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最初組建的八個團的8個「代號」連起來,它是一句什麼話?

2020-12-22 奧古說歷史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根據我黨與國民黨籤訂的合作協議,我黨在10月正式將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境內15塊遊擊區(廣東省瓊崖地區除外)的中國工農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以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開赴華中抗日前線。

新四軍初建時,編制很是奇特,不似一般軍級單位以師級或旅級為下轄單位,而是以「支隊」為下轄單位。

說起新四軍這個奇特的編制,這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最初,我黨領導人對於新四軍編制的設想,是想以師、旅為下轄單位,編制方案是兩師四旅。

1937年11月6日,毛主席致電博古時,對於新四軍的編制和軍事主官的人選,曾這樣說過:「決定新四軍隸屬八路軍,編兩師四旅八團,擬項副軍長,陳毅政治主任,周子昆參謀長」,由此可見一開始,我黨的設想是新四軍不僅是要編師旅,還要隸屬於八路軍建制。

但是,對於這個設想,考慮到國共合作大局,顧及國民黨方面可能出現的反應,我黨領導人指出:「編制等項由葉挺向南京提出;未得國民黨承認以前,你們不得發表」,在未得到國民黨認可之前,不主動向外界公布。

11月21日,葉挺將軍在南京面見蔣介石,並提交了我黨編制新四軍的方案。對於這個方案,蔣介石不但加以拒絕:「延安提出幹部名單不能同意」,還提出「八路軍拒絕點驗,現在必須派人點驗,按槍多少決定編制,不能先委任師、旅長」,甚至當場拒絕為新四軍撥發經費。葉見蔣如此咄咄逼人,是怒不可遏,當場以辭職相抗議。

見葉廷反應如此強烈,蔣介石也怕會引起我黨的劇烈反彈,故而被迫做出了一些讓步,「要葉與陳誠商量」。

蔣介石拒絕為新四軍編制師旅的消息傳到我黨時,為了抗日之大局,我黨決意做出一些讓步,向蔣介石提出可以不要師旅編制,只需兩個縱隊六個支隊編制即可,但是並未放棄新四軍隸屬八路軍這一條件。

12月14日,毛澤東致電葉挺:「各支隊以上最好能爭到成為兩縱隊,縱隊長一陳毅,一張鼎丞,長江以南各支隊可向東開,長江以北高敬亭支隊暫留江北,不必北開,以便在該地準備沿江遊擊」

但是,這一個方案卻依舊沒有得到蔣介石的認可。

12月27日,經過國共兩黨雙方反覆的協商,鑑於抗日之局勢,為了儘快讓新四軍能夠上戰場抗擊日寇,我黨最終作出讓步,同意新四軍不隸屬於八路軍,而是隸屬於所在戰區直轄。同時,新四軍不轄師、旅、縱隊等單位,改為直轄四個支隊,在南方各地區只設留守處、辦事處,主力部隊全部開赴抗日前線。

導致新四軍在確立編制問題上一波三折的原因,歸根結底在於新四軍所在的南方地區,是蔣介石的大本營和發家地,他是不會容忍我黨新四軍威脅到南方的,故而一直不願給新四軍一個真正軍的編制。同時,蔣介石一直拒絕讓新四軍隸屬八路軍,是擔心我黨這兩支隊伍會合兵一處,從而變得更加不好對付。

但是,讓蔣介石絕對沒有想到的是,他此舉,不但沒有限制我黨在南方的發展,反而是無意中為中共保留了南方戰略支點,讓他以後叫苦不迭。

這一點,怕是蔣介石當時絕對沒有想到的。

1938年1月8日,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將軍核定新四軍編制及各項請求,最終決定:

(一)新四軍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個遊擊支隊,每月發給經費一萬五千元及軍部經費等為每月共一萬六千元;

(二)所請以陳毅、張鼎丞、張雲逸、高俊(敬)亭分任第一、二、三、四遊擊支隊司令一節,準與照委;

(三)撥遣費準發給三萬元;

(四)所稱墊借夥食費,應另案請理;

(五)開拔費準發給一萬元,由該軍長統籌支配;

(六)準發給五瓦特無線電機五架;

(七)該軍歸陳總司令(陳城)指揮;

(八)集中地點,由陳司令決定之。

蔣介石雖最終同意我黨關於新四軍編制的要求,但是卻是設置了種種的限制。最為明顯的是,國民黨方面給我黨新四軍經費是按照丙種師的標準給的,但是新四軍可是一個軍啊!一個師的經費怎能供給一個軍的支出呢?

