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會是哪兒?」
在跑步時,腦海中浮現上面這樣一個疑問。
接下來的日子,雖然閒,但不會閒得發慌,繼而到處給自己找事做。
自我感覺良好,讓自己每天都做很多事,那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因為那不是閒,而是空虛。
真正孤獨的人,卻不是空虛的人。
人生的大部分裡,我們都是孤獨的行路人。因為生命總有一段需要自己獨自行走的路,誰也替不了誰。
很多時候,也只有當一個人真正靜下來的時候,他才能感受到生命跳動的感覺。
很多練習冥想的人,每天會找一段時間來感受當下的自己。
九百多年前,蘇東坡曾有詩曰:「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即是吾鄉。可謂珍貴。
如今你我身處的環境,不可能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事物等著自己去處理。
更何況,大家學習了很多實用的知識技能,要是去隱居起來,不問世事,那恐怕也浪費了資源。畢竟,社會就是由無數人的努力推動著向前發展的。
再說了,有錢的人也不會想著放下自己的責任,去享受陽光沙灘海岸,他們有著更高的格局和境界,對他們來說,工作不再是一份掙錢養家的職業,更是因為自己的熱愛。
那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工作就更是自己的需要了。因為養家餬口是你的責任,過好自己的人生是你自己的責任,要是這樣轉念一想,就不會覺得是在幫別人幹活了。
是我們自己的需要。
有了這樣的轉念,就少了許多抱怨,也少了很多感性的煩惱,那整個人就好多了。因為是在給自己幹呀,幹多少活有多少收穫。道理多簡單,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一個人為什麼會抱怨?就是因為覺得不公平,多幹了少拿了,受了委屈。
那是真相嗎?
真相真的是那樣嗎?
要真是那樣,你會怎麼辦?
不防這樣多問自己幾個問什麼,這還是小學老師教的呢。
大多時候,我們看到的世界只是我們內心的映射,正如佛語云,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回到剛開始的問題,下一站,會是哪兒?
每個人都有不懂的答案,但有一條共性是: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做自己熱愛的事,並長期耕耘。