環境保護的作用,培養學生們的動手能力。
(四)「科學防疫,普惠民生」系列活動
1、健康科普惠萬家(桂林市人民醫院)
開展以「有序復工,科學防疫」為主題的線上科普活動,將動畫、PPT和短視頻相結合,通過微信平臺、抖音、快手和bilibili等流媒體平臺,廣泛傳播惡性腫瘤早期防治、腦卒中危險因素與管理、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以及科學防疫、健康減肥等講座和義診活動,向社區居民、住院病人等普通群眾普及相關知識,促進健康生活理念的傳播。
2、營養健康公益科普活動(桂林市營養學會)
由健康管理專家和營養專家在相關企事業單位和樂群社區開展科普宣講活動,主要針對科學飲食、預防「三高」、飲奶健康、科學防疫等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提高他們對合理營養的認知度,培養健康的飲食行為和生活方式。
3、「疫情下的防控應對策略教育,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科普宣傳教育培訓活動(桂林市職工大學)
立足工會的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學校網絡學院、微信和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新技術和線下宣傳培訓進企業等方式,圍繞服務企業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持續開展應急科普宣傳。組織心理幹預輔導專家宣講團,深入到各基層企業工會進行心理健康題材的科普宣講,為企業解決疫情下的幹部職工的心理問題。
4、傳染病防護及人獸共患病科普教育宣傳(桂林醫學院)
以在校本科生為主體組成志願者隊伍,定期開展「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衛生宣教活動,深入社區、鄉村和中小學校園開展線上和線下混合式科普宣傳,向公眾科普傳染病防護和人獸共患病的防治方法,讓學生和家長同時接受傳染病防護教育,引導群眾逐步養成良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助力「健康桂林」的建設。
5、抓住「黃金四分鐘」,把握「心」希望(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
針對醫學人士和非醫學人士提供HeartSaver急救的專業化培訓課程,教授學員正確應對窒息、心臟病發作、昏厥、腦卒中、抽搐等緊急情況,學習內科急症、嬰兒心肺復甦、過敏反應等情況的處理,加強公眾安全意識、提高急救技能,讓普通民眾用專業知識,為家人、朋友、社會帶來更多的幫助。
6、「健康中國」——2020年桂林市醫藥衛生科普知識巡迴培訓系列活動(桂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為落實醫療教育、衛生行業 「健康中國、精準扶貧」的社會責任,為全市人民提供健康諮詢與服務,增強百姓健康意識,開展5個方面的系列活動:「健康中國•精準扶貧--基層鄉村醫師急救知識技能及防疫能力提升」巡迴培訓項目;「專家進村問診、村醫送藥上門」大型巡迴健康服務活動;急救技能科普培訓「五進」活動;藥學知識科普活動——中藥健康小知識與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藥指導;「快樂產房 舒適分娩」--桂林市分娩鎮痛公益科普宣傳活動。
(五)「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系列活動
1、開展產業扶貧大培訓活動(市科學技術局)
圍繞貧困村產業發展和科技需求,為加快貧困村產業發展,促進貧困村農民增收提供技術支持和科技支撐。一是根據各縣(市、區)農業資源狀況和貧困村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對各自區域內的農民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工作。二是堅持「實際、實用、實效」培訓的原,以示範基地、農業企業、農業協會、龍頭企業等為依託,採用田頭培訓、實習實踐、農家課堂等方式,強化實踐性教學,增強培訓的直觀性和操作性。三是充分依託 「三農」專家服務團、星火培訓學校、專家大院、科特派等農村科技服務組織和培訓機構,通過三農科普下鄉等活動,以及新農村建設試點示範、專家講座、網絡視頻點播、廣播電視、科技牆報、農民書屋、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推行菜單式、會診式和聯動式培訓。
2、「科普助推精準扶貧」活動(市科學技術局,相關縣、區科技管理部門)
結合精準扶貧有利契機,開展科技產業扶貧工作,選派科技特派員和聘請種養專家深入到貧困村、屯開展現場科普講座,通過實地諮詢、技能培訓、資料發放等形式傳授新技術、新品種,以科技助力精準扶貧。
(1)在平樂縣舉辦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科普惠農助力鄉村振興活動;圍繞科學防疫、科普惠民、科技興村活動主題,通過採取線上方式,開展科技工作者「科技志願服務」、創新成果展示、農村先進實用技術下鄉、科學知識普及等活動;依託全縣17名各級科技特派員開展農業生產技術指導服務,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
(2)在永福縣開展科普宣傳、送科技下鄉活動,組織科普服務隊在集市圩日發放技術資料,開展專家諮詢;邀請專家、科技特派員到鄉鎮村屯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等服務活動,讓科技惠及廣大老百姓。
(3)在興安縣開展「科學防控新冠疫情,引領線上線下科普新徵程」活動,組織科技服務團到10個鄉鎮開展科普活動,根據貧困村產業需求開展以科技培訓、專家講座為主的科技服務。
3、紅火蟻的危害與防治(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
通過網絡直播平臺與線上觀眾進行互動,普及紅火蟻的危害與防治的相關知識;在56名科技特派員服務的87個貧困村建立科普宣傳欄;通過桂林農業科技網等網站發布科普宣傳稿件,製作科普短片,提高人們對外來的入侵昆蟲「紅火蟻」的認知,掌握對其預防、控制和消滅的方法。
(六)院所基地開放周活動
組織全市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科普場館等,面向公眾免費或優惠開放。
1、傳承萬年智慧•科技創造生活(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
在全國科技周期間,組織部分區域免費向公眾開放。舉辦「萬年智慧」文創產品發布會,「萬年智慧」商標授權,舉辦考古講壇,「萬年智慧」科普小視頻首播,親子遊體驗、科普進校園等活動,拓展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空間。針對小學生和中學生設置不同的科普活動內容,通過來館活動和進校園活動,深入宣傳甑皮巖的「萬年智慧」,增強作為桂林人的文化自信。
2、桂林能源生態園環保科普教育(桂林市深能環保有限公司)
在開放日期間向區內外中小學生、大中專生及社會團體免費開放,充分發揮能源生態園的科普教育功能和示範輻射作用,通過「垃圾處理+環保發電+休閒旅遊+科普教育」四位一體的科普教育模式,讓參觀者了解我們身邊產生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產生的影響,增進對垃圾焚燒環保發電「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的認知和理解,輻射、帶動更多人參與到保護環境行動中,共同保護好桂林山水。
3、植物知識科普活動(桂林植物園)
在科技活動周期間,組織桂林市中小學生及市民參觀桂林植物園科普館和園區,開展「走進植物園,感受植物世界」和「植物與生態文明 」進社區活動,讓公眾了解植物科學,以及植物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強全社會愛護植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形成保護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