為此,項英將軍就曾為此抱怨說:「如此每月不能維持其軍夥食實數一萬餘,購買槍枝更談不上,一切衣毯均無,嚴冬作戰大成問題」

但是,無論蔣介石如何限制我新四軍,都不能阻止我新四軍的發展,及在抗日戰場上的大展神威。

編制被國民政府批准後,新四軍下轄四個縱隊八個團,這八個團由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境內等14支遊擊隊合編組建,每個團用一個字作代號,八個團的代號連起來就是一句革命口號。

四個支隊、八個團的代號和戰鬥序列:

一、第一支隊

司令員:陳毅元帥;

副司令員:傅秋濤上將;

參謀長:胡發堅(1939年3月,在武進縣指揮部隊收繳土匪槍械時,槍枝不幸走火,中彈犧牲。);

政治主任:劉炎(1946年11月,山東臨沂病逝。)。

第一支隊部隊發展:

新四軍第1支隊由活動在湘鄂贛邊、湘贛邊、贛粵邊、皖浙贛邊和湘南等地的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後羅炳輝),胡發堅任參謀長(後張正坤),劉炎任政治部主任,轄第1、第2團,全支隊共2300餘人。

3月,第1支隊各部先後到達安徽省歙縣巖寺地區,進行整編訓練。5月,第1支隊整編完成,從巖寺出發,於6月進抵蘇南敵後,在鎮江、江寧、句容、丹陽、金壇等地區開展抗日活動,發動、組織群眾,進行抗日鬥爭,先後取得新豐、新塘、句容、珥陵等戰爭的勝利,並與第2支隊開創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

12月,第一支隊第1團調回皖南,歸我黨軍部直接領導,第3支隊第6團則調至蘇南,歸第1支隊建制。

1939年5月,遵照我黨中央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指示,第一支隊第6團與無錫、江陰等地遊擊隊合編,並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的名義,東進蘇州、常熟、太倉、青浦、嘉定等地區,連續取得黃土塘、滸墅關戰鬥和夜襲上海虹橋機的勝利。

第一支隊第2團則轉戰蘇南地區,先後取得東灣、延陵、陳巷橋、九裡鎮等戰鬥的勝利。9月,以第6團為首的「江抗」主力西移揚中,與丹陽遊擊縱隊合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北渡長江,進入揚州、泰州地區。

1939年11月7日,第1支隊與第2支隊領導機關合併,成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統歸江南指揮部指揮。

第1團

部隊代號:「保」團

部隊來源:湘鄂贛邊紅軍遊擊隊。

第1團團級主官:

團長:傅秋濤上將;

副團長:江渭清(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江蘇省委第一書記、中共江西省委第一書記。);

參謀長:王懷生(1941年1月,突圍負傷被俘,在上饒集中營被殺害。)

政治主任:鍾期光上將。

第2團

部隊代號:「持」團

部隊來源:湘贛邊、贛粵邊、贛東北、皖東紅軍遊擊隊。

第2團團級主官:

團長:張正坤(1941年1月皖南事變負傷被俘,在上饒集中營組織越獄時壯烈犧牲。);

副團長:劉培善中將;

參謀長:王必成中將;

政治主任:肖國生(1939年3月,日軍圍攻二團駐地,為掩護部隊,與敵浴血奮戰,壯烈犧牲。)

二、第二支隊

司令員:張鼎丞(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政委);

副司令員:粟裕大將;

參謀長:羅忠毅(1941年11月,在江蘇溧陽縣塘馬地區與日本侵略者激戰中壯烈犧牲。);

政治主任:王集成少將。

第二支隊部隊發展:

新四軍第一支隊由活動在閩西、閩粵邊、閩贛邊和浙南地區的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張鼎丞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後粟裕),羅忠毅任參謀長,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3、第4團。全支隊共1800餘人。

4月,第二支隊與第一支隊一同前往安徽省歙縣巖寺地區,進行整編整訓。7月,第二支隊離開巖寺,進入蘇皖邊,在江寧、當塗、溧水、高淳地區等地區展開抗日活動,發動、組織群眾,進行抗日戰爭。

8月,第二支隊主力粉碎日偽軍4000餘人的圍攻,取得了小丹陽戰鬥的首勝。9月,二支隊主力又在青山、黃池鎮挫敗了蕪湖、當塗日軍的四路合擊,並與第一支隊共同開創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

1939年1月,第二支隊第3團被調回皖南,歸我當軍部直接領導;第4團主力則在取得水陽鎮、狸頭橋和龍潭倉頭等戰鬥勝利後,於11月與蘇皖地區遊擊隊組成蘇皖支隊,北渡長江,進至揚州、儀徵、六合、天長等地。

1939年11月7日,第二支隊與第一支隊領導機關合併,組成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歸江南指揮部指揮。

第3團

部隊代號:「發」團

部隊來源:閩西紅軍遊擊隊,閩贛邊汀瑞紅軍遊擊隊。

第3團團級主官:

團長:黃火星中將;

副團長:邱金聲(1939年2月26日,因病去世。)

參謀長:熊夢輝(皖南事變中率部突圍,1941年1月在無為縣姚家溝中彈犧牲。);

政治主任:鍾國楚少將。

第4團

部隊代號:「揚」團

部隊來源:閩西紅9團、閩粵邊新編紅3團、浙南紅軍遊擊隊。

第4團團級主官:

團長:盧勝中將;

副團長:葉道志,周桂生(1941年1月13日,皖南事變中掩護軍直屬隊突圍,壯烈犧牲。);

參謀長:王勝少將;

政治主任:廖海濤(1941年11月27日深夜,在日本掃蕩中,為掩護機關人員突圍,壯烈犧牲。)。

三、第三支隊

司令員:張雲逸大將;

副司令員:譚震林(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參謀長:趙凌波(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北撤時,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後叛變投敵。);

政治主任:胡榮(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犧牲。)。

第三支隊部隊發展:

新四軍第三支隊由在閩北、閩東等地的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軍參謀長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趙凌波任參謀長,胡榮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5、第6團。全支隊共2100餘人。

3月,第三支隊到達安徽省歙縣巖寺附近地區,進行短期整訓。7月,為策應第一、第二支隊挺進蘇南,保衛軍部領導機關及後方單位,第三支隊第6團一部進至皖南抗日前線,轉戰於宣城、蕪湖地區。

10月,第三支隊第5團及第6團一部受命擔任青弋江陣地的防禦任務,先後取得了清水潭、馬家園等戰鬥的勝利。12月,第三支隊奉命調銅陵、繁昌沿江地區,配合國民黨軍抗擊日軍的進攻,堅持皖南抗戰。

同月,第三支隊第6團調赴蘇南,劃歸第1支隊建制。

1939年,第三支隊與第一支隊第1團和第二支隊第3團協同作戰,在銅陵、繁昌等地區作戰200餘次,尤以11月第四次保衛繁昌最為激烈,激戰16天,擊退日偽軍3000餘人的猛烈進攻,殲敵450餘人。

1940年7月,第三支隊第5團一部挺進皖中,與當地遊擊隊合編為第三支隊挺進團,在無為地區開展抗日活動。10月,日偽軍1萬餘人再次「掃蕩」皖南,直撲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第三支隊配合第一支隊、第3團及軍部直屬隊,成功挫敗了日偽軍的「掃蕩」。

1941年1月,第三支隊在皖南事變中受損嚴重。餘部突圍到達皖中,後與挺進團一起,編入新四軍第7師。

第5團

部隊代號:「優」團

部隊來源:閩東北、閩北紅軍遊擊隊。

第5團團級主官:

團長:饒守坤中將;

副團長:曾昭銘(1940年3月,護送張雲逸家屬等人前往江北指揮部途中遭國民黨保安部隊扣押殺害。);

參謀長:楊元三(犧牲);

政治主任:劉文學少將。

第6團

部隊代號:「良」團

部隊來源:閩東紅軍遊擊隊。

第6團團級主官:

團長:葉飛上將;

副團長:阮英平(1948年2月,在前往福州的途中,因歹徒範起洪等三人謀財害命而遭受偷襲,在寧德大寓村壯烈犧牲。);

參謀長:黃元慶(江西省上饒地委書記);

政治主任:阮英平兼任。

四、第四支隊

司令員:高敬亭(1939年6月,高敬亭被錯殺於安徽省肥東縣青龍場。);

參謀長:林維先中將;

政治主任:肖望東中將。

第四支隊部隊發展:

第四支隊由活動在鄂豫皖邊的紅軍第28軍和鄂豫邊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下轄第7、第8、第9團和手槍團(第9團和手槍團不被國民政府認可)。全支隊共3100餘人。

1938年3月,第四支隊各部在皖西霍山縣流波疃會合。4月,前往皖中舒城、桐城、廬江、無為等地區,開展抗日活動。5月12日,取得蔣家河口戰爭的首勝。之後,連續取得大小關、範家崗、棋盤嶺等戰鬥的勝利。

1939年5月,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成立,第四支隊歸其指揮。6月,因內部出現某些動蕩,第四支隊隨即進行整編,徐海東兼任支隊司令員(後張雲逸),戴季英任政治委員(後鄭位三),下轄第7、第9、第14團,原第8團組建新四軍第五支隊。不久,開創了以定遠東南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

1940年1月,第4支隊歸中共中央中原局直屬領導。

3月,第四支隊與第五支隊協同作戰,取得定遠戰鬥的勝利,後又取得來安半塔集保衛戰的勝利。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第4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第4旅。

第七團

部隊代號:「傳」團

部隊來源:紅28軍第82師第244團和新兵營。

第7團團級主官:

團長:楊克志(1939年5月20日,叛逃);

副團長:曹玉福(跟隨楊克志叛逃);

參謀長:林英堅(1941年11月,與國民黨桂系在黑狼廟激戰時,不幸壯烈犧牲);

政治主任:胡繼亭(1944年2月,國民黨大舉進攻桐東地區,在陳瑤湖指揮軍民反擊戰鬥,壯烈犧牲。)。

第8團

部隊代號:「統」團

部隊來源:桐柏山紅軍遊擊隊。

第8團團級主官:

團長:周駿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副部長、林業部副部長);

副團長:林愷(中國人民國防體育協會副主任、國家體委辦公廳主任。);

參謀長:朱茂緒(犧牲);

政治主任:徐祥亨(犧牲)。

這八個團的代號合起來,就是一句革命口號:「保持發揚優良傳統」

是的,「保持發揚優良傳統」,我們英勇的新四軍戰士們就是這麼做的,也是始終都是這麼做的。面對百姓,他們秋毫無犯;面對外敵,他們英勇無畏,他們以生命和鮮血鑄就了新中國的誕生之路。這些以鮮血染紅旗幟、以生命點亮黎明的新四軍戰士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相關焦點

  • 新四軍組建時八個團,各一個字代號,合起來是一句革命口號
    新四軍組建時編制很奇特,四個縱隊下轄八個團,這八個團由14支遊擊隊合編組建,每個團都有一個字的代號。 下面看一下八個團隊的代號和戰鬥序列 一、第1支隊第1團 部隊代號:保團。
  • 《新四軍騎兵團徵戰發展紀實》
    一、內容簡介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黃淮大地上活躍著一支「快如風,閃如電」的「紅色哥薩克」,她就是由著名抗日將領新四軍4師師長彭雪楓等師領導組建的騎兵團。這支部隊是新四軍以及後來的華中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惟一的建制騎兵團,是彭雪楓的三件寶(《拂曉報》、拂曉劇團、騎兵團)之一。本書講述的就是這支英雄部隊的傳奇故事。
  • 新四軍改編初期只有四個支隊十個團和一個特務營,各自主官都是誰?
    1937年10月12日,由南方八個省遊擊隊組成的新四軍正式成立。國民政府任命葉挺為新四軍軍長,後來經過中共提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核定,新四軍的其他領導人是: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當然了這只是新四軍軍部成立,人員真正到位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 《我的兄弟叫順溜》中,只有一個連兵力的六分區,到底是什麼級別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陳大雷在吹牛,要知道就他那一個連多一點的兵力,頂天了二百人不到,而這五個團,每個團兩千八百人的兵力,加起來可就是一萬多人了。這比李雲龍那八個營還要厲害,真是如此的話,小黃莊戰鬥別說日軍一個中隊了,來一個聯隊陳大雷那也夠打的。
  • 新四軍三個團擊退五千日軍進攻,顧祝同得到消息,連說三個「不」
    新四軍在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一直處於艱難困苦而又複雜的環境中,既要面對日偽軍的反覆「掃蕩」,還要面對國民黨頑軍的摩擦。新四軍三個團曾擊退五千日軍的進攻,顧祝同得到消息後,卻連說三個「不」。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偽政府在南京成立。
  • 新四軍的28個營,營長在建國後,分別獲得了什麼軍銜
    即國共在第二次合作期間達成共識,把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將留在南方八省進行遊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的隊伍,所以說新四軍由南方的八個省的遊擊隊組成,27個營加上4個支隊總共28個營,這些人總共統計有一萬多人,大約六千多的槍枝。曾經在幾個著名戰役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新四軍剛整編的時候,28個營的營長,都是誰?都授予什麼軍銜?
    「新四軍」相信大家並不陌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共第二次合作達成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由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沒有跟隨主力參加長徵的,南方八省的中國工農紅軍遊擊隊,也被國民政府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這兩支隊伍出身都是中國工農紅軍,也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 新四軍重建時有18個旅,旅長們在1955年被授予什麼軍銜?
    大家都知道,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重建軍部,將部隊劃分為七個師,一共18個旅,那麼,1955年我軍授銜時,新四軍這18名旅長都授予什麼軍銜呢? 先說新四軍第一師,大家都很熟悉了,底下三個旅長各個都非常出名,1、2、3旅旅長分別是粟大將最喜歡用的葉、王、陶。
  • 廖漢生將軍的新四軍徵程
    同時,由於新四軍代軍長陳毅提出新四軍缺少幹部,要求調派大批幹部支援,中共中央又決定組織幹部大隊隨軍南下,補充到新四軍第五師中去。八路軍南下支隊,由八路軍第一二〇師第三五九旅主力和3個幹部大隊組成,王震任司令員,王首道任政委,下分6個大隊。第一、第二、第三大隊為第三五九旅戰鬥部隊,第四、第五、第六大隊是幹部大隊。
  • 90個第一|新四軍打響抗日第一槍:蔣家河口伏擊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潘澤慶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蔣家河口伏擊戰雖規模不大,但影響較大,「它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新四軍的抗日士氣,拉開了華中敵後遊擊戰的序幕。」「1937年秋,我所在的紅28軍在當時的湖北黃安縣七裡坪改編為新四軍第4支隊,我當時在第9團擔任衛生隊隊長。」
  • 我的父母在新四軍教導總隊做隊友
    我父親田長華(入伍時姓名田豐良),我母親鄭鐵鷹(入伍時姓名鄭麗英),都是在新四軍初創時從紅軍轉入新四軍的,他們先後進入了教導隊、教導總隊。我父親在1937年7月、8月間就從延安到了陳毅身邊任特務員,跟隨陳毅在南方數地「招舊部」。1937年12月新四軍軍部組建後,我父親任葉挺軍長的特務員。
  • 派到新四軍的10位名將,有一位嫌職務低出走,結果很悲劇
    他參加了新四軍組建,並出任參謀長兼第3支隊司令員。他率部北上,在皖中組建江北遊擊縱隊,1939年擔任江北指揮部指揮,統一領導江北地區四支隊和地方遊擊隊抗戰。1941年,擔任副軍長,曾主持新四軍軍事工作。
  • 細數八路軍、新四軍的識別標誌
    這是要幹什麼?打日本鬼子為啥非得戴國民黨軍帽,穿國民黨軍服?在建國後出版的許多將帥回憶錄中,都提到了那次「換帽子」,足見此事對紅軍將士的影響之大。八路軍1939年佩戴的臂章,規格為8.6×5.8釐米,雙層白布底,印藍色字,正面中間印「八路」兩個大字,下面印「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度佩用」,背面印「盡忠職務、嚴守紀律、實行主義、完成革命」。八路軍臂章佩戴年度也有印公曆「一九四 年度」的,也有不印佩戴年度的。早期「八路」的的字體都是楷體,後期多為美術體。書寫順序最初為左書,後改為右書。
  • 國家公布的安徽8個31處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八皖大地的壯麗華章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雙方達成協議將在南方8省的紅軍遊擊隊改編成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並於1937年12月25日在湖北漢口組建了新四軍軍部。1938年4月5日~5月5日,南方8省紅軍遊擊隊在巖寺集中整編為新四軍,軍部設立在金家大院,巖寺新四軍軍部遂成為新四軍五處重要舊址之一。
  • 細數八路軍、新四軍的識別標誌
    這是要幹什麼?打日本鬼子為啥非得戴國民黨軍帽,穿國民黨軍服?在建國後出版的許多將帥回憶錄中,都提到了那次「換帽子」,足見此事對紅軍將士的影響之大。八路軍第一二〇師師長賀龍那麼,八路軍、新四軍什麼時候不戴青天白日帽徽了?有一種說法,1941年「皖南事變」後,八路軍和新四軍取消了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事實上,八路軍、新四軍一直到抗戰結束,也沒有取消青天白日帽徽。皖南事變後,確實有新四軍官兵出於義憤不戴國民黨帽徽,但是八路軍、新四軍領導機關並沒有明令取消帽徽。
  • 「一個團只有3營,3營只有個3連」,這樣的部隊現實中還真存在
    記得前些年《我的兄弟叫順溜》中,新四軍六分區司令陳大雷建立之初,部隊十分匱乏,他向上級匯報的時候坦言,自己部隊有一個團的編制,這個團下屬只有一個3營,而3營下屬有一個3連,其餘部隊都是待建狀態,整個六分區實際上只有一個連的兵力,只是對外號稱一個團,陳大雷後來也解釋了自己這樣編制的企圖。
  • 新四軍名將發明一件冷兵器,9分鐘砍倒300日軍,如今卻已失傳
    1941年,彭雪楓所領導的新四軍第4師在津浦路西與湯恩伯麾下的青海騎兵第8師相遇,由於我軍缺乏軍刀,所以在這場戰爭中損失慘重,被譽為:「繼皖南事變後,我軍最大的一次失利。」 彭雪楓 新四軍高層痛定思痛,決定由彭雪楓組建一支騎兵團。由於騎兵團在戰術、技術上師法蘇聯紅軍騎兵,所以又被稱為「紅色哥薩克」。
  • 皖南事變後,重新組建的新四軍,實力有多強?出了3位大將
    我軍幾十年來經歷了風霜雪雨的洗禮,經歷了滄桑歲月的沉澱,傳誦了很多讓人驚嘆的傳奇故事,其中有一支部隊,歷經千難萬險,命懸一線,仍然大難不死,成長為一個成熟老練的部隊,它就是新四軍。新四軍譜寫了一個可歌可泣,令人驚嘆的歷史。在新四軍中出了一個元帥,在1955年授銜儀式時,陳老總被授予元帥軍銜,而陳老總就是出自新四軍,是一位軍長。在革命事業上陳老總算是最大工程者之一,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為了中國可謂鞠躬盡瘁。
  • 《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陳大雷這個軍分區司令到底是什麼級別?
    看過電視劇的都知道,陳大雷這個六分區是個「新區」,剛開服,處於「內測」階段。當時六分區有三個營的編制,不過只有三營是戰鬥部隊,一營二營只是空殼子,還停留在口頭規劃上。而三營也好不到哪裡去,底下三個連,能打的也就三連,二連剛拉出來個架子,一連則是待建。
  • 新四軍首任軍長葉挺是中將,為啥到陳毅當軍長時差點授上將軍銜?
    現在有那麼一些人,國民黨授予什麼中校、上校,就神氣起來了,有點忘乎所以飄飄然了。根據各人的年齡和身份,每人安上個適當的軍銜和官職,最小的給個少尉,也有中尉、上尉,最高是少校,因為我自己當時掛的是個上校軍銜。」張震上將在回憶錄中提到:(1937年)8月30日,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在原成成中學正式掛牌辦公。彭雪楓以八路軍總部參謀處處長、駐晉辦事處主任的身份進行公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